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原创】从老一辈的“节欲”情结说起 -- 八角酷鱼

共:💬115 🌺140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8
下页 末页
      • 家园 不完全是这样

        “节欲者的理性公式是越节制=得到越多,他认为今天失去的越多,在将来就会得到更多的回报,于是公式变成了失去越多=得到越多。他在节欲的道路上越走越远,一去不复返。”

        =========================================================

        70后60后的人,节制的原因,在当年,是让自己不沉迷于小的物质满足,保持向上的动力,追求一个特地的更大的目标,俗称:念想。他们一般有比较明确的对未来的规划和目标,在这个目标之外的枝节性的东西,可以忽略或者忍让,如果触及到这个目标的根本的东西,是不会谦让的。

        成熟,就是当年你苦苦追求的东西现在你不想要了。这样不好,没有欲望,就没有动力;欲望泛滥,行为会有失;最好的是适度控制欲望,我想这也是当年父母那辈试图培养的东西。

        • 家园 有道理,

          能否再细致一些,哪些是念想,哪些是可以容忍的,哪些是不能谦让的。本文主要以80后为样本,希望70后60后也能多多发表意见。在节欲的道路上,你们是先行者:)

          我认为节欲策略逐渐失效的原因,一方面是当年的物质享受还不够好,可供分配的资源也不多,现实的局限让人不得不转而追求精神层面;另一方面,如今资源的丰富和有效手段的增加,让人觉得没有必要去恪守那样的信条,前提是你愿意把自己当个“俗人”:)。

          其实我说的理性公式,更多的是心理对现实的一种合理化现象,也是比较极端的例子。但节制久了,必然如此。

      • 家园 最缺的就是满足感,

        所以他不断重复能让自己快乐的东西,但越重复越不能满足,因为他的身心从没有真正放开过。得到的只是负罪感。

        写的太好了!换一种说法,看合适不?

        谁都有物质和精神的双重需求。节欲者从自己的精神准则出发,不敢不能满足物质需求/生理需求。他不敢承认自己到底缺什么,只知道自己可以合理的拿什么。这样他的心理供求必然失衡。所以他不快乐。生理需求在道德面前是羞耻的,生理需求却在不可抑制的积累,他给自己打上罪人的标签。对光荣的追求是伟大的,忌惮规则却让他变成胆小鬼。

        • 家园 我和楼住一样是80年代出出生的.

          我总感觉到愤懑,总感觉不开心,楼主的分析让我了解了我自己的内心。可是,我已经养成了这样的性格,感觉自己变不了了。

          • 家园 其实未必不能改变,

            关键在于你清楚这样付出的代价,以及你想追求什么。

            虽然我们这一代始终生活在矛盾当中,但恰如此才有了很多跟前辈和后来者不一样的体验。这也使我们的幸运吧。

      • 家园 深有同感

        楼主分析的很有道理。尤其是大人社会的那一段,深有同感。

    • 家园 从老一辈的“节欲”情结说起(六)社会

        细细推敲一下,我们便能发现:所谓“节欲”的生活哲学中隐含一个重要逻辑,即你将来是要干“大事”的,是不平凡的,是要超出常人之上的。所以你要接受“节欲”的锤炼,正如孟子所说,“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若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这要求我们成为“大写的人”,我将其称之为“大人哲学”。

        因此,“大人哲学”包含着天然的不平等逻辑,或称等级意识。父母都认为自己的孩子是天才,或者都希望其成为天才,这也是人性使然。但这未必能成为现实。况且成为天才,有很多不同的法门,干嘛把大家都弄得像苦行僧?到头来,“大人哲学”倡导的所谓“今天的节制换明天的幸福”,大多数情况下往往成为一个陷阱。这反而为人的堕落找到一个借口。

        与之相对,西方现代社会则是一个“小人社会”,奉行的是“小人哲学”:不靠道德、意志来约束自己(虽然基督教等教义还有一定的自我约束作用),而主要依靠外在的严刑峻法。如蒋庆在《君子社会、小人社会与强盗社会》中所说:“先把人欲之恶的阐门完全打开了,然后再用土堆去阻挡泛滥狂奔的洪水,即用法律的形式去限制人欲之恶的极端发展。”

