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推荐:如果这是宋史--三百年的沧桑与疑问 -- hwd99

共:💬66 🌺35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家园 这个嘛,熟悉了就不会崇拜他们

首先要说的是,您对于国内学界的批评,是很严肃真诚的,这我也认可。我只是说,对于国外学界,择其善者而从之,择其不善者而改之,才是正确的态度。

就说新清史吧,只不过从后殖民的思路出发,把满文当作一个求新的路径,不少人都是半路出家的,学得并不扎实。有人说过,真正学得好,用得好的,就只有两个人,其中一个是Mark Elliot。相反,在很多人身上,后殖民主义预设立场、死扣身份认同的毛病倒是非常明显。何炳棣论汉化的雄文,固然不无偏执,但新清史的学者,到现在也没有好好地回应。我看到柯娇燕在Translucent Mirror的脚注里面骂何泄愤,实在啼笑皆非。

另一个问题是,使用满文、蒙文当然丰富了思路和视野,问题是就必然导致更加深刻的思想么?未必。Perter C. Perdue是憋出了China Marches West这种大师级著作,框架宏大是没得说,对历史图景的重建也很生动,要说思想水平,也不过尔尔。说到这里,顺便回应一下您说的另外一个,“大师陨落”,自史华慈之后,治中国思想史的美国学者也一样地没了大师。艾尔曼跟史华慈不是一个级别的。

我没怎么上国学数典(知道有很多好书,但没阿堵物下不了),因为师承关系,非常熟悉后殖民的价值和弊病。您说的反普世价值,当然有后殖民的贡献,可是也不完全是这一家,我甚至认为解构主义的思想才是最根本的。至少,《转变的中国》并没怎么征引后殖民的观点,主要还是从比较史学的角度,批评现代化线性史观的谬误。您想想,后殖民研究界出了几个思想巨人?除了萨义德可算半个之外,还有么?那几个印度人,我觉得只能说,“还行”。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