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原创】话说“以直报怨,以德报德”——兼与于丹共商榷 -- 九霄环珮

共:💬35 🌺140 新: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家园 【原创】话说“以直报怨,以德报德”——兼与于丹共商榷

中央电视台的百家讲台节目还是不错的,近来常常在午饭时间一边用餐,一边看这档节目。百家讲台这节目一般都是教授讲的,他们都是学有专攻,所以底子深厚,同时能上电视台的一般口才都不错,所以面对普通观众,讲起自己的老本行,就让人觉得驾轻就熟,讲得轻松,听得愉快,午饭时间就这样轻松愉快地度过了,事后还能回味回味,挺不错。

于是我后来又在网上找了些往期节目看,总的来讲,这些都很通俗易懂,不过都不是很深入,没有多少“洞见”,这也是可以理解的,因为毕竟是面向老百姓的知识普及节目,搞得太学术太深入反而不美。

今天翻看于丹的论语心得看了点文字稿,却觉得有点话要说,或者说要“商榷”一番。

对于于丹真不算了解,对她的节目统共算起来也就看了不到一小时,有一部分还是陈鲁豫对她的访谈。但扑面而来的印象就是,这是很聪明伶俐的一个人,特别擅长于说话,口才特别好,语言表达能力非同一般。有时候看电视上的一些真人说话,特别是某些演员在台下说话,语言表达磕磕碰碰,似有不少障碍,这也情有可原,有几个人能象于丹那样顶几个博士头衔,既有学问,又会说话呢。无论如何,于丹有能力,有真才实学,这是无疑的。

然而今天我翻看于丹讲的“以直报怨,以德报德”,却觉得她讲得实在不好。

《论语》宪问篇第十四:

或曰:“以德报怨,何如?”子曰:“何以报德?以直报怨,以德报德。”

简单说来,这段话的意思是:

有人说“以德报怨,您觉得怎么样?” 孔子说:“(以德报怨的话),拿什么报德呢?(应当)以直报怨,以德报德。”

这里所谓怨就是仇怨,德就是恩惠,直就是正直。

别人当场拿一条言论来问你,这就象武林中来踢场子似的,你得镇得住场子。“以德报怨”这个话实际是老子说的“为无为,事无事,味无味。大小多少,报怨以德”。老子的思想很有特点,常常让人觉得有悖常理。其实佛教和基督教从他们的角度也有类似的说法。佛教有“舍身饲虎”的故事,可以类似以德报怨。耶稣说:“要与恶人作对,有人打你的右脸,连左脸也转过来让他打”。老子思想很有哲学感,佛教和基督教思想既有一定的哲学感,也是宗教情怀在作祟。还是孔子思想最稳健,最中庸,最周全,最不偏激,最世俗,最符合常理,也最容易被我们这些受到两千年孔孟思想文化所熏陶的中国人所接受。

但是,就象毛主席所说的,孔子的话都是好话,但很多也就是空话。孔子说的,主要是给定一个基本原则,但到底怎样理解,更重要的,在具体社会与人世的方方面面到底怎样实施,孔子可没说。对此,我们期待讲《论语心得》的于丹博士能给我们别开生面的启迪。但是我个人有一点点失望。

于丹是这么阐发孔子这条理论的:

当别人对他好的时候,他又该怎么做呢。问完了这一句,孔子给出了他自己的答案叫做,以直抱怨,以德报德。说一个人,如果有他人有负于你,对不起你了,你可以用你的正直耿介去对待这件事,但是你要用你的恩德用你的慈悲去真正回匮那些也给你恩德和慈悲的人,其实这个道理我们要是一听觉得好像跟我们理解中的孔子的哲学不一样啊,孔子也是有原则的,孔子不是提倡以德抱怨的,他给的分寸就是以直抱怨,用你的正直去面对这一切。

这是对论语的解释,对待仇怨,用正直去面对。这个解释得对,有理走遍天下嘛。

于丹继续说:

其实孔夫子在这里给了我们一种人生的效率和人格的尊严,他当然不提倡以怨抱怨,冤冤相报何时了,如果永远以一种恶意以一种仇杀去面对另外的不道德,那么这个世界的循环将是一种恶性的,将是无止无休的。我们付出的不止是我们自己的带价,还有子孙的幸福。所以以德抱怨同样不可取,也就是说你搭上了太多的恩德,你搭上了太多的慈悲,你用不值得的那种仁厚去面对已经有负于你的事情,这也是一种人生的浪费。在两者之间,其实还有第三种态度,就是用你的公正,用你的率直和磊落的人格去坦然地面对这一切,即不是德也不是怨。 其实孔夫子的这种态度可以举一反三推及到我们生活中很多很多的事情,就是人生有限,生也有涯,把我们有限的情感,有限的才华留在最应该使用的地方。

