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原创】我为什么研究二战日军坦克装甲车辆 -- oboeman

共:💬82 🌺60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家园 小子文中所采用的技术参数,绝不仅是书面理论数据

正如您说的,书面理论数据其实有很多限制性的假设前提(涉及流体的航空航海尤其是这样吧),所以小子优先采纳实际测算的结果,而且尽量对比日、美双方最原始资料的数据,只有某些具体性能上暂时缺数据时才用网页上直接贴出的,但也尽量多方参考以免谬误。

至于破甲弹,德国技术指的不仅是III号N型(及IV号早期型)所用的75毫米,还有更大口径的以及火箭弹。中远程准确率的问题显而易见,小子可从没认为日军破甲弹是什么非常神奇的救命武器,但比起日军普遍装备的普通穿甲弹,较近距离(250米以内吧)伏击谢尔曼无疑会很有效。

关于47毫米炮的事,小子早先研究下来觉得是这样:苏军的炮(当然是45而非47毫米),早先确实是照搬德军37毫米Pak35/36,炮架零件都基本通用,扩膛改炮尾改瞄准镜而已;但在日军1939年诺门罕缴获苏军45毫米炮之前,日本本土早已有了试制的47毫米长身管炮,有日本杂志文章专述此炮发展历程。苏军的45毫米炮最多是促进日军把47毫米炮早日定型列装以免落后而已。另外,日军至迟于1938年也已缴获咱们国军装备的德制37炮,照搬仿制了所谓“拉(莱茵金属的日文拼音首字)”式反坦克炮。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