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原创】和本嘉明兄商榷关于汉字拼音化 -- 羽羊

共:💬140 🌺103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10
下页 末页
  • 家园 【原创】和本嘉明兄商榷关于汉字拼音化

    本嘉明:<<李锅会战>>(九):中国杀回欧洲

    本嘉明兄雄文,确实让羽羊有畅快淋漓的感觉,而文中关于汉语拼音化一节

    在〈西门格乐〉里,我提到:东文(中文)必须分辞文(方块字中文)和白文(拼音中文)。

    目前的汉语拼音,必须按英文发音习惯,改掉一些不足:

    1)韵母不要音标符号。

    2)XIU,QIONG 这类发音,必须改为:X = SH;Q = CHhttp://www.ccthere.com/article/1940086.html

    3)前后鼻音,四声调。

    4)一音多字(多意),这个最麻烦,只有靠词组和上下文解决。

    5)常用词,要约定俗成地变通。

    比如第五条,‘东西’的变通拼音,可以是‘DONETHING’,老外就很容易理解这个词的用法,这类似于电话号码的‘发音联想记忆法’。而‘东溪’之类非常用词,仍可用改良后标准拼音‘DONGTHY’拼写。http://www.ccthere.com/article/1940086.html

    希望中国凭国家统一贯彻之力,把这件事赶紧做起来。二十年后,真如我所愿,全球60亿人口,能有75%凭拼音说一口流利中文,哪怕一个大字(方块字)不识。

    读罢之后,羽羊作为一个曾经学过两天中文的不肖学生,有几句话如鲠在喉,因本嘉明兄原帖发在经管版,谈汉语拼音化似有不妥,故在此处发文,于本嘉明兄商榷。

    关于汉语的拼音化,本兄此说草率了,我宁愿相信本兄限于篇幅没有办法详细描述之。否则按文中所述汉语拼音化的方案,失之于肤浅了。

    关于汉语拼音化,并非仅限于学界争鸣,而是曾经真实的进行过。

    文字改革委员会(86年改组为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响当当的简称国家语委,中文本科的学生应该对这个名字都耳熟能详),其工作中心顾名思义就是对汉语的改革,简化字,包含已经废止的二简字,都跟这个委员会有关系,汉语拼音化的方案吴玉章49年就跟太祖提过,文字改革委员会也对拼音化进行了相关工作,从最早的笔画拼音方案被太祖否定到最后定稿(现在是法定的了)的汉语拼音方案并且最终推行,也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过程了。其间争论反复难以一言蔽之。

    汉语拼音化究其缘起,也不是简单的一两个原因,繁复难写说,信息处理难题说,甚至还有今天说起来哭笑不得的阶级说都有过。

    关于拼音化的推行,tg也并非仅仅停留在纸面,对外地名、人名等专有名词译文汉语拼音化、简化字、书面文章横排,在学校推行,还有80年代推行的汉语拼音直呼(84年左右上小学的河友应该经历过,例如tie,不再教授拼读为特意也——铁,而是直接读出铁音)这些都是推行拼音化的一个步骤,无可否认,这些方针步骤,对于现在汉语言的推广普及都起到了无可辩驳的积极作用(二简字除外),同时更无可否认,这些积极作用都是无心插柳,距离最初的汉语彻底拼音化的目标反倒渐行渐远了。

    语言文字是属于人民群众的,也许强扭的瓜最终不甜,这些应该是在语言文字方面指点江山的专家学者始料未及的,比如“正龙拍虎”,从其典故、寓意、音韵都满足了成语的条件,唯一缺少的是时间的考验,假以时日,真的进入成语词典也说不定。

    最后,抛开汉语拼音化这个大题目不说,汉语拼音本身,也是一个精彩的故事,从古人的直读、反切,到“中国切音新字”(十九世纪末,以南京语音为蓝本),到笔画型拼音的“官话合成字母”,再到“江苏新字母”

    “中国音标字书”和拉丁中国字,期间还有民国的注音符号,最终到现在正体注音和汉语拼音方案,其间笔画式、拉丁字母式、斯拉夫字母式、甚至还有速记、图案、数字式,你方唱罢我登场。直读反切经年已远不谈,自成方案的汉字注音方案肇始,到今天已逾百年,百年光阴阿,现行的汉语拼音方案颁行50年而终有所成,公元两千零九年元旦,汉语注音方法终于将统一为汉语拼音,五千年煌煌文化,自鬼神哭仓颉造字,后人以六书成汉字伟业,又有虽方言割据,而中华文化凭汉字表意为本传承不绝,而今终于有了一个统一的注音方案,我们见证了中华语言文字的一个大时代!


    本帖一共被 1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 家园 引文实在是莫名其妙

      哪有为了让外国人学习方便,就要改变中国人本身发音习惯的?

      英国人什么时候为中国人改变过自己的发音?

      目前的汉语拼音,必须按英文发音习惯,改掉一些不足

      此文比我前两天看的一篇讲中国人姓名拼写方法要改进的更为激进。

      我说费这劲干嘛?大家全学英语岂不快哉?

    • 家园

      看诸位清谈,其乐也融融,语香绕梁,三日不去,小本羡慕得紧。

      一)关于德国人学拼音,怪我话没说明白。

      在70年代,上山下乡的知青,有初中的英文底子,凭一本英汉字典,加上毅力,啃

      英文版的<共产党宣言>是可能的。

      但以我的试验,在基本没有法文底子的情况下,凭字典看懂法文小文章,不可能,

      因为法文字形变化太大,语法又复杂。

      那么凭中文词典(一定是词典,字典更没戏),一个刚学几天中文的外国人能不能看

      中文小文章?不可能:

      1)方块字没有间隔,他不知道“马来西亚”是两个名词还是一个。解放以前在专用

      名词下划线的做法,其实对外国人很有帮助。

      2)方块字字形难以辨认,你让老外一眼分出“中国人民银行”和“中国人民很行”

      试试。

      那如果写成拼音呢?

