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Andrew Marr:我这一行——英国新闻行业简史 -- 万年看客

共:💬78 🌺561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家园 我担任主编的经历,下

我与我的副主编科林.休斯——老实说如果让他来干主编一定比我干得好——一起试图寻找对策。蒙哥马利的镜报集团对《独立报》的日常运营控制得十分彻底。他们是报社办公楼的房东,并且提供了从供电到电话再到印刷机等一切办公条件与设施。我无法与他们一刀两断。蒙哥马利与威尔逊的表现就像老板一样,总是把我叫到董事会参加也来越紧张激烈的会议,讨论发行量与促销活动等话题。除了报纸的日常运作之外,他们还要决定我们的商业策略:只需要决定取消一张免费CD或者批准报纸价格下降五便士,他们就能让我看上去像一个失败的主编或者相反。但是他们也不能为所欲为。他们也还需要顾及奥雷利的意见。像我一样,他也很重视高质量新闻的价值。但是他很少亲自来到伦敦发表意见。他在伦敦的代理人是一位前厕卫洁具营销主管,名叫布兰登.霍普金斯。此人有着满头秀发,众多高档西装以及一位娇妻。但是他之所以能上位并非依靠了自己的品格或者见识。一套程序就这样形成了。首先我会向奥雷利打电话抱怨镜报集团最近又干了什么好事,然后我会得到“与布兰登共进早餐”的指示。我们会在某豪华饭店见面,霍普金斯会点一份煎蛋卷,搭配两个煎西红柿,然后向我保证“托尼对于局面很上心”。接下来霍普金斯会兴冲冲地吃下煎蛋卷,许诺说他完全不同意蒙哥马利的作法,来自爱尔兰的援军正在路上,我们则必须咬牙坚持。

于是我们就咬牙坚持了下去。科林.休斯编纂了越来越繁复的员工与管理架构,如同迷宫一样令人眼花缭乱,其中包含了大量一度存在与依然存在的岗位,尚未填补但在纸面上依旧存在的空缺。整整一层子虚乌有的管理岗位遭到了凯旋般的裁撤,早已离开报社多时的员工遭到了再一次开除。对于激进岗位削减的意见书被发配进了文件橱的黑暗角落不见天日。毫不意外地是,各位管理人员也发动了反击。威尔逊十分奇怪地痴迷上了一套新的办公室布局安排,容纳部门主编、审校编辑与记者们的多造型“模块化”布局设计使他大为兴奋。唯一的问题在于这套令人兴奋的、符合人体工程学的新布局当中没有足够的座位来容纳目前的所有员工,无处可坐的人就会失去工作。在很少见的情况下我们也会裁减掉真正的冗员。万幸地是,遭到裁撤的人往往都会在拿到菲薄的解聘金之后安静地离去,要么开始一段新生活,要么跳槽到其他报社,但是凄凄惨惨的分离也时而有之。只要有可能我就会当面告诉对方。天底下最可鄙的行为就是一位主编居然要别人替他来干脏活。但是随着这场游击战的继续,随着一份份从来未曾落实的办公室布局得到规划,一份份针对从未存在的记者的详细解雇清单得到拟定,一场场怒火冲天的会议得到召开,这份报纸的灵魂,也就是新闻业,也遭到了越来越紧的压榨。

当时我正在尝试更为大胆的头版,运用抓人眼球的照片与手绘图片——作者是克丽斯.普里斯特利(16),一位十分杰出的艺术家——来彰显特定的话题,例如北海鱼类的消失、枪支犯罪或者金融丑闻。与此同时作为对蒙哥马利的让步,我将整个第三版拿来刊登消费新闻。根据我的办报理念,《独立报》最终将会成为非金融性的或者说“世俗性”的《金融时报》——一份风格素净,专注高端市场的报纸,这份报纸的读者需要事实与高超的写作,对于生活方式调查或者劳力士抢劫案则不太上心。我相信如果《独立报》失去了明显有别于其他三家大报的特有风格,那就必然会陷入无可挽回的长期衰退并最终崩溃。我们与《卫报》风格最近,但是对方的人力与财力都比我们更强,展示新闻题材的手法也比我们更出色。《泰晤士报》可以以低于市价的标准进行销售,光是这一手我们就应付不了。但是一份与其他报纸都不相同的报纸或许还能恢复一些早期《独立报》曾经享受过的威望与荣光。我相信(至今依旧相信)在英国存在着一个大约200000名读者的市场,这些读者喜欢严肃而强硬的报纸,并且愿意为了回避经常包围他们的糊涂废话而额外花钱。只要蒙哥马利还在,这个梦想就绝对没有实现的可能,而奥雷利的办事方法还未可知,因此我能做的只有像哈格里夫斯那样咬紧牙关,只有到了需要押上职位的最后关头才让步,希望奥雷利能买下整个报社并支持我的尝试。就像任何一场围城战一样,守卫一方总是苦不堪言。

