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文摘】【文摘】闲话大唐宰相(作者 弓月) -- 何足道

共:💬21 新: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家园 顺宗、宪宗时期

六、顺宗、宪宗时期

顺宗皇帝在位时间不到一年,并且在位期间已经是一个不久人世的病人了,但是后人对他的评价颇高,犹以近世为最。大学者如王仲荦称其为贤君;官方文人更是以“永贞革新”一词对其进行鼓吹。学界对“永贞革新”是否属实似乎还有很大的争议。我当然没有资格讨论,但是我总觉得其时间、其人物、其事件都达不到改革这一个词的标准。时间上太短,不到一年;事件上涉及不广泛,不够深入。如果说这是一次针对宦官的政治革新,那么其主要领导者对宦官态度实在是不敢恭维:其一,主要的宦官如俱文珍集团并未受到打击;其二,王叔文和李忠言关系不错,去位时还贿赂宦官,请求李忠言、俱文珍等放过他。其余罢宫市、惩贪官、回收神策军权力等均具有进步性,但多是皮面的事情。

下面主要说一下此次所谓的“革新”中的中心人物。顺宗自己建立的实际中枢是以东宫旧人王叔文、王?晌?中心的,(虽然二王都不是宰相,但实际权力在宰相之上),这是他所依仗的主要势力。王叔文又荐韦执宜为宰相。按照旧史书上的观点而言(且不论是否存在歪曲),“革新”集团首脑中,王叔文太偏激,王?商?贪财,稍有韦执宜较冷静。韦出生京兆大族,故政治素质、道德修养明显要好于二王。另外顺宗还继承了德宗留给他的一个中枢,他们是前面提到过的杜佑、郑??瑜、高郢,其中杜佑名为首相,其实早就不管事了。现在的观点,都以这三位是大地主阶级的代表(京兆杜、荥阳郑、渤海高),因“革新”触及其根本利益,而成为“革新”的反对派。(当然这个观点已经遭到了反对意见的驳斥)。这里面虽然不排除经济的成分,但是我觉得权力可能是更重要的东西。首先,王叔文的门第、资格显然不够和几位老相相比,但是他在顺宗的支持下的对朝政的左右全然不将老相们放在眼里,这自然要引起不满。例如杜佑,他才是真正的度支使,但是财政大权全为副使王叔文所掌握。又如下面一例:

叔文一日至中书见执谊,直吏曰:“方宰相会食,百官无见者。”叔文恚,叱吏,吏走入白,执谊起,就阁与叔文语。??瑜与杜佑、高郢辍饔以待。顷之,吏白:“二公同饭矣。”??瑜喟曰:“吾可复居此乎!”命左右取马归,卧家不出七日。

王叔文的这种恃宠弄权的行为,怎么能为诸宰相所容?

再有,二王的道德素质是不为诸宰相所齿的。王叔文太张扬,张扬无所谓,问题就是必须有真本事,而他又仅仅是一个以善弈取宠的书生;王?傻奶氨筛?是令人生厌,“当其党盛,门皆若沸羹,而?捎韧ㄌ煜玛湫唬?日月不阕。为巨椟,裁窍以受珍,使不可出,则寝其上 ”。这句话描述的完全是一个暴发户守财奴的形象。这和二王在“革新”中铲除的大贪官京兆尹李实相比,恐怕是有过之而不及的。

这个“革新”集团的首脑的低劣素质实际上就已经决定了“革新”是不可能有成果的。后面的“甘露之变”是一样的情况。如果皇帝有一个真正有魄力的政治家集团作为倚靠,而不是用一些投机的政治小人的话,历史可能又是另一个样子。

现在的人仿佛对门阀地主的政治很反感,认为他们剥夺了真正读书之人的仕进机会。但是从隋唐的经验看,门阀地主在很多时候无疑比寒门进士的具有更高的能力。初唐政治、元和中兴以及后来的会昌之治都可以作为例证。还有所谓的“牛李党争”,按照陈寅恪的观点,“牛党”是代表寒门进士阶层的,而“李党”是代表山东门阀地主阶层的。(这个问题后面将详细说到,这里只是暂用这个说法)。但是李德裕党的素质、能力、政绩超过牛党诸人又是有目共睹的。所以我觉得一味否定门阀政治是很不明智的。

“宪宗朝,则有杜??公(黄裳)之器量,郑少保(余庆)之清俭,郑武阳(襟)之精粹,李安邑(吉甫)之智计,裴中书(??)之秉持,李仆射(禁)之强贞,韦河南(?? 之)之坚正,裴晋公(度)之宏达,亦各行其志也。”

