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文摘】中国古代科学的理论学说1 -- 桃李不言
宇宙本原和物质结构学说
古人在讨论自然现象时,有一种倾向,就是力图从宇宙万物纷纭复杂的表象背后寻找出一
种或数种物质作为它们共同的本原。这是人类文明在探索自然奥秘时向前迈进的一大步。
因为探究宇宙万物组成并将其归结为几个基本物质要素,比之简单观察和记录自然现象要
复杂得多,它需要经过理性的思维和加工,才能抽象出一种宇宙本原理论来,并以之解释
自然。
寻找宇宙本原的努力,世界各民族都曾经有过。人们提出过各种各样的宇宙本原学说,例
如,古希腊的泰勒斯(前624―前546年)以为宇宙是由水组成的,阿那克西米尼(约前57
0―约前500年)认为气是原质,赫拉克利特(约前540―约前475年)提出火是宇宙万物本
原,留基伯(约490年―?)则发明了原子学说,……两千年来,人们对这个问题的努力持
续不断,一直延续到今天。
在中国古代,关于宇宙本原的记载同样丰富多采。春秋时史伯提出:
“夫和实生物,同则不继。以他平他谓之和,故能丰长而物归之;若以同裨同,尽乃弃矣
。故先王以土与金、木、水、火,杂以成万物。”(《国语?郑语》)
这里认为,单一元素不能“生物”,必须是不同元素的组合才能构成万物。用以构成万物
的基本元素是金、木、水、火、土这五行。这段话描述了一种比较粗糙的宇宙本原学说,
它认为五行是万物本原,除了五行,它还强调“先王”的作用,使得理论蒙上了强烈的人
为色彩,显得较为原始。
《管子?水地》篇说:“水者,何也?万物之本原也,诸生之宗室也。”这与泰勒斯主张
相仿,都认为水是万物之原。这一观点在后世杨泉《物理论》中得到了响应,杨泉说:“
所以立天地者,水也。夫水,地之本也,吐元气,发日月,经星辰,皆由水而兴。”但整
体来讲,以水为万物本原的思想,在中国古代没有得到多大发展,这与古希腊情况也相仿
。
此外,老子《道德经》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这是主张“道”是
宇宙本原。《易传?系辞上》提到:“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
八卦定吉凶,吉凶生大业。”突出了易的作用。还有强调“理”的作用的,也有论述“无
极”、“太极”的,如此种种,不一而足。
在诸多的宇宙本原学说中,以“气”作为宇宙本原的理论得到了长足发展,成为中国古代
宇宙本原理论的主流。
“气”概念的产生,与古人日常生活中对空气存在的感觉分不开,所以它具有很强的物质
性。古人在运用这一概念时,有时指的就是空气。例如,《庄子?齐物论》说:“夫大块
噫气,其名为风。”这里的“气”即指空气。但仅仅是物质性的气,还不足以解释自然现
象和各种事物。所以,古人对其性质作了补充,抽象出了元气概念,并以此作为宇宙万物
本原。
以“气”作为万物本原的思想,起源相当早。《管子?内业》中提出了一种“精气”说,
即可认为是这种思想的滥觞。该说认为,“凡物之精,此则为生:下生五谷,上为列星。
流于天地之间,谓之鬼神,藏于胸中,谓之圣人。是故此气,杲乎如登于天,杳乎如入于
渊,淖乎如在于海,萃乎如在于屺。”意思是说,世界上的一切得到精气就可以存在,地
上的五谷,天上的星辰,都是精气所形成。精气流布于天地之间,神妙莫测;藏于人们胸
中,就成为圣人。其光耀如同在天上,幽微似潜入深渊,湿润像大海,峭拔如高山。这里
就体现了一种用气来解释万事万物的倾向。
元气为万物本原,这一认识与古代宇宙演化学说相一致,这是它能够深入人心的原因之一
。古代的宇宙演化学说,不管是主张宇宙万物生于绝对的“无”的,还是认为天地一切源
