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John Cassidy:互联网骗局 -- 万年看客

共:💬111 🌺385 新: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家园 信息高速公路3

鉴于这么多令人兴奋的事情显然马上就要发生。数字革命迫切需要一位编年史学家为其立传。路易斯.罗塞托担当了这一任务。他是一名四十来岁的杂志编辑,在八十年代的大部分时间里他都在为例如《电子词汇》或者《语言技术》这样的计算机行业出版物工作。罗塞托留着一根马尾,喜欢抽大麻。他此前写过两本书,第一本名叫《接管》,是一本用真名出版的政治惊悚小说;另一部小说名叫《终极色情》,是他观看了电影《罗马帝国荒淫史》之后有感而发的作品,这本书用得是笔名。在九十年代初期,罗塞托和他的女朋友珍.麦特卡尔夫搬到了旧金山并且创建了《连线》杂志,创刊宗旨是让这份杂志成为数字革命的先驱。第一期《连线》出版于1993年1月。杂志背后有多位投资人,其中包括麻省理工媒体实验室主管尼古拉斯.尼葛洛庞帝与硅谷创业家查理.杰克逊。《连线》不仅将自身定位成为一份科技指南,还要成为一份生活时尚杂志。例如“恋物癖”与“街头风潮”之类的版块告诉读者应当购买哪些最新产品,“思想堡垒”与“行话观察”则告诉读者应当怎样思考怎样说话。《连线》最令人惊异之处就是浮华炫目的版面设计风格。罗塞托丝毫不打算考虑传统媒体的可读性理念。他的杂志有时候会采用紫底黄字的设计,还配有各种让人看不明白的图像。

罗塞托原本指望最初几期连线杂志会吸引上几千名高层读者,但是他低估了市场的潜力。《连线》创刊发行仅仅过了一个月就拥有了3万名订户,还从康泰纳仕集团主席、《时尚》与《名利场》的所有人S.I.纽豪斯那里得到了可观的投资。两年之后《连线》的月发行量达到了两百万份,并且赢得了国家杂志奖。就像所有成功的杂志一样,《连线》也帮助创建了杂志当中报导的文化。《连线》丝毫没有将自己包装成客观公正具有历史视角的的第三方。在创刊致辞当中罗塞托就说过,“数字革命正在造成如此深刻的社会变革,只有人工取火能与之相提并论。”他告诉《纽约时代》的记者,“在十到二十年内这个世界将会得到彻底改变,我们所知的一切都将大不相同。不仅仅是从林登.约翰逊到尼克松这样的改变,而是说以后究竟有没有总统都未曾可知。我觉得阿尔温.托夫勒基本上是正确的。我们正在处于文明变革的过渡时期。”

作为《未来冲击《与第三次浪潮》的作者,托夫勒已经成为了围绕着《连线》杂志的右翼知识分子小集团的一部分,吉尔德也是同一群体的成员。两个人都接受过杂志的长篇采访。“我们很难跳出局限想问题:文化局限、体制局限、政治局限、宗教局限——我们当中的每一个人都受困在其中。”托夫勒悲叹道。《连线》认为自身超越了政治,但实际上这份杂志却是身家不菲、学历过硬、一手创建了硅谷的年轻资本家们的传声筒。这些人对历史不感兴趣,对政府更是避之不及。其中有一位莲花公司的创始人米歇尔.卡珀后来帮助建立了电子前线基金会,从而反对政府对于新兴数字媒体的一切干涉。尽管过去二十年来一直是联邦政府在修建运营互联网,但是这一事实这一点并没有压制住卡珀的自由主义热情。他在《连线》第三期撰写了一篇长文,标题是《数字高速公路究竟通向哪里?》这篇文章呼吁政府道旁回避,让私营企业建设并运作新型互联网。

