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文摘】司礼监秉笔太监评论 -- AleaJactaEst

共:💬47 🌺40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家园 二月河

看惯了高阳软绵绵的历史小说,二月河气魄宏大的长篇令人眼前一亮。这位老伯也算大器晚成的典范了,40岁之前默默无闻,过了不惑之年,忽然发愤起来,凭着他没完没了的清史小说,二月河一夜成名,不但红,而且红得发紫。

康熙,雍正,乾隆,折腾完这祖孙三代,二月河又埋头写光绪。他的本意是写严肃的正史,写出来东西的却多少有些离谱,三分象三国演义,又有三分象还珠格格,总之是非驴非马。所以,每回读他的煌煌巨著,我都有点惋惜。

说到二月河的火爆,没有电视的推波助澜是不成的,更何况是中央台,绝对立竿见影的效果。雍正在中央台播出后,观众纷纷掏银子买书,那阵子北京的大街小巷,您留神打听,二月河的盗版卖的最好。康熙一播出更是热火烹油,而且听说朱熔基也爱看,这还了得?

二月河成名之后,仍然潜伏在河南,保持旧有的生活习惯,不四处招摇,也不摆名人的款儿,这是他的聪明处。且不论小说好不好,我很喜欢他守拙朴素的一面。反观他的河南同乡刘震云,就太过张扬,远不如二月河懂得龙潜于野的自然之道。

有一回二月河到北京,碰巧见到一面。想象中他是个文弱书生,没料到竟是一条肥胖的壮汉,大脑袋红光满面,身上披着一件大褂。走在北京的大街上,二月河的气质颇为另类,令我十分欣赏。起码,他的回头率,我比不了。

他手里要再拿把菜刀,跟水浒里的郑屠也算貌合神离了。真应了那句老话,人不可貌相啊。谁能想到这个看似粗鲁的大胖子,能细水长流的写出几百万字的历史小说呢?

说起历史小说,似乎不难写,现成的故事,您添点枝叶就齐了。其实不然,您得研究史料,得琢磨古人的说话,太口语了不成,太文言了也不成。这里面,最重要的是作家的历史观,这决定着一部历史小说的境界高低。

因为史观的问题,姚雪垠的李自成就不那么出色,虽然是名著,很多人却觉得象裹脚布,行文罗嗦而且论调陈旧。这自然不全怪姚,那个年代,您敢写点观念新鲜的,不等于找死嘛。

比起老姚,二月河的创作就大胆多了。现在不提人民群众创造历史了,二月河反其道而行之,专写帝王将相。当然,赞美这些人没什么不对的,毕竟,历史的大浪中能让人记住的,不是人渣就是精英,反正没咱们普通人什么事。您非让二月河“讲述老百姓自己的故事”,那他的皇帝小说也甭写了,改东方时空得了。

所以,二月河的问题,不在于写了谁,而在于怎么写。写皇帝没说的,能塑造出一个真实可信的人物,这也算作者的本事。可惜,二月河写起来就有点收不住,把皇帝写成了上帝。这一下降低了小说的格调,好好的一部正史,弄成戏说了。

大概二月河在小说中寄托了他的政治理想,所以他笔下的满洲皇帝,都是爱民如子,文武全能,洞察万里,睿智果敢。这么说吧,毛公和蒋公加起来,也没这么大能耐。小说中那股子“恋主” 的酸味也不是读者能忍受的,包衣奴才见了八旗主子,那依依难舍的热乎劲,快赶上我爱我家了。要这么看,中国的历史并非“吃人”而是“感人” ,可叹鲁迅的狂人日记是白写了。

抛开历史观是否庸俗不说,二月河的文字是有他的长处的。在搜集史料方面,他下了非常大的功夫,何况他老人家是自学成才,这就更不易了。另外,二月河早年搞过红学,从小说的字里行间看得出,在文字上,他是刻意模仿红楼梦的。可惜,终究没有学像。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