这是于丹的发挥了。她的意思主要是讲,要把精力、情感、才华用在该用的地方。这个跟以直报怨有什么关系呢?她说的如果还不太透的话,我可以把话说的再明白些。比如有人“搞”你了,你怎么办?你应对还是不应对?于丹意思说白了就是别跟他妈的一般见识,你搭理那人呢,是对你精力、情感和才华的浪费,你把精力花在该用的地方,你可以获得更大的成功,可以更快乐。那么这么一讲好象和孔子说的“直”搭不上边了。于丹是这么看这个“直”的,直,就是“用你的率直和磊落的人格去坦然地面对这一切”,关键是“坦然面对”,甚至有点给自己鼓劲念经“我是正直的,我要坦然面对”那个意味。其实还是一个“别跟人一般见识”那个意思。

她又总结道:

在今天,我们都在说避免资源的浪费,避免能源的浪费,地球上被浪费的资源已经太多了,但是当我们关注环保的时候我们其实没有关注一点,就是心灵环境的荒芜和我们自身生命能量的浪费。应该说,今天物质是繁荣了,但是心灵的生态未必随之改变,变得欣欣向荣。也不意味着今天那种仇恨、那种报复、种种的甚至高科技的犯罪就停止了,有点时候会越演越烈了,在这样的情况下,怎么样避免心灵资源的浪费呢,就是我们面对一件事情迅速的做出判断,选择自己最有价值的方式。

这里于丹又跟资源、环保联系上了,有点牵强,但意思总归是一个:记住,怎么“最有价值”怎么来,别把自己象资源那样给“浪费”了,别把自己象环境那样给“糟蹋”了。

首先我得说,于丹这话也是一番好话。生活中,确实有时候,如果有人“搞到”你了,你跟他计较,陪他玩,最后算起来有可能你输得更多。所以我在“西西河”常常听到有人说“认真你就输了”。说这话的可以说和于丹心有戚戚焉。

于丹的“心得”,其实很有时代代表性。这个时代更多的是讲究自我价值的追求,一切以价值为导向,那么你遇到事情就得算一笔帐,你遇到“怨”的时候怎样应对是最符合价值最大这一条基本原则的。不要动气,不要冲动,坦然面对,这样才能价值最大化,这样才能不浪费你那点精力、情感和才华。这就是于丹体会的心得。

感觉怎样?是不是有点那种“小精明”、“小算盘”的味道。同时,也感觉于丹好象更多是面对传媒这个领域里的介入种种纠纷绯闻等等各种公众人物而言的。作为公众人物,被“搞”到了,捏捏鼻子,事情总会过去了,不影响你挣钱,别因小失大,更别越描越黑,等等等等。

这么说来,觉得和孔子的意思却是越走越远了。孔子的本意,确实首先是既不要以德报怨,也不要以怨报怨,这点于丹心得倒也完全符合,但是对于“以直报怨”的直,于丹心得就有点貌合神离了,甚至让人不禁要问,于丹所说的到底是“以直报怨”,还是“以值报怨”,到底是正直的直,还是价值的值和值不值的值。

对于别人对自己施与的仇怨,其实需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需要分类,需要看这个仇怨是怎么发生的。

他人对我有怨,固然他人很可能有他人的错处,而我自己未必就没有可检讨之处,这是需要先对自己检讨一番,如果发现自己的错失之处,那么应当“有则改之”,该道歉的道歉,该和谁取得谅解的就博取谅解。“冤家宜解不宜结”,这话也是有道理的。

倘若自己的错失之处自己先自行改正了,就很可能化解了对方的仇怨,也许会得到对方的“桃李相报”,对方也可能因此检讨他的错失和过份之处,双方各退一步,事情也可能就这么妥善解决了,皆大欢喜。

