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重新整理,弹道导弹打航母的可行性分析,欢迎指教! -- 陈王奋起

共:💬105 🌺117 新: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7
下页 末页
        • 家园 问题主要在于

          从已知的700公里的遥感卫星公布的资料来看,一般扫描宽度超过150km,猜测在10000Km时应该大15倍,当然这和分辨率和数据处理能力有关。如果加上静止卫星的预判断,相信1万公里的中轨卫星扑捉能力不是问题。因为航母战时编队是非常鲜明的图像特征,根本不会搞错。

          地球同步轨道卫星因为分辨率太低,根本不可能发现航母舰队的踪迹,不能用于“预判断”。

          而“一万公里的中轨卫星”,由于受飞行速度和轨道限制,不可能停留在东海南海上空,只能是一掠而过,而且下次再经过东海南海上空可能就要几天以后了。如果我记忆没错的话,普通遥感卫星重复扫描同一地区大概要半个月左右。要想使东海南海总在这种中轨卫星的监视之下,需要的卫星数要远大于你的想象,而使这种方案变得不现实。

          • 家园 估算了一下,1万公里的轨道卫星绕地运行周期大概6小时

            首先,一般所谓的重复扫描是指无差别的扫描地球的各个区域,而中国的侦察卫星可以针对特定卫星做镜头调整;

            其次,可以发射极地卫星针对热点区域: 经度跨度小,纬度跨度大,特别适合极地卫星的轨道。

            我设想最低2枚倾斜卫星,一枚极地卫星就可以很好地覆盖潜在的航母攻击带,部署50枚DF-21C就可以把这一地带变成死亡地带。

            • 家园 我觉得你缺乏基本的卫星知识

              我设想最低2枚倾斜卫星,一枚极地卫星就可以很好地覆盖潜在的航母攻击带

              你说的这两枚“倾斜卫星”,它们的轨道高度如果是一万公里,那它们绕地球一圈需要多长时间?它们的轨道与赤道的夹角是多少比较合适?这些具体数据你考虑过吗?

              首先,它们是赤道卫星吗?如果是,它们观察东海就不可能是垂直观察,而是小于50度,分辨率几乎只有赤道的一半。而且,因为它们高度远低于地球同步卫星,因此相对于地球的角速度势必要比同步卫星快得多,那么它们就不可能“定点”在赤道某个经度上空,而只能沿赤道方向,以比地球自转速度快得多的速度飞行。那么在它们飞离东海南海的经度范围后,谁来接着观察?

              如果不是赤道卫星,它们能观察东海的时间就更短,因为有一半的时间是在南半球上空。

              极轨卫星的问题我以前就提到过,但似乎没引起你的注意。这里再重复一下:

              要知道,极轨卫星是不可能总在同一经度上空飞行的,因为极轨卫星的轨道平面不会跟着地球自转。这次经过东海上空,下次再经过时就是12小时以后了。

              我感觉你把所有卫星都想象成地球同步卫星,可以“定点”在地球任意经纬度的上空了。

              • 家园 虽然不是卫星专家,但也不是小白。极地卫星一天可以扫描目标

                4~6次, 6小时航母的最大行进距离不过200~300海里,一旦捕捉,基本不会超出覆盖区。

                预设的倾斜轨道应该是25度左右,可以兼顾台海或南海。当然由于地球自转会使得普通的倾斜卫星和赤道平面的倾角存在周期性的变化,回归周期太长。在动力学上可以考虑固定倾角卫星,本以为是异想天开,仔细一查,网上大把的倾斜轨道的同步卫星,他们每天经过同样的地点,说明轨道倾角是不变的。而我的设想是轨道比同步卫星低的中轨卫星,每天能扫描目标区域4~6次,这样构成了纵横监控定位网络。这样的卫星网除了目标区域的几乎全覆盖,而且可以对其他区域进行打击。

                • 家园 大秦猛士说到了点上

                  极地卫星不管一天绕地球多少圈,是不可能每圈都经过同一地区的。原因就是地球在自转,而极地卫星的轨道平面不会跟着地球的自转而旋转。所以,假如一个极地卫星24小时绕地球6圈,也就是4小时一圈,而4小时后地球向东自转了60度,所以,第一次如果经过东海上空,第二圈就是经过中亚,第三圈经过欧洲,第四圈经过大西洋,第五圈经过美洲,第六圈经过太平洋。只有24小时之后,地球自转一圈,卫星绕地球6圈,卫星才会再次经过东海上空。

