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原创】东汉政治体系简介 -- 电子赵括

共:💬84 🌺1551 🌵1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6
下页 末页
            • 家园 宋朝的冗官可不是考试制度的问题

              是宋统治者刻意为之,群臣职权互相牵制,再用高福利的胡萝卜吸引,皇帝即使能力一般也可以坐稳江山,真要是群臣联手结党皇帝反而不安心了。

            • 家园 大明文抄公也可中进士

              范中出教你写八股

              明-满清八股科举简介

              外链出处

              四楼举例

              一个例子,万历四十七年己未科会试,福建晋江举人赖克俊,以《尚书》为本经应试,“其前场七艺,尽录坊刻,自破,承直到结题,不易一字”,结果考官看不出来,录取为第二名。朱卷是要传出去的,虽然“众皆哗然”,但是科举条例只规定场内抄书不行,没有规定不能默写出来,所以这位仍然中了进士。

              • 家园 简单辨析并说说科举

                首先,熟悉科举的都清楚,会试通过并不能成为进士,得通过殿试才行,通过会试的考生只能称为“贡士”而非“进士”——尽管通过了会试,考生实际上已经能保证自己混个进士当了,后面的殿试只是解决具体名次问题。

                另外,考进士的殿试,考的其实是“策问”,也就是考生就考官提出的具体时政问题,现场写论文答辩,并非是乡试、会试时候要写的八股文,关键是内容是否合考官口味,还有就是书法是否漂亮,因此“尽录坊刻”毫无用处,任何一个考官都看得出来,何况名义上的最高考官其实是皇帝,尽管万历当时已经罢工了。

                另外退一步说,即使在文中所说万历四十七年己未科的进士名单里,也并没有叫赖克俊的人。现在北京的孔庙中,保存着从元朝到清朝的所有进士名单的碑刻,包括五万一千六百二十四名进士的姓名、籍贯以及他们的名次,如果有兴趣可以去查一下。

                至于福建举人赖克俊中进士,则是万历二十三年乙未科,也就是公元1595年的事情,当时第二甲赐进士出身共五十七名,赖克俊的成绩是二甲头名,也就是全国第四名。

                这个故事的源头大概是明人笔记《万历野获编》的卷十六,说的是科举弊端,原文是这样的(为了保持原貌,这里仍沿用古式句逗):

                “科场帖括。蹈袭成风。即前辈名家垂世者。亦间有蓝本。然未闻全场剿刻文。登高第者。惟近科乙未会试第二名。以尚书出邹泗山太史之门。其卷为房师所赏。荐为榜首。终为易房陶石篑太史所压。取会元去。邹大以为恨。比出闱。则知众哗然。有言前场七艺。尽录坊刻。自破承至结题。不易一字。坊间寻刻魁卷。亦不复改窜。其声华亦顿减。房师大觉无色。然犹为二甲传胪。授礼部主事。”

                这里的《尚书》和《易》都是儒学经典,治《尚书》的邹泗山,就是邹德溥(其实他也对易经也很有研究),治《易》经的陶石篑,也就是陶望龄,他俩都是明代大儒。陶望龄于万历三十七年也就是公元1609年去世,而从这段内容看,考试发生时他应该还活着,因此肯定不会是万历四十七年的乙未科,万历二十三年的那科尚有可能。

                至于“前场七艺。尽录坊刻。自破承至结题。不易一字”的那位大神是谁,文中并没有说明,赖克俊正好是万历二十三年乙未科中的进士,也是“二甲传胪”并“授礼部主事”,究竟是不是他,我也不知道。

                通宝推:晴空一鹤,程不悔,铁手,桥上,种植园土,回旋镖,
                • 家园 问个问题

                  一甲的三位,以及二甲的头名是不是可以从京城的本省会馆拿到巨额奖金啊?

                  民国政客谭延闿,曾经拿过清末的会元,在他之前二百年湖南省没出过会元。据说不是湖南举子实力不济,而是存在湖南会馆的作为奖金基金的15万两银子被挪作他用了。一旦有人考中会元,湖南籍的京官们就得凑奖金,于是不愿出血的这些人就每次运动考官,故意不让湖南籍考生拿第一。而谭延闿身为前两广总督的公子,不差钱,在某人的点拨下,对会馆声称愿放弃这笔奖金,于是一举高中会元。云云。

                  请问这种由前辈凑钱,通过会馆奖励头名的制度(或不成文习惯),是不是当时各省共通的?

                  • 家园 有关那次科举,就事论事说几句

                    那次会试发生在公元1904年,即光绪三十年甲辰科,绝对值得载入史册,因为它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次科举考试。至于各省成绩好的考生究竟有没有奖金拿,我真不清楚,但你说的谭延闿考进士的事儿,自己还算知道一点儿。

                    这故事应该出自于民国笔记《梦蕉亭杂记》,作者陈夔龙是清末重臣,做过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当时他以河南巡抚的身份出任那场会试的考官之一,原文如下:

                    甲辰会试借豫闱举行。余以豫抚派充知贡举。揭晓日,余与诸公齐集至公堂升座,拆卷填榜。陆文端手持一卷语余曰:“此卷书法工整,为通场冠。廷试可望大魁。”揭封,知为肃宁刘君春霖。其同乡阎太史志廉,亦系同考官,谓刘君平日所书大卷不下数百本。正欣羡间,张文达又执一卷示余曰:“吾乡本朝二百余年,三鼎甲俱备,独少会元。场中得湖南一卷,写作俱佳,以正大光明次序而论,我班次居二,例中会魁。科举将停,机会难得,情商裕相,恳将此卷作为会元,庶使吾乡科名免留缺陷。承裕相允让,即此卷是也。”揭弥封,乃茶陵谭君谭延闿,为前粤督谭文卿制军之少子,咸庆主司得人。

