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原创】东汉政治体系简介 -- 电子赵括

共:💬84 🌺1551 🌵1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6
下页 末页
    • 家园 权当是贿赂刑部了

      谢谢:作者意外获得【通宝】一枚

      鲜花已经成功送出。

      此次送花为【有效送花赞扬,涨乐善、声望】

    • 家园 【原创】以前回温相写过被称为「另类的看法」,节录补充如下:

       

        (一)东汉土地兼并,倒值得一提。

       

        固然「富可敌国、贫者无立锥之地」甚嚣尘上,但是隋唐的《均田法》,赋予人民每人露田四十亩、桑田二十亩,应该消除兼并土地,但是仍有土地问题、贫富悬殊、民不聊生、战乱连连。这就不是土地平均分配给人民,就可解决贫富问题,刚好有的反例,可证明不抑兼并并不奇怪,那就是宋朝。

       

        司马光以为贫富来自于「勤惰不同」及「愚智不同」,应给有能力耕作的人多一点田,而少给无力耕作的人。若以「勤劳多耕」应多得诸田,故多产多获,相反的,仅占名额而不去耕作,或者生产效率低落之人,不应得田。苏辙在《制置三司条例司论事状》说:「城廓人户,虽号兼并,然而缓急之际,郡县所赖;饥馑之岁,将劝之分以助民;盗贼之岁,将借其力以捍敌。故财之在城廓者,与在官府无异也。」因此南北两宋,鲜有因土地纠纷而农民起义,著名叛变如方腊之变(称帝、建年号)也在短期镇压。

       

        再说东汉立国将近二百年,要扯土地兼并从汉光武帝开始有问题,东汉就不应如此长寿,早该被农民揭竿起义。汉末大地主出现于江东,《抱朴子.吴失篇》记载说会稽、吴郡曾出现:「牛羊掩原隰,田池布千里。」的大地主,但是魏、蜀、吴三国之中,就属东吴国祚最长,因此若说土地兼并的问题,两宋、东汉及东吴早应出问题。

       

        (二)度田评价

       

        至于度田失度此事,这也是众说杂沓,历代多以刘秀向豪强妥强,但是凌云雕龙视为成功镇压。

       

        建武十五年度田、翌年「考实」未尽职官吏(下场有降级、解职、下狱、流放及诛杀等)、然后才有「郡国大姓及兵长」大规模民变叛乱。这与赵翼在《二十二史札记》:「则是时民变,盖因度田起衅也。」完全相符。但是汉光武帝的仁慈处置:「听群盗自相纠摘,五人斩一人者,除其罪。其牧守令长坐界内有盗贼及弃城者,皆不以为罪。」是否暗示向豪强妥协呢?为何许多变乱只需「诛其首恶,余皆降服。」即可,这就扯到政治态度。

       

        土地问题与宦官、外戚等问题相当,最好的解决方式就是按曹操的手腕:「若欲治罪,当除元恶。」而不是全数杀尽,全部诛杀只是消灭眼前乱政之宦官,若是换来新的一批宦官,宦官乱政的机会仍然存在。在汉光武帝面临「青、徐、幽、冀四州」叛变,除非全部杀光、烧光、抢光,否则在安定优于一切之下,善加管理比全面扑杀更有利。所以汉、唐、明有宦官问题,但是宋、元、清却无宦官问题,这就是管理优劣之别。试想汉光武帝面临四州叛变,究竟是诛罪首罪,还是通杀无赦?曹操在官渡之后不追究众臣交通袁绍,如果真的量小不仁,又是一场血腥屠杀。

       

        再说汉光武帝对「赋田受禀,使安生业」,也很有问题,因为豪强就是有土有田的门阀,何必再给田以增加资产,而且锦上添花的诱因也不大,因此更不能视为度田失败的妥协屈服。其实答案很简单,就是移民夺根,离开祖业的魁帅大姓,就没有土地、资源及人脉,所以汉光武帝才会另外赐田,其实暗藏「强夺原田」的恶意。强迫数万人移民实边,只要官府补偿土地低于原居人民所弃田地,这种移民政策就算成功。因此地方豪强可以选择叛乱而战死,或是弃田他走而苟活,这才是汉光武帝的镇压高招。

       

        从后来的「诸郡坐租」及「明章之际,号次升平。」皆知,汉光武帝的土地政策开始收割累果。

       

        (三)西汉与东汉继承

       

