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把我的青春献给你(1-3)冯小刚著 -- 裙裾飘飘

共:💬11 🌺2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家园 Re:把我的青春献给你(7-9)冯小刚著

七]

  顷刻间,一种劫后余生的幸运感油然而生。徐老师用筱燕秋的青衣腔调唤我:夫君――我仍心有余悸,听到召唤应声而起:啊,娘子――。为妻的演技如何――?那还用说吗。怎――么――讲? 精――啊――湛!

  背后说了徐老师很多好话,有溜须拍马之嫌。没办法,谁让她是我的领导呢。

  好梦公司成立了。

  主业是影视策划咨询服务,好像还可以干很多别的勾当,营业执照上一一都予以列出,印象最深的是最后六个字:烟花爆竹除外。

  公司投资总额十万元。有三位股东,分别是:王朔、冯小刚和彭晓林。王任董事长,冯任总经理,彭任财务总监。旗下没有群众可供领导,董事长每天也得自己擦桌子扫地。

  王总踌躇满志,常对冯总和彭总说:今后公司只要卖出百分之三十的股份,就是几千万。

  后来果不其然,遇到过一家杂牌石油公司的老总,一眼认出我们是千里马,跃跃欲试将“好梦”一口吞下。我们激动万分,还把一位知心的姑娘发过去卧底,希望一举将“好梦”卖给这位如意郎君。后来不知道在什么地方出了差错,姑娘没回来,伯乐也失踪了。

  与王总相比,冯总和彭总则要小家子气得多,一心想着怎么把开办费弄回来。

  公司开业那天高朋满座。说学逗唱影视歌三栖的头面人物基本全到,其到场阵容远胜于当下的“金鸡”盛会。

  不知道是因为好玩,还是骨子里总是有点心虚,我们在装修办公室的时候,特意将王总办公的套间改造成了一间密室。从外面看,密室的门只是一个书架,其实下面有很小的轮子可以滑动,拉开才是王总的寝室。意思是说,有王总不爱见的人来访,我们可以谎称王总不在。

  不想,开业那天我们兴致很高,几乎每位来宾与我们寒暄过后,我们都要邀请他们到王总的办公室参观,追着问人家:你们能看出来这屋子里有暗室吗?参观者都十分困惑,环顾四周找不出破绽。这时我们便得意地把书架轻轻一推,露出里面的密室,令众人目瞪口呆。一晚上下来,突然意识到宝葫芦的秘密已经大白于天下。

  余下的日子里,熟人来访,见王总不在外屋,就径直走进密室寻找。没几天书架下面的轮子就被拉成瘸子,害得王总想就寝时,必得找来帮手,一起把书架移开。最后索性摘下来摆在办公室里变成了真正的书柜。

  再说开业那天,我们还耍了点小聪明,俗语叫“激贼”。我们在公司大门的进口处放置了一个纸箱子,里面放着购买办公家具等一应发票,来宾摸到哪张发票即按票面上的数额买单。也就是说,仅仅道两声开业大吉是远远不够的。王总的大班台就是在这次捐资助商的活动中被一个手气不好的朋友不幸摸中,于次日将一张四千块钱的支票交到了我们的手中。我印象中这是“好梦”的第一笔收入。那张大班台因为始终也没有什么日常的业务,王总很少用来办公,故在日后的很多个夜晚,反而成为了一位女演员宣泄情感的舞台。

[八]

那位女演员非常的感性,既有表演天赋,人也很率直。不高兴的时候可以把我和王总骂得狗血喷头,甚至能把我们有目共睹的成就说得一无是处;高兴的时候则如一阵春风扑面而来。我们都很喜欢她。  

那一阵子,该女演员正在恋爱,因为恋人远在天边不能相见,所以心情十分懊丧。懊丧不准确,应该是躁动。就是那种火烧得特别旺,蒸锅里的水都干了,也不关火也不添水,就那么干烤着的感觉。  

她成了“好梦公司”的常客,每天下午必到,出勤率比坐班的都高。每次她来了,我们都笑脸相迎察言观色,生怕惹了姑奶奶不高兴砸了我们的场子

屋漏偏逢连阴雨,正赶上那时一家广告公司想在我们筹拍的一部电视剧中加入软性广告,送来一箱VSOP人头马白兰地供我们品尝。偏偏姑奶奶好喝几口儿又郁闷,十来瓶酒一个来月就告罄了。姑奶奶今天爱意正浓,我们就一唱一和地把她的心上恋人夸得都不是人了,乐得她一晚上都合不上嘴;姑奶奶今天想冷静地反思,我们就搜肠刮肚帮她找出其恋人的险恶用心,气得她恨不得将那名无辜的男子碎尸万段烧成灰都不解气。如果遇到姑奶奶今天一开始是咬着牙根的恨,几杯酒下肚又上演了大逆转由恨而爱,那我们也只能与时俱进跟上她的步伐,全盘翻供颠倒黑白。  

谁让我们是她的朋友呢,朋友是不好讲原则的。  

反正我们的话就是她的下酒菜,鬼才相信她会听我们的。喝美了兴致所致,她就一步跨上老板椅,两步迈上大班台,随着音乐即兴起舞。激情迸发时,头发甩得嗖嗖的,皮鞋把大班台磨得纵横交错,全然不顾我们的心疼,就像我们根本不存在。直至一曲终了,我们对她报以热烈的掌声,那时她才如梦方醒,含笑发问:你们是谁呀?  

