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原创】煮酒话古人之十五刘裕(一.千古江山) -- 沉睡的天空

共:💬128 🌺1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9
下页 末页
  • 家园 【原创】煮酒话古人之十五刘裕(一.千古江山)

    公元280年,晋朝名将王?F的水军攻近建业城,东吴主孙皓在进行一番几乎是徒劳的抵抗后出城投降,这标志着辉煌的三国时代终于告一段落,大晋一统天下,后人称之为“三国归晋”。

    完成一统天下这一伟业的是司马炎,司马懿之孙,司马昭长子,司马一家三代,都是精明强干之辈,祖父司马懿,与诸葛亮周旋多年,终于拖死这一千古名相,并夺取魏国大权,而他父亲司马昭,不单掌控魏国大权,还南征灭了蜀汉,刘姓江山传了这么多年,终于彻底断了。到了司马炎这代,他终于取魏而代之,并一统天下。

    中国几千年历史,分而合之,合而分之,但是这一统天下的君主实在没几个,而司马炎和其他几位相比,唯一值得一说的也就是他的“仁”了,司马炎取曹魏代之,但是却没有杀魏帝曹奂,而是封其为陈留王,而且准许他用皇帝仪仗,上书时不必称臣,这种事也就晋朝出现,而原来蜀汉后主刘禅投降被封为安乐公,现在东吴主孙皓投降被封为归命侯,都得善终。或许是因为司马家出身士族的关系,司马炎和身边大臣关系不错,大臣说话也是很随便,即便说他坏话也是一笑了之,仔细看。晋朝一代都是如此,君弱臣强。大臣比皇帝横多了。

    司马炎不能称之为明君,全因他只打下了江山,却没有为这个江山打好基础,正所谓“打江山易,守江山难!”而他选的白痴皇帝和藩王领兵在外的制度为西晋的覆灭埋下了祸根。

    假如他的皇帝儿子不是白痴一般,而藩王即便想作乱也没机会,假如没有藩王领兵这样的制度,那朝政再乱也不会象八王之乱这样。

    八王之乱象一个搅肉机,中原的力量全部耗尽于此,中原形成了真空,原本臣服于中原的游牧民族便以各种借口进入中原,这便是后世常称的五胡乱华。

    中原乱成一片,先是匈奴,后是羯,鲜卑,一窝蜂的进来,先是对晋朝,后来是自己内部也打,乱糟糟一片,司马睿,这个和司马炎已经算是很远很远的远亲慌慌张张跑到当年被司马炎打下的东吴都城建康,在王导的鼎立支持下,过起了小朝廷的日子。

    或许是一下子成了皇帝,要享享清福,或许是江南的风光太好,舍不得离去,司马睿不想回到那个兵荒马乱的北方去了。

    南方还算稳定,但是北方就苦了,能走的都走的,留下来的老百姓只能受胡族的欺压,即便不欺压,这兵荒马乱的,日子也不好过。人每到痛苦的时刻,最大的希望便是从天边降下一个神灵,至少是英雄来拯救自己。

    祖逖尝试过,他以中流击楫的英雄气概北伐,在无比艰难的情况下与后赵作战,收复了黄河以南的领土,而且毫无私心,实在是一位大英雄,但是他没有完成北伐的使命便去了。

    于是人们把希望寄托在号称项羽转世的冉闵身上,但是这希望被慕容恪的连环马扼杀了。

    然后大家又把希望转到南方,一个叫恒温的将军吸引了他们的注意,可是当这个将军来到长安城下,大家才发觉这位将军更重视的是南方的权力,所以他转了一圈便回去了。

    曾经一度,那个仁和的苻坚和摸虱子的王猛给大家带来了希望,不过王猛早早便逝去了,而那个仁和的苻坚一下子好象失去了主心骨,一意孤行发动了南征。可惜,人心还是向着东晋,运气还是在南方这边,淝水一战,东晋大胜,虽然没有收复全部失地,但是前秦却土崩瓦解了。

    或许慕容家族才是希望所在?这个一家都英俊非凡的家族有慕容恪,慕容垂这样不世出的名将,一统天下或许不是什么难事吧。可惜世事难料,参合陂一战,慕容家族从此衰落。

    大家并不知道,这样的痛苦还要过上几百年,直到一个叫隋的朝代建立才会暂时结束,在这段时期里,所有的人只是匆匆过客,在历史书上留下几笔便走了,只是有些人留的多些,有些人留的少些。

    我们总是崇拜那些留的多的人,即便那是虚名,但是至少能留给后人无尽的话题。而其中的一些人,我们称之为英雄,象祖逖。而在英雄之中,有些人创造了一个时代,他们制造了历史。

    请先记住这位创造了一个时代的人物,他的名字叫刘裕。

    煮酒话古人之十五刘裕(八.刹那间风云变幻)

    五斗米道在那闹的欢,而刘裕也没闲着,率领着大军正往回走呢。不过一开始到是也不急,毕竟那卢循一干人等都是当年的手下败将,他想何无忌也够对付了,说不定还没到这何无忌就把他们全镇压下去了,这到的早了岂不是抢老朋友何无忌功劳嘛。所以那走的虽然不能说旅游观光,也快不到哪里去。但是没等几天传来这消息,不是何无忌凯旋而回,而是何无忌壮烈牺牲,京城危在旦夕。哎呀,这可糟糕了。

    刘裕这擦干了眼泪,仔细一想,现在还不是伤心的时候啊,这京城要是被攻破了,那就没得混了。要知道,这京城里可不单有皇帝和文武百官,那北伐许多将领的家属可是留在京城的,万一被攻破了,那皇帝有人保护,百官腿长的也跑的快,那些家属大都是老弱妇孺,跑的又慢,说不定还舍不得那些财物,万一被抓住做人质,那可不得了,何况京城里面财物多,被叛军拿出来做军饷,还有大批军需武装,那可就大大的不妙了。

    刘裕这一想,急了,这可不能慢慢吞吞了,赶紧带了几十号人日夜兼程,要在京城被攻破之前赶回去。你说这刘裕这可真是急了,想他的几十号人肯定不会个个是象他那样以一敌千的武林高手,万一这卢循大军在刘裕赶回之前杀到,那几十号人还不够卢循大军塞牙缝的。

    当然,话说回来,刘裕选的这几十号人是不是武林高手我是不知道,是带兵的高手那是一定的。估计也就是象现代的基层军官一样,只要给他兵就能训练着打仗的那种,不然凭刘裕一个人还是真麻烦,带了这几十号人,只要京城没被打下来,这人没死光,钱没抢光,装备没搬光,就还能组织起一批人来。

    不过这京城到底有没有打下来,这也难说,毕竟那时没电报电话,这口信不准啊,万一这京城被卢循打下来了,刘裕还冲进去,高喊“我刘裕又回来了!”这迎接他的一定不是鲜花和拥抱,而是五花大绑了。

    所以他就四处打探消息,古人打听这消息都是在路边问过往行人的,当然,那自然打探的都是大道消息而不是小道消息了。那行人是这么告诉他的。

    “贼尚未至,刘公若还,便无所忧也。”

    这卢循呢,还没打进京城,好事啊,不过这后面的话就耐人寻味了,这刘裕打听消息的时候不知道有没有暴露身份,假如这暴露了,说不定这行人就有拍马屁的嫌疑了,说不定还有卢循奸细的可能。为什么?这路边消息不能乱信啊,当初项羽逃难的时候,就是因为问路的时候暴露了身份,被行人错引了道路才被汉兵追上以至乌江自刎的。当然哦,想来刘裕不会随便暴露身份,何况至少这前面的消息还是真的,那只能说明刘裕的威信之高,所有人都认为只要刘裕回来那一切问题就可以解决了,不管是回来一个还是带几十个还是几万。这敢情把刘裕当作神了。

    不过这也正常,卢循当年对刘裕就是屡战屡败,何况刘裕北伐大胜,威信到了最高点,不信他信谁呢。

    刘裕听了这话大喜,先不管他是为京城还没攻破高兴呢,还是为自己如此高的威信高兴呢,他反正就是高兴,要急着回京城。

    刘裕想回京城,这就要过江,偏偏这老天不作美,这江上风大浪急,这船有翻的危险,大家就劝他,等等吧,等风过了再去。刘裕却这般说:

    “若天命助国,风当自息;若其不然,覆溺何害!”

    这也就是说,假如这天佑晋国,(他总不能说保佑我吧,这老天万一看你个人主义不保佑你怎么办。)那这风就一定会停,假如不是这样的,翻了就翻了吧。

    好嘛,这过条江也和天命联系起来了,当然你还别说,这历史上因为过不了一条江一条河而国家覆灭的也多的是了。

    这不知真是老天保佑,还是副热带高压突然降临,刘裕这一上船,就风平浪静了。这可狠的,当年始皇帝遇到大风大浪,还要抛下个和氏璧贿赂贿赂神灵才风平浪静,这刘裕只要一移贵腿就成功了,当真强的可以。要知道万一刘裕在这船上不小心壮烈牺牲,那这东晋基本上就完了,搞不好就建立一个政教合一的道教国,这可比当年的阿拉伯帝国早多了。

    古代那精神文明建设不够,都信那封建迷信活动,不然那五斗米道也不会如此猖獗了,这老百姓也信天命什么的,这刘裕也不例外,这次看到这老天这么帮他,心里对自己的定位也不由开始变化了,这也是日后篡位的一个原因吧。

    前面都是闲话啦,还是先放一边,再说刘裕过江之后也没闲着,一路跑回了建康,回建康这一件事是干吗呢?请罪。

    各位可能要问了,这刘裕千里迢迢赶回来,那是忠心耿耿,还请什么罪呢?你这就错了,当年袁崇焕不是照样从辽东千里迢迢跑回来,不是还办了一个死罪嘛?何况这刘裕还真有问题。为什么?