上面这段话是来自于李肇的《唐国史补》。宪宗元和年间是李肇的当代,所以这段话可以大体反映当时舆论对元和诸相的评价。

宪宗皇帝是中唐以来第一个可以说是比较有作为的皇帝。他所带来的元和中兴和贞观之治、开元盛世相比虽然有差距,但是它无疑显示了大唐晚期依然存在的强大后劲;协助宪宗创造这一局面的宰臣们也无疑是值得大书特书的。

杜黄裳是元和宰相中第一个出类拔萃者。宪宗甫一上台,就面临了来自强藩西川的挑战。西川原本在张延赏、韦皋的治理下,基本上恢复了稳定,但是韦皋一去世便出了问题,节都副使刘辟上表求节度使,并且厉兵秣马,似乎如果朝廷不肯就要动武。这种问题在中唐实在是太常见了,宪宗最初的考虑也是准备由了他算了。但是杜黄裳极力反对,并且力陈用兵之利。杜的意见得到了广泛的支持,同时也打动了宪宗。于是一支大军由高崇文率领,直逼剑南,很快取得全功。

但是不过多久,宗室李??在浙西叛乱。这时的首相已经成了武元衡,他也是一个强硬的主战派,在他和宰相李吉甫的策划下,出兵浙西,变乱很快得到平息。

元和十二年,宪宗决定出兵淮西,用主战派裴度为相、李?逦?将,主持军务。?逖┮谷氩蹋?罪魁吴元济授首。此次战役,不仅消除了东都的肘腋之患,而且保证了唐财赋来源的稳定。史载此战后“横海军节度使程权以沧、景二州归于有司,权朝于京师”、“王承宗献德、棣二州”、“韩弘以汴、宋、毫、颍四州归于有司,弘朝于京师”。等等诸事,都说明了此战的巨大影响。

经过这几次针对藩镇的战争,唐以往的姑息政策得到最终改变,藩镇气焰日益收敛,唐的中央集权再度加强。杜黄裳、武元衡、裴度也随之进入唐贤相之列。

出兵西川时,杜黄裳坚持用神策军使高崇文为将。当时的宿将众多,众人对杜的此举感到不解。后来才知道原来二人中间存在贿赂关系,杜黄裳也因此而罢相。不过后来的事实证明,高崇文的军事才能确实出众,这种将才在整个中晚唐都是很罕见的。入蜀作战是历代王朝的软肋,要么难以成功,要么耗费巨大。名将如岑彭、吴汉、桓温收复蜀地,都不能说是很轻松的(岑彭加吴汉用了四年,桓温用了将近三年),但是高崇文仅用八个月即克之所以,如果说杜黄裳是由于受贿而用了高崇文,那么这个贿赂我觉得是受得有意义的。

武元衡外表是一个风度翩然的读书人,但实际上是一个强硬的主战派,也正是由于这一点,所以才招致藩镇刺客的暗杀。我觉得他是中晚唐名相风度的第一个表率。他的副手裴度无疑受了他的感染,感觉上他的好友李吉甫的儿子李德裕也是继承了他的衣钵。前面的开元宰相张九龄虽然也以风度著称,但是给人感觉未免有些迂,不如后面这几位洒脱。这种名相风气在宋的影响很大,宋相特别注重风度,每个名相后面必要一段这方面的故事。

赵郡李氏为山东望族,出过许多杰出人才。而元和一朝,又是赵郡李氏特别光彩的一个时期。因为赵郡三房在元和朝一房出了一个宰相:李吉甫、李藩、李绛。

李吉甫是一个很有争议的人物。他两度为相,第一次是和武元衡一道拜相,后因被诬陷交通术士,而自请辞职。第二次入相是他推荐的继承人裴??罢相后。李吉甫最大的特点就是上面李肇所说的“智计”。高崇文入蜀虽然统筹上是杜黄裳的功劳,但是细节上李吉甫作了很多工作,特别是在协调诸将关系上面。史载“刘辟平,吉甫谋居多”。(这时他还不是宰相)。

在人事上限制藩镇,李吉甫是功劳很大的。他在一年多的任期内,易藩镇三十六,没有人敢多说话。这和杜、武诸相的武力削藩政策双管齐下,彻底改变了前代的姑息政策。

让李吉甫受到非议的是他第二次为相后的一些做法。裴??是他推荐的,但是由于裴??改变了他的一些既定政策,于是记恨裴??,后来一直将他整到死。李藩对李吉甫再入有意见,李吉甫入相后,用很委婉的方式(如同前面的姚崇陷张说)戳了宪宗的一个伤疤。这个伤疤正是宪宗听从李藩反对用兵淮西的意见,而允许吴少阳袭节钺的事。宪宗很不高兴,李藩由此而免。李吉甫后来依附宦官,与刚烈正值的同列李绛时常发生矛盾,李吉甫便暗中诋毁李绛,但是由于李绛深得宪宗信任,所以没有被打倒。李吉甫主持的一次科举中,举子牛僧孺、李宗闵等指斥时事,李吉甫认为他们是在指责自己,便在宪宗面前哭诉,直到牛、李等被处理。这件事情被认为是后来党争的肇源。

