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原创】我为什么研究二战日军坦克装甲车辆 -- oboeman

共:💬82 🌺60 新: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6
下页 末页
  • 家园 【原创】我为什么研究二战日军坦克装甲车辆

    既然有河里的同好出于感情立场怀疑日军战争末期那些自行火炮的反坦克能力(请见该系列连载之三下),我干脆发个贴解释一下,为什么会开展并坚持对二战日军坦克装甲车辆的业余研究。

    的确,在较狭义的二战时间范围内(1939-1945),日军装甲兵装备和与其交手的苏、美、英等列强相比,显得相当菜。反坦克作为日军步兵和装甲兵一项“紧迫而艰巨的任务”,这问题其实在诺门罕和太平洋战争初期(南洋闪击战)已经暴露的很厉害了。日本随即实现了一定的技术进步(主要体现为97改中型坦克,头一次装上了长身管炮,虽然口径才47毫米,总算能从容对付美军M3“斯图亚特”和苏军T-26、BT之流,火力大致与德军装50毫米L/42的中期III号坦克相当),而后把很有限的生产能力优先分配给航空和造船方面,导致1942-1943年几乎是日本坦克的一个停滞期,虽然有若干新车型定型,但量产很少,技术储备也没增加很多(你看日本最后的四式和五式中型坦克,各方面综合来看实际跟德国的IV号H/J差不多)。美军M4“谢尔曼”这种在北非和欧洲战场只能用“车海战术”群殴德军钢铁“猛兽”们的货色,在太平洋战场却立马成为像后者那样的狠角。

    但只考虑这些,就可以说假如真玩“本土决战”,美军坦克还能占据绝对的技术优势?日本已经吸收了德国潜艇运来的破甲弹技术,使很多老旧的大中口径火炮大幅提升了攻击力。从感情立场出发,认为日军75毫米炮的破甲弹威力比德国原装的差很多,这可以谅解,但最好列出数据作证来一起探讨;日军120毫米炮的,即便打折成相当于德国88毫米炮的破甲弹,对“谢尔曼”来说也几乎是必杀,除非正好打在好几层厚的“沙包装甲”上,但炮塔正面这一片(包括车体前上部)中弹率最高的地方,恰恰是没法堆沙包的!记得从新东方GRE作文课上学来的一个词组“hasty generalization”,再想想44年开始因为美国海空封锁,日本即便生产出足够的新式重装备也很难再从本土海运出去参加任何外岛争夺战,那么根据外岛争夺战的实情来判定“本土决战”时日本技术兵器的水准,无疑会有不小的谬误;参考日军穿甲弹的低劣表现来推断其破甲弹的威力那更是荒唐。

    不过,日本陆军的技术水平一向就大大落后于其他列强吗?即便是,中华那时轻武器都无法完全自给,我们对于同时期开始近代工业化进程的日本,又有什么资格鄙夷?因为我们曾经装备过不少德制、苏制和美制的枪炮战车? 1936年柏林奥运会之后的夏季奥运会原定在哪儿?40年日本东京,倭寇早已今非昔比了,知晓“士别三日当刮目相看”的中华,却继续把道德优越感延伸到技术层面,对敌人的藐视不仅仅是在战略上,这于己无益。

    说的简单些,穷凶恶极的罪犯不一定是没文化、低素质的;罪犯被逮捕归案正法,并不等于说我们应该无限藐视其作案技术及其学习经历。当我们热炒同样是几十年前但不曾给我们带来直接伤害的罪犯时,为什么不静心研究下几十年前跟我们结下血海深仇的近邻那个呢?血债就是它的所有?不追究凶器了?它还跟别人打呢,因为它是针对米国露国这两个后来的黑巨头所以和我们无关?跟我们有关的,在中国大陆践踏过的敌军铁骑,我们也许举得全型号,却又真正了解多少?