新的疯狂手段总是层出不穷。其中最令人回味无穷的就是所谓的镜报集团卓越学院。玩出这一手的基本思路如下:记者全都是一帮既懒又无知的东西,尤其是《独立报》的记者。因此必须重新教给他们怎么干活,而给他们请来的师傅则是镜报集团的人。这样一来就能提高生产力并削减记者数量。根据这个计划,对于蒙哥马利完全俯首帖耳的镜报主管们将会把世界各地的《独立报》记者们叫回来进行集中培训,这其中包括北爱的明星记者大卫.麦克基德里克(17),菲斯克,康维尔,马克里,还有波莉.汤恩比(18)。这种做法简直就好比让蛤喇教海豚如何游泳一样富有创意。早在其中蕴含的黑色幽默本质得到充分领略之前,这座蒙哥马利大力鼓吹的“卓越学院”就关门大吉了。但这件事不过是狗血连续剧中的一集而已。我还记得在一次特别惨淡的举家度假期间,我顶着瓢泼大雨站在某法国庄园的庭院边上——这里是整个庭院当中唯一一个有信号的地方——一遍遍地呼叫着远在意大利别墅的蒙哥马利以及伦敦的工会官员。趁我不在伦敦的时候,蒙哥马利决定向所有记者去信,推行更为严格的工作纪律。任何人如未能参加解释新纪律的会议或未能在会上签字认同新纪律就将会……因为这样那样的借口遭到解雇。不幸地是,许多记者都没看明白,蒙哥马利的真实用意是撩拨报社内部无比礼貌温驯的全国记者公会分部,激发他们的“斗志”,从而名正言顺地进行大规模解雇……而全国记者公会还真就打算发动罢工。如果压制不住这场冲突,早已衰弱不堪的报社注定会毁于一旦。最后这场自杀性的闹剧还是得到了避免,尽管接下来几年里报社内部都紧张得一触即发。减员的要求依然继续。萝丝.波伊科特 (19)受命成为了《周日独立报》的主编,很快其他竞争报纸就刊登消息说她将要接替我的职位。说句良心话,蒙哥马利很不擅长撒谎。当我前去质问他是不是他放出了口风时,他的面部立刻变成了一块红砖,咬住嘴唇一声不吭地将目光转向了窗外。通过提前宣布继任主编的身份来逼迫现任主编是镜报集团的惯用手段。

当时我并未意识到奥雷利的打算是看看蒙哥马利能在财政上将报社挤压到怎样的程度,他并不关心我痛苦的惨叫。我只是自己在犯傻而已,奥雷利无论怎样都不会受损失的。要么蒙哥马利证明的确可以将办报成本降低到大大低于传统水平的程度,这一来他所拥有的一半报社就会升值。要么蒙哥马利失败,那他就可以全面接管。走投无路的我决定发动反击,彻底重新设计报纸版面。我的第一个计划是将大报版式改成小报或者所谓的“四开小报”——这是最好看的欧洲报纸所采用的版式,就我看来也是最合理的报纸尺寸。但是我们搞不到欧陆尺寸的印刷机。我们也无法改造现有的印刷机或去买二手货。至于小报的设想很快就被管理层否决了。尽管六年之后由于销量依旧不见起色,时任主编的西蒙.科尔纳(20)还是走上了这条路。他为伦敦的通勤读者提供了小报版本的《独立报》,与大报版《独立报》一起发行,后来又将小报推向了全国。这一招十分精明,避免了彻底沦为小报的危险,而且直到目前为止都很见成效。

