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拜山贴:也谈评书-和萨苏(上) -- 冷原子

共:💬103 🌺173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7
下页 末页
家园 评的好!
家园 三打祝家庄?
家园 道理大约类似于很少男性着迷于穷谣剧吧
家园 【原创】也谈评书-和萨苏(下)

没想到大家这么捧我的场,真是受宠若惊。前几天工作比较忙,未能及时填坑,在这儿说声抱歉啦。现在我们接着往下聊。

上次说到我最想重听的一部袁老的作品。大家给出了很多猜测。其实我想听的,是袁老的一部长篇评书,名字叫《漩流》。各位热心的朋友们,好像都没提到这部书,看来它确实不太出名。我也就是在八十年代上小学的时候听过一遍,不过印象很深。这部书描写的是抗战期间发生在地处大后方的川中小城涪陵的故事。这个特殊的历史和地理背景,致使《漩流》跟《烈火金刚》等等描述敌我正面交锋的作品有一个很大的不同,那就是这部书里面有着各种各样的,性格和形象十分多样而复杂的人物。其中既有我地下党员,报馆编辑李明,又有早年追随孙中山先生参加革命,后来创办涪陵轮船公司的民族资本家高先生(抱歉,名字记不清了),还有留学西洋,心怀实业救国梦想的青年海归朱加富,朱加富的丫鬟,身世神秘的春燕姑娘,高老先生的女儿,思想激进的学生高倩,以及老谋深算的国民党特派员段玉星,涪陵本地的大流氓头子(又忘了名字了)和他的三姨太等等等等。这些身世和经历不同,信仰与性格各异的人物,交织在一起,演绎了一个个虽然没有战场上的枪林弹雨,却同样紧张激烈的故事。这部作品以其独特的题材,是当时听惯以侠义英烈为主题的评书的我,感到耳目一新。

《漩流》的众多人物中,让我印象最深的是一个叫“冯烂王”的人。这是一个行走江湖,混迹于流氓市井当中的中年人。请看袁老对他形象的描述:“头戴一顶破草帽儿,上身传一件破西装,脖子上当啷者半根领带,下面一条灯笼裤,脚底下一双特大号儿的美国抓猴儿大批鞋,是翻皮亮掌儿。”就是这么一个打扮怪异,不修边幅,没有正经职业的人,真实的身份竟然是我党的地下党员。在八十年代,银幕和媒体上的正面人物大多还是英俊威武的高大全形象,冯烂王这样一个小说中的地下党员,在当时显得很吸引人。

《漩流》中有两个桥段让我难以忘怀。一个是国民党特派员段玉星怀疑冯烂王是以闯江湖为掩护的共产党,于是在警备司令部摆下鸿门宴。酒席宴前,摆出三道考题试探冯烂王。一是走刀山,让冯赤脚走过尖朝上固定在地上的七七四十九把匕首;二是天狗吃日头,就是让冯用舌头舔烧红的火炭;三是让冯赤手空拳从滚开的油锅里捞铁球。段玉星的逻辑是,冯烂王如果闯不过或者不敢闯这三关,那就是共产党;反之如果能闯过这三关,那他就是货真价实的江湖人,而不是共产党。因为共产党是不会用一个在江湖上混过的人的(思维盲区啊)。结果冯烂王施展绝技,真的闯过了三关,从而消除了段对自己的怀疑。袁老利用评书的技巧,把这段故事讲得活灵活现。多年以后,我凭借当年的零星记忆,多次在非正式场合给一大群人讲这段故事,听众每每群情耸动,屏气凝神的细听。足见评书艺术的魅力。

《漩流》中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第二个桥段,是段玉星利用美国出品的定位仪,查找共产党设在涪陵的神秘电台。结果发现电台在大流氓头子的三姨太家里。于是段把三姨太当作共产党抓到警备司令部,单独审讯。没想到二人交锋,三姨太竟然点出段的真正身份--日本高级特务“梅花大尉”,而三姨太之所以知道这个秘密,皆因三姨太本人就是比梅花大尉还高一级的“樱花少佐”!段玉星惊惧之下,担心三姨太报复自己,竟铤而走险想用毒酒杀死三姨太,也被后者识破。这段情节被袁老演绎的扣人心弦,里面三姨太说的暗语“樱花开了,梅花谢了”我至今记忆犹新。

