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原创】我为什么研究二战日军坦克装甲车辆 -- oboeman

共:💬82 🌺60 新: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家园 【原创】我为什么研究二战日军坦克装甲车辆

既然有河里的同好出于感情立场怀疑日军战争末期那些自行火炮的反坦克能力(请见该系列连载之三下),我干脆发个贴解释一下,为什么会开展并坚持对二战日军坦克装甲车辆的业余研究。

的确,在较狭义的二战时间范围内(1939-1945),日军装甲兵装备和与其交手的苏、美、英等列强相比,显得相当菜。反坦克作为日军步兵和装甲兵一项“紧迫而艰巨的任务”,这问题其实在诺门罕和太平洋战争初期(南洋闪击战)已经暴露的很厉害了。日本随即实现了一定的技术进步(主要体现为97改中型坦克,头一次装上了长身管炮,虽然口径才47毫米,总算能从容对付美军M3“斯图亚特”和苏军T-26、BT之流,火力大致与德军装50毫米L/42的中期III号坦克相当),而后把很有限的生产能力优先分配给航空和造船方面,导致1942-1943年几乎是日本坦克的一个停滞期,虽然有若干新车型定型,但量产很少,技术储备也没增加很多(你看日本最后的四式和五式中型坦克,各方面综合来看实际跟德国的IV号H/J差不多)。美军M4“谢尔曼”这种在北非和欧洲战场只能用“车海战术”群殴德军钢铁“猛兽”们的货色,在太平洋战场却立马成为像后者那样的狠角。

但只考虑这些,就可以说假如真玩“本土决战”,美军坦克还能占据绝对的技术优势?日本已经吸收了德国潜艇运来的破甲弹技术,使很多老旧的大中口径火炮大幅提升了攻击力。从感情立场出发,认为日军75毫米炮的破甲弹威力比德国原装的差很多,这可以谅解,但最好列出数据作证来一起探讨;日军120毫米炮的,即便打折成相当于德国88毫米炮的破甲弹,对“谢尔曼”来说也几乎是必杀,除非正好打在好几层厚的“沙包装甲”上,但炮塔正面这一片(包括车体前上部)中弹率最高的地方,恰恰是没法堆沙包的!记得从新东方GRE作文课上学来的一个词组“hasty generalization”,再想想44年开始因为美国海空封锁,日本即便生产出足够的新式重装备也很难再从本土海运出去参加任何外岛争夺战,那么根据外岛争夺战的实情来判定“本土决战”时日本技术兵器的水准,无疑会有不小的谬误;参考日军穿甲弹的低劣表现来推断其破甲弹的威力那更是荒唐。

不过,日本陆军的技术水平一向就大大落后于其他列强吗?即便是,中华那时轻武器都无法完全自给,我们对于同时期开始近代工业化进程的日本,又有什么资格鄙夷?因为我们曾经装备过不少德制、苏制和美制的枪炮战车? 1936年柏林奥运会之后的夏季奥运会原定在哪儿?40年日本东京,倭寇早已今非昔比了,知晓“士别三日当刮目相看”的中华,却继续把道德优越感延伸到技术层面,对敌人的藐视不仅仅是在战略上,这于己无益。

说的简单些,穷凶恶极的罪犯不一定是没文化、低素质的;罪犯被逮捕归案正法,并不等于说我们应该无限藐视其作案技术及其学习经历。当我们热炒同样是几十年前但不曾给我们带来直接伤害的罪犯时,为什么不静心研究下几十年前跟我们结下血海深仇的近邻那个呢?血债就是它的所有?不追究凶器了?它还跟别人打呢,因为它是针对米国露国这两个后来的黑巨头所以和我们无关?跟我们有关的,在中国大陆践踏过的敌军铁骑,我们也许举得全型号,却又真正了解多少?

跟我国在二战中并无直接冲突的德国,其轻重武器在当今国内业余爱好圈极受推崇重视,其坦克装甲车辆在杂志上的反复出现,从车型剖析到经典辉煌战例的介绍,然而,参照那种精细和全面,我们对过去日本的了解,却有多少?有谁意识到,直到30年代中期,日本坦克不仅不落后,不少方面还是世界先进?有多少人知道,早在20年代后期,日本就能完全自主设计和制造出两栖装甲车和无线电遥控坦克?日制轻重武器为我国解放战争甚至朝鲜战争都贡献甚大。上面提到的97改中型坦克,中共第一辆装备作战的坦克就是它,现存军博的“功臣号”,有多少人了解其本源?日本有资料吹嘘97改(当然是PLA的)后来还参加过朝鲜战争甚至中印边境自卫反击战,你信么?凭什么不信?凭什么信?

另外,田宫这世界级的模型老牌,为什么只出过97式中型坦克、97改和基于97式的一式自行火炮,没有别的日军坦克装甲车辆?97式车族究竟什么时候相对于谁有先进的地方?又为什么会落后挨揍?之前之后又有些什么?日本是怎么自成的战车体系和风格?欧美的相关评价又有哪些正确与谬误处?

当我发现,凭借中文资料很难对日本陆军的技术兵种进行全面深入的客观了解,我就想,干脆还是自己来研究、探讨和总结吧,毕竟也是看了十年杂志而且受过理工科高等教育的人了;然后就希望能使一些感兴趣的同好摆脱基于感情的成见,正视我们不怎么了解的另一部分历史,并一起理智的交流见解和信息。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