    当初北伐,大多数大臣是反对的,刘裕一意孤行,带了精锐北伐,这后方失火没兵镇压,确实有他的缘故。当然这刘裕毕竟不是袁崇焕,那卢循也不是皇太极,知道抓个太监用反间计,何况估计用了也没效果,且不说晋安帝司马德宗严重口吃,近乎白痴,就算他智商超过180,口才一流又怎么样?还是要依靠刘裕来抵御卢循。这事大家都心知肚明,只是这样子总是要做的,形式总是要走的。

    这罪是请好了,结果也在刘裕意料之中,继续执掌大权,抵御卢循大军,最多说点戴罪立功的话。不过这刘裕也有点犯难,这只带了几十人回来,北伐军主力还没到,而京城里钱和兵源到是不缺,但是要重新组织起来形成战力又要花点时间。

    随便再说说这什么样才能叫军队,很多人认为,只要找几个人,每人发几把枪,换身盔甲,那就叫武装部队了,不过要这样,这街上的流氓也能自组武装了,这只能是乌合之众,上街打打群架可以,沙场打仗,只怕正规军一个冲锋就完了。

    这军队选择兵就要精挑细选,这老弱妇孺的自然不能当兵,连刀都拿不住,走路的时候赶不上趟的,那只能拖累别人。这文质彬彬的胆子小的也不能当兵,这杀鸡都怕见血,这上战场到处都是死人和血,还不得精神病不可,你得精神病不要紧,可这敌人又不会因为你得精神病就不杀你了,难道还要派个兵照顾你不成?(万一你精神病由忧郁症转为狂躁症更危险,到时连自己人都砍,那就更麻烦了。)所以一般假如有军队选以上几种人当兵,那不是当官的收取了贿赂吃空饷,那就是这军队根本在抓壮丁充门面呢,这样的军队,战斗力是很弱的。

    而要选什么人才能当兵呢?那就要身强体壮,(没见古代说勇将都是身高N尺嘛)胆子大,敢冒风险,(刘裕这样的,以小博大)不怕流血不怕死,(夏侯老兄连眼睛瞎了都不怕)最好嗓门还大些,(这个是为了传递消息的,这当兵嗓门都大。)江淮一带为什么是兵源的好地方?那里民风剽悍,没事都喊打喊杀的,有时还组民团集体斗殴,那是当兵的好材料啊。至于在城里,那些游手好闲的市井之徒,游侠,也是合适人选。

    选好了兵,那还是个开始,这些兵良莠不齐,有志气的象游侠这样是要保卫国家,那些市井之徒只是准备混点军饷捞一票的。那就要训练。我们常想这军队干吗每天练队列练正步啊,练射击多好。其实这些队列不是白练的,都是在加强纪律性,古代阵型很重要,要求几十人如一人,共上共下。而你想那些人都不是很听话的,游侠平时散漫惯了,那市井之徒也不是听话的主,打起仗来自由活动,到处乱跑,那还打什么打。所以这训练是一定要的,随便去莠存良,选出精兵。(这现代阵型不要求了,纪律还是一样重要的。)

    当然这还是起步,你听话守纪律还不行,还要会动刀枪啊,这动刀动枪的,看起来容易,做起来难,何况还有那高科技兵种,就说那弓兵弩兵吧,这弓没点力气是拉不开的,还要射的高,射的远,想那英格兰长弓兵从小练,练了十几几十年把身体都练畸形了才练出来那样的水准,古代我们中国科技高的,这弩兵少花点力气,不过没段时间也是不成的,何况那些高科技兵器娇生惯养的,用的人说不定还要带点零件备用,那就整一个技术工了。至于那骑兵就更不用说了,这花的时间和钱和现在咱们训练飞行员差不多。

    还是转正题吧,说了这么多,就是要说刘裕其实在建康还是很心慌的,没兵啊,手上的其实都是新兵,或者说是那兵的毛坯,要等段时间才能形成战力。说起来刘裕当年讨桓玄虽然是一百多人起家,但是毕竟这当年的百多人都是兵油子,而且这当年光杆起身胆子大,现在有钱有权了,胆子就小了,怎么办呢?最好有生力军加入。

    正好,这刘毅正率领二万人南征,刘裕开始很高兴,刘毅这二万人都是久经沙场的老兵啊。但是仔细一想,不对啊,这刘毅是南征,就是说去讨贼的,不是来守卫京城的。这讨贼是好,但是也有风险,我这里新兵没训练好,装备也不足,你这刘毅一去和何无忌一样是独力南征啊。万一失败了,其影响不亚何无忌之死,何况你这支兵要是用完了,我到哪里再去调兵啊。于是就写了封信。信里是这么说的: “吾往习击妖贼,晓其变态,新获奸利,其锋不可轻。宜须装严毕,与弟同举。”

    就是说,我当年和卢循交手多次了,虽然每次他们都失败,但是也很厉害的。(古人这变态可不是我们现在的变态。)这言下之意呢,我是可以和他打打的,您老兄就难说,你看何无忌都死了,他们气势正盛,老兄你还是先不要南下了,等我把新兵练好,装备起来,再和你一起南征。这言下之意呢,刘毅老弟你还是等等吧,等我来了我带兵。

    这话有要刘毅兵权的意思,所以刘裕派了刘毅从弟刘幌前去劝说,这是表示尊重,假如是上下属关系派了小通信兵就可以了。

    但是,这刘毅也不是好惹的,当年也是赌徒出生,倒桓三杰中何无忌死,就剩下刘裕刘毅旗鼓相当了。你这样小瞧我,也太过分了,何况要是等刘裕来,这最后记功还不是全记到刘裕上面去。这刘毅一气,连老弟面子也不给,把信扔在地上,带兵南征讨卢循去了。

    再说卢循手下大将徐道覆原来和卢循兵分两路,现在听说刘毅南下,就连夜送信给卢循,要他一起合兵对抗刘毅。

    徐道覆确实是一位有见识的名将,向卢循的建议每每中地,而卢循虽然大都能用之,但是总延误战机。当然,这延误战机也是对和刘裕作战的时候说的,这刘毅就没这么好运了,他独力南下,水陆两万人,卢循和徐道覆合兵近十万,桑落洲大战,刘毅惨败,还好他没象何无忌那样死节战死,而是带了几百人逃走了。

    刘毅惨败,引起朝野大哗,卢循趁势直取建康,溃兵逃亡,将卢循之兵描述的强大无比,人心惶惶,而朝廷已基本无可用之兵,北伐军虽然回来,但是连日赶路,疲惫不堪,战场的伤病都没完全痊愈,不能马上作战,新兵也不能马上派上用场,孟昶(不是后蜀那个)、诸葛长民这当年讨桓的名将力主迁都过江,被刘裕阻止,孟昶自责当初力主北伐引得后院起火,又认为此战无望,自杀而杀。(孟昶是个有见识的,不过他对刘裕还是低估了,其实如此自杀还不如尽忠战死。)

    孟昶自杀,卢循逼近建康,刘裕下令戒严,一时间风声鹤唳。

    煮酒话古人之十五刘裕(九.十二年终灰飞烟灭)

    刘裕这准备在建康与卢循决一死战,于是这花大批金钱招兵买马,(反正这万一打败了,钱也就没了,留着干吗。)这舍得花本钱,自然就有人来,当然这些人一下子不可能象原来那些精兵那么强,需要时间训练,而这卢循就快到了。不过也没法子,这硬着头皮也要上了,能抓紧点时间是一点。这一寸光阴一寸金啊,时间是宝贵的。而刘裕也派人去打听,这卢循什么时候来,没想到,这探子回报,卢循不但不想来,还想退兵。这是怎么回事?

    原来这卢循本来就不打算造反,只是因为这刘裕北伐,心想不可能这么快回来,又被徐道覆说动,准备冒险试一试,在刘裕赶回来之前平定南方,这样就算刘裕回来大局也定了,可是他没想到这刘裕也兵也不要了,就带几十号人赶回建康,一开始传言来他还不信,等到打败刘毅,从俘虏口中得知刘裕回来了,起初还以为这俘虏胡说八道,但仔细一审,其他人都这么说,这自然就是实打实了。卢循一下就慌了,当年和舅子孙恩造反时就吃过刘裕的苦头,总被刘裕以少打多,后来孙恩死了自己单干,也是屡战屡败,这败一次是运气不好,败两次是倒霉,这败几十次那就不是运气问题了,这打仗总是要死人的,这几十次败仗卢循都没死逃了确实是奇迹,但是身边的人一定死了不少,胆子吓没了也正常,这败了几十次的卢循一下就对刘裕产生了畏惧症。这打仗时看到对方打“刘”字旗号的就要打一激灵,这假如是刘毅那就放心了,这要知道是刘裕,胆子就吓去三分。本来就准备在广州终老,但是还是抵不住徐道覆威吓利诱,这现在听到刘裕回来了,往日的恐惧一下就重新浮现在脑海里,这就不敢去建康了,准备去其他地方,总之就不要去刘裕所在的地方了。

    这徐道覆知道可就急了,这刘毅大败,建康人心惶惶,正是一举定江山的最好时机,怎么就能放过呢,何况他一直就想和刘裕较量一下,于是就劝卢循,这卢循考虑来考虑去,考虑了好几天,终于决定还是去建康了。

    这人最怕考虑多多,其实无论以当时的形势,打建康是能一举定江山,不打建康打江陵夺荆州等地取外势也未尝不可,但是这考虑这么多,贻误了战机,那就是最大的失败,最终什么也没得到。

    卢循的犹豫给了刘裕最需要的时间,能训练充实队伍,但是毕竟兵力过少,和卢循的十万大军比起来远远不如。怎么办呢?这路上有这么多关卡要派兵守呢,这刘裕到是好,不分兵守了,集中一地,就等卢循来打。当然,他也有自己的理由:“贼众我寡,若分兵屯,则人测虚实。且一处失利,则沮三军之心。今聚众石头,随宜应赴,既令贼无以测多少,又于众力不分。若徒旅转集,徐更论之耳。”

    应该说刘裕这集中兵力的理由是很充足的,但是其实也就是没办法的事。假如手中有充足的兵力,相信他也不会出此下策,即便这样做完全是等着对方来打,主动权不在自己手中,万一对手出了奇招就麻烦了。

