西西河

主题:【讨论】两个重要消息 -- wqnsihs

共:💬476 🌺1436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32
下页 末页
          • 家园 蔡昉的最新观点链接

            蔡昉:人口红利仍有潜力可挖

            外链出处

            失业问题被严重低估

            外链出处

            • 家园 从所见所闻,人口红利的确用的差不多了

              最多也就是有”潜力“可挖,就好像煤矿已经挖到要靠犄角旮旯了。

            • 家园 他这个不是对数量的看法,数量的看法在他论文里
            • 家园 他这是强调金融危机对就业的影响

              而人口学的观点,主要是数量的计算,在他论文里。这个是一致的!

            • 家园 关于失业 有被就业,也有被失业

              俺就被失业了

              毕业以后去了个民企, 没处落户口, 打回原籍, 户口上的职业上面就赫然写着“无业”,后来就出来和几个朋友一起做点事,社保就在老家交最低的,估计统计失业的时候我就被算了一个人头

              • 家园 哈哈

                我女朋友也是,她大学毕业先去了国企,然后辞职出来开了个小店,她的户口上也是“无业”,不知道这种情况还有多少呢。

                也许官方认为凡是不在国企的都是无业吧。

            • 家园 蔡昉的主要观点

              是“刘易斯拐点”正在到来,甚至已经到了。他的其他文章不过是这个观点的一些补充和修正。

              http://blog.sina.com.cn/s/blog_62aa6d310100fzjr.html

              研究显示,在改革期间,人口抚养比(16岁以下和65岁以上人口与劳动年龄人口的比率)每下降1个百分点,可以提高人均GDP增长率0.115个百分点;也就是说,人口抚养比的下降,对改革期间人均GDP增长的贡献率达到27%。然而,根据对人口年龄结构的预测,到2013年,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加速,中国人口抚养比将停止下降并转而提高。同样,人口抚养比每提高1个百分点,将使人均GDP增长率降低0.115个百分点。

              人口总量和年龄结构是劳动力供给的基础。基于以上人口结构的预测与分析,我们可以确定,目前发端于沿海地区并且蔓延于全国的劳动力短缺,不是暂时性的现象,而是“刘易斯转折点”到来的征兆。如果说“刘易斯转折点”并没有一个清晰时点的话,我们也可以说,中国经济已经进入“刘易斯转折区间”。

              这个判断还可用以下事实加以印证。首先,30年来通过实施计划生育政策,中国人口转变进入了一个新阶段,总和生育率(大致可理解为一个妇女终身生育的孩子数)已低于2.1的更替水平,目前为1.7。其次,劳动年龄人口增长速度逐年下降,预期“十一五”期间将从总量上不能满足非农产业对劳动力的需求,劳动力供给长期大于需求的格局将发生逆转。

              下面这张图摘自一份UBS的报告:

              http://www.xvalue.cn/news_view.asp?newsid=429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其实这张图和我前面帖子里的图差不多。我们可以看到,80年到2010年左右,抚养比是线性下降的,而之后,则是线性上升。从数学的角度来看,两段时期,第一段导数为负数,第二段为正数。而如果考虑二阶导数的话,这两段时期的二阶导数都接近于0,但在2010年附近,出现一段二阶导数很大的时期。社会在这段时期会非常不适应。

              变化大到什么程度呢?我们再看第二张图: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图中的0点分别是各国“刘易斯拐点”的时间点)

              很明显,中国的计划生育政策将使中国的老龄化比西方国家严重得多。而我国的相关政策必须也必将在近阶段做出重大调整。


              本帖一共被 7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 家园 据我知道,制定产业政策的机构目前使用的仍然是宋健、于景元

                他们的观点,他们也知道蔡昉的观点。不过他们认为实际问题不大。劳动密集型产业如果找不到便宜的工人,他就或者关门或者升级(就像现在珠三角正在发生的)。产业升级基本是个市场行为,不能靠政府强制主导。前几年发改委(当时还叫国家计委)强制主导产业升级,结果碰得鼻青脸肿。所以他们现在也想开了:产业升级企业为主,政府只是提供政策支持:税收优惠,贴息贷款等等。其他不要太介入。至于就业数字如果能够减少更好,国家压力轻一点。但是料敌从宽,也做好每年1000万人就业的准备。至于计划生育政策和养老政策等等不是发改委能够考虑的问题。(大约铁路警察各管一段是国内惯例)

                • 家园 2010年就会不用他们的了

                  2010年的人口普查之后,就不会用他们数据了。

                  可以说现实情况与他们的预测不靠谱。

                  这也是人口政策要松动的原因。

                  至于计划生育政策和养老政策等等不是发改委能够考虑的问题。(大约铁路警察各管一段是国内惯例)

                  如果没人管的话,那么临头出了问题,人口极端老化,经济长期衰退,难道又来搞一次运动?共产党到时候还有力量搞运动吗?会不会出现政治危机?

                  对于我们国家来说,大家应该了解他的特点,国家是没感觉到痛就什么也不作,一感觉到痛,就会激烈反弹,乃至搞运动。比如98年长江大水,就引起彻底的退耕还林,sars引发卫生体系的风暴,电力规划失误引起近几年电力建设的激烈增长。80年的经济和工作压力,引起激烈的人口政策。

                  30年前的人口政策的影响的有10多年的效果滞后期,现在国家还有10年才能感受到生育政策的影响。到时候,也会有激烈的反映。人口专家的评价会在那时候得出,而其预测是否正确明年就看的出!