于无形的“有”的,都同意浑沌不分的气是化生万物的直接来源,这就有助于人们树立气
为万物本原的思想。这一思想在后世哲学家中得到了充分论述,例如王充说:“(万物)
因气而生,种类相产。”(《论衡?物势篇》)三国嵇康说:“元气陶铄,众生禀焉。”
(《嵇康集校注?明胆论》)北宋张载说:“凡可状者皆有也,凡有皆象也,凡象皆气也
。”(《正蒙?乾称》)类似论述可以举出很多,这里不再罗列。
气化万物学说的进一步发展,是与阴阳五行学说相结合,构成一套完整的气生阴阳,阴阳
生五行,五行生万物的理论框架。唐初孔颖达疏解《礼记》时,已经对之有所涉及,他说
:
“案《左传》云:天有六气,降而生五行,至于含生之类,皆感五行生矣。”
这里表露出一种气生五行、五行生万物的思想。嗣后李筌发展了这一思想,他指出:
“天者,阴阳之总名也。阳之精气轻清,上浮为天;阴之精气重浊,下沉为地,相连而不
相离。……故知天地则阴阳之二气,气中有子,名曰五行。五行者天地阴阳之用也,万物
从而生焉。万物则五行之子也。”(《阴符经疏》)
这是说,元气运动使阴阳分离形成天地,阴阳二气蕴含了五行,五行又产生了万物。这样
,就构成了一个完整的由元气到阴阳、到五行、到万物的物质生成论。这一理论对后人影
响很大,周敦颐从道教图录中改装过来的太极图,对这套理论作了自己的图解;朱熹对此
也进行过讨论。这显示出这套理论在中国科学史和哲学史上具有极大的重要性。
当然,也有人反对这套理论。如明代哲学家王廷相就认为,在天地生成之前,万物的种子
已具备于元气之中,遇到合适的条件,自然就会衍发成物,不需要加入五行这一中间环节
。他说:
“夫天地之间,无非气之所为者,其性其种,已各具于太始之先矣。金有金之种,木有木
之种,人有人之种,物有物之种,各各完具,不相假借。”(《五行辨》)
“天地未形,惟有太空,空即太虚,冲然元气。气不离虚,虚不离气,天地日月万形之种
皆备于内,一氤氲萌蘖而万有成质矣。”(《雅述》)
不管赞成与否,气为万物本原的思想,是大家都认可的。
中国古代元气本原论有一个重要特点,它把物质存在形态的离散性和连续性统一起来了。
宇宙本原是呈连续形态分布的气,气聚而成物,可以为人所感知。人所感知到的物物分布
在宏观上是不连续的,是离散的,在离散分布的物之间,充满了连续分布的气。离散和连
续取决于气的聚散。就是说,物质存在的这两种形态,本质是统一的,它们统一于气。
作为比较,我们来看一下西方的原子论。原子论是西方一种主要的宇宙本原学说,它认为
万物都是由原子构成的,虚空中也存在着原子,原子间的运动和组合构成了世界上万事万
物。原子论描绘的自然界本质上是不连续的:物物之间的分布是离散的;空间中原子的分
布,因为彼此间有虚空,所以也是离散的。元气说本质上是连续的,同时又以气的聚合达
成离散性;原子论本质上是离散的,它排斥连续性,这是它的不足。但原子论在分析自然
时包含一种解析的思想方法,这有利于近代科学的产生,是为其优于元气说之处。元气说
和原子论各有千秋,它们同为人类文明探索宇宙本原所遗留的宝贵遗产而辉耀千古。
- 相关回复 上下关系6
【文摘】中国古代科学的理论学说1 2 桃李不言 字5414 2004-11-03 09:13:40
【文摘】中国古代科学的理论学说6 桃李不言 字6114 2004-11-03 09:16:54
【文摘】中国古代科学的理论学说5 桃李不言 字4532 2004-11-03 09:16:21
【文摘】中国古代科学的理论学说4
【文摘】中国古代科学的理论学说3 桃李不言 字6166 2004-11-03 09:15:19
【文摘】中国古代科学的理论学说2 桃李不言 字6766 2004-11-03 09:14: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