    这卢循确实没有奇招,但是这徐道覆却有狠招,他向卢循提议,全军直接至新亭,焚船,以破釜沉舟之势攻打刘裕。这徐道覆实在是个狠人,每招必出全力,不留余地,到是和刘裕很象,假如他主导全军,确实和刘裕有的一拼。不过主帅毕竟是性格相反的卢循,他本身多疑,对刘裕又是怕的不得了,要他来攻打刘裕已经是很不错了,居然还要他和他硬拼,这万一输掉了可是连逃命的机会也没了啊,自然当场否决,这也是第一次完全否决徐道覆的意见。毕竟这次可是要把老本摊上,舍不得啊,卢循最后把建康团团围住。

    这卢循围城,这建康的百姓也怪,隔着一条江看卢循的兵,这刘裕不明白了,难道这些老百姓心向反贼?说不定是五斗米道的人煽动的,这民心不稳怎么守城,这下心慌慌啊,这心慌要找个明白人问问,于是他便问手下的参军张劭,这张劭也乖巧,答的巧妙:“若节钺未反,民奔散之不暇,亦何能观望?今当无复恐耳。贼若于新亭直进,其锋不可当,宜且回避,胜负之事未可量也;若回泊西岸,此成禽耳。”

    这前半句说的很巧妙啊,那些老百姓为什么要这样我也不明白,也许是准备看好戏,(就象近代战争时有人会在一旁观战看表演一样),也许是真准备投敌,这谁又知道呢?我避而不答,就说这样做表示老百姓不慌了,不慌了自然是有英明神武的刘裕大人的关系哦!这前半句半是猜测半是安慰拍马屁,这后半句确实有真材实料,一下就说明了此战的关键在于卢循是不是投入全部力量决战。

    刘裕也担心此事,毕竟这样主动权不在自己手里,于是在滩头搞了些战地工事,等敌人进攻时用弩射之,这弩对骑兵也是天地,更别说卢循的步兵了,暂时压制住了卢循。而卢循也不是好惹的,来一个虚招,骗得晋军离开,强攻上岸,刘裕这下只好拿了秘密武器出来了。

    这秘密武器是什么呢?刘裕北伐的战利品,鲜卑骑兵是也,这刘裕灭了南燕,这南燕最厉害的武器便是他的骑兵,这刘裕自然不会放过,便带了几千骑兵回来,这下便派上了用场。

    要说这骑兵无敌,那也不是,不然刘裕也不会北伐成功了,问题就在于这骑兵的天敌是弩和战车,卢循军中这弩到是不少,对何无忌时便是弩兵射之,但是这战车却是大问题,这卢循军赶来太急,这攻城器械都不一定带齐,多是短兵器,弩和战车太少,何况这卢循的兵多是南方人,哪见过这些骑兵,刘裕为了加深恐惧,还找些虎皮来吓唬人。

    自然刘裕不会只派出骑兵,这用步兵相持一下,再用骑兵突袭,这才是秘密武器的用法,果然卢循大败,退回去了,如此看来,即便卢循破釜沉舟全军突击也未必能胜。当然,这也只是揣测,毕竟到了危机时刻这十万大军也不是好惹的。

    当然,历史上卢循是继续围困建康,想饿死他们。可是这建康乃是大城,前段时间早就做了长期作战准备,卢循这十万没把建康围死,到是先把自己饿的不行了。只好和徐道覆商量,咱们还是去把荆州夺下来,占了三分之二的土地,再和刘裕决战建康吧。

    卢循只怕从来就没想过真正的要和刘裕作战,夺取荆州才是他真正的想法吧,要是他当初不打建康只打荆州倒也是好,现在打完建康,士气低落,刘裕又追击之,现在打就麻烦多多了。

    不过也不是没机会,此时后秦也来插了一手,派遣桓玄逃难到后秦的兄弟桓谦攻打荆州,这两面夹攻,荆州危急,江陵又是桓家故地,一时间暗中和桓谦相通想作为内应的人无数,幸好荆州刺史刘裕之弟刘道规和日后的名将檀道济合力击败了卢循兵。刘道规还用了一招,焚烧从叛军那没收到的内应书信,这当年汉光武帝用的招数活学活用啊。刘道规击败徐道覆,其实力也是很强的。

    其实卢循建康不克,其大好形势已经逆转,而攻打荆州也不顺利,大势已去,这之后完全受制于人了。刘裕有鉴于卢循善于逃走,特地先派遣孙处沈田子自海路到番禺(就是广州),断卢循去路,而自己亲率大军追击卢循,在雷池,左里大破敌军。这两战刘裕水陆并进,火攻之,弩射之。(刘裕军中的弩居然可以击破战船,那可是近乎大炮了。)卢循之后只能是率领残党继续逃难了,可谈不久之前卢循还一度要夺取天下之。

    次年即义熙七年二月,徐道覆战死于始兴,四月,卢循在交州战败,投河自尽,和当年孙恩一个死法。

    自公元399年即隆安三年到公元411年即义熙七年,前后长达十二年,一度要夺取东晋天下的五斗米道终于覆灭之。孙恩卢循徐道覆都为一时之枭雄,但是他们的出现好象只是为了让刘裕走向历史舞台的顶峰一般。

    卢循自杀的当年,刘裕终于接受辞让数次的太尉一职,此时刘裕挟讨桓,北伐,平定孙卢三大功劳,成为朝野上下公认的第一人。

    其他章节连接:

    二http://www.cchere.com/article/173624

    三http://www.cchere.com/article/175375

    四http://www.cchere.com/article/176721

    五http://www.cchere.com/article/178168

    六http://www.cchere.com/article/179106

    七http://www.cchere.com/article/180991

    八http://www.cchere.com/article/183863

    九http://www.cchere.com/article/184504


    本帖一共被 1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 家园 煮酒话古人之十五刘裕(十三 帝王梦圆,可知花落知多少)大结局

      刘穆之的死,是刘裕事业上一个重大的打击,刘裕北伐的转折点,也是由刘穆之之死引起的。

      刘穆之,字道和,小字道民,据称是西汉汉悼惠王肥后也,这样算起来,刘穆之和刘裕还是亲戚。东晋晚年汉室虽灭,刘姓人才却在此时来了一个大爆发,其中刘裕乃是武功上的佼佼者,而刘穆之可称上东晋文治的栋梁。

      刘穆之才能卓著,对处理政事颇有心得,据说他处理政事时可以一面看着文书,一面批改,一面听人汇报,一面下达指令,一心四用,而且都是井井有条,自讨桓之后,刘穆之便被刘裕重用,幕中画策,决断众事,基本上政务都交由刘穆之,刘穆之也是竭尽所能,出谋划策,刘裕对他也是言听计从,随着刘裕总揽东晋大权,刘穆之他也总揽东晋政务,内总朝政,外供军旅。乃是萧何诸葛亮一般的人物。

      刘穆之得刘裕之重用,所授大权可称得上刘裕之下,万人之上,不单是政务,军务的后勤,情报也是由刘穆之负责。刘穆之得其重用,无人能比,所以才会有在北伐南燕时,刘裕自作主张,赶走后秦使者时,刘穆之会表示:“常日事无大小,必赐与谋之。此宜善详之,云何卒尔便答?”

      可见刘裕对刘穆之的器重。当然,刘穆之毕竟还是文臣,主要精力在政务上,对军务控制有限,不过这样刘裕刘穆之两者正好互补,而且刘穆之也不可能有谋反的实力,所以刘裕对后秦发动大攻势后,在京留守的便是刘穆之。

      现如今刘穆之一死,建康便陷入无人主政的局面,刘裕留下的儿子名义上主政,但是他没有这样的才能,继任的司空徐羡之也只能代管而已,原来要刘穆之决定的重大的决策还是要交给刘裕,而刘裕身在关中,古时也没有电话电报,来信去信就要十几日,何况这些政事也不是不在现场便能处理的。

      这就是前文说过的北伐亲征的大问题,刘裕亲征,其前提就是要后方稳定,原来对南燕北伐时,朝中有何无忌,刘毅,都被搞得差点被卢循灭了。而现在虽然没有卢循这样的强大的地方势力,但是朝中对刘裕不满的势力还是不少,司马家对于失去自己的权力也是很不满的,只是没有出头的机会,现在刘穆之死,刘裕假如又不回来,他们自然会蠢蠢欲动,一旦如此,只怕这当初卢循之事又要重来。当初卢循之事虽然刘裕取胜,但是也是险极,刘裕也不想来第二次。

      假如刘裕在打下洛阳时暂时停止进攻,先迁都,等稳定了,再继续北伐西攻,那样就方便得多,即便刘穆之死也不受影响,或者打下关中,巩固个几年,那时即便刘穆之死了也不必担心,但是上天不给刘裕这样的机会。

      刘裕只能回去,而关中这个刚夺下的富庶又险要的重地也不能随便放弃,必须要以重兵名将留守。其中留守的将领是关键,兵力倒在其次。

      晋兵大都是南方人,而关中地处西北,风俗饮食都不相同,这南方兵在此很不习惯,单就这气候来说,北方冬天的冷就不是南方冬天的冷可以比拟的,南方夏天的炎热也不是北方的夏天的炎热可以比较的。所以这南北大战,北伐大都避开冬天,南侵大都避开夏天,就是因为这气候的关系,这现代有了空调暖气,都不一定是吃得消呢,何况古代。气候如此,其他也是一样,南方人到北方,都有水土不服的情况,这比如喝的水,长江和黄河的水味道就不一样,里面包含的营养物质就不同,种出来的庄稼也不一样,而吃的东西也不一样,就象我们现代,中国人去外国,这西餐就是吃得没中餐舒服,而西方所谓的中餐馆这味道也不象正宗的。古代南北也是如此。而习俗也是如此,虽然都是汉族,但是北方受胡族控制近百年,沾染了许多胡族习惯,而南方的东晋兵受南方习俗影响多,即便是北方移民后代,也离开北方几十年了,已经不算是北方人了。外加亲眷都在南方,北方到是不少不久前的仇敌或仇敌亲戚,所以也难怪这北伐将士思归了。(这古代无论中外,要离开故土是很难的,一般不是战乱被迫害活不下去了,谁也不想离开家,这新大陆移民开始多是冒险家和被宗教压迫的人,要不就是被绑架的黑奴,中国南方要不是北方战乱,根本不可能有诸多移民,自然发展起来也要缓慢的多了。)

