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原创】随便写 一 -- 电饭锅

共:💬57 🌺173 新: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家园 【原创】随便写 十九

前文一直是围绕着金刚宝座塔来展开话题,这种塔最好辨认,是因为它始终以五座塔的形式出现,这五座塔便象征着五位如来佛,中间的那位是大日如来佛,法界体性智所成,象征理性;东方那位是阿阂如来佛,大圆镜智所成,象征觉性;南方那位是宝生如来佛,平等性智所成,象征平等性;西方那位是无量寿如来,妙观察智所成,象征智慧;最后北方那位不空成就如来佛,成所作智所成,象征事业。后来我查了一下,发现我国现存到的金刚宝座塔应该还有10余座,其中最早的金刚宝座塔造型出现于敦煌中北周石窖的壁画上;而最早的塔形实物则是在山西朔县崇福寺内的北魏石刻上;现存最早的建筑实物那就是五塔寺里的那座了,北京呢,一共有四座此种形制的塔,其一自然是我开头所说的五塔寺的金刚宝座塔,据说这座塔当年建造完成的时候,对表面的石刻做个特殊处理,才能使它保持久远。其具体方法就是用猪血和上腻子和面粉,然后加糯米汁调匀,仔细地给塔刷上一层,而后马上用麻布紧紧的帖与其上,然后又在麻布上刷两遍大漆,最后待大漆潮干之后,再粘第二层麻布,再刷两遍大漆,如此反复,最后要达到一定的厚度为止。所以现在的宝塔表面呈现出一层淡淡的橙黄色,而塔身上的佛龛、雕刻的凹陷处,还能看到暗红色的痕迹。不过,另一种理论解释是,当时石料中含有很多铁质,日久天长,就自然氧化成这样了,究竟如何,不得而知,可是为什么没有人去采点残石下来做一个化验呢?

下一座就是是碧云寺内的金刚宝座塔了,这座塔是全国最高的金刚宝座塔,出奇的是在这座塔的有一棵植根于塔台上的古柏,该古柏从主干上分长有九个枝杈,所以称为九龙柏,民国初年,孙中山先生曾到此,见此柏枯萎,于是亲手培土扶植,善有善报,待到1929年先生移灵到此,此时该树已枝繁叶茂了。

下一座是西黄寺的清净化城塔,如前文所说,是为六世班禅所建造,所以藏式风格浓郁,而且在其须弥座中间雕刻有佛教八相图,八相图又称佛传图,就是将佛的一生分成八张图来叙述,进一步扩展开来就是十二相图,这便是最普遍的佛画的根源。其八相指的是:第一、兜率来仪相;第二、毗蓝降生相;第三、四门游观相;第四、逾城出家相;第五、雪山修道;第六、树下降魔相;第七、鹿苑转法相;第八、双林涅盘相等。而藏传佛教习惯于扩展到十二相,分别为兜率说法、乘象入胎、树下降生、太子习艺、宫中娱乐、游观四门、削发出家、山中苦行、降服诸魔、证菩提觉、广转法轮及双林入灭。而西黄寺的金刚宝座塔所刻的却是佛陀下天及入胎、出生、四门出游、逾城出走、悟道、初转法轮、降伏魔军、涅槃前夕、涅槃八个阶段。看来是颇有改良。当时这座塔的名字是乾隆所命名的,命名依据是《妙法莲花经-化城喻品》中的故事,这故事讲一切众生在去往成佛宝的路上,遇到很多的艰难险阻,而其中有一位导师,为了使疲惫的人得到修整,使灰心退缩的人得到鼓舞,于是在途中变幻出了一座城市,可以让大家进去尽情欢快,使他们恢复体力和信心,继续向目的地前进一直到修成正果。乾隆赐下这个清净化城塔的意思,当然是把六世班禅比喻成那位带领大家向佛宝前进的导师了,自然也就是暗指西黄寺乃是使佛教众生得到修养生息的那座城市了。

最后一座我漏数的金刚宝座塔,那便是玉泉山妙高塔,这座塔是砖石塔,中间是个喇嘛塔的形式,四角的小塔细细长长,就像锥子一样,所以也有人称之为锥子塔,此塔也是建造于乾隆年间。当时为什么要在玉泉山上建这么一座高塔呢?我想有这么一种原因,玉泉山,乃是三山五园之一,作为皇家园林,自然是散落了很多寺院,而清代的园林设计者为了绿化考虑,在山上也移植了大量大型乔木以及浓密的灌木群,这样玉泉山上清翠遍地,绿树成荫,也方便皇帝前来避暑游玩,但是唯一的坏处就是小型的寺庙建筑都被森林所淹没,不能起到点缀和衬托的作用,所以最好的办法就是在地形重要的山顶寺庙中,建造一座足够高大的佛塔,这样一能和景区的景物之间起到互相呼应、互相衬托的作用,其二也能登高远眺观赏风景,其三从远处来看玉泉山,便称得上是园林艺术和人文景观互相结合了,而这也不经意中成为了颐和园的借景,可以一举数得。另外一个这样的例子就是我上文说过的静宜园,就是香山公园了,其中的昭庙的最高处,便建造了一座金碧辉煌的琉璃塔,这个高塔是寺院的核心,也是香山公园的核心,金黄的塔身融入四季景物之中,也逐渐成为香山的标志之一了。

除了这些以单独建筑形式出现的塔外,金刚宝座塔也有些变种,比如一些屋顶上,也会出现这种式样,比如雍和宫法轮殿屋顶就是五座镏金宝塔,而且其明间大天窗的镏金宝顶比周围四个宝顶略大,再比如碧云寺五百罗汉堂顶上四角及中心各是一座覆钵式喇嘛小塔。这些都算是金刚宝座塔的变形。还有变化,那就是作为塔刹的形式出现了。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