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期网站停站换新具体说明
- 按以上说明时间,延期一周至网站时间26-27左右。具体实施前两天会在此提前通知具体实施时间
主题:【原创】东汉政治体系简介 -- 电子赵括
那次会试发生在公元1904年,即光绪三十年甲辰科,绝对值得载入史册,因为它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次科举考试。至于各省成绩好的考生究竟有没有奖金拿,我真不清楚,但你说的谭延闿考进士的事儿,自己还算知道一点儿。
这故事应该出自于民国笔记《梦蕉亭杂记》,作者陈夔龙是清末重臣,做过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当时他以河南巡抚的身份出任那场会试的考官之一,原文如下:
甲辰会试借豫闱举行。余以豫抚派充知贡举。揭晓日,余与诸公齐集至公堂升座,拆卷填榜。陆文端手持一卷语余曰:“此卷书法工整,为通场冠。廷试可望大魁。”揭封,知为肃宁刘君春霖。其同乡阎太史志廉,亦系同考官,谓刘君平日所书大卷不下数百本。正欣羡间,张文达又执一卷示余曰:“吾乡本朝二百余年,三鼎甲俱备,独少会元。场中得湖南一卷,写作俱佳,以正大光明次序而论,我班次居二,例中会魁。科举将停,机会难得,情商裕相,恳将此卷作为会元,庶使吾乡科名免留缺陷。承裕相允让,即此卷是也。”揭弥封,乃茶陵谭君谭延闿,为前粤督谭文卿制军之少子,咸庆主司得人。
文中的刘春霖,是中国最后一个状元,据说是慈禧得意他的名字吉利,亲自点的。谭延闿的父亲谭钟麟(号文卿,笔记中称他为谭文卿制军),和陈夔龙一样是晚清重臣,也做过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张文达”就是张百熙,湖南长沙人,中国近代著名教育家,当时任管学大臣也就是教育部长。
我有清朝所有会元的名单,可惜没有他们的籍贯信息,但考虑到作者陈夔龙与那几个主考官都是同事,个人感觉,笔记中张百熙所说“吾乡本朝二百余年,三鼎甲俱备,独少会元”,此话的可信度应该是比较高的。
只不过,“民国政客谭延闿,曾经拿过清末的会元,在他之前二百年湖南省没出过会元。据说不是湖南举子实力不济,而是存在湖南会馆的作为奖金基金的15万两银子被挪作他用了。一旦有人考中会元,湖南籍的京官们就得凑奖金,于是不愿出血的这些人就每次运动考官,故意不让湖南籍考生拿第一”,前一半虽然是真的,但后一半可就不好说了,因为北京的湖南会馆的历史其实很短,距离那场会试别说远没有两百年,就连二十年都没有。
要知道,湖南作为省级行政单位出现,要迟至雍正元年也就是公元1723年,当时湖广也就是湖南湖北两省才分家,清廷改湖广右布政使司为湖南布政使司。而北京湖南会馆的雏形,则是同治十一年(公元1872年),谭继洵(就是谭嗣同他爹)与其他几个湖南籍官员合资在北京买的一套房子,做为本省在京联络处,而直到光绪十三年(公元1887年)的八月,湖南会馆才算正式成立。也就是说,即使有贪污挪用会馆经费发生,也只能是近二三十年的事儿,不可能人为造成湖南(及其前身湖广右布政使司)两百年没会元。
其实,早在宋朝,科举就采用各种方式防止内外勾结,比如先将答卷的姓名、籍贯等密封起来即弥封,再由专人将答卷内容原封不动地抄一遍即誊录,只有弥封誊录后的试卷才能交给考官评审。因而,考官评阅试卷时,不知道考生的姓名籍贯,连考生的字迹也没法辨认。常规情况下,考官是没法知道考生是哪里人的。
只不过,这些预防措施只在政治清明时才起作用,比如清朝前期对科举舞弊处罚极严,出问题的考官动不动就被砍头甚至腰斩,而到了清朝后期,这些规矩已经名存实亡,比如在那部笔记中,考官们就在尘埃落定前公然拆开弥封,公开交易名次,要是换在雍正时,估计一个也活不了。
- 相关回复 上下关系8
压缩 5 层
🙂大明文抄公也可中进士 9 回旋镖 字392 2014-02-11 22:51:18
🙂简单辨析并说说科举 70 京华烟云AMIP 字1802 2014-02-12 00:56:30
🙂问个问题 1 衣笠山麓 字512 2014-02-15 08:28:13
🙂有关那次科举,就事论事说几句
🙂那要看运气的 1 青色水 字28 2014-02-16 09:22:19
🙂所以说连中三元很难啊 42 撑犁 字781 2014-02-13 23:51:47
🙂谨受教。 1 回旋镖 字0 2014-02-12 01:59:02
🙂就凭这记忆力也可以录取呀 4 不远攸高 字127 2014-02-11 23:34: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