    跟我国在二战中并无直接冲突的德国,其轻重武器在当今国内业余爱好圈极受推崇重视,其坦克装甲车辆在杂志上的反复出现,从车型剖析到经典辉煌战例的介绍,然而,参照那种精细和全面,我们对过去日本的了解,却有多少?有谁意识到,直到30年代中期,日本坦克不仅不落后,不少方面还是世界先进?有多少人知道,早在20年代后期,日本就能完全自主设计和制造出两栖装甲车和无线电遥控坦克?日制轻重武器为我国解放战争甚至朝鲜战争都贡献甚大。上面提到的97改中型坦克,中共第一辆装备作战的坦克就是它,现存军博的“功臣号”,有多少人了解其本源?日本有资料吹嘘97改(当然是PLA的)后来还参加过朝鲜战争甚至中印边境自卫反击战,你信么?凭什么不信?凭什么信?

    另外,田宫这世界级的模型老牌,为什么只出过97式中型坦克、97改和基于97式的一式自行火炮,没有别的日军坦克装甲车辆?97式车族究竟什么时候相对于谁有先进的地方?又为什么会落后挨揍?之前之后又有些什么?日本是怎么自成的战车体系和风格?欧美的相关评价又有哪些正确与谬误处?

    当我发现,凭借中文资料很难对日本陆军的技术兵种进行全面深入的客观了解,我就想,干脆还是自己来研究、探讨和总结吧,毕竟也是看了十年杂志而且受过理工科高等教育的人了;然后就希望能使一些感兴趣的同好摆脱基于感情的成见,正视我们不怎么了解的另一部分历史,并一起理智的交流见解和信息。

    • 家园 实在地说,日本鬼子打仗是很厉害的.
    • 家园 军事爱好者的通病:有手段而无目的

      咦,发现自己很久没说过话了。感慨一下先……

      其实呢,我以为军事文章能做到资料丰富,来源翔实,注明引用就已经足够了,无需罗列一些升华性的目的,因为这些目的,通过你现有的资料是做不到的。二战日军的装甲兵,是皇陆军和皇海军自己最后都没有搞明白的东东,远不如皇海军舰艇发展和皇陆军步兵作战演变一样完整和翔实的反映日军武力发展的系统化与合理化,你如何能替他们搞明白呢……至于日制武器装备在中国军队的重要地位,是连业余爱好者都不能否认的。窃以为,要出成果的话最好选定合适的研究方向,否则费效比不高。

      其次一个通病,就是过分拘泥于书面技术参数。书面技术参数,是一个永远经不起挑战的东东,受限制太多:转让技术受制于加工精度,发动机参数受制于油品,自制装备受制于材料供应和工业制造能力……永远有足够充足的现实理由,让这些参数变得苍白无力。用的德国破甲弹技术好(想了想,难道是三号N用的成型装药破甲弹),这个弹初速很低耶,而且弹道不够平直,只能打打半移动目标,德国人初期也是用来侧翼支援虎I坦克突破的。否则以极度缺钨的德国人而言,不会还是走加大倍径而非口径的道路(话说日本掌握着中国钨砂矿,也没弄出什么像样的穿甲弹);日本固然在本土囤积了重装备预备本土决战,可是由于米国海军封锁,国内原材料极度缺乏,最后的4式or5式样车是用软铁做的;那个据说和50MM炮相当的47MM炮,传闻是仿制苏军的47MM炮,这款炮则是德制37MM炮扩膛改进来的。窃以为,抛开这些东西去看战术问题背后的技术原因,战略问题背后的经济原因,是个跳出框框的方法。

      最后呢,现在喜欢外国军事的都是一水的外文资料来源了,出来混,嘴上不挂个鱼鹰,协和,战研会什么的,怎么见人啊。没有人比别人更高明,这些问题也是我自己的体会,翼共勉之。

      • 家园 样车用软铁还是比较正常的吧,小子记得至少德国III、IV号也是

        样车和训练车这些不上一线的,用软铁造这倒不算什么异常情况吧。当然米军海空封锁确实掐死了日军特种钢的原料来源,除了沉船、报废旧车之类~~~德军虎王已经因为缺原料导致装甲质量大大降低(被苏军122榴弹多打几下就大面积龟裂),日军坦克设计再先进,实际生存力当然也不会比德军坦克好到哪里去。但日军本土45年的重装备技术水平确实不像很多人(包括自视甚高的美、英)所想的那么烂,起码比43年的意大利强不少。

