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文摘】中国古代科学的理论学说1 -- 桃李不言
宇宙演化理论
在对宇宙生成演化问题的认识上,中国古人有着多种多样的见解。择要言之,这些见解可
以分为三类:不变说、循环论、演化说。
主张宇宙不变的,以《庄子?知北游》记载的孔子师徒的对话为代表:“冉求问于仲尼曰
:未有天地,可知邪?仲尼曰:可,古犹今也。……无古无今,无始无终。”晋朝郭象注
解这段话说:“言天地常存,乃无未有之时。”即是说,古时与现今一样,宇宙并不存在
生成演化问题。董仲舒的“天不变,道亦不变”之说,亦可归于此类理论。
用循环论观点解释宇宙生成演化,这在《庄子》书中已有萌芽,佛教的传入,加重了这种
倾向,最终形成了一套精致的宇宙循环论学说。《隋书?经籍志》对这一学说有所描述:
“佛道天地之外,四维上下,更有天地,亦无终极。然皆有成有败。一成一败谓之一劫。
自有此天地已前,则有无量劫矣。”
这一学说对中国人影响颇大,在后世一些哲学家和文学家身上,屡屡可窥此说之影子。
但是,在中国古代哲人中,占主导地位的则是宇宙逐渐生成演化的观点。这一观点早在先
秦时期就已经比较普及。神话传说盘古开天地反映出上古先民对宇宙起源的认识,即已透
露出宇宙早期是浑沌的,经过演化逐渐形成后世所见形状的思想萌芽。诗人屈原脍炙人口
的诗篇《天问》,开篇伊始就提出了与天地起源有关的问题,也反映了这种认识。哲学家
老子则直截了当提出:“天下有始,以为天下母。”阴阳家的代表人物,首创五德终始学
说的驺衍,善谈天事,齐国人称其为“谈天衍”,他主张宇宙创生学说,到处“称引天地
剖判”,推演“天地未生”。驺衍的学说在当时诸侯国中受到普遍欢迎,司马迁的《史记
?孟荀列传》对之有生动记述,很能说明问题。
承认宇宙是逐渐生成的,必然要回答一个问题:宇宙由何而生?老子《道德经》回答说:
“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庄子?庚桑楚》也说:
“万物生于无有。有不能以有为有,必出乎无有。”
这里所说的“有”、“无”,是一对哲学范畴,分别表示生成天地万物的原初物质的存在
与否。老庄主张有生于无,这有其内在的逻辑依据,因为就任一具体事物而言,都是由不
存在到存在,即是由无到有的。由此推而广之,把宇宙视为一个整体,而且认为它是逐渐
生成演化而来的,那么,在其存在之前的阶段,自然就是“无”了。三国时王弼在为老子
《道德经》作注时,对此做了总结,指出:“天下之物,皆以有为生,有之所始,以无为
本。”这样说,是逻辑的必然。
可是,逻辑并不能解决所有问题。绝对的无怎么能产生出有呢?西晋裴钛《崇有论》就明
确提出:“夫至无者,无以能生。”认为绝对的“无”不能产生“有”来。对此,即使睿
哲如老子,也只能模糊其词地解答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这当然
难以令后人满意。
为了避免“有生于无”的困境,古人对这一命题做了修正,认为无不是无有,而是无形。
这里“形”指固定的形体,无形,指没有固定形体的生成宇宙万物的原初物质,即所谓浑
沌不分的气。《淮南子?原道训》指出:
“夫无形者,物之大祖也。……视之不见其形,听之不闻其声,循之不得其身,无形而有
形生焉。……是故有生于无,实出于虚。”
《淮南子》的这一修正,既满足了讨论这一问题所不可避免的逻辑要求,又解答了人们关
于无如何生出有来的疑窦,把问题向前推进了一大步。这一推进,直接导致了中国古代宇
宙演化理论学说的繁荣,这首先就体现在《淮南子》书中。
《淮南子》多处涉及宇宙生成演化问题,其中以《天文训》、《精神训》、《?m真训》论
