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原创】煮酒话古人之十五刘裕(一.千古江山) -- 沉睡的天空

共:💬128 🌺1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家园 煮酒话古人之十五刘裕(十三 帝王梦圆,可知花落知多少)大结局

刘穆之的死,是刘裕事业上一个重大的打击,刘裕北伐的转折点,也是由刘穆之之死引起的。

刘穆之,字道和,小字道民,据称是西汉汉悼惠王肥后也,这样算起来,刘穆之和刘裕还是亲戚。东晋晚年汉室虽灭,刘姓人才却在此时来了一个大爆发,其中刘裕乃是武功上的佼佼者,而刘穆之可称上东晋文治的栋梁。

刘穆之才能卓著,对处理政事颇有心得,据说他处理政事时可以一面看着文书,一面批改,一面听人汇报,一面下达指令,一心四用,而且都是井井有条,自讨桓之后,刘穆之便被刘裕重用,幕中画策,决断众事,基本上政务都交由刘穆之,刘穆之也是竭尽所能,出谋划策,刘裕对他也是言听计从,随着刘裕总揽东晋大权,刘穆之他也总揽东晋政务,内总朝政,外供军旅。乃是萧何诸葛亮一般的人物。

刘穆之得刘裕之重用,所授大权可称得上刘裕之下,万人之上,不单是政务,军务的后勤,情报也是由刘穆之负责。刘穆之得其重用,无人能比,所以才会有在北伐南燕时,刘裕自作主张,赶走后秦使者时,刘穆之会表示:“常日事无大小,必赐与谋之。此宜善详之,云何卒尔便答?”

可见刘裕对刘穆之的器重。当然,刘穆之毕竟还是文臣,主要精力在政务上,对军务控制有限,不过这样刘裕刘穆之两者正好互补,而且刘穆之也不可能有谋反的实力,所以刘裕对后秦发动大攻势后,在京留守的便是刘穆之。

现如今刘穆之一死,建康便陷入无人主政的局面,刘裕留下的儿子名义上主政,但是他没有这样的才能,继任的司空徐羡之也只能代管而已,原来要刘穆之决定的重大的决策还是要交给刘裕,而刘裕身在关中,古时也没有电话电报,来信去信就要十几日,何况这些政事也不是不在现场便能处理的。

这就是前文说过的北伐亲征的大问题,刘裕亲征,其前提就是要后方稳定,原来对南燕北伐时,朝中有何无忌,刘毅,都被搞得差点被卢循灭了。而现在虽然没有卢循这样的强大的地方势力,但是朝中对刘裕不满的势力还是不少,司马家对于失去自己的权力也是很不满的,只是没有出头的机会,现在刘穆之死,刘裕假如又不回来,他们自然会蠢蠢欲动,一旦如此,只怕这当初卢循之事又要重来。当初卢循之事虽然刘裕取胜,但是也是险极,刘裕也不想来第二次。

假如刘裕在打下洛阳时暂时停止进攻,先迁都,等稳定了,再继续北伐西攻,那样就方便得多,即便刘穆之死也不受影响,或者打下关中,巩固个几年,那时即便刘穆之死了也不必担心,但是上天不给刘裕这样的机会。

刘裕只能回去,而关中这个刚夺下的富庶又险要的重地也不能随便放弃,必须要以重兵名将留守。其中留守的将领是关键,兵力倒在其次。

晋兵大都是南方人,而关中地处西北,风俗饮食都不相同,这南方兵在此很不习惯,单就这气候来说,北方冬天的冷就不是南方冬天的冷可以比拟的,南方夏天的炎热也不是北方的夏天的炎热可以比较的。所以这南北大战,北伐大都避开冬天,南侵大都避开夏天,就是因为这气候的关系,这现代有了空调暖气,都不一定是吃得消呢,何况古代。气候如此,其他也是一样,南方人到北方,都有水土不服的情况,这比如喝的水,长江和黄河的水味道就不一样,里面包含的营养物质就不同,种出来的庄稼也不一样,而吃的东西也不一样,就象我们现代,中国人去外国,这西餐就是吃得没中餐舒服,而西方所谓的中餐馆这味道也不象正宗的。古代南北也是如此。而习俗也是如此,虽然都是汉族,但是北方受胡族控制近百年,沾染了许多胡族习惯,而南方的东晋兵受南方习俗影响多,即便是北方移民后代,也离开北方几十年了,已经不算是北方人了。外加亲眷都在南方,北方到是不少不久前的仇敌或仇敌亲戚,所以也难怪这北伐将士思归了。(这古代无论中外,要离开故土是很难的,一般不是战乱被迫害活不下去了,谁也不想离开家,这新大陆移民开始多是冒险家和被宗教压迫的人,要不就是被绑架的黑奴,中国南方要不是北方战乱,根本不可能有诸多移民,自然发展起来也要缓慢的多了。)