      • 家园 小子当然也从不迷信外文资料,不过这方面可信的中文资料极少

        中文资料可信的,除了较久以前《坦克装甲车辆》和《国际展望》发表的外,只有解放军军史的相关内容。网上很多带仇视轻慢情绪而且相互抄袭的相关中文资料(杂志上原样弄来的除外)根本无法让小子相信有多少准确信息含量。虽然大陆近年高等教育有这样那样的缺陷,但小子毕竟还是结合自己主观能动性经过了大陆最佳的完整理工本科教育,而且也从不盲信外文参考资料,必尽力多方、多种文字资料对照后才确定。您说的对,没有人比别人高明太多,所以小子只能综合利用自己一些小小的特长这么做以求无愧无悔的高质量。

        关于日本无法自己利用钨砂的情况,小子确实不够了解日本冶金这方面的具体问题,以后最好当然得从经济和工业发展的角度多加探究,在此先谢阿多尼斯前辈提醒。

      • 家园 小子文中所采用的技术参数,绝不仅是书面理论数据

        正如您说的,书面理论数据其实有很多限制性的假设前提(涉及流体的航空航海尤其是这样吧),所以小子优先采纳实际测算的结果,而且尽量对比日、美双方最原始资料的数据,只有某些具体性能上暂时缺数据时才用网页上直接贴出的,但也尽量多方参考以免谬误。

        至于破甲弹,德国技术指的不仅是III号N型(及IV号早期型)所用的75毫米,还有更大口径的以及火箭弹。中远程准确率的问题显而易见,小子可从没认为日军破甲弹是什么非常神奇的救命武器,但比起日军普遍装备的普通穿甲弹,较近距离(250米以内吧)伏击谢尔曼无疑会很有效。

        关于47毫米炮的事,小子早先研究下来觉得是这样:苏军的炮(当然是45而非47毫米),早先确实是照搬德军37毫米Pak35/36,炮架零件都基本通用,扩膛改炮尾改瞄准镜而已;但在日军1939年诺门罕缴获苏军45毫米炮之前,日本本土早已有了试制的47毫米长身管炮,有日本杂志文章专述此炮发展历程。苏军的45毫米炮最多是促进日军把47毫米炮早日定型列装以免落后而已。另外,日军至迟于1938年也已缴获咱们国军装备的德制37炮,照搬仿制了所谓“拉(莱茵金属的日文拼音首字)”式反坦克炮。

      • 家园 谢前辈大牛不吝赐教,不过这目的我想已经在文中阐明了

        首先,小子根本没有在坦克装甲车辆和相关技战术方面代日本帝国陆海军立言的意思,这毫无意义;也没有任何像中学作文那样“升华主题”的习惯,只是本着唯物辩证史观,结合一些宏观和微观的外部情况,顺便探究一些战场表象背后的深层原因,窃以为,至少这是在研究车型独特性时应该做的。另外,日军坦克装甲车辆的发展确实是有完整的体系和清晰脉络的,战后复兴时也是,只不过我们国内探究的较少,比较忽视而已。

        名和利并非小子进行这项长期研究的首要目的,说白了,根本上是先满足自己穷究的欲望,再拿出来给其他感兴趣的人分享,顺便填补空白。业余爱好嘛,不免较少考虑费效比:)

    • 家园 原来也是牛人呀

      兵器杂志上那篇介绍97式坦克的文章也是老兄写的吧,不错、不错,我放在床头看了好多次,相当的有水。不过有几个问题请教老兄:

      1、是不是97坦克的炮塔是人力转动的,我记忆里在某篇文章中读到过,想证实一下,因为这会极大的影响战斗力,以及对坦克先进性的评价。

      2、另外你看文献时是否有日本人自己对梨形炮塔的解释,这可是全世界独一家呀,为什么?省材料?理论上应该不如铸造的圆形好生产。

      3、兵器的那篇文章说,97坦克的装弹手是站着干活的?为什么,设计上有考虑。

      说实话,总体上觉得日本的97坦克44年左右已经很落后了,而且没有经过高强度的坦克战的检验(都是几辆对几辆的小规模的战斗,反映不出真实的设计、制造能力,如我上面提到的三点我觉得在高强度的坦克战中就十分影响作战能力)