      二)关于海外学童学中文

      犬子是送回中国上了三年小学再回加拿大的(幼儿园则在加拿大),但这样有违“不

      折腾”的大方针。我不敢苟同杜撰先生的意见,在海外学方块字真的很难。

      希望羽羊君,石工君多多指教。

      • 家园 汉字与字母,正是中西方教育差别的根源

        正如老兄所说,汉字的复杂性不在组成元素的多少上,而是结构的复杂上,所以汉字教育的入门是死记硬背。

        而字母文字只要知道26个字母和发音规律就行了,他的结构就是顺序结构,完全可以自学。

      • 家园 本兄提出了一个重要问题:语言的自学能力

        在海外,我们作为孩子的启蒙老师,给孩子传授中文到哪个地步算完成使命呢?我想,培养出他们自学中文的能力应该算是一个较高的目标。比较乐观地说,我们已经有了一套广泛被采纳的汉语拼音系统,这个目标还是比较容易达到的。

        本兄例子中有一点值得商榷,不光是杜撰兄提出初中英语对几天中文的基础问题,而是这些事例背离了学习语言的根本功能:交流。

        交流,既是学习语言的目的,也是学习语言的过程。脱离了交流,闭门造车来学语言,再简单的语言也很难学会,即使学会了也没有用,最终只是浪费。从这一点上说,我从本兄的例子中引申出第二个问题:海外孩子学习汉语干什么?我会在后续讨论中加入这个问题。

        汉字识别能力,则是另一个难题。绕不过去,也很容易摔下来。但我认为,从“培养出自学能力”这个角度出发,还是有很多可以探讨的地方。有了这样的能力,孩子自己和自己纵向比,有了进步的机制,是非常重要的。如果从横向对比的角度出发,和国内同龄的孩子比,没有太大的意义。最终评判的目标,是他们成年以后运用语言的能力。不争一时短长,可能结果会更好。

        感谢本兄,能达到帮助海外孩子学好中文,是我参与讨论的初衷。至于老外学中文,有大山在前面当榜样呢........咱们急什么,那是孔子学院的老师们的事。

      • 家园

        在70年代,上山下乡的知青,有初中的英文底子,凭一本英汉字典,加上毅力,啃英文版的<共产党宣言>是可能的。

        那么凭中文词典(一定是词典,字典更没戏),一个刚学几天中文的外国人能不能看

        中文小文章?不可能:

        为什么拿“有初中的英文底子”的中国人,跟“一个刚学几天中文的外国人”比?

        principal跟principle的区别一眼也看不出来吧?

        至于把“中国人民银行”理解成“中国人民很行”的人,她欠缺的是common sense,错不在汉字。

        其实bank除了做银行讲,还有好多其他的意思,比如也可以理解为堤岸。看到Bank of America,你会认为指的是美国的堤岸吗?

        • 家园 一名印度安儿童,凭着26个字母和字典,完全可以掌握英语

          一名汉族儿童,只掌握5笔字划和词典,都掌握汉字吗?

          • 家园 怎么可能?

            英语最啰嗦的就是语法了,他就拿着字典怎么理解句子的意思? 那些从句倒装的什么的学起来可是费功夫。

            • 家园 你忘了问他,字典也不是文盲看得懂的吧?

              一年级小朋友学习上、下、左、右,大、小、多、少的时候,其实已经会说话5,6年了。所谓识字,只不过是把发音跟写法对上而已。

              至于查字典自学,需要等识字量达到一定程度才可以。只会上、下、左、右,大、小、多、少的时候,给你本字典你也看不懂不是?

              有句老话:没吃过猪肉,还没见过猪跑。一个从没见过猪的人,单凭从字典上看到猪这个字,会明白它的意思嘛?尤其是英语里猪(pig)跟猪肉(pork),从字面上根本看不出有什么联系。当然提到猪只是举个例子,不见得那本书里会提到猪。

              海纳同学,你在说:一名印度安儿童,凭着26个字母和字典,完全可以掌握英语。

              还有:移民的儿子用1个月的时间教了一些基础知识,留了一部字典和一本小说。一年以后再相见,发现这个印度安人已经能够通读这部小说。

              的时候,有没有仔细想一想呢?

            • 家园 也许那部小说比较通俗

              不过我看平常英国人、美国人说话也不是那么符合语法,几个单词就表达清楚了。

              • 家园 那也很复杂的啊,你不用从句和倒装几乎没法讲话的

                从句是最麻烦的,要搞清楚谁是主要谁是修饰麻烦得很。 汉语倒方便,把的前面的形容词都拿了就行了。

          • 家园 怎么算“完全可以掌握英语”?

            一名印度安儿童,凭着26个字母和字典,完全可以掌握英语

            怎么叫“完全可以掌握英语”,给个定义先?

            至于“一名印度安儿童,凭着26个字母和字典,完全可以掌握英语”,是个故事还是什么,多说两句好吗?

            • 家园 一部美国反映早期开发的电视剧中的情节

              早期开荒的移民,与一位印度安人酋长相识。酋长眼界比较开拓,有意识让他的儿子向移民的儿子学习英语。

              移民的儿子用1个月的时间教了一些基础知识,留了一部字典和一本小说。一年以后再相见,发现这个印度安人已经能够通读这部小说。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10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