历朝北伐收复故土,越早机会越大,越晚机会越小,尤其是等那些第一代逃难的流民死去,第二代适应了南方,那机会就更小了。这南方对北方,北方对南方,历代统治军事只是打击上层,中下层其实还是以南人守南,北人守北为主,无他,这样的控制效率最高。

关中经后秦姚氏经营多年,实力不凡,周围各国即便是如赫连勃勃的胡夏,也只能与之周旋而已。所以守卫关中的关键,便是选用一能充分动员发挥关中实力的将领。

最合适的自然就是刘裕,他威信最高,只要他在,无论是什么人都不敢有谋反之心,百姓也安心,你想,这当朝的实际上的皇帝都在我们这,还有什么不放心的,有冤告状也方便啊,所以这刘裕是最适合的,这要走的时候,乡亲父老都哭着不放不是,这刘裕一走没人能主持大局了啊,留守的名义上的最高领袖还是个小孩,怎么告状啊。

其实最适合留守的是刘裕的三弟刘道规,这刘裕的兄弟子女中,诸多不成器的,只有刘道规一人,才能卓著,出类拔萃,很象刘裕。当年讨桓便是立下大功,卢循之乱时守荆州在内忧外患之中还能收得众人心,他假如在,无论是品位功劳,这诸将绝对都服服帖帖。而且刘道规和刘裕是兄弟,刘裕后期最信的便是兄弟子女之情,刘道规要是能留守,那可比刘裕也差不离了,可惜刘道规在义熙十年就病死了。

各位当我说废话呢,这人都死了,还说什么?其实我就是想说明,这刘裕在晚期已经开始诸多猜忌,只信自己的兄弟子女,偏偏他兄弟子女中唯一一个成器的又死了,这也是刘宋日后衰弱的一大原因。

正因为如此,刘裕留守的最高名义领袖是自己的儿子刘义真。当然,这刘义真才十二岁,要到现在这小学还没毕业,自然不能管事,(他一管事就糟糕)所以就要人辅佐。以才能看,刘裕麾下的王镇恶,沈林子,檀道济,沈田子都是将才。难分伯仲。但是以功劳来说,王镇恶攻破长安,功居第一,而且王镇恶乃是前秦王猛之孙,王猛甚得关中人心,王镇恶以祖父威名,自己功劳又大,口才又好,深得关中人心,实在是留守的最佳人选。刘裕也确实以王镇恶为长安留守。

不过,这留守的并非王镇恶一人,刘裕带走了沈林子,檀道济,把沈田子留下了,偏偏这沈田子和王镇恶有积怨。什么怨恨呢,其实就是争功的问题,这本来北伐时王镇恶就是先锋,这沈田子是侧翼诱敌的,说好听点是吸引敌人主力,说难听点就是这准备送死的。这好不容易沈田子一战以弱胜强,以少胜多,关中豪强纷纷向其示好,这眼看关中不日将克,首功就是我的了,没想到王镇恶请得刘裕同意,攻破长安,这首功又成了他的了。这还不算,王镇恶进长安大肆盗取财物,这刘裕还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你说沈田子气不气。

要说刘裕对王镇恶也确实很宠信,这攻打潼关其实就王镇恶自作主张,他不责怪,攻破长安盗取财物,到别人身上那是死罪,他也不怪罪。虽然他对王镇恶得众人心确实有疑惧,而且众将都来告状的情况下,他还是任用王镇恶守关中。