        但他同时也认为:法律“虽然可以起到暂时缓冲的作用,但绝不能挡住洪水(人欲)的泛滥漫延。”因此“要解决人欲之恶的问题,必须在人欲之恶的源头上下功夫,即必须调正人性的秩序,让天理返回人性中的最高位置成为人生命的主人,在人生命的本源处有效地规范约束人的私欲,使人欲不至向恶的方向发展。也就是儒家的老话:‘存天理,去人欲’。”

        在社会层面,这两种指向孰优孰劣,是个争论不休的话题。西方经过近五百年的爆炸式发展,已越来越有将人类文明拖进深渊的架势。本文暂且不讨论这些形而上的问题,继续说个人层面。


      本帖一共被 1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 家园 【讨论】有幸读到这篇文章

        有幸读到这篇文章,不幸的是,我曾身体力行的实践了苦行僧的哲学。

        因为在主观上接受了这样的“大人哲学”,我将其付诸实践。如圣人般无欲无求,一心朝圣。在成长的岁月里,用吃苦,节欲的方式鞭策自己,获得进步。把欲望等同于堕落,懒惰,贪婪,压抑这样的念头。在公平竞争的少年时代,这种思维方式取得了成功。但是在成人社会,这样的逻辑四处碰壁。

        从外在的角度看,以欲望为原动力的个人利益最大化,是社会价值观的主流。在胜者为王的竞争面前,一切克己复礼的规则都是垃圾。作茧自缚的人,当自取灭亡。维护公平竞争的强制力无处可寻。

        从内在的角度看,以克制自身欲望来换取“大人哲学”的成功,进而以此荣誉感和使命感为前进的动力 --- 这样的逻辑非常脆弱,越来越乏力。被人为忽视的食欲,色欲,物质欲并没有消失,而是积累成为巨大的心理落差和阻力。当成就感的回馈不足以填补这样的落差,“大人哲学”的价值观就完全崩溃。

        如果阶段性的成功可以维持心理平衡,执行者往往忽视阶段性的休整或者物质奖励,因为他将物质欲望等同于堕落。“明天的幸福”即使来到了,也会被视若无物。他会转向进一步更大的目标,在他看来这是距离理想更近一步。这种逆反生物学规律的行为,如夸父逐日。

        个人认为,极端节欲最主要的问题是心理能量的枯竭。以乌托邦式的精神力量支撑,不能满足人动物性的需要。

        应当承认的是,对物质欲望,生理欲望极端节制的人,同时也在毫无节制的纵容自己的精神欲望 -- “大人哲学”,以及荣誉感,成就感。在他们看来,这才是保持与众不同的精神支柱,才是不可放弃的,甚至成为一种癖。这必将是不归路。

        “大人哲学”就是要存天理,去人欲。坚持这样的哲学,就是以自身的行为彰显此哲学的伟大,就是忽视甚至牺牲个人。这样的本质,和“小人哲学”绝无交集。看来只有“小人哲学”才是活路。。。

        未必。这两种哲学自古都不乏成功者。“大人哲学”的命门就是不要想当然,不要极端节欲。有节制的去操作,会走向成功。

        希望听到更多人的评论。


        本帖一共被 2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 家园 【讨论】然而,

          内心深处那种不平凡的渴望,卓尔不群的梦想,以及自幼年起便树立的优越感是很难让自己放低自己的。这种矛盾让人痛苦不堪。谁都不愿否定自己,否定过去。

          • 家园 痛苦是难免的

            我们是否被动的接受了某些准则?

            我们自认为的那种种不平凡,常常被生活打碎。然后我们倔强的粘合碎瓷片。现在,我们是否愿意从平凡做起,让生活来评价?

            反思自己,我还是觉得脚踏实地的生活好过以理想为重心。

        • 家园 【讨论】我的看法是

          我们绝大多数人都成不了传统意义上的“大人”,但也不甘心做个“小人”。最现实的道路是做个“中间人”。

          创造价值只是人生的意义之一,会合理获取利益也是社会人的基本素质和权利。

          • 家园 【讨论】从“认知”的角度谈欲望

            1。大人哲学和小人哲学链接出处,有没有中庸之道?