《漩流》这部作品,袁老只完成了上半部,说到春燕跳崖为止。当时曾留下扣子,说下半部有春燕死而复生,朱加富热恋孔二小姐(不知是不是那位让胡宗南感觉雌雄难辩的空祥熙二女儿)等等精彩情节。但是知道今天,我也没听到袁老填上这个大坑。而且上半部《漩流》的音频,在网上也找不到。这个作品还曾经被改编成电视剧。我说得那两个桥段都有体现,不过也只演到上半部结束。我推测,这个作品的底本,应该是一部小说。可能这个小说当年就只出版了前面的一半。

最后我必须说一句,我想重听《漩流》,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我在十几年里面,一直没有机会听这个作品。于是当年的美好回忆不断发酵,得不到的东西就是最好的这个心理在潜意识里产生了作用。于是越听不到就越想听。其实如果真的让我重听这个作品,恐怕和《水泊梁山》一样,会挑出很多毛病来。所以听不到也是好事情,可以在心中保存一个完美的印象。

我们再说说单田芳。单老恐怕是现如今知名度最高,在群众中人缘最广的一个评书表演艺术家了。连他独特的沙哑嗓音(据说是因为文革是受的伤害),也有人争相模仿。我清楚的记得,1995年7月8日晚上,中央电视台《曲苑杂谈》栏目播出了系列小品《聪明的剧务》中的一集。在这一集中,主演邹德江模仿单田芳的语言声调说天气预报。这个节目后来迅速窜红,邹德江也凭着模仿单田芳的本事起家,后来成了央视的主持人。我之所以把时间记得这么清楚,是因为那天我正好高考。虽然第二天还有一门物理要考,可我那天晚上还是看了这个节目,并为之兴奋了不短的时间。

其实早年间,在我心目中袁阔成的地位是高于单田芳的。原因就是楼下说得,袁阔成的评书比较阳春白雪。但是有一次我和家里的长辈聊天,发现父辈们异口同声更喜欢单田芳。从那时起,我开始重新反思两个人的作品。时至今日,我必须承认单老的表演确实有很多袁老没有的独特之处。

个人的感觉,单老最出众的地方,在于其对语言的运用。单老充分的调动了语言的每一个元素,从遣词造句到语音,语调,语速,语气,停顿,气口,拟声等等。可以说,各种语言的优势,被单老发挥的淋漓尽致。我曾经多次做过这样的尝试,就是设想自己来叙述单老评书中的某一个场面或者情节,每一次都感觉,真的找不到比单老更好的处理方法。与袁老不同,单老的语言,很少有特别文雅的词句。多数的时候,他都只使用最为直白平实的市民语言。然而这些市民语言,同样能够出色的完成塑造人物,烘托气氛,推动情节,发表评论的使命。在《铁伞怪侠》里面,有这样一个情节。一大群正派剑侠在聚会,忽然反派第一高手,投降大金国的神刀大剑盖九霄出现了。尽管正派人物众多,但盖九霄和大家是老相识。大家知道,盖九霄武功太高,正派这边没有一个人是人家的对手。所以气势上还是盖九霄占上风。单老有一段描写:

盖九霄抱着肩膀往人群前头一站,用手点指:“今天你,你,你;他,他,还有他,一个都走不了!”

这里面“你,你,你”三个字一字一顿,“他,他,还有他”语速逐渐加快,“一个”的一字托长音。就这简单的一句话,盖九霄居高临下的狂妄气势就凸现出来了。其实靠我在这里打字的方法,是无法重现单老声音的风采的。说到这里我不仅想到候宝林老先生曾经说过,标点符号在相声演员里面是不够用的。应该发明一套丰富的标注语气语调的符号体系。可惜他老人家最终没能完成这个工作。我觉得这条体系如果发明出来的话,对相声演员,评书演员,影视剧配音演员以及一切吃开口饭的人,都将是十分有用的。

单老语言的另一个特点是略带幽默。这个特点其实是袁阔成和田连元等人都具备的。相比之下刘兰芳和连丽如两位女艺术家反倒差一些。在《滦蒲包与丰泽园》里面,有一个叫刘怀顺的人物。此人不学无术,在解放初当了国民党的小特务,留在北平。一次刘去劝说其姐夫汪恩璞加入特务组织,说到了美国的强大,单老给刘安排了这样一段独白:

“...另外美国还有压箱底儿的宝贝,原子弹啊。姐夫原子弹你见过没?知道那玩儿多大个儿吗?知道那玩儿多大威力吗?当年美国在日本广岛,长崎投下两颗原子弹,小日本子就不行啦,日本天皇都哭了,对着喇叭,宣布无条件投降....”