也有时,遇到不讲道理的,你软下来,他倒更硬了。这种人也是有的。对这种人,你捏着鼻子不作声,有可能是你自己理亏,让他拿住了要害,因此欺你的可欺之处。

也有时,你自己没有什么不是之处,他人纯粹是恶徒之举。你自己过于良善,那么也不一定就很明智。

孔子的话除了可以用在处世之道,更多的其实是应用在政治外交等大局。举个例子,宋朝的皇帝自真宗以降,除了神宗比较锐意,徽宗比较随意,就有不少皇帝就显得过软过善,国家受害甚巨。

当然,也确实有时候需要该放手就放手,如果遇到一个无聊之人的无聊之事,不搭理也可能是可取之道,但这只是一种情况而已。

所以毛主席说,要以革命的两手对待反革命的两手。该软就软,该礼贤以对就礼贤以对;同时,该硬就硬,该坚持原则就坚持原则。在某些领域来说,该刺刀见红就刺刀见红。这个中间要把自己立足于“正直、正义”,自己如果不够“直”,不够“正”,那就把自己“正”起来,“直”起来,这样,你就处于有利地位,于己有利,常常于人也是有利的。所以这其中,有“正己”的概念,也有“正人”的概念,在“正己、正人”的过程中,自己或许会因此先吃点小亏,或者略有所气堕,但大局上自己实际上是得利的。比如你坦诚承认了自己的一个错失之处,众人有目共睹,反而会赞扬你这种高尚的品格。所以,这个“直”,不是什么给自己鼓鼓劲念“我是正直的,我要坦然面对”这个经里的直,而是关乎“正己、正人”,更多的是关乎“道义”,更少关乎于丹所讲的“价值”。

而所谓智者,不在于说以上这些条条道道,而是在于怎么灵活运用,怎么在实践当中进行判断和决断,不搞教条主义,不搞投降主义,不搞冒险主义。所以智者不好当的。从这个方面来说,于丹大概认为普通人嘛,你就别从智者这个角度出发了,你就俗人俗法办得了,少惹事,一旦犯了“怨”了,就坦然面对过去,多想想怎么价值最大化,所以我对于丹的心得既不赞同,又不得不承认她这是很有当前的时代感的,既迎合,又教唆。

于丹的心得呢,从观点上我不是很赞同,讲法上我也不是很推崇。孔子的话本身就够抽象的了,可惜于丹娓娓道来的还是一番空泛的道理,空对空。这里我倒是想讲一个真实的故事,这个故事其实挺发人深省。由于百度上这个故事是现成的,我这里就直接引用了,以免装得好象自己研究出来似的。对此故事的理解,不免仁者见仁。我自忖没有大智,不敢妄下评断,只是慨叹理论很好讲,事情不好办。

看过《琵琶记》这部戏曲的不少观众都感叹:“蔡伯喈的形象颇像《铡美案》中的陈世美。”其实,《铡美案》便脱胎于《琵琶记》。清康熙年间,湖广均州(今湖北省丹江口市)人陈年谷出任贵州布政使(注:布政使为主管一省财政、人事的官员,类似于今天的省长),同乡秀才仇梦麟等人去贵阳拜会陈年谷,想求得一官半职。谁料,陈年谷是一位刚正而又不徇私情的清官,得知朋友的来意后,讲明道理,婉言谢绝。仇大为不满,认为以前自己资助过陈年谷,陈年谷所作所为实属忘恩负义,当路过道州(今湖南道县),发现在当地有戏班在上演南戏《琵琶记》,于是灵机一动,写了一部《赛琵琶》,求戏班上演,戏中,将书生蔡伯喈换成了陈世美(陈年谷,号世美),赵五娘则换成了陈的妻子秦氏(乳名香莲)。后来,当仇梦麟回到均州老家时,发现陈年谷已经出钱找人把他家的房屋重修一新,并赠送书籍两箱,鼓励他好好读书,来年再考功名,仇梦麟顿时后悔万分。《赛琵琶》这出戏一戏流传甚广,至清代嘉庆年间,《赛琵琶》就被改编成了中国有名的戏曲《铡美案》。当然,陈年谷也未因《赛琵琶》这出戏而与仇梦麟计较。陈年谷长期主政贵州,他为官清廉,重视民生,修水利、办官学,在民众中有很高的威信,所以,尽管《铡美案》为戏剧名篇,但是在贵州不少地方民间都禁演《铡美案》,当然,这是后话了。

通宝推:笑熬浆糊未糊,老老狐狸,火隹,GWA,南方有嘉木,

本帖一共被 1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