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原创】话说“以直报怨,以德报德”——兼与于丹共商榷 -- 九霄环珮

共:💬35 🌺140 新: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家园 从孔子的理论体系来说,为父隐不是情理冲突

其实每个文明进程都会遇到这样一个问题,如何处理公民社会的血缘关系。

在现代社会我们很简单把“为父隐”这样的矛盾理解为情理冲突。但是在当时,情况可能更加复杂一些。

情理冲突的前提是,情和理成为各自有所区别的概念。

但在孔子的理论体系中,理从何来?从情中来。在郭店竹简中有“为父绝君,不为君绝父”说法。在孔子学说的社会伦理架构中,社会系统得以合理运行的根据是实实在在的血缘关系,君臣关系可以改变,但是父子关系是不能改变的,所以父子关系在孔子的社会伦理体系中有着优先权。而忠是从孝里推衍出来的,移孝为忠的意思就是把君假设为父,君子之事亲孝,故忠可移于君。

“为父隐”故事的要害是什么呢?就是为了个人的利益陷父于不义。

如果说从今天的语境来看孔子关于以直报怨的回答,是存在矛盾的。直,大概相当于我们今天说的正直,或是社会伦理体系中的正义。正义在今天的话语体系中较德和怨,处于优先的地位。

以德报怨不对,以怨报怨也不对,那么以德报德为什么就对了呢?

如果用现代伦理逻辑来回答,应该是以直报怨,以直报德。

但是从孔子的语境出发,就要回答一下,自己心里能不能过得去的问题。这里就引出了孔子学说的另一个重要的概念,诚。

为什么孔子认为微生不直呢?就是因为他不“诚”。从人情来说,甚至有掠邻人之美的嫌疑。本来别人来找你借东西,多少算是欠了你一个小小的人情,你没有就直说没有,你知道谁有,就明白告之。明明没有偏说自己有,就是伪。

这里顺便说下,老子的以德报怨的命题,其实和孔子说的不大一样。孔子的这里的德可以理解为恩惠。老子的德,语义要更复杂一下。孔子的命题是个人修养的层面,老子的命题是社会政治的层面。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