这段独白,诙谐幽默,又符合人物的身份,堪称精彩。

据单老自己说,他一生说过上百部评书。我觉得,这些作品可以分成四个大类。一是袍带书,就是讲金戈铁马,改朝换代的故事的。比如隋唐系列的《隋唐演义》,《大唐惊雷》,《薛家将》;《明英烈》系列的《明英烈》,《燕王扫北》以及《三国演义》,《封神榜》等等。这些作品中我个人认为单老的代表作是《明英烈》。单老的《明英烈》是一个完整的版本,从元顺帝摆设武科场,常遇春马踏贡院墙一直讲到朱元璋跑打庆功楼,胡大海北走燕京城。其中有无数精彩的情节。尤其是下半部明英烈,单老塑造了以常遇春的次子常茂为中心的一群少年英雄的形象,听来生气勃勃,让人悠然神往。(待续)

家园 【原创】也谈评书-和萨苏(续完)

很多听众都把单老的《隋唐演义》奉为经典。但是我感觉,单老的这部评书,比较集中的体现了他的一个弱点,就是情节的粗糙。这里面多说几句隋唐。个人的感觉隋唐恐怕是传统袍带书里面情节最复杂,版本也最多的一部作品。单单一个十三杰(一说十八条好汉)的排名顺序,不同的人就有不同的说法。要想说好隋唐,必须有能够驾驭大场面河复杂结构的能力。我感觉单老的隋唐,删除和简化了很多情节,使的整个故事减色不少。

我曾经在11年前在中央电视台《电视书场》栏目里面听过已故的评书表演艺术家马增琨(我怀疑是唱西河打鼓“玲珑塔,塔玲珑”的那个马增芬的哥哥或者弟弟)说的《罗家将》,就是把隋唐里面关于罗成父子的故事拿出来说。当时的感觉,真实惊为天人。马增琨把隋唐里面复杂的人物关系驾驭的游刃有余,丝毫不乱。里面有很多单老版本中没有的情节,比如接龙岭罗成收降老虎兵,破一字长蛇阵罗成装哑巴,杨林十三太保中除了罗方薛亮秦琼之外其他人的事迹,双抢大将丁雁平兵败出家等等。另外在一些细节的处理上也比单老丰富,比如瓦冈山迎接罗成的时候每个人的门旗上的诗句的含义,罗士信和丁雁平的甥舅关系,还有程咬金从年轻到年老的变化:年轻的时候不识字,年老时已经可以作半篇文章了,因为有夫人裴彩霞的辅佐。在单老的版本中,程咬金从年轻到年老都不认识字。当时我的感觉是,马增琨的隋唐,在表演的细腻,人物性格的完整,情节的合理性以及丰富程度等方面,都超过了单田芳,而且肯定也超过了袁阔成,如果袁老说过隋唐的话。多年来十分想听马增琨的全本隋唐,可惜这么多年也未能如愿。

我们还接着说单田芳。单老作品的第二大类是所谓短打书,就是讲侠义故事和公案故事。单老这类作品很多,包括三侠五义系列的《五鼠闹东京》,《七杰小五义》,《白眉大侠》,以及《童林转》,《三侠剑》,《宏碧缘》(讲武则天时代的故事,跟京剧中《龙潭鲍骆》情节相同),《铁伞怪侠》,《风尘三侠》以及宫白羽原作的《十二金钱镖》等等。个人感觉这类作品的代表作是《白眉大侠》。当年我曾经同时听四个广播电台播放《白眉大侠》。这部评书中的人物塑造比较成功,徐凉,蒋平,房书安,卧佛昆仑僧,还有通天教主式的武圣人于合,每个人物的形象都呼之欲出。而且这些人物普遍具有比较强的喜剧色彩,经常让听众发出会心的一笑。其中,尤以“书筋”房书安最为出彩。事实上,单老的众多作品中,常茂和房书安是给我印象最深的两个人物。值得一提的是,在白眉大侠中,单老始终给主人公徐凉配以山西方言的念白,喜剧效果浓厚,令人听来忍俊不禁。这个处理似乎是沿袭了老一辈评书艺人的做法。在京剧《徐凉出世》中,徐凉从始至终念山西白,从而使该剧成为京剧中为数不多的丑行担任主角,还念方言白的作品。我估计京剧中的这个处理,很可能是受了评书的影响。