      历朝北伐收复故土,越早机会越大,越晚机会越小,尤其是等那些第一代逃难的流民死去,第二代适应了南方,那机会就更小了。这南方对北方,北方对南方,历代统治军事只是打击上层,中下层其实还是以南人守南,北人守北为主,无他,这样的控制效率最高。

      关中经后秦姚氏经营多年,实力不凡,周围各国即便是如赫连勃勃的胡夏,也只能与之周旋而已。所以守卫关中的关键,便是选用一能充分动员发挥关中实力的将领。

      最合适的自然就是刘裕,他威信最高,只要他在,无论是什么人都不敢有谋反之心,百姓也安心,你想,这当朝的实际上的皇帝都在我们这,还有什么不放心的,有冤告状也方便啊,所以这刘裕是最适合的,这要走的时候,乡亲父老都哭着不放不是,这刘裕一走没人能主持大局了啊,留守的名义上的最高领袖还是个小孩,怎么告状啊。

      其实最适合留守的是刘裕的三弟刘道规,这刘裕的兄弟子女中,诸多不成器的,只有刘道规一人,才能卓著,出类拔萃,很象刘裕。当年讨桓便是立下大功,卢循之乱时守荆州在内忧外患之中还能收得众人心,他假如在,无论是品位功劳,这诸将绝对都服服帖帖。而且刘道规和刘裕是兄弟,刘裕后期最信的便是兄弟子女之情,刘道规要是能留守,那可比刘裕也差不离了,可惜刘道规在义熙十年就病死了。

      各位当我说废话呢,这人都死了,还说什么?其实我就是想说明,这刘裕在晚期已经开始诸多猜忌,只信自己的兄弟子女,偏偏他兄弟子女中唯一一个成器的又死了,这也是刘宋日后衰弱的一大原因。

      正因为如此,刘裕留守的最高名义领袖是自己的儿子刘义真。当然,这刘义真才十二岁,要到现在这小学还没毕业,自然不能管事,(他一管事就糟糕)所以就要人辅佐。以才能看,刘裕麾下的王镇恶,沈林子,檀道济,沈田子都是将才。难分伯仲。但是以功劳来说,王镇恶攻破长安,功居第一,而且王镇恶乃是前秦王猛之孙,王猛甚得关中人心,王镇恶以祖父威名,自己功劳又大,口才又好,深得关中人心,实在是留守的最佳人选。刘裕也确实以王镇恶为长安留守。

      不过,这留守的并非王镇恶一人,刘裕带走了沈林子,檀道济,把沈田子留下了,偏偏这沈田子和王镇恶有积怨。什么怨恨呢,其实就是争功的问题,这本来北伐时王镇恶就是先锋,这沈田子是侧翼诱敌的,说好听点是吸引敌人主力,说难听点就是这准备送死的。这好不容易沈田子一战以弱胜强,以少胜多,关中豪强纷纷向其示好,这眼看关中不日将克,首功就是我的了,没想到王镇恶请得刘裕同意,攻破长安,这首功又成了他的了。这还不算,王镇恶进长安大肆盗取财物,这刘裕还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你说沈田子气不气。

      要说刘裕对王镇恶也确实很宠信,这攻打潼关其实就王镇恶自作主张,他不责怪,攻破长安盗取财物,到别人身上那是死罪,他也不怪罪。虽然他对王镇恶得众人心确实有疑惧,而且众将都来告状的情况下,他还是任用王镇恶守关中。

      但是凡是都要做两手准备,于是他留下这沈田子作为辅佐,其实也就是监视。他私下里和沈田子说:“钟会不得遂其乱者,以有卫??故也。语曰:‘猛兽不如群狐’,卿等十馀人,何惧王镇恶!”这是拿三国时代,钟会想据蜀中造反,被卫??诛杀的典故来说,这里是把沈田子比拟成卫??了。

      司马光认为刘裕应该疑人不用,用人不疑,用了王镇恶就不应该对沈田子说这样的话。但是仔细说起来,这件事也是正常,各朝对在外统兵的大将都有疑虑,所以一般都会设立监军这样的人来防止之,何况王镇恶一方面是镇守关中的最佳人选,另一方面各大将对其都有猜忌。所谓的疑人不用,用人不疑,只能出现在臣子对君主的期望上,真要是没有任何监督,指望一个人的品格,也是很难的。就拿一句现代语说:“没有监督的权力是会被滥用的”所以刘裕如此做也无可厚非,不过,想必他也是没想到事后发展会如此不可收拾,更没想到沈田子借这句话报私怨。也是他没找对人说话,假如是对王修甚至傅弘之说这番话,也不会发生这样的事。

      刘裕走后不久,赫连勃勃一看老虎不在家,只留了一个小孩,这下开心了,马上便派兵来攻,这关中本来很多人是关外的,想借着刘裕的兵打回老家,没想这刘裕抛下他们回家了,这大失所望,就干脆投降了赫连勃勃的军队,沈田子一看敌人势头太大,马上就跑回来了,结果被王镇恶批评了一通,这王镇恶口才好,又是上级,沈田子被说的没话反驳,但是这股气也憋着,之后不久借王镇恶出征,暗杀了他,并称这是刘裕的命令。随便杀了王镇恶兄弟七人。

      这时傅弘之觉得不对,傅弘之是谁呢?傅弘之是雍州治中从事史,也是一个将才,他本来也是和沈田子一起向刘裕告状的,沈田子杀王镇恶也是在他的营中动手的,但是他后来看看不对,这沈田子杀的太多了,就回去报告,此时还有个长史王修在,做主杀了沈田子。这一下就死了两位名将,还没正式开打呢。

      不过晋军战斗力够强,王修令毛修之和傅弘之出征,大败赫连勃勃的骑兵。只要这样下去,关中还是保得住的。没想这刘义真小孩子闲得没事要管事了。

      其实这也是身边人挑起来的,因为王修为人很严厉,这喜欢吹胡子瞪眼,这刘义真身边的人整天教刘义真吃喝嫖赌,就没干过好事,被王修责骂了许多次,这怀恨在心,就教唆刘义真。“王镇恶欲反,故沈田子杀之。修杀田子,是亦欲反也。”这身边人估计是胡夏北魏的间谍。

      这是说,王镇恶想造反,沈田子杀了他,这王修杀了沈田子,也是想造反。这小孩子有多高社会经验,这身边人教他好吃好玩,这王修整天吹胡子,自然是听身边的,杀了王修。这下关中人心惶惶,大家想,这敢情南边的人有毛病啊,什么都杀,一下就乱了。刘义真一看这治安不好,又派人把外面的兵拉回来,这下把外面的郡县白白送给胡夏了。

      刘裕知道了消息,马上派遣朱龄石去长安代替刘义真,这也是觉得儿子闹的太不象话了,早知今日,何必当初呢。临别前他对朱龄石说:“卿至,可敕义真轻装速发,既出关,然后可徐行。若关右必不可守,可与义真俱归。”

      其实这前半句根本不必说的,这刘义真一个人行动肯听话才怪,直接叫朱龄石一起回来得了,这朱龄石也是一员名将,那会不试试就跑了,总是先让人送刘义真回去。结果刘义真临走前还从老百姓那拿了一堆战利品,也不知道是不是给老爸送礼的。这下糟糕了,刘义真带了堆东西走不快,被追上,傅弘之,毛修之等人被胡夏兵抓去。而他抢了关中老百姓的东西,老百姓把这笔帐算在朱龄石身上,朱龄石只好逃出长安,但是归路被封锁,和兄弟超石一起被杀。

      这次北伐开始顺利,但是等刘穆之一死,刘裕一回来,局势便急转而下。关中得而复失不说,数万精锐之师亡尽,赫连勃勃居然用人头筑成京观,王镇恶(被沈田子杀),沈田子(被王修杀),王修(被刘义真杀),傅弘之(被擒后赫连勃勃惜其才,劝降不从,被裸在外,冻死,死前叫骂不绝),毛修之(一直被俘,等到胡夏被灭,又被北魏俘。),朱龄石(被擒后杀),朱超石(被擒后杀)一干名将,或被擒或被杀。东晋名将刘道规刘敬宣胡蕃北伐前就死了,沈林子不久也死了,日后刘宋只有檀道济一员名将。要是这些名将还在,日后的刘宋也不至于如此之惨。(而胡夏北魏却大得便利,胡夏得到了关中,北魏虽然没参战,但是后秦许多人投奔到北魏。)

      尤其要说的是,这一干名将,半数是被自己人所杀,半数的被擒是拜刘义真所赐。而刘义真却逃过一劫,乱军中藏在草丛中,后来被寻找自己的段宏发现,此时他到是挺有骨气。

      “君非段中兵邪?身在此,行矣!必不两全,可刎身头以南,使家公望绝。”宏泣曰:“今日之事,诚无算略;然丈夫不经此,何以知艰难!”(《资治通鉴》)

      可惜这位刘义真知道艰难,却无教训了。

      刘裕本来以为自己的儿子死了,气得要再北伐,和赫连勃勃决战,被劝,后来听刘义真幸免才作罢,最后只好登高北望,凭吊北方战死的将士了。

      刘裕确实老了,要是以前的他,知败绩,必不动声色,励精图治,再寻时机北伐,要是十年前,赫连勃勃如此对他,他必然会找机会北伐,灭胡夏,将赫连满门送至建康斩首。

      但是刘裕现在老了,他更多的是疼爱自己的儿子,更多的是想着如此让东晋禅让,巩固自己的位子。

      其实,刘裕篡位极为不智,东晋这么多年,已经深入人心,这当初北方如此之乱,还是有许多政权奉东晋为正统。而刘裕篡位,这正统性就大大打了折扣。而且如司马休之等人,更加有名义来反对刘裕了。当然,这并不是关键,关键是刘家实在没有人才。刘裕兄弟子女中,除刘道规,才能近似刘裕,其他人都是平庸之辈,就连日后有元嘉之治的文帝,也是个文重武轻的政治瘸子。一个王朝要延续,不是一个人就行了,需要自己的第二代。自己的家族也有人才,曹魏,司马晋,至少三代之内人才杰出,而刘裕其实只有自己一代,假如刘裕可以在这一代统一天下,那还好说,交给后代的担子便轻松了,但是刘裕没有作到。