            我没有答案。两种对立的思想,对立的价值观,很难找到共同点。那么,如果我们换一种角度,从人对世界的“认知”来看,或许有启发。

            大人哲学 - 由外界强加来的精神欲望链接出处。通常是父辈教育子女,子女在没有逻辑证明他们正确的时候,被动接受了。子女以主观向善代替了批判式思考。通常子女还没有具备批判能力。如果父辈的期望值过高,这种哲学就有演变为精神强迫症的危险。

            这种外加的精神欲望,如果被接受,就替代了本身生物性的物质欲望。物质欲望被片面的打上贪婪堕落的标签,其正常属性被否定。精神欲望的作用被片面夸大和美化,使人忽视了它的实际适用性受限的缺点。拿精神欲望来指导生活,常常造成了邯郸学步。

            小人哲学 - 由自身生存发展的物质需求推动,与外界规则对抗之后,所保留的成功的物质欲望。小人哲学承认内在和外在的实际条件,因此具有生命力。但它终究是即发的,功利的,短视的。在更高层次的竞争上不及大人哲学。

            观点:实事求是,以及批判性。考查本人能做什么,外界环境允许什么,采取最贴近实际的策略。胜者为王,败者闭嘴。无需牢骚满腹。若有向善之心,在某些步骤牺牲利益,求得精神满足,未尝不可(这里有"度"的问题,在第3点讨论)。前提是自己承担风险。应该看到,善或恶只能被解释成竞争策略之一,并无高下。

            2。“外加的欲望”或“内在的欲望”

            就物质欲望而言,独立个人的欲望其实有限,口腹之欲而已。但是,互相攀比炫耀不断放大了物质欲望。对地位,权力的向往把物质欲望引向极致。那么精神欲望也是相似的,对理想境界的无限渴求和美化,让人忽视了现实的困难。急于求成就容易陷入困境。

            所以我想,以外加的欲望(包括物质的和精神的)为原动力,无限放大这种欲望,都容易走入歧途。长辈所坚持的“节欲”大概是源于对物质欲望破坏力的忌惮。-- 想明白自己要什么,能做什么,坚持以我为主,就走的稳健。

            观点:不要被任何“外加的欲望”所牵制,迷失自我。需要明确自我内在的欲望。如果接受了某些外加的欲望,就要准备付出内心失衡的代价。评估这样的代价会不会有完败的风险。量力而行。

            什么是“真正内心的欲望”?就是我们接受了,认同了的外加的欲望。正因为我们有限的心理承受力和个人工作能力,审慎的接纳外加欲望就是第一位的。被说教而接受,被贪婪所蒙蔽,都是放弃了批判力,放弃了审查。这是对自我的不负责,是导致失败的第一罪魁。怎样审查?就是要了解自身承受力,以此为“度”来衡量外来的欲望。了解自身总是最难的,恳请各位支招。

            p.s.在这里看“节欲”就比较清晰。物质欲望或者精神欲望,并不是评判标准。能否区分内在和外在的欲望,能否保持批判力,这是决定性的。

            3。大人哲学的执行者如何保持原动力?

            任何人,不管持哪种哲学,他都有物质欲望和精神欲望,比例不同罢了。从前面两点看,关键是有批判力,要知道自己的种种欲望是否与自身能力,自身承受力匹配。

            小人哲学者的原动力是外来的占有欲,权力欲(物质欲望),而不是仅有口腹之欲。同样,大人哲学者的原动力是理想的召唤(精神欲望),而不是仅仅乐善好施。所以任何人的原动力都是外来的,而且被他强烈认同的 -- 这就是“真正内心的欲望”。好了,大人哲学者保持原动力,就要批判的吸收外来的精神欲望:

            -- 知道自己的承受力

            -- 保证内心物质欲望和精神欲望的平衡

            -- 不要认为自己不认同的,就是罪恶的。特指正当的的物质欲望

            观点:量力而行。不要背着精神的包袱,步履艰难。而是以我为主,向着精神目标前进,承认个人能力的有限,准备接受迂回和挫败。保持乐观心态。

            物质决定精神,那么请量力而行。

            4。没有“老大哥”来维持秩序的时候,自律者如何自保?

            物质第一性。谁的拳头大,谁就是老大。没有人维护秩序,就要自己做。如前所述,自律者要准备承受迂回和挫败。

            5。遵循什么样的价值观?

            参考第1点。选择大人哲学或者小人哲学,没有绝对的对错。重要的是存活下来。

            6。如何处理好自我价值观与社会整体价值观的差异?