《白眉大侠》的另一个特点是书中的人物经常会有一些爆长无比的绰号,比如书中的第一高手“东海小蓬莱,横推八百无对手,轩辕重出(!)武圣人于合于九莲”,还有两个人打包出现的:“河南登封嵩山少林总院,扭转乾坤目览十方欧阳中惠,铜金刚铁罗汉摩成大力佛欧阳璞中”。个人的感觉,武侠小说的绰号,要么短小精悍一针见血,比如东邪西毒;要么就要有足够气势,朗朗上口(这很重要,平仄的安排是一个需要考虑的因素)又与众不同。《白眉大侠》就是第二种风格的典范。除了白眉大侠之外,单老的三侠剑也是不错的,尽管我只看过他的书稿,而没能亲耳聆听。

三侠五义系列和三侠剑系列,是传统短打评书中最丰富的两个系列故事。单老的三侠五

义,比较完整。而三侠剑系列则仅仅说了胜英时代的故事。黄三太时代的故事,则只有一个以窦尔敦为主角的长篇《连环套》。而且在这个长篇里面很多情节的处理根传统的做法也很不一样,基本上是一个颠覆版的《三侠剑》。原先的正面人物全都成了反面。而很多艺人都常讲的黄天霸时代的系列故事(即施公案),单老似乎说得不多。至少我没听到过。事实上传统评书中的黄天霸系列有很多很精彩的情节,比如“八大拿”,玉泉山百鸟朝凤,麒麟谷百兽朝麒麟等等。田连元,连丽如都曾经说过施公案。不过麒麟谷百兽朝麒麟以及这以后的情节,似乎现在鲜有人说了。另外需要说明的是,三侠剑系列跟通常的公案小说有个很大的不同,那就是三侠剑里面主人公的结局大多不好。胜英,黄天霸和施公都是被仇人暗杀而死。前辈的艺人想通过这种安排的原因说明什么,我不是十分清楚。不知河里的高人有什么看法。

单老的短打书作品,尤其是公案故事,情节大多重复雷同,人物普遍脸谱化。这是他的另一个大缺陷。这些作品中,都有一个武功高强的年轻的主人公,一个房书安式的喜剧人物,一个喜欢穿白衣服的骄傲的年轻英雄,一个傻英雄;故事一般也都是这些人保着一个清官到处抄山灭寨,清剿各门户的江洋大盗,海洋飞贼,杀人的凶犯,滚马的强盗。这些匪徒们被逼急了,往往会进皇宫盗取国宝,还会留字陷害好人,于是英雄们往往要在一百天之内寻回国宝等等等等。我感觉,单老的短打书,听一部《白眉大侠》就足够了。

单老的第三类作品是历史类评书,包括《百年风云》,《民国风云》,描写张作霖的《乱世枭雄》等等。应该说这些作品对我影响还是蛮大的。我听百年风云的时候,还在上小学。这部评书给了我很多近代史的知识,更重要的,是引发了我对于历史的兴趣。听《乱世枭雄》的时候我上高中,从这个评书里面知道了很多东北的人和事。汤玉麟,孙列臣,张作相,郭松龄,张景惠这些历史人物的名字,我都是从单老的评书里第一次听到的。郭松龄反奉的故事,也是从这个评书里听说的。我记得后来看央视的连续剧《远东阴谋》,里面开篇就讲郭松龄反奉,当时觉得这些故事不都是单老书里说的吗?枪毙江登选,巨流河之战,炮兵之父邹作华倒戈,张作霖义释众叛将,都是单老说过的情节。当时我真怀疑编剧是不是就是听着单老的评书写的剧本。

