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爆笑】为表示对铁手以及六扇门各位弟兄的尊重 -- yuanjiangni

共:💬27 🌺3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家园 【爆笑】物质文化-经济-工商业

工商业

三国时期的工商业实在是乏善可陈。毕竟,全部精力都放在打仗上面。经济建设和发展就变成退而求其次的事情了。在那个时候,三个国家之间根本上没有什么象样的贸易。大多是小额贸易(私人经营)而国家控制的互市/互易除了在某几个年头是存在的以外,基本上都是停滞的。

三国时期比较能拿的出手的几个工商业项目也就是盐铁,织造,造船和蜀锦,还有就是一些国际贸易了。其他的,吴还有珍珠交易。

盐:

三国时期的盐,总共是3种:海盐,池盐,井盐。

海盐好理解。魏,吴都有。

池盐是魏国在当时的武威,酒泉所做的盐池,实际上就是如今的甘肃青海的盐

魏志徐邈传:「河右少雨,常苦乏谷,邈上修武威酒泉盐池以收虏谷。」

井盐是蜀的特产了,尤其以自贡地区的最为出名。

文选左思蜀都赋:「家有盐泉之井」

当时的三种盐都是官盐,私盐并存。原因有2,其一是官家主要精力在战争上,管不了这么多事情;其二是由于人口的减少,实际上盐的消耗量比汉代小了很多。魏和吴都有专门的盐官,但是只是负责买卖并不负责生产。

值得一提的是蜀的井盐。为什么哪?实际上井盐是当时质量最好的盐了。海盐和池盐的杂质比较多且成分复杂。虽然主要成分是Nacl,但是实际上,味道并不怎么样。酸,苦,涩俱全。但是蜀的井盐在当时的生产水平下完全不含杂质。是质量最上乘的盐。四川天府之国确非美誉。

井盐的开采过程是开井50-200米,采卤水,井盐的卤水主要是2种,黄卤和黑卤,如果真是拿这2种卤炼制的话,出来的结晶其实根本不能吃。为什么哪?因为根本就不是盐nacl. 黄卤是一种硫酸盐,而黑卤是一种Na盐,我记得不太清楚了,基本上是一种置换反应,置换出来的是NaCl和硫酸盐,接着,按照当时的做法是用豆浆的大分子沉淀作用使硫酸盐形成絮状沉淀,然后利用火井(天然气,蜀地同样盛产)熬制出盐结晶。不过当时的人们似乎并不掌握子母盐的工艺。所谓子母盐就是用已有的盐晶体促进过饱和溶液的结晶。

当时的蜀井盐是另外一种流通的一般等价物。只不过,在当时盐的储存不便,所以并不象丝帛那么流行。

铁:

中国人古代经常把盐和铁一起说,叫盐铁盐铁的。盖因为盐铁经常是由同一个官员所掌控的。

蜀志王连传:「迁司盐校尉,较盐铁之利,利入甚多,有裨国有。」

蜀志吕义传:「初先主定益州,置盐府校尉,较盐铁之利。」

魏志王修传注引魏略:「修为司金中即将,陈黄白异议……魏志韩暨传:「徒监冶谒者,……在职七年,器用充实,制书褒叹,就加司金都尉,班亚九卿。」蜀志张裔传:「先主以裔为巴郡太守,还为司金中郎将,典作农战之器。」

通过上面的例子,大家已经看出来,蜀和魏都有专门的官员负责盐铁的买卖和生产。但是吴是个比较特殊的例子,吴国并没有专门的盐铁官员。因为和蜀还有山越(当时的少数民族和逃亡到山野的汉人总称,呵呵,在现在的湖南一带。)都有铁的贸易,而且,在当时吴所控制的地区并没有大的铁产地。所以吴国也就没设有专门的官员了。而当时山越很多自炼钢铁,出售给吴换取衣服和日用品。吴志诸葛恪传:「山谷万里,其幽邃民人,未尝入城邑对长吏,皆仗兵野逸,白首於林莽,逋亡宿恶,成共逃窜,山出铜铁,自铸甲兵。……」

三国时期的铁实际上并不能满足人们的“需求”,如果只是做做锄头什么的农具,似乎用不了很多。但是如果是为了战争准备,做起刀枪剑戟什么的,好象就不够用了,更遑论做铠甲。实际上大家在电视里看到的“三国演义”电视剧比《三国演义》小说还假。因为当时的技术和工艺水平制造不出那样的铠甲,而且当时的士兵所着的大多是牛皮甲而已。因为铁的匮乏,魏从曹操开始就制订了用铁抵刑罚的规定:文献通卷刑考三:「魏武帝既建魏国,乃定甲子科,犯钺。左右趾者,易以斗械,是时乏铁,故易以木焉。

织造业

首先澄清大家一个观点。当时所谓的织造业,其原料并不是棉花或者木棉。因为当时这2种东西还都没有传入中国。所谓丝织业是指当时的蚕丝业以及麻葛织造业。中国人普通人当时穿的并不是棉布,而是麻葛质地的衣服。

吴志蒋钦传:「权尝入其堂内,母疏帐缥被,妻妾布裙,权叹其在贵守约,却敕御府为母作锦被,改易帷帐,妻妾衣服悉皆锦绣。」

吴:

吴国的织造业在当时是最不发达的。关于此问题,本人也一直没有想明白。因为吴所在的地理位置应该是中国织造业最发达且地理条件最好的地区。但是当时吴的情况是,真正的丝绸织造业并不发达,而麻和葛的织造业在江南就很普遍。

全三国文卷六载魏文帝诏有云:「夫珍玩必中国,……未闻衣布服葛也。」

因为吴的织造业不发达,因此有了下面的记述:

吴志华窍传载窍疏有云:「今吏士之家,少无子女,多者三四,少者一二。通令户有一女,十万家则十万人。人织绩一岁一束,则十万束矣。使四疆之内,同心戮力,数年之间,布帛必积。恣民五色,惟所服用,但禁绮绣无益之饰,……此救乏之上务,富国之本业也。」

而麻葛的记述则比较详细:

文帝(此文帝是曹丕)诏,既嗤江东之衣布服葛,复谓「江东为葛,宁可比罗纨绮垮?」後汉书独行传陆续:「陆续字智初,会稽吴人也,世为族姓,祖父闳,字子春,建武中为尚书令,美姿貌,喜著越布单衣,光武见而好之,自是常敕会稽郡献越布。」後汉书后妃明德马皇后:「及帝崩,肃宗即位,尊后曰皇太后,诸贵人当徙居南宫,太后感析别之怀,各赐王赤绶,加安车驷马,白越三千端,杂帛二千匹,黄金十斤。」

蜀:

关于蜀的织造业,应该说是3个国家里最强的。原因有2,第一是受战争影响小,第二是蜀锦的染色技术比较高。

後汉书方术左慈传:「操恐其近即所取,因曰,吾前遣人到蜀买锦,可过敕使者增市二端。」

吴志孙权传注引吴历:「蜀致马二百匹,锦千端,及方物。」

蜀志先主传注引典略:「备遣军谋掾韩冉赉书吊,并贡锦布。」

全三国文卷六十六载张温表:「刘禅送臣温熟锦五端。」

左思蜀郡赋有云:「百室离房,机杼相和,贝锦斐成,濯色江波,黄润比筒,毁金所过。」

蜀灭亡以后,王宫里面最多的就是蜀锦和各种绫罗绸缎。

而蜀的蜀锦质量之好是各国所公认的。文帝诏曰:「前後每得蜀锦,殊不相似,比适可讶,而鲜卑尚复不爱也。自吾所织如意虎头连璧锦,亦有金薄,蜀薄来至洛邑,皆下恶,是为下工之物皆有虚名。」

蜀国最后的对外贸易最大宗的部分实际上也是靠蜀锦维持的。虽然是高档消费品,但是各国都有需求。

魏:

魏值得一提的大概也只有上党的麻织业。

曹植表日:「欲遣人到邺市上党布五十匹作车上小帐帷,谒者不许。」所谓谒者是指当时曹丕派到自己封王的各个兄弟身边监视自己兄弟的人,全称是监国谒者。

当时的麻织品虽然数量最大,但价值最低。“上麻二十二斤,下麻三十大斤,当绢一匹”。

造船业:

造船业当然是吴为最发达,吴亡时,官有舟船达五千馀艘, 吴志孙皓传注引晋阳秋:「?F收其图籍,……舟船五千馀艘,……」民众之间的舟船数量之大当然可想而知。建安郡盖有一大船厂,故罪人辄谪至建安造船。 吴志孙皓传凤皇三年:「会稽妖言章安侯奋当为天子,临海太守奚熙与会稽太守郭诞书,非论国政,诞但白熙书,不白妖言,送付建安作船。」吴志张??传:「子玄官至南郡太守,尚书。玄子尚,孙皓时为侍郎,……送建安作船,久之,又就加诛,。」

吴的造船业是比较N的,当时吴制造的海船向北可以到达东三省(支援公孙渊),向南最远应该是到达过印度。吴志薛综传载综疏:「田户之租赋,裁取供办,贵致远珍,名珠、香药、象牙、犀角、玳瑁、珊瑚、琉璃、鹦鹉、翡翠、孔雀,奇物充备宝玩,不必仰其赋入以益中国也。」吴志士燮传:「燮每遣使诣权,致杂香细葛辄以千数,明珠、大贝、流离、翡翠、玳瑁、犀象之珍,奇物异果,蕉邪、龙眼之属,无岁不至。」吴志孙休传永安五年,「是岁使察战到交趾调孔雀、大猪。」

魏和蜀同样也有造船业,但大多是为了战争需要。例如,诸葛村夫造的木牛流马里面的流马实际上就是在现在的汉水上运送粮食的一种小船,而不是什么神话的运输工具。

魏国虽然也大规模造的龙舟楼船,也只不过是为了战争的需要。魏志文帝纪黄初五年:「八月,为水军;亲御龙舟,循蔡颖,浮准,幸寿春。」魏志明帝纪景初元年:「诏青兖幽冀四州大作海船。」(伐公孙渊用)

吴国当时已经开始开发南海珍珠。从上面的注释里应该可以看的到。只不过限于当时的能力,开采能力有限罢了。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