李吉甫在中枢大概没有什么朋友,可能只有武元衡等少数几个。后来宪宗回忆李吉甫时,也认为他过于奸滑,称只有李绛才可算真宰相。

到了现在,李吉甫这类二流名相大多已经没有什么名气了。可能通过《元和郡县图志》了解他的人还要多一些。称他为地理学家是合适的。

李藩、李绛是魏征一类的人。二李在当时都以梗直著称,善于直谏,尤其厌恶宦官以及像李吉甫那样花言巧语的人,但是对于战事又往往持反对意见。然而这并不说明他们具有书生的软弱因袭了对藩镇的姑息政策。他们从国计民生的角度考虑得比较多,认为国家财政无法承受过多的战争开支。特别是在宦官吐突承璀讨魏博无功而还之后,财力不济的情况更加突出。后来宪宗又想出兵,李绛力谏,分析形势,认为魏博自身不稳固,没有必要竭国用而逞一时之势。果然不久魏博内乱,大将田兴以六州之地归于唐。史称“其经始营创,皆绛之谋”。

在后人的评价里面,赵郡这三位宰相中,李绛是最受褒扬的,原因可能和魏征、张九龄、陆贽受到赞扬一样,是知识分子的人格缩影,是一个时期内的道德典范;其次是李吉甫,说他是贤相的也有,说他是奸臣的也有;再就是李藩,李藩其实基本没有受到批评,但是才能不济,政绩太少。

元和朝的山东四姓里面,最得意的是赵郡李氏,其次就应该是荥阳郑氏了。如果将短命的顺宗朝算过来的话,郑氏也和李氏一样有三个宰相:郑余庆、郑??瑜和郑襟。郑??瑜前面稍有提及,宪宗即位后不久便去世了。郑余庆首度入相是在德宗贞元末,宪宗即位便再度擢拔。当时的中枢还包括杜佑和郑襟,敢对宦官厉害的只有余庆一人。品行完洁是他的一个特点,然而可能他和宪宗的考虑有不一致的地方,他很快就被罢免。虽然后来宪宗对他尊崇备至,但是直到穆宗立,他都未再相。

郑襟在德宗朝就一直是顺宗父子的强力支持者,这大概是他入相的最大的一个原因。郑襟起初是一个很有主见的人,从立顺宗、立宪宗,包括建议不能让宦官分割中枢权力等事件都可以看出这一点。然而有趣的是,宪宗罢免他的原因竟是不满意郑襟的“无所建言”。前面提到的李藩正是因为这方面超过郑襟而取代了他。这前后的不同其实算不上矛盾,因为前有杜黄裳,后有李吉甫,在中枢哪有郑襟说话的地方?郑襟还没说什么,李吉甫就不满意了,想办法要把他搞下去,好得有李绛相助,要不然宪宗一气之下就完了,哪里有什么仆射做,可以活到文宗朝?

四姓中的北朝一二号高门清河崔氏、范阳卢氏在这一段时期没有出过宰相,倒是不在山东范围的河东裴氏出了两个名相,一个是裴??,另一个是可称中唐最伟大政治家的裴度。在前面没有介绍过的宪宗朝宰相中,可以说一说的也就这二人了。在介绍这二人之前,先对元和后期的宰相做一个总说。

宰相并可算是文学家的有三:权德舆、令狐楚和段文昌。其中权德舆在今天的名气是最大的,《唐诗三百首》上有他的作品一首;令狐楚擅长的是四六骈体,多是诏令、奏疏之类的官方文体;段文昌是高崇文在西川“捡”回来的,令他出名的莫过于“韩碑”事件。宪宗平淮西后,令韩愈撰写《平淮西碑》。韩愈的碑文将裴度推为第一功臣。这引起了主将李?宓牟宦?,并向宪宗投诉此事。宪宗苦于舆论和后宫的压力,命令磨去韩碑,新的碑文由段文昌撰写,当然这一次李?宄闪说谝还Τ肌:?愈是很推重段文昌的,然而段的才力绝对无法赶超韩愈。李商隐在《韩碑》一诗中充分肯定了韩碑的地位。

这三相虽然文学、风度俱佳,但是一个共同的缺陷就是不敢言事。这和宰相的名份是很不相称的。不过也是宪宗后期中枢普遍存在的一个问题。其中原因,首先是来自宪宗,一系列的胜利使得他变得不清醒,听不去东西。其次是宦官,宪宗对宦官的信任甚于朝官,宦官又在朝官中培植了大批自己的势力,一般情况,朝官是不敢触及宦官利益的。