播讲历史题材的评书,对在青少年中普及历史知识有一定的帮助。这方面的尝试者,除了单老之外还有一位善说清宫史的田占义。必须看到,历史类的评书,受众多是年纪不大的少年儿童,很容易将评书中的故事当成史实。这类作品在创作上应该尽可能与史实吻合。个人的感觉,在这方面单老还有改进的余地。

除了上述三类作品之外,单老还表演过一些不太好归类的作品。比如前面提到过的《滦蒲包和丰泽园》和一个中篇《洛阳豪客》。《洛阳豪客》是一个有反武侠意味的作品。尽管其情节荒诞,但是立意上还是有很独特的地方。《滦蒲包和丰泽园》讲述北京民国年间著名饭庄丰泽园和他的创始人滦蒲包的人生经历。我对北京的餐饮历史曾经有过一些涉猎,因而对这部评书曾经有很高的期望。但是听过之后,感觉很失望。这部作品和前面提到的袁老的《水泊梁山》一样,存在着大量情节缺乏逻辑,人物行为缺乏合理性的问题,很难称得上是一部高水准的作品。

总而言之,我个人认为单老的评书艺术,其优点和缺点都是十分明显的。优点在于表演上的生动,而缺点则在于底本创作上的粗糙,单调和不严谨。萨苏兄说单老是评书艺术上无法逾越的高峰,我个人的感觉,在表演上,语言的运用上,可能确实如此。但是在底本的创作上,后辈演员必须突破单老的水准,否则的话,评书艺术是很难有更大的发展的。

什么是一部好的评书作品?个人感觉,一部好的评书作品必须具备以下几个条件:生动传神的表演,恰到好处的评论,形象鲜明的人物,以及一个优秀的底本。现下的艺术家们,通常能满足第一个条件,特别优秀的,比如袁阔成,单田芳以及马增琨等等,可以满足第二个条件。而底本的问题,却往往构成很多作品的致命伤。底本不好,形象鲜明的人物也就无从谈起。

事实上,评书底本的创作,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和京剧一样,评书的底本,也有文人本和艺人本的分别。文人本就是由文学家完成首度创作,再由艺人们进行二度创作的作品,比如三国演义,水浒传,封神榜等等。艺人本,则指的是完全或者大部分由艺人创作的底本。短打书似乎大多为艺人本。事实上,我前面多次提到的,逻辑不清,人物行为缺乏合理性,情节重复雷同等等问题,大多数出现在艺人本里面。这是可以理解的,由于时代的原因,旧时的评书艺人往往不具备文人本作者的学养。故而艺人们善于讲故事却不善于编故事。然而,我们必须看到,浩如烟海的评书作品中,那些历经时代考验而最终流传下来的优秀作品,往往也是艺人本而非文人本。这是一个值得注意的现象。

事实上,评书艺术有它自身的特色和规律。并不是随便拿一本优秀的小说给评书演员,就能变成优秀的评书作品的。一部评书作品的情节,应该有着适度的传奇色彩,所谓“无巧不成书”,还应该有充分的喜剧的元素。这些特点,是由评书在社会生活中的定位造成的。毕竟评书的重要功能,在于让人们在忙碌之余获得休息和放松,故而过于严肃的故事,并不适合作为评述的题材。由于评书的这些特点,一个好的评书底本的创作,最好还是有评书演员自己来完成。时代在进步,评书演员自身的素质也在提高。我们有理由期望,未来的评书演员能够拿出更加优秀的底本来。这样的底本,应该具备严谨而符合逻辑的情节,鲜明但真实多样的人物性格,如果是历史题材,尤其是近代史题材,还应该在哪怕是细节上都没有史实上的硬伤。我认为,对于一个优秀的文艺工作者来说,上述要求并不过分。对于一个有足够文化功底的评书演员而言,仔细推敲一部作品,其实比将自己的表演水准提高到袁老,单老的水平,还是容易很多的。关键是要有一个严谨的态度。我们提倡,今后的评书演员在表演近现代史题材的作品是,应该用斯皮尔伯格拍摄《兄弟连》的态度来要求自己。

除了前面提到过得几位评书表演艺术家之外,我还听过其他一些评书艺人的作品。比如连丽如,前面提到过一些,这里补充几句。连丽如是一个比较有闯劲的评书艺人。她曾经尝试说过金庸的《鹿鼎记》。去年听说还在后海创办了月明楼书场,不过现已中断。此外还有擅长说聊斋的刘立福,擅长说曹家将的陈丽君等等。可以说各有特色。由于篇幅的限制,这里就不一一赘述了。