      刘裕还是太心急了,也许正是因为看到后代不争气,只怕自己死后权力便无法保持到第二代了。也许是因为自身出身贫寒,对自己还是有些担心吧。

      刘裕年老很迷信,听说晋还有两帝,而司马德宗虽傻,但是总是不死,只怕自己先到是要死了,便缢死司马德宗,改立司马德文,为晋恭帝。(日后被杀。)

      公元420年,刘裕迫使晋恭帝禅让,登基为皇,国号宋。此国号别有一番意义,刘裕虽然姓刘,但不是刘邦之后,不必硬叫“汉”,但是刘裕确实是汉室宗亲,古代周代商,封商人微子立国为宋,曹魏篡汉,司马篡魏,等到了刘裕这里,已隔两代了,这宋有汉室后裔的意义。(当然,这是我猜的)

      刘裕即位,暂时停止用兵,休养生息,为政极是清明,此时宋国虽然失去关中,但是还是拥有黄河以南的大片领土。确实是当时各国中最为强大的,也是南朝最强大的一个时代。

      公元422年,刘裕死,时年六十岁,后人称之为宋武帝。但是对于皇帝刘裕来说,我们更愿意记住那起于草莽,征战沙场,金戈铁马,驰骋天下的武将刘裕。

      最后,以大词人辛弃疾的词作为结尾吧: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

      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

      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

      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杨州路。

      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

      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大结局)

    • 家园 【原创】煮酒话古人之十五刘裕(十二 我欲功成天下)

      在前一篇中,我说过反对刘裕继续进攻后秦,而是应该在洛阳整合军队,最好是迁都到北方,然后北上西进,这一方面是因为我已经说过的那些理由,另一方面这潼关天险并不好打,万一攻不进去,时间拖的长了,总会有变,假如那样,第一选择是退兵,不过这样没什么面子,这么大的排场有些浪费,那么就自然是第二选择,找一个出气筒发泄发泄了。这东晋旁边的除了后秦,也就是北魏有点被打的资格了。所以说也难怪拓跋嗣疑神疑鬼,要派兵骚扰刘裕北伐大军了,这崔浩确实有本事,料事如神,但是毕竟是动嘴皮子的,这刘裕来了他投降了还是作官,没什么损失,但是拓跋嗣就不同了,刘裕来了我的国家都保不住了,这命也有丢的可能性,为防万一,这防还是一定要防的。

      也不知是刘裕的幸运还是拓跋嗣的幸运,潼关打下来了,刘裕对北魏这次骚扰也没有马上算帐的意思,却月阵大胜以后继续北伐,只是把北魏这笔帐记在小黑本里准备来日再还。

      潼关打下来,其实这关中基本就无险可守,长安便可说就在眼前了,日后唐朝安史之乱,潼关一破,唐玄宗就急急忙忙逃难去了,唐朝失去长安这逃难都选择蜀中。可此时蜀中在东晋手里,这难道叫姚泓自投罗网不成?那只有讨救兵了,可这东面南面都是东晋地盘,北魏却月阵失利后就高举和平大旗,巴不得刘裕快去打后秦了,北面西面的胡夏,南北西凉,西秦和自己的关系不是一般的糟糕,向他们讨救兵,不趁火打劫就算很仁义了,自然这也逃不出去。这逃也逃不出去,也没救兵,那只有自力更生,拼死一战了,先说说这潼关是怎么打下来的。

      在决战之前,我们先说说这潼关是怎么打下来的,其实这后秦当年老祖宗留下的家底也不算薄。可惜,这晋军没打来,自己人先反了,后秦皇帝姚泓斯斯文文,在太平时代一定是个好皇帝,不过这太平天子到了乱世就倒霉,他们姚家个个都是惹事的主,和当年慕容家有的一比,这大敌当前不想着怎么通力合作,而是想过几天皇帝的瘾,姚懿,姚恢几个兄弟一看晋军占领了洛阳,立马造反,这借口嘛,自古都一样,清君侧,皇帝无能什么的,姚泓看亲兄弟都造反,那叫一个伤心啊,在朝会上就和大臣相对哭起鼻子来了,总算还有一个姚绍,还算忠心,也有点本事,派兵出征,这总算把内乱平定了,不过这时间也就耽搁了,王镇恶便就是此时见后秦内乱,潼关兵力空虚,趁机加紧攻打潼关,本来按刘裕的意思,是要等大军到齐,再合攻潼关的,王镇恶能见机行事,确实为大将之才。

      看潼关危急,便以姚绍为太宰、大将军、都督中外诸军事,带五万步骑救援,此时潼关也破,而檀道济,沈林子也带兵和王镇恶会合,姚绍也是懂兵的,他试探了一下,觉得自己的军队战力比不上晋军,便用上惯用的战术,在潼关西的定城坚守不出,断其粮道,这一招一般来说是百试百灵的,不过这次遇到更狠的主,派去劫粮的姚鸾粮没劫到,反而把命送了。

      说到这劫粮的秦军,到是有一件有趣的事,有一次,秦军派去劫粮的将领叫尹雅,被抓住了,要砍头,他就说:

      “雅前日已当死,幸得脱至今,死固甘心。然夷、夏虽殊,君臣之义一也。晋以大义行师,独不使秦有守节之臣乎!”(《资治通鉴》)

      就是说,我本来以前就是要送命的,幸亏逃脱,到了现在,我活也活够了,要是被你们杀了也甘心,但是…….(这但是就但是出问题了。)但是我们和你们虽然不是一国人,但君臣之义是一样的,我要听我们君主的命令,你们要听你们君主的命令,你们东晋号称仁义之师,难道就不允许我们后秦有守节的臣子吗?

      这样一说,反而让晋军将领没得话说,为表示对他守节的尊重,而赦免了他的死罪。

      再回到正题,后秦劫粮不成功,但是防御还是很成功的,王镇恶,沈林子,檀道济三人攻不下,粮食开始紧张,不由生了放弃重装备,轻装退兵到刘裕大军的心,还是沈林子表示反对才作罢,于是王镇恶等人一方面向刘裕送信要他们快些送粮来,刘裕派水军送粮被北魏骑兵骚扰,所以摆开却月阵大败北魏。另一方面,这远水解不了近渴,只好向近水求救,王猛当年在前秦威信甚高,王镇恶是他孙子也沾了光,这跑到弘农一演说,大家一听这王猛孙子来了,又看他一表人才,又是打着仁义之师的名头,又是晋军,便拿出粮食救济晋军,晋军的粮食危机暂时解决。

      而姚绍这边看你这死也不退,派去劫粮的姚洽又被杀了,他这下先支撑不住了,吐血身亡,接任的姚赞派兵出击,又被杀的大败,只有退兵。

      此时长安就暴露在晋军面前了。晋军继续进攻,而后秦也只有以倾国之兵(当然是指能调集的)反击了,把长安附近的军队凑齐数万。正好这刘裕派了沈田子作为疑兵进攻,这部分兵其实只有千余人,刘裕本意是让他骚扰一下,牵制一下,基本上就等于放弃了,而姚泓觉得这些兵在后面不安全,而且兵少好欺负,就想先歼灭他们鼓舞一下士气。没想到沈田子主动出击,这数万秦兵就被他们千余人杀得大败,被斩首万余人,可以说沈田子这千余人是以一杀十了,姚泓这一败退到灞上,此时刘裕大军还没到达,只有沈田子这孤军,还有刘裕派来的沈林子接应部队。但是关中各县都开始暗通沈田子,后秦大势已去。

      而王镇恶主动提出派军自水路进军,得到刘裕同意后,便一路进军,逆流而上,势如破竹,到了长安城外。这后秦以骑兵见长,水军落后,王镇恶的小船行船者在小船里面,这也是为了防箭,而后秦人看东晋居然开发了自己会逆流而上的船,以为是神兵神将下凡。(假如是冒着黑烟的蒸汽船只怕就是恶魔下凡了。)不敢阻拦。此时长安还有数万兵,王镇恶兵力远不及,但是上岸后小船流走,晋军无退路,踊跃争前,大败无斗志的后秦军,姚泓的救援部队也被败兵冲散,这正所谓树倒猢狲散。姚泓不敢自杀,向晋军出降,和当年南燕慕容超一样,压赴建康斩首。

      当年前秦一统北方,淝水后前秦之国被姚和慕容两家所分。而慕容家被拓拔家和刘裕所破,姚家被刘裕所破,两家都遭到灭门,当年慕容垂和姚苌叛变苻坚,夺其天下时,不知道有没有想到后代的这天呢。

      此时的北方已经不再是淝水前的北方,也不再是淝水后的北方,前期进入的几路异族在几次战争中已经消亡多多,取而代之的是拓拔,赫连这样的新势力。

      刘裕灭了后秦,其声势威震天下,当时的人会想到刘裕一统天下是迟早的事吧,刘裕也是这般想,他开始策划迁都洛阳,只是因为担忧人心不稳作罢,他也准备坐镇关中,他向赫连勃勃送书示好,甚至表示可以结为兄弟,这是出于真心还是缓兵之计呢,当时的形势,那些小国不足为惧,北魏自却月阵战败也老实了点,开始专注漠北。现在的东晋势力达到顶峰,但是久战需要休养,而且东晋现在直接面对北魏和胡夏两国,要两线作战是困难的,刘裕这样做是想麻痹赫连勃勃吧,只要他有几年的休整时间,然后向胡夏或北魏其中一国进攻并灭之,这种事谁也想得到吧。赫连勃勃也是。

      而刘裕的野心也为众人所知了吧,他在长安祭拜汉高祖刘邦的陵墓,他姓刘,而强汉四百年天下自刘邦起,他这样做的意思只怕世人皆知了吧。

      现在东晋是世上最强悍的时刻,假如刘裕留在关中经营几年,再迁都至洛阳或长安,这天下只怕无人敢与他抗衡了吧。

      可惜,福兮祸倚,历史总是在关键时刻开人们一个小玩笑,也许这便是命运。

      建康,刘穆之死。

    • 家园 刘裕58登基,60架崩

      反正刘宋也属昙花一现型的,到了元嘉就差不多了

    • 家园 【原创】煮酒话古人之十五刘裕(十一 北伐功过谁知晓)