最终没有这么做的我转而投入了针对头版设计的激进改革。改革后的头版将会由单一一幅海报式的照片构成,下面则是一篇短文,包含了一位行路匆匆的读者应当知道的所有关键信息。内里的新闻报道不实为了对事件进行总结,而是为了提供事件背景,这是难度很大的新闻技巧。我的思路是设想一下假如某报纸从未存在过,那这份报纸现在会是什么样子?报纸里的新闻将会以什么顺序排列?将新闻按照主题而非发生地点进行编排是否更加合理呢?比方说将所有与环境有关的新闻放在一起,无论是中国的水坝还是萨里的獾;关心威斯敏斯特的读者也能顺便看到华盛顿与巴黎的政治新闻。科林.休斯和我请来了设计师文斯.福斯特(21),这人在设计领域经验十分广泛,就是从没设计过报纸。结果十分不一样。我们在销售讨论组里进行了测试,有些人对于这种设计十分厌恶,另一些人则非常欣赏。如此两极分化的看法说明新设计至少很能引起人们的注意。我拿着一捆新印好的报纸来到了奥雷利位于爱尔兰卡斯特马丁的豪宅。我们先吃了一顿气氛融洽且令人宽心的晚餐,席间他承诺自己即将把蒙哥马利赶出报社。之后他将我叫到他的书房。他穿着一件浴巾质地的白色睡袍,坐在一幅画的下面,我看着有点像特纳的作品(“这就是特纳的作品。”)我把报纸拿给他,他仔细看了很久,然后坐了回去。“是这样,安德鲁。我认为这个设计很大胆。我本人非常喜欢。”闻听此言我心中如释重负,脸上也有了笑容。“但是呢,”这位大人物十分缓慢地接着说道,“当初我对新可乐也是这么看的。”他这里说的自然是美国集团公司历史上最臭名昭著的营销惨案。他这是十分客气地让我知道我搞砸了。我的激进设计从未能得见天日,最后推出的是一个远没有那么激进的设计,这件事为我的最终下台埋下了伏笔。

任何重新设计的报纸都要配合扎实的广告与营销推动。否则不喜欢改版的老读者将会离开而新读者则根本不知道改版的事,这样一来销量一定会下降。我的计划是通过重新设计急需整改的《独立报》来强迫蒙哥马利进一步追加推广活动急需的资金。这样我们就能得到助力与崭新的开始,而他们如果拒绝这么做就等于自杀。这种做法其实就是凭借主编的身份来敲竹杠,但是我已经黔驴技穷了,只剩下了这一招。但是我还是低估了蒙哥马利。他在提供资金之前与威尔逊一起提出了一系列在我看来完全是发疯的工作变动要求。他们坚持要大规模裁员。现有的四十三名负责核对稿件、删减加工、撰写大标题以及设计版面的审校编辑当中一共要裁撤三十八人,只留下五个。记者们要为自己的新闻撰写大标题并按照每天都一样的既有模版进行修版。一直令报社美名在外的专职摄影记者将会全部遭到裁撤,而管理层将十分慷慨地为外出采访的文字记者配备数码相机。夜班员工将一个也剩不下:晚八点报纸就要定稿。哦对了还有,我的副主编科林.休斯也得打包走人。主编是不需要副主编的——他们“只会碍事”。

挨了这样当头一棒之后,接下来就上演了最非比寻常的戏码。威尔逊可以说是一个典型的报界人物,为人强硬,一路打拼出头,私生活正如工作习惯一样暴烈。当初他在《独立报》以及《泰晤士报》当过代理主编,经常摆出一副海盗船长的派头大踏步走过报社办公室,嘴里叫嚷着“这玩意儿要是也能算新闻那我的鸡巴就会下水游泳了”之类的污言秽语。早年他在格拉斯哥干主编的时候喜欢管一位审校编辑叫“手指头”。后来这个可怜的家伙终于鼓起勇气问道这个名称有什么说法没有,他坏笑道:“你也就剩下几根手指头还抓着悬崖边缘了,小子。”他是一个专业人士,很清楚办好一份报纸需要什么,因此他跟在蒙哥马利的屁股后面更加令我怒火满腔。有一回,尽管他比我年长,我还是差点没忍住给他一拳,他不得不压低声音警告我说如果我们两个真的动手他的秘书一定会听见。我告诉他这种做法纯粹是发疯,是自己给自己拆台。但是他要么无能为力要么袖手旁观,总之什么也没做。我与镜报集团主管层的见面简直就是毒汁横流。最终我们达成了惨不忍睹的妥协:我假装同意他们的部分要求,而他们则假装支持我。最终承诺划拨的促销资金仅仅到位了一小部分。销量的确暂时提升了30000份左右,但是接着又下滑起来。媒体评论员布莱恩.麦克阿瑟(22)后来为《泰晤士报》撰文称:“玛的赌博大败亏输”。他好心地补充道之前的各种折腾措施败坏了报社的士气,而且假如管理层更加支持的话我原本可以取得成功。但是他的根本论断还是很公平的。