            还是物质决定精神。在社会生活中,遵循多数人的意志是,或者说遵循强者的意志是难以抗拒的原则。那么特立独行的人,只能在他的领地里实践自己的价值观,他难以强加给别人。他需要扩大自己的影响力,逐步改变社会整体价值观,争取更多的支持。他需要忍受这差异带来的痛苦。只因为他不愿意被同化。

            --

            罗嗦了这么多,实在迂腐。纠结于最恰当的表达观点,却使文字拖沓。吾当勤练笔,在此请海涵。希望听到您的观点。


            本帖一共被 1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 家园 【讨论】回应acan兄的《从“认知”的角度谈欲望》

                1. 大人哲学与小人哲学孰优孰劣?

                这个问题,总使我想到《汉武大帝》中窦婴在回应藉福自己到底是儒家还是道家时说的话:

                “管他呢!什么有用就用什么。活人,活人还能让尿…尿…尿憋死吗?”

                实用主义是解决思想混乱的良药,但并非一劳永逸。大人哲学古往今来成就了多少人不在话下,但芸芸众生是否都适用这套哲学,我想大家心里都有一本帐。

                我总觉得,古圣先贤真正提倡的,是借大人之壳行小人之实。虽然中国自古提倡读书人以天下为己任,实际上,一个人能管好自己就不错了。圣贤心里比谁都清楚。

                大人哲学者,对内在超越性的追求远大过对外在的占有。这一方面促进了社会的和谐和良性竞争,另一方面也使得他们把“功名”放在“利禄”之前,稳定了社会的价值排序。

                而绝大多数人都摆脱不了的“中间人命运”,由于大人哲学的内在超越性,使得在时间坐标上的不断前进成为人生的主义,而功名利禄成为附属奖品。

                但如果两者我们都要怎么办?那就看谁更有效了。我们可以把大人哲学和小人哲学有机结合起来,至于怎么结合法,视具体情况而定,我米有标准答案:)

                2. 奖惩机制

                那如何解决两种思想和价值观的内在冲突?您在第一篇帖子链接出处中提到“阶段性的休整或者物质奖励”,和第二篇链接出处“3。大人哲学的执行者如何保持原动力?”中,实际已经给出了答案。

                由于大人哲学者对内在超越的需求超过对外在的占有,而外在需求又是他不能忽视的,这种内外的不一致加深了他的痛苦。如果在原来的基础上适度放低自己,放宽对物质享受的宽容程度和对周围人群的认同度,在面对自己的正当利益和合理诉求时,“该出手时就出手”,表现得像个小人,反而会减轻很多矛盾和痛苦。虽然这样会对精神气质和自我认同造成一定影响,但我们不可能所有的好处都占全。

                同时,对小人哲学者也要建立起一套奖惩机制。对他们以“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为基础建立起的对大人哲学者的道德绑架,须像回复中有人说的:“以直心对之”。直面利益,直面自私,厘清道德和权利的边界;同时,也要给小人哲学者进入社会常规价值排序的机会,勿要人为制造“大”、“小”的对立和隔阂。一旦其成为共识,则人与人交往的边界和规则便趋于清晰,“老大哥”便可退出社会公共领域,专心在法律范围内发挥作用了。

                3.谁是主流

                如果一个社会全是“大人哲学”,那当然是可怕的。如果一个都没,那更可怕。问题是,这两种人在任何时代任何国度都同时存在,但社会的主流价值观只能趋向于一种。

                如果纵容小人哲学,必将走向丛林法则。大人哲学呢?那就是中国古典式的等级制。如果说“借大人之壳行小人之实”对个人来讲是合适的生存策略的话,那社会主流是难以容纳这样的矛盾和背离的。

                我的看法是,在“大”与“小”,精神与物质之外,我们需要确保自己的独立性。无论思想还是生活领域,自我的意识独立性不能为任何东西取代。

              • 家园 确保自己的独立性

                很抱歉这么久才回信,最近忙,没有静下心来考虑。

                酷鱼兄对欲望的探讨更进一步,非常感谢。

                如酷鱼兄所言,要求表里如一,何其艰难。处处要求自己按照道德标准,哲学观念行事,往往不堪其累,走进和周围对立对抗的死路。识时务为俊杰,还是要变通些,抓主要矛盾,适当的妥协。

                确保自己的独立性的确非常重要,有时候我们甚至需要舍弃物质利益,舍弃人际关系的圈子,来避免陷入不可自拔,与自己道德底线严重冲突的境地。值不值,还是时间说了算。

                生活终究会告诉我们对与错,让我们做的无愧于内心。

            • 家园 必须花之!

              十分认同支持acan兄关于“外加的欲望”或“内在的欲望”的讨论,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8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