      公元416年刘裕准备北伐,此时的东晋,可说是自晋朝南渡以来最强大的时刻,这倒不是指疆域或军队的战斗力。东晋在之前也曾经一度夺回洛阳,而祖逖,桓温时代的北伐军,谢玄刘牢之时代的北府军,也不见得比此时刘裕的军队战斗力差。但是之前的东晋内部纷争不断,自建康建都后便有王敦之乱,之后桓温争权,藩镇争斗,外加这五斗米道也来凑热闹,可以说在北方各国争斗的时候,东晋内部也在争斗,只是没象北方这般纷乱和明显罢了。象祖逖,桓温的北伐,其实只是他们带着自己的部曲北伐,而不是真正的全国性北伐,这其实就等于半个东晋北伐,自然这半个东晋比这乱哄哄的北方单个国家都要强大,能取得战果也是当然的,不过要把整个北方收复,那就有力不从心的感觉了。这东晋历次北伐之所以功败垂成,其实和他们分力有关,这祖逖北伐时王敦在后面准备闹革命。殷浩北伐时桓温在看笑话,当然这桓温北伐时也不要希望朝廷能帮什么忙了,那苻坚南下时这东晋内部是最和平的时刻,毕竟继桓温后主掌荆扬的桓冲没有野心,但是即便如此,朝廷和荆扬之间还是有疙瘩,都在各打各的。

      刘裕不久前对南燕的北伐固然是因为刘裕自身的战略,但是也是因为对南燕的北伐是朝廷出了全力的,主力几乎倾囊而出,要不然也不至于卢循能如此顺利的北上了。

      等到了公元416年,东晋大权尽在刘裕之手,讨桓三杰的其他两人何无忌刘毅已死,司马家族里能有点本事反抗的象司马休之都被铲除赶走,地方势力如荆扬或五斗米道尽被清除,全国军力由刘裕调遣,他这次的北伐,自然比前几次,包括之前对南燕的北伐都要强大的多。

      刘裕这次选择的北伐对象是后秦,可以说这是他图谋已久的活动。当时南方以东晋独尊,而北方各国有姚兴的后秦,拓拔嗣的北魏,冯跋的北燕,乞伏家族的西秦,号称李广后代的李氏西凉(不知道是不是和李唐有关),赫连勃勃的夏,秃发家族的南凉,沮渠家族的北凉。这北燕,夏,西秦,南北西凉和东晋相距甚远,根本打不到,何况都是小国,即便是赫连勃勃的胡夏,此时也只是刚刚崛起。要打只有这北魏后秦两国可选。论现在东晋的实力,要灭这任何一国都不是难事,就连那位善于判断的崔浩,也很肯定的在魏帝拓拔嗣前说这北魏绝对不是刘裕的对手。

      我们现在看起来那是应该先灭了后来统一北方的北魏,但是在那时看来,这北魏那时虽然灭了后燕,但是毕竟才刚刚崛起,而且此时北魏一直专注于消化灭了后燕得到的领土,以及和柔然作战,和东晋没有什么仇怨。而后秦就不同了,他占领了东晋立志要收复的洛阳长安,而且教唆自己的属国向东晋用兵,后来干脆自己亲自上马于当年正月攻打雍州,这刘裕一向是记仇的主,当初攻打南燕还有平乱卢循益州时就和后秦结仇,只是因为国内需要整顿才作罢,他不来惹你就罢了,你居然还去惹他,这不就惹上了麻烦。

      何况这后秦姚兴死后,内部纷争加剧,和周边各国交恶,作战又屡屡失利,此时正是北伐的好时候。

      当年八月,刘裕下令北伐,王镇恶、檀道济率步兵为前锋,自淮、肥一带向许昌、洛阳进攻;沈林子率水军,自汴水入黄河向洛阳进攻;朱超石,胡藩率部由襄阳赴阳城,策应主力,从南面进攻洛阳;沈田子率由襄阳趋武关,牵制关中的后秦军;冀州刺史王仲德统领前锋诸军,经泗水入黄河。这五路大军除沈田子是策应牵制关中外,其他四路都是攻打洛阳,确实是难得一见的大战略攻势。这也只有统合东晋内部后才能做到。

      后秦主力尽在关中,潼关以东兵力薄弱,基本上是一些杂牌军,所以王镇恶,檀道济的大军一到,各路守军纷纷投降。不久中原重镇许昌便收复,而此时两路水军,沈林子已经攻克仓垣,王仲德也进入黄河。

      这里王仲德有件事和后面有关,便是王仲德这路大军是要借道滑台的,这滑台当时是北魏之地。这到是象当年德军攻打法军借道比利时一般,只是这北魏可不是比利时那般弱小,这北魏军虽然被逼退走,但是这口气是吞不下去的,过了不久便来报复。

      十月,王镇恶、檀道济会师,后秦自关中派出援军,但是洛阳守将姚?卜直?各处,被王镇恶、檀道济等人各个击败,洛阳被攻陷,关中援军得知消息后,退守关中。

      故都洛阳收复,实在是东晋之大喜,刘裕两次北伐,两次成功,实在是莫大功劳,此时的刘裕志得意满,便派人回建康求九锡,这下可把兴奋不已的建康上下浇了一盆冷水。

      这其实东晋上下对刘裕还是很信任的,当初卢循之乱也准备北投刘裕,毕竟刘裕是恢复晋室的大功臣,晋朝由重臣掌权刘裕也不是第一个了,即便刘裕之后铲除异己,这晋朝上下也没想到这刘裕会仿曹操桓温故事来求九锡。这虽然有心理准备,但是一旦真如此,还是备受打击,尤其是忠心晋室的人,就连刘裕心腹刘穆之也觉得刘裕如此急迫,实在是过分了些,生病了,这一病后来就没好过,等到长安收复后不久便死,这也使得刘裕在北方呆不住了,最后造成一系列的问题,究根问底,还是这刘裕自己搞出来的。

      当然,刘穆之这病是因为还心怀晋室,觉得这刘裕做的太过分呢?还是因为觉得刘裕太操之过急呢?就不得而知了,确实,刘裕在北伐还没完全结束时这样做,使得朝野上下纷纷争论起异心,实在不是明智之举,刘裕也觉得自己这样做太过分了,虽然朝廷下令答应刘裕的要求,封刘裕宋公,备九锡之礼,刘裕也拒绝了,但是这坏影响还是遗留下来了。

      这时,北伐还没结束,刘裕这次的北伐目的是打败后秦,现在只是收复了洛阳而已,北伐还要继续进行下去。

      这继续北伐到是也不能算完全错误,此时后秦混乱不堪,内部纷争加剧,外部胡夏西秦等国加强攻势,这正是痛打落水狗的最好时机,要是等后秦稳定下来,或者胡夏等国入了关中,再打就麻烦了,须知这关中可是好地方,当时北方比南方发达,关中又易守难攻,确实是霸王基业。这刘裕的叔祖刘邦可是在这里建都,强汉盛唐便是以此为基业确实不朽功勋的,(清朝时还有人主张迁都西安。)

      想来刘裕是想收复长安,经营一段时间,再迁都北上,再以此为基业东征西讨,成就霸业。也许他认为这长安才是龙兴之地吧。刘裕年纪大了之后有点喜欢搞迷信活动。实际上看他夺取长安后的举动也是想在此长期经营的,只是因为发生了刘穆之之死这样的意外才不得不放弃。

      不过,刘裕这样做还是有几个问题的,此时并不是只有后秦东晋两国,这北魏胡夏对东晋都是很提防,尤其这攻打的路线,由洛阳指向长安,或是由东晋故地指向长安,这后勤运输都是相当漫长,万一被切断,这远征军就有全军覆没的危险,或者北魏乘刘裕入关,渡河南下,只怕又是卢循故事重现了。这北魏之所以没这么做,一来是却月阵战败,二来是崔浩的劝说,但是要是拓跋嗣不听崔浩的劝说,执意孤行,那即便北魏得不到好处,那刘裕这北伐军也是很危险的。何况这北魏还是准备时刻南侵的,只是时局变化太快,没来得及罢了。

      说起崔浩,他对时局人物的判断向有独到之见,确实是一个杰出人才,不亚于诸葛亮王猛,当时拓跋嗣问他,刘裕和拓拔氏家敬畏的慕容垂谁高谁低时,他有这样的评价:

      “胜之。垂藉父兄之资,修复旧业,国人归之,若夜虫之就火,少加倚仗,易以立功。刘裕奋起寒微,不阶尺土,讨灭桓玄,兴复晋室,北禽慕容超,南枭卢循,所向无前,非其才之过人,安能如是乎!” (《资治通鉴?卷第一百一十八》)

      确实以武将而论,刘裕必在慕容垂之上,政略也是,只是说做统一天下的皇帝,这两人都不合格了。

      崔浩对刘裕的北伐也有这样的见解:“裕克秦而归,必篡其主。关中华、戎杂错,风俗劲悍;裕欲以荆、扬之化施之函、秦,此无异解衣包火,张罗捕虎;虽留兵守之,人情未洽,趋尚不同,适足为寇敌之资耳。愿陛下按兵息民以观其变,秦地终为国家之有。可坐而守也”(《资治通鉴?卷第一百一十八》)。

      之后局势果然如崔浩所料。

      确实,这关中实在是帝王基业,但是也有一定的条件,秦汉唐三代是以关中为基业争夺天下,但是秦汉两代建国时期西部匈奴势力被秦军沉重打击,等到汉朝统一,再回头对付西北的匈奴,隋唐两代也是大致如此,以外交等手段使得突厥无暇东顾,先收复东边的中原,再以中原的人力物力压垮西边的塞外之地。而此时西边的胡夏,东边的北魏都不是好惹的,这样刘裕占下关中和以前面对后秦北魏一样还是两线作战,尤其这后秦一灭,胡夏可以专心对付东晋了。

      假如刘裕人在北方还好说,但是他也不可能一直留在北方,这是他自出征前就有的问题,便是统合危机。

      看历代统一战争,除了西汉一统是刘邦项羽相斗到战争结束,其他历代秦东汉西晋隋唐宋明清,都是先把根基建好,再派遣得力大将北伐南征东进西讨统一天下。几乎没有什么御驾亲征统一天下的例子,即便是西汉,这大半天下也是韩信打下来的。(这韩信不和项羽硬碰,也只好刘邦硬着头皮上了。)反观什么御驾亲征,百万大军,象苻坚南下,隋炀帝伐高丽,结果都是一塌糊涂。