再次就是宰相自身的原因,元和后期势力最大的宰相有三人, 李逢吉、 皇甫骖 和程异,用今天的观点来说,他们都是名副其实的奸臣,像李林甫一般堵住了大臣们的口。

其余的,像张弘靖,宰相世家出身,但是才能一般。出镇幽州,不知道因俗制变,出家的刘总刚刚向朝廷献出的幽州马上又产生了动乱。(弘靖祖父开元宰相张嘉贞,父贞元宰相张延赏,三代连续为相者,唐朝仅此一家)。于钆是出将入相之人,但是和有牵连,遭到贬黜。李帑则相反,他由宦官举荐入相,自己却以之为耻,自愿甘心不做这个宰相。稍好的是韦贯之和崔群,前者是一个沉毅正直的实干家,对虚华的文学之臣很反感,对横暴的聚敛之臣也很反感。他对淮西之战作用颇大,然而后来和裴度产生了矛盾,由此而罢。后者说了很多宪宗不爱听的话。最有名的一个例子就是皇甫槟认为宪宗应该加“孝德”的尊号,但是崔群认为这两个字不适合宪宗。崔群的意思可能是宪宗的皇位是从他老爹那夺来的,并且对他老爹的政策一并废除,对其旧人一并贬斥,所以不能用孝字。这自然让宪宗很不高兴。加上他已经得罪了这时的红人皇甫槟,他的罢相便成了理所当然的事。

裴??是接武元衡、李吉甫的班的,而后他又引荐了李藩,组成了元和朝第三个比较得力的中枢。虽然李藩是门下侍郎同平章事,但是就才能,李藩是不及裴??的。这一时期主要的政绩也是裴??做出的。

李吉甫可算是裴??的恩师,裴??的发迹多赖李吉甫之力。而裴??也为李吉甫做过很多事。浙西乱平后,天下以吉甫为贤相,这其中就有裴??的不少功劳。然而裴??为相后,竟和李吉甫反目成仇。后来李吉甫重新得势,全然不顾及往日的情谊,对裴??的打压排挤一直到裴??去世。李吉甫太小看裴??了,他希望裴??永远做他的门生,但以裴??之才,岂会甘当台前的木偶。裴??为相,对旧制多所更改,治以法度,任以精英,不仅最终确立了元和之治,还为以后几朝培养了大批人才。这些人中,有元和朝稍后的宰相李绛、崔群、韦贯之、李夷简,更有历仕四朝,五度入相的杰出政治家裴度。

武元衡再相后,坚持一贯的强硬政策,裴??在这个时候成了他副手。当时,成德王承宗多次击败官军,称雄河北;吴氏一家割据淮西,朝廷对其用兵正在进行。对于他们而言,武元衡早就是眼中之钉,肉中之刺,不拔不行。元和十年六月某一天的清晨,武元衡、裴度在各自上朝的途中遭到袭击,武元衡当场身亡,裴度受伤幸免于难。事件之严重,震惊朝野。很多大臣慑于暴徒之残忍猖狂,提议放弃淮西用兵,并且罢免裴度。但是宪宗力排众议,不但不免裴度,而将他擢为宰相,全力主持淮西军务。宪宗这一举动无疑为日后功成奠定了基础。

淮西之战自元和九年始,终于元和十二年,为元和朝历次战事中之时间最长者。在这次战争中,裴度起的是总指挥的作用。参战将领严绶、李光颜、李文通、乌重胤、高霞寓、韩弘、李?宓榷际堑笔泵?将,但是都没有能力统筹战局。他们的门户观念很重,难于团结。所以前期官军的战绩是不乐观的。在李光颜、高霞寓等吃了败仗之后,大臣包括李逢吉等宰相在内形成了一股很强的反战势力。这个时候又是裴度出来支撑局面,才使得进行已经的武力计划不至于中途流产。李?迨窃诟呦荚?败后成为主力的,裴度当时力赞李?蹇捎茫?寄以厚望并且亲临战场,果然李?遄詈蟪闪私崾?这场战争的人。

元和后期,中唐政治的一个关键词----朋党已经初露端倪。其代表是宰相李逢吉和他的爪牙“八关十六子”。在这个时候,他们显然还不是政治的主流。真正的主流是程异、皇甫槟这些财政系统出身的官员和宦官。但宪宗一去世,朋党问题便突然变得很突出了。李逢吉、元稹交倾裴度,裴度之门生李宗闵、牛僧孺弃他而去等等这些,都是后话。不管裴度所处的集团到底怎样,对于以上这些人,他都是否定的。宪宗问及他对于朋党的态度,他回答:“君子小人以类而聚,未有无徒者。君子之徒同德,小人之徒同恶,外甚类,中实远,在陛下观所行则辨。”他的这个观点被李德裕所继承,甚至于后来欧阳修的《朋党论》也是脱胎于此。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