                  果真没人管吗,会有人管的。房地产和金融行业会管,只要认识到人口快速下降已成定居,在2010年人口普查后会得出这个结论。教育部的小学入学数据支持这个结论。

                  计生委这个部门的存在与否和行政权威和利益是偏向严厉的计生政策的,只有政策严了,部门才能存在,行政权威和利益才能维持。

                  10年后见真章!

                • 家园 农村人口数量也是疑问

                  统计系统是弱势部门,如何核实调查样本?

                  • 家园 还是教育部的数据反映情况

                    这是教育部关于学校学生状况的报告,每年一个。

                    中国的父母都会送小孩上学,何况入学率年年都在提高!

                    http://www.edu.cn/shu_zi_494/

                    1995年小学招生数到最高,2531万人,

                    2007年小学招生数只有1736万人。1736万是2000年出生的人口,

                    2007年的新出生人数更少, 1594万。

                    整整减少了800万人/年,相当于减少了三分之一。

                    1995年小学生招生人数为最高点,顺延12年(6+3+3),

                    2007年正好是适龄入大学学生最多的一年,之后,就会走上

                    漫漫下坡路。将来的大学招生就会出现问题, 10年内的事情。

                    2006年教育部公告:全国小学生3年锐减1300万

                    http://education.163.com/06/0705/09/2L8OHV7400291MUF.html

                    教育部公告:全国小学生3年锐减1300万

                    我国的小学生在校生人数3年锐减了将近1300万,小学减少了9万所。昨天,教育部在其官方网站公布“2005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2005年全国小学在校生人数10864.07万人,比上一年减少381.04万人。

                    各地希望小学大面积荒废 央视调查尴尬现状

                    http://news.163.com/08/1211/20/4STJI72A0001124J.html

                    重点摘要:

                    "应该讲是一个锐减的趋势,我们看到相关的一些数据,1985年的时候全国农村的小学是83万所,到2007年还有34万所,就是59%的学校已经没有了,基本上已经被撤并了。"

                    "根据教育部公布的,2007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2007年全国小学在校生人数10564万人,而1998年全国小学在校生是13953.8万人,九年间减少了3300多万,范教授认为如果当初政府有关部门能对此进行科学的规划,有些问题应该是可以避免的。

                  • 家园 【文摘】对我国人口统计数据质量的几点认识

                    1、我国人口普查数据质量呈下降态势  

                    事后质量抽查表明1982年人口普查重报大于漏报,重报0.071%、漏报0.056%,重漏相抵净重报率为0.015%,净重报人口约15万;1990年人口普查开始漏报大于重报,重报0.01%、漏报0.07%,重漏相抵净漏报率为0.06%,净漏报人口约68万;2000年人口普查漏报率急速扩大,事后质量抽查的重报率基本可以忽略不计,而漏报率则高达1.81%,按当时发表公报使用的手工快速汇总总人口124336万计算,漏报人口多达2247万。

                    2、1.81%的漏报率比较客观地反映了当前我国人口普查数据质量的现状

                    124511万人为计算机汇总结果,手工快速汇总的登记人口为124336万人。  

                    漏报率1.81%只是事后质量抽查的结果,普查的误差利用人口普查的结构数据和其他调查以及部门行政记录统计的资料进行深入的比较研究,得出漏报主要发生在0~9岁低年龄段,推断普查0~9岁人口漏报3014万(张为民、崔红艳,2004);于学军等通过对三次人口普查的存活队列分析,估计0~9岁人口漏报3005万(于学军、王广州,2004);翟振武等在对教育统计数据做了大量实地调研分析的基础上,通过与普查同队列的年龄匹配,进而进行线性和非线性拟合,估计0~9岁人口漏报区间约在3000~3800万(翟振武等,2005),漏报平均值约3400万人。

                    3、漏报原因

                    从利益驱动看,现在很难找出多报人口的动机,而少报人口的动机却确实存在。从个人来讲超生要受到处罚;从对基层政府的工作考核来讲,出生人口、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人均GDP、外来人口子女的教育、文盲率、火化率等都有目标要求,都可能对普查员的“如实”填报产生影响。

                    外链出处

                    • 家园 没错,农村一些地方漏报的不少

                      当然,具体每个地方不一样。讲一个我知道的例子吧:

                      广东某县, 纸面上人口119万,实际估计,140万恐怕都打不住,统计局和计生办私下都承认的。 一个朋友在那里做农村社会学博士,蹲点一年多两年,先是发现调查的不止一个村人口数字大大不对,后来和县委混熟了,人家才告诉他:好几套数据呢,对内对外的数据差别大了。

                      现在不少大叫老龄化的人,拿着一些公开的数据(明白人都知道和实际差远了)大做文章, garbage in, garbage out.

                    • 家园 这些问题西西河已经讨论几年了,那时候忙总没来

                      【原创】中国人口问题论纲

                      http://www.ccthere.com/article/786277

                      这个是大黄写的,算是名篇。

                      中国人口趋势的曲线拟合

                      http://www.ccthere.com/article/990781

                      这个胡一刀写的,讨论人口真实趋势,讨论很全!

                      • 家园 我只是描述目前我知道的决策层的现实,至于他们的对错

                        我们说了也不算,涉及太多利益了,你也可以想象,不是那么好改变的。计划生育每年的预算如果你能够查到,也能够弄清这些预算的分配方式和分配比例和分配去向,你就明白我在说什么了。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32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