      这并不是偶然的。当初你弱小时要亲自东征西讨,现在你已经贵为一国之主,就不必亲力而为。只要注重调兵遣将,整合军队便行了,尤其不能随便擅离京城,古代京城都是战略经济军事重地,所有的政务都要送达京城,毕竟你亲征这政务不可能和你的军队跑啊,这以前没电报,只能送到京城,一旦发生问题就会出事,一般皇帝出去留下监国的都是太子之类的人物,(刘裕的儿子没一个成器的,只有靠刘穆之,所以刘穆之死了就慌神。)即便这样也不敢随便出去,万一一出去后院着火就危险了。何况你御驾亲征全胜还好,要是出了点问题,那便是全国性的乱子,搞不好就象宋太宗战败时武将另立新皇帝了。

      而假如派一个武将出去,那即便败了也不用担心发生灾难性的事件。当然如何选拔武将,使他手握兵权时又忠心于你确实是一门艺术。这皇帝不是要求会打仗,而是要求善于用人,刘邦当年说的话确实是至理名言。

      刘裕当初已经等于一国之主,根本没必要依靠北伐来增加自己的名声,其实他应该派遣一上将代替自己北伐,象王镇恶便有这样的才能,但是刘裕一方面担心北伐使得主帅名声大噪,对自己有威胁。(当初自己也是这么起来的,所以最害怕这样。)一方面又没有控制武将的信心。只好自己北伐,将刘穆之留下后方。(刘穆之是文臣,权力全来于刘裕,不可能对自己有威胁。)所以等到刘穆之一死,对自己后院不放心,只好回去,而因为对武将都不放心,只留了一个乳臭未干的儿子作为名义上的主将,而其他各将分而治之,结果内部自己先分裂。以至留在长安的北伐军全军覆没。

      其实这说到底,刘裕毕竟还只是一介武将,不是皇帝,善于用兵,而不善于用人。古代北伐最成功的便是朱元璋的北伐,其次便是刘裕的北伐了,论将略,刘裕应该要高于朱元璋,但是论起做皇帝,刘裕便是远远不如了。(朱元璋在统一之前对各将还是很信任的。)

      其实刘裕当时最应该做的便是先迁都洛阳,整合一段时期,此时自己篡位或继续做事实上的皇帝都可以,再派遣得力大将如王镇恶等人北上攻北魏或西进攻后秦。(后秦内乱非一时能平息,即便平息了还有胡夏这个大敌,刘裕可以坐山观虎斗再选择最好的时机介入。)

      这是最稳妥的办法,而假如按事实上发生的那般,刘裕打下长安,那只能指望刘裕呆在长安整合,并迁都长安,但是军队大都是江南人和北方的习俗不同,这不是一日之功了,至少要几年时间,可上天连一年也没有给刘裕。

      当然,此时刘裕还在继续北伐,好消息不断,王镇恶见后秦内乱,趁势攻打潼关,这潼关乃是长安门户,有天险之称,夺取后长安就基本无险可守了。

      此时刘裕自率领水军带主力沿黄河西进,而北魏当初吃了亏,现在来报复了。

      说起来这刘裕这样做,北魏确实也挺怕的,这大军明着是打后秦,说不定就是来打我们北魏的呢,说不定见后秦难打,改上北侵也可能,毕竟这北魏黄河之上,没什么天险,他们想想这唇亡齿寒,来阻止这晋军也没什么错。不过这拓跋嗣也无聊的紧,又不想刘裕灭了后秦,或者来打自己,又不肯花本钱,只派了长孙嵩率军在黄河边上骚扰。

      其实反正这得罪了,干脆南侵断其后路得了,这样游击反而会惹得刘裕发怒。

      这也是后来没机会,要是刘裕顺利巩固长安,下一个对付的就是北魏。

      刘裕看着游击战麻烦,便下令先解决这些魏军,这便是著名的却月阵了。

      “裕遣白直队主丁?J帅仗士七百人、车百乘,渡北岸,去水百馀步,为却月阵,两端抱河,车置七仗士,事毕,使竖一白?荆晃喝瞬唤馄湟猓?皆未动。裕先命宁朔将军朱超石戒严,白?炯染伲?超石帅二千人驰往赴之,赍大弩百张,一车益二十人,设彭排于辕上。魏人见营阵既立,乃进围之;长孙嵩帅三万骑助之,四面肉薄攻营,弩不能制。时超石别赍大锤乃槊千馀张,乃断槊长三四尺,以锤锤之,一槊辄洞贯三四人。魏兵不能当,一时奔溃,死者相积;临陈斩阿薄干,魏人退还畔城。超石帅宁朔将军胡幌、宁远将军刘荣祖追击,又破之,杀获千计。” (《资治通鉴?卷第一百一十八》)。

      二千七百人,一百乘车,大破三万骑兵,确实是一场令人叫绝的胜仗。不过说也奇怪,刘裕这车阵不是第一次用,当年攻打南燕也是用车阵对骑兵,应该不是新鲜玩意,而这弩兵也是,中原步兵对骑兵一向是以弩兵为主,这北魏骑兵再是乡下土包子,这弩兵是见过的,而且这记载里面也说了,骑兵势大,弩不能制,想想这百张弩对付三万骑兵也是少了点,那关键就是能杀三四骑兵的断槊为箭,需要大锤才能用之的巨弩了。

      这巨弩应该不是第一次使用,在讨伐卢循时便用过可击破船的大弩。也许这是第一次对付北方骑兵,这新式武器北魏骑兵不认得,才倒了大霉吧。不过日后到是没见这大弩的使用情况,这大弩以何为弓,以何为弦,为什么要用大锤牵引,为什么要以槊为箭,日后还用在何战中,都不得而知了。

      不管如何,这北魏吃了真正的亏,发现这秘密武器好生厉害,而觉得自己也实在打不过刘裕,只好先让着了,虽然加紧戒备,又时刻准备断刘裕后路,但是要他主动出击是没这样的胆子了,现在巴望这刘裕去打后秦呢。

      北魏的威胁暂时解除,刘裕继续专心西侵后秦。

    • 家园 【原创】煮酒话古人之十五刘裕(十.恩怨要待后人说)

      刘裕执掌大权,自然有人不服气,比如司马家族的司马国?[就担心刘裕会对己不利,逃亡到后秦。自然,司马家族自桓玄之变后受到沉重打击,已经无力与刘裕对抗,真正有实力而且有这个心思的只有刘毅。

      汉晋时期,朝野最重功绩,权臣假如不能立功,即便得位也不长久,而东晋末年共有三大事,也为刘裕等人的三大功,即讨桓,北伐,平定孙卢。这孙恩造反时,头功自然是刘牢之,其后是刘裕,刘敬宣,何无忌等人,刘毅此时还未发迹,等桓玄上台,刘牢之自杀,刘敬宣北逃。这晋朝内便以刘裕名声功劳最大,所以当时刘毅虽然心有不甘,也不得不奉刘裕为盟主讨桓。当然,刘毅在讨桓中也颇得实利,一跃而上,超过何无忌,成为仅次于刘裕的第二人。

      刘裕,刘毅,何无忌三人在讨桓中居功至伟,成为一个铁三角。刘裕功绩最大,作为讨桓盟主成为第一,而刘毅是讨伐逃往荆州后的桓玄的主帅,位列第二,两人地位相近,但是都颇有野心,不和在所难免,这不是说同性相斥吗?这两位刘老大的脾气就都一样,有野心,喜欢赌博,闹脾气,就是程度不同。当初王谧死后,刘毅就密谋排除刘裕在外,要不是刘裕采取刘穆之之意见,入朝主政,只怕要沦为地方势力,这样即便靠武功能震慑朝野,但是也有象桓温桓玄一样的可能。两人之所以没有翻脸,还是因为都没有打胜的把握,何况还有何无忌在,何无忌为名将刘牢之外甥,和刘裕刘毅两人关系都很好,讨桓中他居中联系,性情豪迈而无野心,成为铁三角中的稳定器。两人没有得到他明确的支持是不会翻脸的。

      但是之后的北伐和卢循之变改变了这一切。当初刘裕派遣刘敬宣西讨蜀未成功,虽然不是自己亲征,但是也使得自己的名声受到影响,这北伐就有立功挽回这一切的意思。而北伐大获成功,刘裕成为东晋以来功绩最大的人,其功劳已经远远超过其他人,而且何无忌在卢循之变中战死,原本稳定的三角成为两边,刘毅之所以要独力南征便有与刘裕争功的意思。假如他平叛成功,那功劳不亚于刘裕,甚至因为刘裕有执意北伐造成卢循之变的嫌疑,刘毅还可能入朝取刘裕而代之。但是南征大败,刘毅威名尽丧,反是刘裕平叛成功,这样一下一上,刘裕已经非刘毅能对抗之的了。

      要是这刘毅老老实实,安安份份做好人,这说不定日后还能混个宋朝(指的是刘宋不是赵宋)第一大臣当当。当然,这也不太可能,俗话说:江山易改,本性难移,这想做第一人的野心怎么可能这么简单就被抹杀,假如这样就能抹杀,当年也不会向桓玄挑战了,何况就算他老老实实的,刘裕能信得过他吗?这刘毅是什么人他还不知道,当初他对自己动的手脚,不服从自己的命令,这刘裕的小黑本上都记着呢?(说起这刘裕挺小心眼,专门弄个小黑本,头一个就是记着当初因为还不起钱鞭打他的刁家,后来这讨桓的时候他就随便煽动大家把刁家给分了,这刁家当初为了三万钱,现在把全部家产断送了,这深切告诉大家,千万不可以对欠债人滥用私刑啊。这小黑本上名单还有刘毅,慕容超……这另外还有一个小红本,头一个自然是为他还赌债的王谧,后来王家可是被他很照顾的,还有刘敬宣等人……当然,这小红本小黑本都是笑谈,只是刘裕此人有恩必报,这有仇也必报。)他老老实实?别忘记当初桓玄就是因为刘裕老老实实上当才倒了霉的,刘裕可不想做第二个桓玄。