此外罗萨托还雇佣了一批科幻作家,例如迈克尔.克莱顿就在杂志上发表小说预言了报纸的末日。道格拉斯.柯普兰在小说中几乎未加掩饰地描述了微软的内部文化。他很快将这个点子转化成了一本畅销书《微软奴隶》。尼葛洛庞帝在杂志上开设了自己的专栏,也成为了杂志最受欢迎的供稿人之一。他来自希腊造船世家,在一家瑞士私立学校入学。《连线》一直致力于推动科技驱动的全球资本主义,而尼葛洛庞帝正是这种无根文化的完美发言人。他于1961年考入麻省理工建筑专业,几年之后成为了教职员工,专攻计算机与设计。1983年,尼葛洛庞帝说服麻省理工时任校长杰罗姆.威斯纳开设了媒体实验室。这是一家跨学科研究学院,起初的员工包括一名电影制作人,一名图像设计师,一名作曲家,一名著名物理学家与两名数学家。随着计算机产业的爆炸式发展,尼葛洛庞帝毫无困难地为自己打造的科室吸引到了大批企业赞助。苹果电脑、时代华纳与日本电气都是他的金主。

媒体实验室支持了若干有趣的项目,不过实验室最为人所知的产品还是尼葛洛庞帝本人。他在世界各地飞来飞去发表演说,与商政两界的高层人士觥筹交错。在未来学领域,谦虚谨慎并不能算是美德,而尼葛洛庞帝也并不受这两者的制约。他的《数字化生存》出版于1995年,是他在《连线》杂志上专栏文章的合集。他在书中写道,“当我在1992年见到日本首相宫泽喜一的时候,他还没有完全意识到所谓的高显像电视已经被时代淘汰了。但是玛格丽特.撒切尔的确听取了我的意见。”

《数字化生存》被翻译成了30种语言,并且将尼葛洛庞帝捧成了世界领先的科技先知。他很喜欢这一角色。当然这本书的内容还是有些靠谱的地方,比方说最初几章在讨论比特、带宽与其他科技术语的时候文笔确实非常清晰简明。但是当尼葛洛庞帝试图描述不算太远的未来时,他听上去就好像是刚刚从提莫希.拉里的嬉皮士群居营地跑出来一样。接下来的几段节选很能代表他的风格:

“二十年后你将会向一群身高八英寸、在你的写字台上走来走去的全息影像助理讲话。这样的场面并不是天方夜谭。当我回家的时候,我的录像机会对我说,‘尼可拉斯,我已经观看了5000小时的电视,我为你录制了六段片段,共计40分钟。你的高中同学参加了《今日》节目,此外我还为你录制了一份关于希腊十二群岛的纪录片。’未来的房间将会知道你刚刚坐下吃饭,即将去睡觉,你刚刚走出浴室,刚刚去遛狗。电话永远都不会响起。假如你不在屋子里,那么电话会因为你不在家而不出声;假如你在屋子里,你的数字管家又决定让你通话,最近的门把手就会说:‘打扰了,夫人。’然后为你接通电话。”

尼葛洛庞帝听上去非常严肃。他预言再过几年《纽约时代》与《波士顿全球报》就将被《每日自我》之类的在线报纸取代。这份报纸将会在互联网上寻求令每一位个体读者感兴趣的故事。例如百视达这样的录影带连锁店“在不到十年的时间里就要破产。”迈克尔.克莱顿“将会通过在线渠道直接向读者卖书并且赚更多的钱。”尽管信息高速公路“目前还只是炒作”,但是“不久后必然无法充分反映现实。未来将会超越人们最狂野的预言。”

把各种大话都放到一边回头看看,《连线》群体最令人吃惊的一点就是他们根本没有意识到互联网的真正意义。他们被远程计算机与信息高速公路的模糊愿景冲昏了头脑,以至于看低了以文本为基础的老旧网络。在吉尔德的《电视之后的生活》一书当中根本没有提到互联网。最早几期《连线》也几乎没有提到互联网。《数字化生存》的名词附注当中包括了五条含有互动电视的词条,五条关于信息高速公路的词条,但是没有一条词条提到了蒂姆.伯纳斯.李或者万维网。在伯纳斯.李的发明问世之后,罗塞托与其他同事很长时间都没能跟上局势进展,但是后来的传说却认为他们才是互联网革命的先驱。实际上他们就像其他人一样被万维网的迅猛增长打了个措手不及。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