但是凡是都要做两手准备,于是他留下这沈田子作为辅佐,其实也就是监视。他私下里和沈田子说:“钟会不得遂其乱者,以有卫??故也。语曰:‘猛兽不如群狐’,卿等十馀人,何惧王镇恶!”这是拿三国时代,钟会想据蜀中造反,被卫??诛杀的典故来说,这里是把沈田子比拟成卫??了。

司马光认为刘裕应该疑人不用,用人不疑,用了王镇恶就不应该对沈田子说这样的话。但是仔细说起来,这件事也是正常,各朝对在外统兵的大将都有疑虑,所以一般都会设立监军这样的人来防止之,何况王镇恶一方面是镇守关中的最佳人选,另一方面各大将对其都有猜忌。所谓的疑人不用,用人不疑,只能出现在臣子对君主的期望上,真要是没有任何监督,指望一个人的品格,也是很难的。就拿一句现代语说:“没有监督的权力是会被滥用的”所以刘裕如此做也无可厚非,不过,想必他也是没想到事后发展会如此不可收拾,更没想到沈田子借这句话报私怨。也是他没找对人说话,假如是对王修甚至傅弘之说这番话,也不会发生这样的事。

刘裕走后不久,赫连勃勃一看老虎不在家,只留了一个小孩,这下开心了,马上便派兵来攻,这关中本来很多人是关外的,想借着刘裕的兵打回老家,没想这刘裕抛下他们回家了,这大失所望,就干脆投降了赫连勃勃的军队,沈田子一看敌人势头太大,马上就跑回来了,结果被王镇恶批评了一通,这王镇恶口才好,又是上级,沈田子被说的没话反驳,但是这股气也憋着,之后不久借王镇恶出征,暗杀了他,并称这是刘裕的命令。随便杀了王镇恶兄弟七人。

这时傅弘之觉得不对,傅弘之是谁呢?傅弘之是雍州治中从事史,也是一个将才,他本来也是和沈田子一起向刘裕告状的,沈田子杀王镇恶也是在他的营中动手的,但是他后来看看不对,这沈田子杀的太多了,就回去报告,此时还有个长史王修在,做主杀了沈田子。这一下就死了两位名将,还没正式开打呢。

不过晋军战斗力够强,王修令毛修之和傅弘之出征,大败赫连勃勃的骑兵。只要这样下去,关中还是保得住的。没想这刘义真小孩子闲得没事要管事了。

其实这也是身边人挑起来的,因为王修为人很严厉,这喜欢吹胡子瞪眼,这刘义真身边的人整天教刘义真吃喝嫖赌,就没干过好事,被王修责骂了许多次,这怀恨在心,就教唆刘义真。“王镇恶欲反,故沈田子杀之。修杀田子,是亦欲反也。”这身边人估计是胡夏北魏的间谍。

这是说,王镇恶想造反,沈田子杀了他,这王修杀了沈田子,也是想造反。这小孩子有多高社会经验,这身边人教他好吃好玩,这王修整天吹胡子,自然是听身边的,杀了王修。这下关中人心惶惶,大家想,这敢情南边的人有毛病啊,什么都杀,一下就乱了。刘义真一看这治安不好,又派人把外面的兵拉回来,这下把外面的郡县白白送给胡夏了。

刘裕知道了消息,马上派遣朱龄石去长安代替刘义真,这也是觉得儿子闹的太不象话了,早知今日,何必当初呢。临别前他对朱龄石说:“卿至,可敕义真轻装速发,既出关,然后可徐行。若关右必不可守,可与义真俱归。”

其实这前半句根本不必说的,这刘义真一个人行动肯听话才怪,直接叫朱龄石一起回来得了,这朱龄石也是一员名将,那会不试试就跑了,总是先让人送刘义真回去。结果刘义真临走前还从老百姓那拿了一堆战利品,也不知道是不是给老爸送礼的。这下糟糕了,刘义真带了堆东西走不快,被追上,傅弘之,毛修之等人被胡夏兵抓去。而他抢了关中老百姓的东西,老百姓把这笔帐算在朱龄石身上,朱龄石只好逃出长安,但是归路被封锁,和兄弟超石一起被杀。