      • 家园 谢兄赞赏,自当继续努力提高;欢迎一起探讨:)

        97坦克的炮塔确实是人力转动的,这点在30年代后期还挺常见的,记得是德军IV号D型之前各种车型(以及III号坦克此后所有亚型)及苏军T-34/85之前所有入役的德、苏坦克都是人力旋转炮塔。当然咯,日军在1944年才开始少量装备有炮塔电动机的三式,97式在40年代确实是非常落后了,最大的原因我觉得正是您已经说出的,日军极少有什么高强度坦克战要对付,虽然开战最早,也只不过被苏军在诺门罕和美军在马来亚及菲律宾刺激了两次而已,真正尝到谢尔曼的厉害时已经落下太多了,而且43年起,在美军的海空压制下再厉害的坦克也很快会被干掉,甚至运不到目的地(德军在北非和44年起的西欧战况或许是很好的例证)。

        97坦克的装弹手向来是站着干活的,这在40年代以前倒不算少见,德军III号坦克也这样的。具体到97式上,可能还因为要优先保证弹药储备空间,在狭小的车体里牺牲个座椅不算什么,另外潜在的还可能有待遇按等级严格区分的日本特色因素。

        至于炮塔形状,日本的炮塔铸造技术是到四式中型坦克才行的,把表面硬化的薄装甲板铆接起来(或加以部分焊接)的工艺对工厂设备(您知道这可要大大的投资)要求低,这对于当时机械工业还并不算发达(似乎造船除外),而且国民教育水平普遍还不高的日本来说,只能这么将就。当时装甲钢的铸造质量也不够理想,得在一定厚度以上(典型的如法军和苏军中、重型坦克炮塔)才有意义。

        至于梨形,我虽然没见日方原始资料的直接解释,但从炮塔配置(前射的炮和后射的机枪,还有车长指挥塔)和顶视图看,梨形似乎是最省材料同时又能使炮塔后侧方具备斜面以增强防弹效果。其实法军主力装备S-35中型和B-1重型坦克通用的铸造炮塔形状也是这风格,只不过没有后机枪,多了车长用的炮塔后舱门。

        • 家园 消息确实吗

          德军IV号E型之前各种车型(以及III号坦克此后所有亚型)及苏军T-34/85之前所有入役的德、苏坦克都是人力旋转炮塔?----消息确实吗,这个信息是我第一次听说?

          要是有可能,希望老兄介绍一下日本的炮兵。--不满您说,二战中日本的飞机、坦克、军舰加轻兵器,杂志上都多少有些介绍,心中也大概有个影,但日本的大炮介绍的很少(也可能没什么可吹的吧)。其实大部分杂志对二战火炮的文章都少,好像有点印象的是<兵器》专门介绍过英国的18磅炮,其他在无专门文章

          • 家园 小子是研究二战德军坦克“起家”的,而且也没啥必要来骗人对吧

            二战德军批量装备的坦克I、II、III、35(t)、38(t)的各型都是手动炮塔。

            关于IV号坦克,上月正巧看了一本07年的《Panzer》杂志(不巧不在我处),里面一篇文章详解IV号早期型,从E型开始装有旋转炮塔专用的辅机,其附加排气管在E型的车尾主排气管上方;后来发展到H型,附加排气管及其消音装置在车体上部右侧,外观上很显著;最后的J型很多地方被简化,包括炮塔改为纯手动。

            IV号之后那些大型猛兽们当然从一开始就不得不装旋转炮塔的电动机。

            苏军各型T-34/76和KV-1都是手动炮塔,甚至“大头怪”KV-2也是,那些轻型坦克和多炮塔坦克就甭提了。

            谢老兄有关介绍火炮的建议,这可是坦克装甲车辆的吃饭家什。不过您猜得没错,小子窃以为,日本陆军火炮(不包括掷弹筒)除了有些日本特色外,基本从没跻身于世界先进水平,大多起源于仿制德、法火炮;日本海军火炮还成,从小口径(比如96式25毫米)到超大口径(比如“大和”“武藏”主炮),性能不错的不少。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6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