我被告知董事会正在讨论进一步大幅削减编辑预算。我根据削减金额大概算了一下,这次削减似乎意味着要再开除掉二十八名文字记者,相当于整整两个部门的员工——比方说国外新闻与商务新闻部门。自由撰稿人开支也被砍掉了四分之三。1998年1月,我给报社所有者去信称这次削减太过危险,可能导致报社无以为继。镜报集团的回复是假如我下不了手他们就让萝丝.波伊科特替我下手。我觉得他们要么已经集体脑子进水了,要么就是打算把我赶走。我的办公室里塞满了书籍、照片、过刊头版以及我这些年来发表文章的剪报。我开始打包装箱,收拾贵重物品:镜报集团解雇人的时候一般不会特别客气。但是在斧头最终落下之前还有出乎我意料而且令我感到十分欣慰的一幕。身为老板一向和蔼可亲的奥雷利找来了传说中的《华盛顿邮报》总编,水门事件的亲历者本.布莱德利搭乘协和客机飞到英国劝我不要辞职。我先在威斯敏斯特会见了一大群高中毕业生,其中很多都想知道我是不是要被解雇了(我告诉他们答案很可能是肯定的),然后来到诺丁山一家十分隐秘的高档意大利饭店与他见面。我把各种数字跟布莱德利仔仔细细的算了一遍,还把我最近与上层的几场争论也告诉了他。最后我问他这次来是不是打算接我的班。他抿嘴一笑:“安德鲁……你那个报社就是个大粪缸啊。”于是我们转而讨论其他更愉快的话题。饭后我回到办公室,给董事会主席写了一封信,告诉他我不支持董事会明天将要讨论的削减预算方案。然后我找来级别较高的同事们,告诉他们说我马上就要被解雇了。报纸付印之后,我来到最近的酒馆里恢复元气。酒馆里的人越聚越多,都是《独立报》的记者,有些很年轻,有些两眼含泪,还有些年轻人两眼含泪。正当派对的气氛逐渐热烈起来时,我的手机响了。打来电话的是我的妻子,她的声音有点颤抖。有一辆汽车开到了我家门前,并且留下了一封信。她觉得最好亲口念给我听。信中指示我立刻回家,不准与任何员工谈话,也不准接近金丝雀码头附近,直到接到进一步指示为止。第二天我就理所当然地接到了解雇传真。我没能回去说再见,不过当我不在的时候报社的前同事们举行了传统的“敲打有声”送别仪式——敲打印刷用的锤子(如今一般是用记者的拳头),借以为他们所尊敬的主编送行。这是我所接受过的最高荣誉。事情就是这样。最后盖棺定论的又是凯文.麦肯兹。在我打包走人一天以后,他把电梯停在金丝雀码头大楼第十八层的《独立报》报社,一出电梯就扯着嗓子嚷嚷道:“都活动起来!把英国新闻界的《泰坦尼克号》找出来!别一个一个的都苦着个脸——明天早上你们这帮白痴当中随便哪个兴许都能当上主编。”

实际情况并非如此。萝丝.波伊科特的就职得到了公布——里面稍微提到了我。正当报社方面因为惯常的解聘金问题还在各种纠结之际,我和杰姬跑到巴巴多斯休养生息了一个礼拜。这还是我第一次在冬天享受日光浴假期,在经历了伦敦的苦寒之后,这里简直就像仙境一样美好。正当我躺在沙滩上感受着此前一直拧成一团的胃部缓缓松弛下来的时候,突然收到了一条十分奇特的消息。爱尔兰人希望与我取得联系。看起来镜报集团内部发生了不小的动荡,蒙哥马利在别人的劝说之下——很明显是奥雷利干的,根据有些人的说法,他把蒙哥马利“硬顶在了墙边上”——终于承认自己不可能搞好《独立报》。于是奥雷利到底还是获得了全面控制。他希望我返回董事会帮忙。这个安排的古怪之处在于他同时也希望波伊科特留下来。她负责编辑新闻版面,为报纸注入她在大麻合法化运动中展现出来的蓬勃锐气;而我则以“主管主编”的身份控制社论版块。这种做法在英国报界十分不寻常,尽管很久以前《每日电讯报》也采取过类似的措施。在美国那边这种做法也很普遍。这个主意是本.布莱德利想出来的,但是只有在我与波伊科特可以放下过去几年的种种创伤并且精诚合作的前提下这个主意才管用。我们两个在布兰登.霍普金斯的家里再次得到了相互引荐,吃过晚饭之后又一起躲进当地某家酒馆里相互考察了一番。最后我们两个都小心翼翼地同意尝试一下。