      所以这后面刘毅主动提出要追击卢循,但是这刘裕就是不答应,这痛打落水狗的事还要让你占便宜啊,当初讨伐落水狗桓玄就让你占了便宜,立了功,结果事事和我作对,现在我可不上当了,何况你老兄做事不稳当,万一又输,我可不想再被朝中大臣斗嘴皮子说迁都的事了。这追击的事我还是找几个小字辈吧,一来这输了影响不大,二来还能发掘人才。这还真让他发掘出几个人才,此是后话,暂且不提。

      这刘毅看这刘裕明显对自己起了疑心,这郁闷啊。其实要说刘毅也有自己的能力。什么能力?他打仗确实不如刘裕,但是他有文采,会交际啊。按现在说是能和上下打成一片的全面性综合性人材。这虽然他和刘裕一样爱赌博,但是没被人打过,而且会吟诗作对,和那些世家大族关系很好,象谢家的谢混是他的心腹,著名诗人谢灵运便在刘毅幕下做事,这东晋士族势力强大,谢家又是其中佼佼者,能得到他们的赏识,自然是很好了。对比起来,这刘裕不单只是略通文墨,连字也写得丑,这丑还罢了,还不好好练,只是把字刻意写大了点了事。这对于文采飞扬见长的世家大族来说,这刘裕实在是一介武夫,一个粗人,和刘毅文武全才比起来,那可是一个天上一个低下,要是在几百年后的宋朝,那刘裕就别想出头了,好好做那兵头子吧。

      可惜,此时还是公元五世纪的东晋,这刘毅文采虽好,但是这谋略和刘裕比起来,就是一个天上一个地下了。

      他恨刘裕手下刘穆之,这刘穆之乃是刘裕的第一谋士,这刘裕大到用人谋划,小到写字大小,都要问问这刘穆之。这当初后秦来使刘裕自作主张把他赶回去,刘穆之就气呼呼的说:

      “常日事无大小,必赐与谋之。此宜善详之,云何卒尔便答?……”

      这的意思就是说,你平常什么事都要问我的,怎么这次不问我了?当然这刘裕笑笑说这军机非你所长,还是要看我的。但是由此可见刘穆之的地位,假如说刘裕是刘邦加韩信,这刘穆之就是萧何加张良了。(刘穆之据说处理政事时可以一心四用而不出错,这刘裕之后是把刘穆之当萧何一样留后方用的,可惜死的早。)

      就是这样的心腹,刘毅居然还向刘裕说他的坏话,也不想想两人在刘裕心目中的定位,假如一个政敌向自己说自己心腹的坏话,那等于是帮心腹说好话,应该刘毅夸刘穆之,这样刘裕才会上当,刘毅居然这样做,真是傻的可爱。

      还有刘敬宣,在北府军时期便是刘裕的知己好友。和刘裕的关系是铁打的,刘毅一开始还挑拨两人关系,后来又改为拉拢刘敬宣,这样的结果自然是刘敬宣向刘裕告密。

      刘毅自认为做的极其保密,但是其实一举一动其实都在刘裕眼下,即便是刘裕手下胡幌(北伐与南燕决战时参照韩信故事包抄燕军后路立下大功的将领。)也劝说刘裕除掉刘毅,但是刘裕考虑到毕竟刘毅没有谋反,又是当年讨桓功臣,这样下手实在是有些过不去。(刘裕动手都要有借口,两次北伐都是如此,正象要别人先开第一枪,当然是逼别人开还是别人主动开就是另外一件事了。)正好荆州刺史刘裕之弟刘道规生病辞职,这刘毅来要荆州的位子,这一来是试探刘裕的态度,二来嘛,荆州险要,当初桓家有了此地便可和朝廷抗衡,有了这样的地盘就好可刘裕对峙。这刘裕正好欲擒故纵,反正这位置是空的,打仗你可不是我的对手,这便是引那刘毅动手。

      刘毅如愿得到了荆州,还向刘裕要求交州广州的位置,(不过这交广地处边远,刘毅不可能去,也就是试探而已。)还安排亲信担任重要职位,刘裕一一同意,引得身边人都不解,这我家主公是不是失心疯了?

      这刘裕没病,这刘毅却病了,而病的还不轻,(去任的刘道规也生病,上任的刘毅也生病,难道此时荆州流行对刘姓的瘟疫?)正是乐极生悲吧。其实刘毅这样死去也不错,还能以忠义之士的身份流传于史书。想刘毅此时也不想造反,而是先养病了。但是,这人并不是事事都可以遂愿的,身边人的意识比自己还要重要。他的心腹郗僧施看老大生病了,心里急啊,这心腹都是依赖主人而生存,当初跟随刘毅已经把刘裕得罪了,刘毅死了不打紧,还能以忠臣厚葬,但是这没了保护伞,这刘裕就可以随便对付我们了。为此,这郗僧施就一定要找个新的保护伞,这找谁呢?便是刘毅的从弟刘幌。他劝刘毅上表朝廷(自然主朝的是刘裕。),让刘幌来荆州,这是为了刘毅身后事准备了。

      这下刘裕急了,为什么急呢?这刘毅造反不急,这刘幌挺听刘裕的话啊,当初还劝说刘毅和刘裕合兵,不要南征,这为什么急呢?很简单,就是因为这刘幌没有谋反之心。

      各位先别糊涂,听我一一说来,这刘毅要造反,刘裕不怕,反正就等着他呢,随便还可以去了心腹大患,但是这刘幌没有谋反之心,却不好处置,当年桓家之所以强大不单是桓温建立了基业,还是因为弟弟桓冲继承了桓温,桓冲和哥哥不同,对朝廷忠心耿耿,但是对荆州还是不放手,这朝廷对他也没办法。这才造成桓家在荆州基业颇大。这刘幌一去,不等于就是桓冲第二吗?这刘幌要是把荆州控制好了,又顺从朝廷,那对他也不好处置,东晋又要恢复到以前强镇的时代了,而刘裕是准备一统六合的,怎么能让这样的局面再现。

      于是刘裕先假意答应,等刘幌来建康后,称其谋反,同刘毅心腹谢混一同杀之。(说起来谢混是谢家的人,要不是和刘毅做的太过分刘裕也不会怎么他,刘裕在世对士族主要还是威吓利诱,还是很倚重的,毕竟这士族对自己没有太大威胁。这刘幌就倒霉了,不是堂哥刘毅突然想把位子给他,他只怕最多被刘裕软禁而已,有可能还重用之。)

      这之后的事就简单了,刘裕带兵直扑荆州,这先锋便是当年前秦名相王猛之孙子王镇恶,当年王猛为前秦立下汗马功劳,但是后世不得重用,便到东晋。反而得到重用,这王镇恶也是一代名将,当然此时才是初出茅庐,听刘裕的意见,伪称自己是刘幌所部来上任,轻松到达江陵。(要不怎么说这古代通讯不方便呢,这刘幌脑袋都落地了,别人还信这死人能上任。)这到达江陵后,刘毅所部措手不及,大部溃败,这刘毅固守,王镇恶特意留了南门让其逃散再围剿,这刘毅也非等闲,不冲空闲的南门,而是突围北门。王镇恶毕竟还是年轻了些,只是作为先锋,立此大功,也是很厉害了。

      这刘毅本来想去投奔僧寺,这不太明白是怎么回事,难道当时也象西方一样入庙可以不杀?不过佛教大兴应该是南朝之事,此时大多数人还是信奉五斗米道这样的道教吧。或者想独身进寺院,落发做和尚退隐?不得其截,而且和尚也没有开门让他进去,刘毅便自缢而死。

      刘毅死后,刘裕特地前去拜祭流泪,或许这眼泪是作戏,或许是真的,毕竟当年的讨桓三杰只剩下他一人了。

      刘毅已死,其他人也没有必要留着了,而且其他人也对刘裕开始猜忌。这是必然之事,毕竟此次刘毅并没有事先谋反,要不然也不会防卫如此松懈了。诸葛长民便有:“昔年醢彭越,今年诛韩信,祸其至矣。”这样的叹息。还好刘穆之稳住诸葛长民,等刘裕回来后设计杀之。

      此时是义熙八年,公元412年。同年十二月,他派遣朱龄石讨伐益州,这一来是朱龄石确实是有将才,二来刘裕现在猜忌心极重,已经不能让资历高的将领立功成为第二个刘毅,所以要提拨这些年轻资历少的将领,这样并不是很有利的,不过现在还没看出来。

      次年,朱龄石顺利攻入益州,收复之。

      公元415年,因为继任的司马休之甚得人心,引起刘裕猜忌,毕竟这司马家族乃是皇族,万一让他得势,借荆州之势反攻之,自己的大权也危险,而且其子横行无忌,甚让刘裕不满,便斩其子,讨伐之。(反正撕破了脸,不过司马休之的儿子也不争气,明知朝中大权已经不在你司马家,你半是人质了,还如此横行无忌,司马休之能坐上荆州刺史的位置,那刘裕也对他不会有很大的恶感,否则干脆软禁或象对诸葛长民一般刺杀就好了,假如他儿子能克制一下,或许还好些,毕竟杀子之仇要想司马休之还投降实在不太可能。)司马休之迎战,雍州刺史鲁宗之响应,或许是因为名不正言不顺的关系,或者是敌将太强,初期不利,被鲁宗之之子鲁轨连败,连刘裕女婿徐逵之都战死,刘裕亲自压阵才击溃敌军,司马休之,鲁宗之,鲁轨逃亡后秦。

      刘裕自刘毅之后的行动基本上是铲除异己了,对其他人已经不放心,把自己的兄弟,幼子就安放在各个重要职位上,也不管他们是否能承担。(其实刘裕兄弟和儿子最能干的只有刘道规一人,其他人要不是没有才能要不就是太年轻。)此时的他已经有了篡位的野心,毕竟自刘毅或者说自何无忌死,铁三角破裂,已经没有能克制住他了吧,朝野为他独霸,唯一能克制他的只有他自己,或者说他是否想仿照曹操司马昭了。

      不管怎么说,刘裕总是稳定了晋朝内部,但是他是个不甘寂寞的人,何况,没有内忧,还有外患呢,他的视线又放在了北方。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9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