                    文中的刘春霖,是中国最后一个状元,据说是慈禧得意他的名字吉利,亲自点的。谭延闿的父亲谭钟麟(号文卿,笔记中称他为谭文卿制军),和陈夔龙一样是晚清重臣,也做过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张文达”就是张百熙,湖南长沙人,中国近代著名教育家,当时任管学大臣也就是教育部长。

                    我有清朝所有会元的名单,可惜没有他们的籍贯信息,但考虑到作者陈夔龙与那几个主考官都是同事,个人感觉,笔记中张百熙所说“吾乡本朝二百余年,三鼎甲俱备,独少会元”,此话的可信度应该是比较高的。

                    只不过,“民国政客谭延闿,曾经拿过清末的会元,在他之前二百年湖南省没出过会元。据说不是湖南举子实力不济,而是存在湖南会馆的作为奖金基金的15万两银子被挪作他用了。一旦有人考中会元,湖南籍的京官们就得凑奖金,于是不愿出血的这些人就每次运动考官,故意不让湖南籍考生拿第一”,前一半虽然是真的,但后一半可就不好说了,因为北京的湖南会馆的历史其实很短,距离那场会试别说远没有两百年,就连二十年都没有。

                    要知道,湖南作为省级行政单位出现,要迟至雍正元年也就是公元1723年,当时湖广也就是湖南湖北两省才分家,清廷改湖广右布政使司为湖南布政使司。而北京湖南会馆的雏形,则是同治十一年(公元1872年),谭继洵(就是谭嗣同他爹)与其他几个湖南籍官员合资在北京买的一套房子,做为本省在京联络处,而直到光绪十三年(公元1887年)的八月,湖南会馆才算正式成立。也就是说,即使有贪污挪用会馆经费发生,也只能是近二三十年的事儿,不可能人为造成湖南(及其前身湖广右布政使司)两百年没会元。

                    其实,早在宋朝,科举就采用各种方式防止内外勾结,比如先将答卷的姓名、籍贯等密封起来即弥封,再由专人将答卷内容原封不动地抄一遍即誊录,只有弥封誊录后的试卷才能交给考官评审。因而,考官评阅试卷时,不知道考生的姓名籍贯,连考生的字迹也没法辨认。常规情况下,考官是没法知道考生是哪里人的。

                    只不过,这些预防措施只在政治清明时才起作用,比如清朝前期对科举舞弊处罚极严,出问题的考官动不动就被砍头甚至腰斩,而到了清朝后期,这些规矩已经名存实亡,比如在那部笔记中,考官们就在尘埃落定前公然拆开弥封,公开交易名次,要是换在雍正时,估计一个也活不了。

                    通宝推:桥上,连续杀人,铁手,衣笠山麓,
                • 家园 所以说连中三元很难啊

                  就像考完GRE又考公务员,都取得好成绩不容易。

                  明清科举的最基层考试是省里举行的院试,主考官是主管一省教育的学政,院试之前的那些,都不算是正式的科举考试。通过院试的考生叫生员,即俗称的秀才,只有他们才有资格参加科举,没通过院试的考生,无论岁数有多大,统统都是童生,听说还有过九十多岁的老童生,花白胡子了还和儿孙辈一起考秀才。

                  科举的第二级考试是乡试,生员才有资格参加,也在省里举办,但主考是皇帝亲自委任的官员,与省里无关,常是翰林、内阁学士等。各省多在省会的城东南建立贡院,作为乡试的专用考场。因为这项考试多在八月举行,故又称为秋试、秋闱。通过乡试的就能称为举人,举人已经有资格做官了,因此一旦当上举人,便能引起周围人的主动巴结,范进中举就是说的这类故事。

                  乡试的第一名解元,会试的第一名会元,加上殿试的第一名状元,“连中三元”者从唐朝到清朝一共只出过十四个,另外还有三个武“三元”。

                  通宝推:铁手,京华烟云AMIP,
                • 家园 谨受教。
              • 家园 就凭这记忆力也可以录取呀

                大哗,但是没人说考题泄露不是

                那说明人家也不是就记了这7篇文章,“不易一字”呀,一般人就是默写自己的得意文章也未必能做到这一点吧

                • 家园 你说得对。不过只要是考试都可以押题。

                  以上是八卦,京华烟云AMIP已经指出这个不太靠谱。

                  相对低廉的科举成本意味着大大降低的门槛.明代的八股制是最具有普及性的。明朝的官僚也是最具有发言自由的。但是,他们有一个缺点--知识面窄,无实践经验,去小县当县官还成,居庙堂之上绝对坏菜。

                  我也是看见种植园土的这段想到这个八卦的,科举门槛大大降低,死记硬背的进士也可以有。没想到是真没有。

                  记忆力是强,为什么会有现成的文章好背?就这点文字,天下多少州县,这么多年下来,县试府试会试把题目都出差不多了,自然就有很多范文可以参考。考试前看看考官是谁,啥出身,啥喜好,押题高手可以缩小范围先行准备,这个是可以有的吧。

            • 家园 是“邑庠”

              不是“邑痒”

              吹毛求疵一下,呵呵。

    • 家园 有宝

      送花成功。感谢:作者获得通宝一枚。

      作者,声望:1;铢钱:16。你,乐善:1;铢钱:-1。本帖花:1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6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