这项安排取得了成功。奥雷利掌握之下的《独立报》致力于成为一份不同以往的报纸,用我的话来说就是“不从属与任何政党,不受商业压力的侵染……董事会希望两位主编出品诚实正派、思想开放的报纸,避免极端主义,准确报道,公平分析”他们信守了自己的承诺,奥雷利的接管为《独立报》与《周日独立报》带来了焕发生机的最好机会。我在打包走人之后仅仅过了六周就又高调返回了报社。萝丝称我们俩是“梦幻组合”。这并不容易,但我们之间的合作相对还算愉快,尽管我们的同事都觉得难以置信,舰队街上也是怪话不断。但是后来萝丝又跳槽到《每日快报》当主编去了。一番手忙脚乱的搜索之后董事会选定了曾经的《独立报》体育主编西蒙.科尔纳来接替她。我不太喜欢这个人,而他也毫不意外地打算独自掌握主编权限,尽管他的确挽留过我。但是这一回我真的已经受够了。萝丝走后一周我也彻底辞职了。我这段进进出出起起落落的主编经历在近几年的当代英国新闻历史上可谓少有匹敌。当一切尘埃落定之后,我的一位同事在接受《卫报》采访时说,“这就好比《落水狗》的最后一幕,所有人都在冲着其他人开枪扫射。”

在我担任主编的这段时间里,梅杰政府分崩离析了;尼尔.汉密尔顿 诉《卫报》诽谤案败诉了;“滥搞”进入了全国政治词典当中;疯牛病在全国各地爆发;一位寂寂无闻,名叫奥萨马.本.拉登的宗教激进分子接受了《独立报》记者罗伯特.菲斯克的采访;布莱尔的新工党赢得了他们的第一场压倒性大选胜利,趁势决定兴建千年穹顶并取得了巨大成功;威廉.黑格成为了托利党党首;戴安娜王妃逝世;纳尔逊.曼德拉访问了布里克斯顿……此外牛顿波普福德镇的大卫.麦克米伦家中豢养的小猎犬不慎吃掉了一张《独立报》,之后就全身肿胀,块头足以与斗牛犬相比,结果导致了一场针对报社油墨毒性的大规模调查。这些新闻以及其他上千条其他新闻就是我每天都在琢磨的问题。编辑工作固然包括了与管理层和律师们进行激烈的搏斗,但是这份工作的核心依旧是对于新闻了搜寻。拣选与展示。每一位编辑每一天都会拿起每一张竞争对手的报纸扪心自问:我们与之相比究竟是更好还是更差呢?我们有没有漏掉这条新闻呢?假如真的漏掉了又是为什么呢?我们的头版标题与人家相比究竟是更犀利还是更无味呢?这些日复一日的单一决策将会扶植报纸蒸蒸日上或者将其扼杀,影响上百名员工的饭碗与千百万读者的读报习惯。事实上我从来都不算是第一流的主编。我太容易分心,太喜欢自己动笔,也太情绪化了。假如换一个时间,假如局势不是那么生死攸关,我或许也会积累一些经验并促进《独立报》的成长,不过这也不一定。《独立报》的内容与基调至今没有太大的变化。报纸有着自己的文化,这种文化从一批审校编辑与记者传到下一批,与主编本人的品质同样重要……或者差不多同样重要。

(1)http://en.wikipedia.org/wiki/Lord_Black_of_Crossharbour

(2)http://en.wikipedia.org/wiki/Ian_Hargreaves

(3)http://en.wikipedia.org/wiki/Charles_Wilson_(journalist)

(4)http://en.wikipedia.org/wiki/Simon_jenkins

(5)http://en.wikipedia.org/wiki/Anthony_Bevins

(6)http://en.wikipedia.org/wiki/James_Fenton

(7)http://en.wikipedia.org/wiki/Nicholas_Garland

(8)http://en.wikipedia.org/wiki/Alexander_Chancellor

(9)http://en.wikipedia.org/wiki/Francis_Wheen

(10)http://en.wikipedia.org/wiki/David_Montgomery_(newspaper_executive)

(11)http://en.wikipedia.org/wiki/Tony_O%27Reilly

(12)http://en.wikipedia.org/wiki/Andreas_Whittam_Smith

(13)http://en.wikipedia.org/wiki/Charlie_Leadbeater

(14)http://en.wikipedia.org/wiki/Chryss_Goulandris

(15)http://en.wikipedia.org/wiki/Robert_fisk

(16)http://en.wikipedia.org/wiki/Chris_Priestley

(17)http://en.wikipedia.org/wiki/David_mckittrick

(18)http://en.wikipedia.org/wiki/Polly_Toynbee

(19)http://en.wikipedia.org/wiki/Rosie_Boycott

(20)http://en.wikipedia.org/wiki/Simon_kelner

(21)http://en.wikipedia.org/wiki/Vince_Frost

(22)http://en.wikipedia.org/wiki/Brian_MacArthur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