这次北伐开始顺利,但是等刘穆之一死,刘裕一回来,局势便急转而下。关中得而复失不说,数万精锐之师亡尽,赫连勃勃居然用人头筑成京观,王镇恶(被沈田子杀),沈田子(被王修杀),王修(被刘义真杀),傅弘之(被擒后赫连勃勃惜其才,劝降不从,被裸在外,冻死,死前叫骂不绝),毛修之(一直被俘,等到胡夏被灭,又被北魏俘。),朱龄石(被擒后杀),朱超石(被擒后杀)一干名将,或被擒或被杀。东晋名将刘道规刘敬宣胡蕃北伐前就死了,沈林子不久也死了,日后刘宋只有檀道济一员名将。要是这些名将还在,日后的刘宋也不至于如此之惨。(而胡夏北魏却大得便利,胡夏得到了关中,北魏虽然没参战,但是后秦许多人投奔到北魏。)

尤其要说的是,这一干名将,半数是被自己人所杀,半数的被擒是拜刘义真所赐。而刘义真却逃过一劫,乱军中藏在草丛中,后来被寻找自己的段宏发现,此时他到是挺有骨气。

“君非段中兵邪?身在此,行矣!必不两全,可刎身头以南,使家公望绝。”宏泣曰:“今日之事,诚无算略;然丈夫不经此,何以知艰难!”(《资治通鉴》)

可惜这位刘义真知道艰难,却无教训了。

刘裕本来以为自己的儿子死了,气得要再北伐,和赫连勃勃决战,被劝,后来听刘义真幸免才作罢,最后只好登高北望,凭吊北方战死的将士了。

刘裕确实老了,要是以前的他,知败绩,必不动声色,励精图治,再寻时机北伐,要是十年前,赫连勃勃如此对他,他必然会找机会北伐,灭胡夏,将赫连满门送至建康斩首。

但是刘裕现在老了,他更多的是疼爱自己的儿子,更多的是想着如此让东晋禅让,巩固自己的位子。

其实,刘裕篡位极为不智,东晋这么多年,已经深入人心,这当初北方如此之乱,还是有许多政权奉东晋为正统。而刘裕篡位,这正统性就大大打了折扣。而且如司马休之等人,更加有名义来反对刘裕了。当然,这并不是关键,关键是刘家实在没有人才。刘裕兄弟子女中,除刘道规,才能近似刘裕,其他人都是平庸之辈,就连日后有元嘉之治的文帝,也是个文重武轻的政治瘸子。一个王朝要延续,不是一个人就行了,需要自己的第二代。自己的家族也有人才,曹魏,司马晋,至少三代之内人才杰出,而刘裕其实只有自己一代,假如刘裕可以在这一代统一天下,那还好说,交给后代的担子便轻松了,但是刘裕没有作到。

刘裕还是太心急了,也许正是因为看到后代不争气,只怕自己死后权力便无法保持到第二代了。也许是因为自身出身贫寒,对自己还是有些担心吧。

刘裕年老很迷信,听说晋还有两帝,而司马德宗虽傻,但是总是不死,只怕自己先到是要死了,便缢死司马德宗,改立司马德文,为晋恭帝。(日后被杀。)

公元420年,刘裕迫使晋恭帝禅让,登基为皇,国号宋。此国号别有一番意义,刘裕虽然姓刘,但不是刘邦之后,不必硬叫“汉”,但是刘裕确实是汉室宗亲,古代周代商,封商人微子立国为宋,曹魏篡汉,司马篡魏,等到了刘裕这里,已隔两代了,这宋有汉室后裔的意义。(当然,这是我猜的)

刘裕即位,暂时停止用兵,休养生息,为政极是清明,此时宋国虽然失去关中,但是还是拥有黄河以南的大片领土。确实是当时各国中最为强大的,也是南朝最强大的一个时代。

公元422年,刘裕死,时年六十岁,后人称之为宋武帝。但是对于皇帝刘裕来说,我们更愿意记住那起于草莽,征战沙场,金戈铁马,驰骋天下的武将刘裕。

最后,以大词人辛弃疾的词作为结尾吧: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

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

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

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杨州路。

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

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大结局)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