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文摘】司礼监秉笔太监评论 -- AleaJactaEst

共:💬47 🌺40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家园 王安忆

看的第一部王氏小说,是小城之恋,选自<中国当代争鸣小说选>。那时家里有这么一套争鸣系列,大概十多卷,封面设计得花里胡哨,收录了80年代有争议的许多作品。大部分所谓的争议都沾点黄,所以本监如获至宝,当然,要趁父亲不在的时候偷看。

这套书在国内书店早已绝迹,某日在美国一个图书馆无意中看到全本,顿时有见到失散的老朋友之感。80年代是个很有趣的时代,哪个作家要敢写点小小的三级,顿时会引起特严肃的文艺批评,光口水就能淹死人。当然,那会儿不叫批评,叫争鸣。比起现如今的下半身写作,那时的作家实在是太纯洁也太假正经了,真令人无比怀念又无比痛恨啊。

王安忆早在80年代就已成名,当然那时远没有现在这么红。不过,这在文坛中也算异数了,女作家更新换代的速度绝对不比CPU升级慢,所以,王安忆的这种长胜不衰实为不易。

这一方面是因为她的高产,年年有新作,老有露脸的机会。象屏幕上的倪大妈赵大叔,崩管水平糙不糙,先勾住您的眼球再说。另一方面,王安忆一直在尝试着突破,不重复自己,想写出与众不同的经典之作。这个尝试,虽令人称道,也使她陷入一种自寻烦恼的苦境。

说她自寻烦恼,因为并非所有人都能写出真正的经典。这个可能跟勤奋无关,而更多的是一种悟性,对人生的洞察,对文字的感觉,多少有点与生俱来的本领。所以,李白一挥手就是千古名篇,李贺却要骑着驴苦苦推敲,好容易憋出个句子便赶紧记下来放入诗囊。要这么看,王安忆也属于骑驴的那种,而她的前辈张爱玲则更象李白一类的天纵奇才。

当然,骑驴的也未必写不出好东西,只是要更加努力,天天出去遛驴才成。还好,王安忆没什么大的优点,刻苦这条她还是有的。所以,从早期粗糙的<小城之恋>,<荒山之恋>,到后期的<逐鹿中街>,<长恨歌>,看得出她是越写越精致了。后来,长恨歌一举夺得茅盾文学奖,这对中国的文人来说,是所谓主流文学的最高成就了。

中国人的哲学讲究物极必反,盛极而衰,用这个规律去看历届的茅盾奖,一个有趣的现象就是得奖的后来都走了下坡路。刘心武,路遥,霍达,陈忠实,都得了茅盾奖,然后死的死,衰的衰,歇菜的歇菜,惨不忍睹。

以王安忆的水平,再考虑到她的年龄,写完长恨歌,我想大概已接近她的顶点。剩下的,无非是原地踏步了,甚至更糟,象王蒙巴金那样倚老卖老写个没完,徒然被新锐的一代暗笑。

本监读长恨歌的时候,乍一看以为张爱玲复活了,上海的弄堂旧时的风物,写得着实细腻,仔细一读呢,就看出她和张爱玲的天差地别了。这种差别纯属个人感觉,不容易说清楚。大体上,张的文字自然隽永,妙手天成,而王的文字则刻意雕琢,匠气不说,还腻的有些让人吃不下。所以,虽然长恨歌以它无比拖沓的抒情征服了茅盾奖的评委,却实在难以成为传世的经典。

比起长恨歌的冗长,我更喜欢王安忆以前的一些中篇和短篇小说,比如农村题材的小鲍庄,写得就很有味道。另一个值得推荐的作品是她的<纪实与虚构>,这个长篇小说是个冷门,我想很多人没听过,看过的就更少量。其实我觉得它比长恨歌读来有趣些。这部书的构思有点意思,同时写了北魏和现在,两个时空来回穿梭,读完后,害得本监有些精神分裂。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