                  当然,这是在不考虑地球绕太阳公转的前提之下的假设。如果加上公转的考虑,地球24小时并不是自转360度,而是360度加上360/365度。卫星轨道平面必须也随着地球的公转而调整,才能保证24小时后重新经过同一地区上空。这样的轨道就是太阳同步轨道。世界上绝大多数遥感卫星,选的都是这样的轨道。

                  但是,太阳同步轨道可选的赤道夹角、轨道高度和速度,都有严格的限制,可选的参数范围很小。不可能达到你所设想的一万公里高度。

                • 家园 卫星的重访频率很重要

                  一般光学侦察卫星都是太阳同步轨道卫星——轨道特点就是,掠过特定地点上空时的时间都是一致的,比如掠过上海上空的时间总是6点和18点,这样可以保证太阳入射角相等,这样照片的光照条件一致,就有利于前后的照片做对比判断,有利于目标识别和变化对比。

                  但是太阳同步轨道的重访频率是很低的,原因很简单,卫星公转轨道平面是不和地球一起转动的。比如设想中的1万公里高的卫星,公转周期6小时,比如早晨6点从上海上空掠过,等12点卫星转过一圈后,地球已经转了60度,卫星下面已经是中亚地区了,上海已经转到视野边缘去了,几乎肯定已经超过卫星有效侦察幅宽了。

                  这个是受基本力学规则决定的,除非可以不惜工本发射大量卫星组网,否则很难通过技术进步来解决。

                  弹道导弹打航母在理论上确实可行,难的是工程实现和成本。

          • 家园 周期

            中巴资源卫星重访地球上相同地点的周期为26天,美国快鸟大概是一周!和平时期并不需要做到实时监控,可在战前发射卫星;

            另,如果不计卫星寿命损失的话,应该可通过变轨来加强对某一地区的监控!

            • 周期
              家园 卫星从变轨需要耗费能源和时间

              目前技术条件下,变轨通常是用来侦察新确定的固定目标,对于移动的战术目标侦察,变轨还不能满足需要。

              另外,卫星变轨类似于火车变轨,是从一条固定轨道到另一固定轨道,而不是汽车那样可以随时机动。前面的固定轨道可以推算,变后的固定轨道同样可推算。考虑到美国航天测控网的能力,变轨后的轨道同样会很快被确定,航母就可以通过机动避开卫星运行轨道。

              • 家园 是JC的大秦猛士么?

                久仰久仰

                请教一下:

                通过卫星变轨的方式是否可在短期内加强对某一海域的监控?

                预警机对海警戒机前出到海洋上空侦测航母位置的可行性大吗?

                • 家园 是这样的

                  卫星变轨,基本上是为了缩短对特定区域侦察的等候时间进行的,而不是为了缩短重访周期。举例说明:按现有轨道,卫星要在2天后才能侦察到上海的情况,以后重访周期是3天,那按现有轨道,卫星就在第2、5、8、11……等天可以侦察上海;现在变轨了,可以在1天后就侦察到上海了,但是重访周期还是3天,那就是在第1、4、7、10……登天可以侦察上海。获首次侦察的时间提前了,但是频率没有改变。

                  如果需要改变卫星的重访周期,轨道的变动就非常大,这样无论是卫星上的能源可能不足以完成;而且轨道变化太大,超过了侦察设备的有效工作范围,也无法达成目标。

                  所以,卫星变轨通常是用于快速获得特定区域的情报(比如某地是否出现了新的导弹、机场上飞机数量是否有变化),而不是获得实时的战术信息。

                  预警机可以对航母的活动进行间接的监视——因为舰载机的活动、无线电信号的发送,都可以成为侦察航母的间接信息;但是用预警机直接监控航母很难——因为预警机能直接发现航母的距离,航母也能直接发现预警机(航母战斗群本身的防空系统很强大,还有舰载预警机在前方警戒),航母上的舰载机会驱逐和攻击预警机。这种情况下,预警机最多是快速掠过,无法稳定持续监视。

    • 家园 请仔细研究一下潘兴2是中程导弹的末制导
    • 家园 关于定位,可以看链接

      美国对中国卫星雷达的猜测

      子弹头的释放同卫星过顶可以调整到同步。那么航母的规避时间就是以秒计算了。

      TG最近频繁发射侦察卫星,酒泉太原西昌发射任务排得满满的,看来有大动作了。

    • 家园 用常规弹头的话难度相当大,但并非完全不可行

      估计会在弹道末段用束状穿甲以类似霰弹的方式攻击穿透舰体,因为直接攻击或近炸的话难度都太大还容易遭拦截。

      • -- 系统屏蔽 --。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7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