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原创】我为什么研究二战日军坦克装甲车辆 -- oboeman

共:💬82 🌺60 新: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家园 谢兄赞赏,自当继续努力提高;欢迎一起探讨:)

97坦克的炮塔确实是人力转动的,这点在30年代后期还挺常见的,记得是德军IV号D型之前各种车型(以及III号坦克此后所有亚型)及苏军T-34/85之前所有入役的德、苏坦克都是人力旋转炮塔。当然咯,日军在1944年才开始少量装备有炮塔电动机的三式,97式在40年代确实是非常落后了,最大的原因我觉得正是您已经说出的,日军极少有什么高强度坦克战要对付,虽然开战最早,也只不过被苏军在诺门罕和美军在马来亚及菲律宾刺激了两次而已,真正尝到谢尔曼的厉害时已经落下太多了,而且43年起,在美军的海空压制下再厉害的坦克也很快会被干掉,甚至运不到目的地(德军在北非和44年起的西欧战况或许是很好的例证)。

97坦克的装弹手向来是站着干活的,这在40年代以前倒不算少见,德军III号坦克也这样的。具体到97式上,可能还因为要优先保证弹药储备空间,在狭小的车体里牺牲个座椅不算什么,另外潜在的还可能有待遇按等级严格区分的日本特色因素。

至于炮塔形状,日本的炮塔铸造技术是到四式中型坦克才行的,把表面硬化的薄装甲板铆接起来(或加以部分焊接)的工艺对工厂设备(您知道这可要大大的投资)要求低,这对于当时机械工业还并不算发达(似乎造船除外),而且国民教育水平普遍还不高的日本来说,只能这么将就。当时装甲钢的铸造质量也不够理想,得在一定厚度以上(典型的如法军和苏军中、重型坦克炮塔)才有意义。

至于梨形,我虽然没见日方原始资料的直接解释,但从炮塔配置(前射的炮和后射的机枪,还有车长指挥塔)和顶视图看,梨形似乎是最省材料同时又能使炮塔后侧方具备斜面以增强防弹效果。其实法军主力装备S-35中型和B-1重型坦克通用的铸造炮塔形状也是这风格,只不过没有后机枪,多了车长用的炮塔后舱门。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