王总的大班台几经搬迁,后来下落不明。有拾到者一定望着台面浮想,这是哪位老板如此操劳,日理万机,竟把台面磨损成这样。  

“好梦公司”攒的第一部戏是《好梦献给你》。写一帮闲人不甘寂寞,立志改造社会风气,让互相吹捧蔚然成风。虽然创意还在务虚阶段,但王朔在生活中已经身体力行。  

那一段时间我们经常结伴外出赴宴,席间欢声笑语,逮谁捧谁见谁夸谁,男不分贵贱女不分老幼,一路过关斩将无一幸免。  

一开始还磕磕绊绊词不达意,说了一堆的废话也不能击中要害,令吹捧对象心生疑窦。经过反复实践,失败了也不气馁,根据不同对象审时度势,渐渐摸索出了一套行之有效的方法。有的可以单刀直入,一语中的;有的则不宜强攻,需要由物及人,声东击西,指桑夸槐。到后来,语言也流畅了,态度也诚恳了,多么难侍候的人都不在话下。  

实例一:赞朋友  

我,还有王朔,还有葛优,还有谁我记不清了,在赵宝刚家吃饭。那是一个节日,好像是国庆节的当晚。  

刚端起酒杯,王朔突然说:不对呀,今儿是国庆节,像葛老师这一级的人不应该坐在这儿呀?葛优忙问:那应该在哪儿呀?王朔说:人民大会堂,国宴哪。葛优一脸困惑,郑重其事地说:没有人通知我叫我去呀?王朔又说:那是您不愿意去。通知到的往往是经过权衡后才决定允许出席的。像您这一级的还用通知吗?那是必须出席的。您是谁呀?

[九]

  葛优人老实,很憨厚地笑着问:我是谁呀?王朔:您是国宝呀,国家的面子。葛优很开心,说:原来你在这儿等着我呢。王朔又作喜出望外状,说:在今天晚上和葛老师一起吃饭,我要出去跟别人说,国庆节晚上我和葛优一起吃饭来着,你们说,有人相信吗?王朔用探询的目光看我们,我们几个一起摇头。我对王朔说:人家肯定会说,您说的是梦话吧。葛优乐开了花,那天晚上他喝醉了。许多年过去了,我向葛优提起那天晚上的事,他仍记忆犹新念念不忘。他说:真舒服。

  实例二:赞企业家

  一次,与某企业家不期而遇,本来是可以擦肩而过的,但因为彼此敬重停下来说了两句。企业家:听说你们办了一个“好梦公司”,在哪儿呀?我说:瞎混吧,哪能跟您比呀。您现在的生意越做越大了吧?企业家:累。摊子铺得太大。我说:您累我们也累,可您多出成果呀。别的我不敢说,到您老了干不动的那一天,除了心爱的女人您知道那是自己的,旗下的企业究竟有多少,您根本就数不过来。要想知道一个大概数,只能让手下的人扶着您上景山顶上,夜幕降临的时候吩咐他们,让凡属于您名下的产业都熄了灯。指示传下去,不到一根烟的工夫,中关村黑了,银街黑了,燕莎一带也黑了,国贸一带黑了,亚运村一带也黑了。

  企业家还真认真了,追问:那奥运村呢?怎么还亮着?我说:那是您厚道,给国家留了点面子。企业家狂笑,握着我的手说:今天我得请一部长吃饭,你给我留一个电话,回头咱们再聊。我说:您忙您的,我就是和您打个招呼。企业家离去前,说:我现在吃饭都成负担了,一提饭局脑袋就大。分手后的当天下午,我接到了企业家的电话。电话里,他迫不及待地命令我:晚上,什么事也别安排呀,我请你吃饭。

  实例三:赞师长

  一次,华艺出版社的老金请王蒙、刘震云和王朔吃饭,我是跟着吃蹭的。赴宴的路上,我开着车,王朔坐在后面。王朔说:王蒙老师不容易呀。今天要好好捧捧他,侍候舒坦了为止。我说:您放心吧。我是带着任务赴宴的,精力高度集中,席间他们说的正事我一句也没听进去,只等着王朔开火。因为王蒙老师与我不熟,地位又悬殊,所以主攻的任务是要王朔完成的。酒过三巡,王朔的嘴越来越甜,话说得越来越好听。大致的意思是,称赞王蒙老师的作品不朽,几十年前写的东西现在拿出来仍不落伍,而且常写常新,观察生活依然还是那么敏锐,对年轻人也是爱护有加,丝毫没有半点的嫉妒和不公正。

  这对一个享誉文坛的前辈来说,是非常难能可贵的。这番话如果扔给其他德高望重的权威,又是出自王朔之口,我想一定是行之有效的。

  但王蒙老师当即打住王朔的颂词,说道:小王朔,你少跟我来这套。喝酒吧你。王朔没词了,羞答答举起酒杯,这时我看见他扫了我一眼,意思是,该你了。我马上也端起酒杯凑趣,说:从小就看王蒙老师的书,像《风筝飘带》那些意识流的作品更是喜欢得不得了。过去只是崇拜您的作品,今天有幸见到真人,才发现您人格的魅力也很大。

  王蒙老师冷眼瞅着我不说话。我接着说:一般像您这么有成就的人多少年来都是在一片赞扬声中度过的,应该早就习惯了,不听难受了,可是您偏就不是,就是听不得这些虚头八脑的恭维话。这是我绝对没有想到的。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