在评书的书目上,除了我们回顾过的作品之外,还有一些没有提到的优秀作品。大家可以在这两个网址查到它们的介绍:

http://www.xiangsheng.org/asp/html/2003/12/20031217134100-1.htm

http://cache.baidu.com/c?word=%D7%EE%3B%D6%B5%B5%C3%3B%CA%D5%B2%D8%3B%B5%C4%3B%CA%AE%3B%B2%BF%3B%B4%AB%CD%B3%3B%B9%AB%B0%B8%2C%CF%C0%D2%E5%2C%C6%C0%CA%E9&url=http%3A//ilovemp3%2Eorg/viewthread%2Ephp%3Ftid%3D570&b=65&a=17&user=baidu

或者用百度搜索“最值得收藏的十部传统公案(侠义)类书目”和“最值得收藏的十部传统讲史(袍带)类书目“两篇文章。最后说一句,在袍带书中,似乎残唐五代的故事现在很少有人说(除了刘兰芳的赵匡胤演义之外)。事实上关于这段历史,有很多民间传说,比如白马银枪高四季,十三太保李存效等等。京剧《珠帘寨》,评剧《井台会》讲的都是这个时候的故事。我相信一定有评书底本流传。如果哪位演员有心,将之整理出来,一定是很值得期待的。

写这篇文章,只是因为萨苏的帖子引起了我的一些思绪。没想到陆陆续续写了这么长,占用大家的时间阅读,很是不好意思。这个文章与其说是谈评书,不如说是对年轻时一些生活片段的回忆。其中不揣冒昧,对前辈艺术家的表演提出很多意见,实在是自不量力,贻笑大方。相信大家都能理解笔者的初衷,那就是希望我们的传统评书艺术,能够在未来的日子里,有一个更好的发展。

元宝推荐:水风,铁手,
家园 冷兄听多能说写得还好,佩服得紧啊。
家园 连雪太傅都惊动了,真是受宠若惊

不久前拜读了太傅关于围棋的大作,就是神秘高手挑战校园战神,惊天名局为博佳人芳心的那个。太傅的创作动机中提到受一部外国小说中不懂国际象棋的骗子忽悠国际大师的情节的启发。我想问一句,你说的那个外国小说是不是《假若明天来临》啊?我记得这个书里面有一个经典的一个女骗子下和两个国际象棋大师的故事。

另外太傅的小说里面提到吴清源落子天元的故事。这个故事发生在吴清源挑战本因坊秀哉的名局。这局棋无论从吴清源的成长历史上看,还是从他的风格的发展史上看,都很重要。所以大多围棋爱好者对这个典故耳熟能详。故而建议太傅在小说中,考虑安排围观的众人,包括主人公在内,在文落子的瞬间反映出这个典故,而不是过后才想到。这样似乎更与主人公,众位观众和两个对局者的棋力吻合。

家园 不是。三打祝家庄是《水泊梁山》的一个“柁子”

就是情节的一个高潮。

我期待的,是一部长篇小说。

阁下是不是在科学院念过研究生阿?我可是在阁下的ID里面住过呢。

家园 鲜花鲜花,有点儿看论文的感觉呢。
家园 迟复为歉

不好意思,这两天比较忙。

我从小听评书,不过没听过唐山台。河北台,廊坊台听了不少。

看了你的大作,很多真知灼见阿。看来你的评书听得比我多阿。我估计我弄错了,我在电视里看到田连元说的杨家将,恐怕不是首播了。

田的《血溅津门》我听过,感觉不错。

对了,你是学物理的吗?如果是的话,那我们不光是老乡,还是同行呢。

家园 何志武,翻译官
家园 多谢履老师夸奖

阁下的淘书记,我可太爱看了。看得我前些日子满世界放狗找亚瑟王。

家园 多谢老票夸奖
家园 不好意思,不是。

不过我真的不知道袁先生说过十二金钱镖呢。惭愧惭愧。佩服佩服。

家园 不是啊。西楚霸王是中篇评书

我期待的是一个长篇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7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