述最为详细。而《天文训》的论述尤具代表性:
“天地未形,冯冯翼翼,洞洞■■,故曰太昭。道始于虚烊,虚烊生宇宙,宇宙生气。气
有涯垠,清阳者薄靡而为天,重浊者凝滞而为地。清妙之合专易,重浊之凝竭难,故天先
成而地后定。天地之袭精为阴阳,阴阳之专精为四时,四时之散精为万物。积阳之热气生
火,火气之精者为日;积阴之寒气为水,水气之精者为月;日月之淫为精者为星辰。”
综合这段话及《淮南子》别处的论述,可以了解当时人们心目中的宇宙演化图景:宇宙初
始是一团浑沌不分的气,由这团气中产生了时间和空间,这导致阴阳二气的分离。阳气体
性轻清,飞扬上升而为天;阴气体性重浊,凝结聚滞而成地。阴阳二气的集聚,导致日月
星辰的产生;阴阳二气的推移运动,造成四季往复,万物衍生。宇宙万物就是这样逐渐演
化而成的。
《淮南子》绘出的宇宙演化图景具有典型性,后世的宇宙演化学说,大多是在《淮南子》
宇宙演化论基础上发展出来的。其中比较重要的有《易纬?乾凿度》、王符《潜夫论》、
张衡《灵宪》等著作中的天地起源理论。《乾凿度》对气演化过程作了阶段区分,给出了
代表不同阶段的太易、太初、太始、太素等专有名称。阶段性概念的出现,标志着认识的
深化,也有利于展开讨论,因而广泛被后人采用。王符的宇宙演化学说则特别强调人在宇
宙演化进程中的作用,认为人既是宇宙演变的产物,又可以参与宇宙演变过程。这就像“
车上御驰马,篷中擢舟船”一样,人虽然不能脱离天覆地载,但可以通过自己的行为作用
于天地,使宇宙演化沿着人所选择的方向进行。张衡的理论重视“道”的作用,认为道本
身也有一个发生、发展、演变的过程。道既是宇宙演变的产物,又是宇宙进一步演变的条
件,它又促成了宇宙的演变。这一认识,无疑多少反映了古人对自然规律在宇宙演变过程
中所起作用的思考。
宇宙演化理论要说明天地的形成,这就必然要与宇宙结构学说发生联系。早期的演化理论
认为元气轻清,上浮为天,阴气重浊,下凝为地,天在上,地在下。这与盖天说的宇宙结
构模型相一致。浑天说产生后,张衡作为浑天说的集大成者,他的宇宙演化理论也作了相
应改进,认为“元气剖判、刚柔始分、清浊异位”的表现是“天成于外,地定于内”,即
是天包着地的。这与浑天说的宇宙结构模型是一致的。
但是,既然阳气轻清,理应上扬,它为什么不上浮形成天,而是要包在地外?对此,在张
衡的理论中找不出合理的答案来,一直到了宋代,朱熹才提出了一个比较合理的力学解释
,他说:
“天地初间,只是阴阳之气,这一个气运行,磨来磨去,磨得急了,便拶许多渣滓,里面
无处出,便结成个地在中央。气之清者便为天,为日月,为星辰,只在外常周环运转,地
便只在中央不动,不是在下。”
朱熹的理论用习见的漩涡现象比拟宇宙演化,比较合理地说明了浑天格局的形成原因。这
一理论对后世影响很大,它标志着中国传统宇宙论发展到了新的阶段。一直到西方近代科
学关于宇宙起源演化的学说传入我国,这一理论才最后寿终正寝。
- 相关回复 上下关系6
【文摘】中国古代科学的理论学说1
【文摘】中国古代科学的理论学说6 桃李不言 字6114 2004-11-03 09:16:54
【文摘】中国古代科学的理论学说5 桃李不言 字4532 2004-11-03 09:16:21
【文摘】中国古代科学的理论学说4 桃李不言 字5601 2004-11-03 09:15:58
【文摘】中国古代科学的理论学说3 桃李不言 字6166 2004-11-03 09:15:19
【文摘】中国古代科学的理论学说2 桃李不言 字6766 2004-11-03 09:14: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