        西汉开国实为东西分裂,汉土只有直属十五郡,关东诸侯合计三十九郡,一直到七国之乱平后,中央对地方才名实相符,真正「众建诸侯少其力」已是汉武帝之时。至于昭宣有霍光掌权,作官优于作事,表现平平,再来为五侯登场,汉廷早就沦于外戚所控,这还可追溯到霍光,其实西汉一朝也等于讲完,所谓中央控制地方紧密云云,其实水分也挺多。

       

        至于东汉虽与西汉隔一个新莽,但典章制度及法律习惯皆相仿,再差也不会比高句丽与高丽相差更多,三公九卿皆在,不以曹魏以后改成九品官人。明章白虎通义与西汉盐铁论,几乎都是同一种集会汇编的模式,而在「以儒解经」、「以儒干法」(用儒家的学说干涉法律)上,东汉更盛于西汉,《汉律》通用于两汉,也同样被中国特色所影响(汉初是黄老,汉武后始为儒学,甚至还有曹操引用《春秋》而免除大逆谋反的连坐案例)。

       

        若以东汉与西汉不是同一朝代,或说是没有传承关系,那西晋与东晋,南宋与北宋,差别应该会更大。

    • 家园 初始状态决定方程解啊!

      东汉从一开始就是这个样子,以后就更难解了。唉。

    • 家园 补充点个人看法~~

      首先,对于普遍认为光武帝为人宽厚的看法,兄弟觉得尚可商榷。其实刘秀的为人十分猜忌严刻,对于开国功臣除了给予物质上的优厚待遇之外,在政治地位上可以说是十分吝啬的,许多关键职位多不用功臣,如《后汉书 贾复列传》记载:“复为人刚毅正直,多大节。既还私地,阖门养威重。朱佑等荐复宜为宰相。帝方以吏事责三公,故功臣并不用。”这点和西汉初年,曾参、陈平、周勃等一大批性格各异,优点和缺点同样明显,但都就任相位的情况而言,刘秀的胸襟和刘邦比起来是大大逊色了。

      退一步讲,就封侯而言,建业之初对于功臣的封侯大多是虚封,待一统天下后再斟酌实封,但即使实封的功臣,也只享受封地的食邑供给,并不于地方上的政治生活有任何的联系,这点和西汉的王侯们就不可同日而语的。至于赵兄所说的西汉的封候的食邑数没有东汉来的高,我觉得应该考虑到西汉开国时期人口发展和经济规模和东汉开国时期相比是差的太多了,要知道秦末经过大规模的战争下来,死亡的人口大约占秦建国时的四分之一,当时刘邦就算有心,也没有那么多户数可以封给功臣们。而当刘邦确立萧何功臣第一人的地位以后,西汉历代的帝王封侯的最高标准大多是以萧何为标的,比如霍光和王莽。而刘秀就没有那么多的顾及了,何况为了安抚功臣们,总要在物质上给予一点照顾,这点赵兄说的没错,但看待一个人时候得到重用,应该是从此人的政治地位高低辨别的,而不是俸禄和食邑。在政治地位上,东汉的功臣们普遍不如西汉的开国功臣,刘秀的为人可见一斑。

      • 家园 和老兄有看法相左的地方

        汉高对韩,彭。文帝把周勃下狱,景帝逼周亚夫自杀,武帝朝的宰相大都不得好死,宣帝屠霍光三族。和西汉这些皇帝比起来,汉光武难道不算胸襟开阔吗?光武不会不知道西汉这些事情吧。后人指责宣帝,说宣帝应该给霍家人厚禄,而不必给他们高官和地位,把他们养起来。实际上光武就是这么做的。如果光武不是退功臣进文吏的话,任用他们,他们有了地位,也未必不会做枉法之事。到时候光武又会落个鸟尽弓藏的骂名。而且光武也并非完全不用功臣。邓禹,李通,吴汉一直处于高位。另外,我引一段后汉书的史料,22卷(帝后与功臣诸侯宴语,从容言曰:“诸卿不遭际会,自度爵禄何所至乎?”高密侯邓禹先对曰:“臣少尝学问,可郡文学博士。”帝曰:“何言之谦乎”卿邓氏子,志行修整,何为不掾功曹?”余各以次对,至武,曰:“臣以武勇,可守尉督盗贼。”帝笑曰:“且勿为盗贼,自致亭长,斯可矣。”武为人嗜酒,阔达敢言,时醉在御前面折同列,言其短长,无所避忌,帝故纵之,以为笑乐。帝虽制御功臣,而每能回容,宥其小失。远方贡珍甘,必先遍赐列侯,而太官无余。有功,辄增邑赏,不任以吏职,故皆保其福禄,终无诛谴者。)

        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光武君臣和睦融洽,互相信任。可以说,在中国历史上也不多见。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6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