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拜山贴:也谈评书-和萨苏(上) -- 冷原子

共:💬103 🌺173 新: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家园 【原创】也谈评书-和萨苏(下)

没想到大家这么捧我的场,真是受宠若惊。前几天工作比较忙,未能及时填坑,在这儿说声抱歉啦。现在我们接着往下聊。

上次说到我最想重听的一部袁老的作品。大家给出了很多猜测。其实我想听的,是袁老的一部长篇评书,名字叫《漩流》。各位热心的朋友们,好像都没提到这部书,看来它确实不太出名。我也就是在八十年代上小学的时候听过一遍,不过印象很深。这部书描写的是抗战期间发生在地处大后方的川中小城涪陵的故事。这个特殊的历史和地理背景,致使《漩流》跟《烈火金刚》等等描述敌我正面交锋的作品有一个很大的不同,那就是这部书里面有着各种各样的,性格和形象十分多样而复杂的人物。其中既有我地下党员,报馆编辑李明,又有早年追随孙中山先生参加革命,后来创办涪陵轮船公司的民族资本家高先生(抱歉,名字记不清了),还有留学西洋,心怀实业救国梦想的青年海归朱加富,朱加富的丫鬟,身世神秘的春燕姑娘,高老先生的女儿,思想激进的学生高倩,以及老谋深算的国民党特派员段玉星,涪陵本地的大流氓头子(又忘了名字了)和他的三姨太等等等等。这些身世和经历不同,信仰与性格各异的人物,交织在一起,演绎了一个个虽然没有战场上的枪林弹雨,却同样紧张激烈的故事。这部作品以其独特的题材,是当时听惯以侠义英烈为主题的评书的我,感到耳目一新。

《漩流》的众多人物中,让我印象最深的是一个叫“冯烂王”的人。这是一个行走江湖,混迹于流氓市井当中的中年人。请看袁老对他形象的描述:“头戴一顶破草帽儿,上身传一件破西装,脖子上当啷者半根领带,下面一条灯笼裤,脚底下一双特大号儿的美国抓猴儿大批鞋,是翻皮亮掌儿。”就是这么一个打扮怪异,不修边幅,没有正经职业的人,真实的身份竟然是我党的地下党员。在八十年代,银幕和媒体上的正面人物大多还是英俊威武的高大全形象,冯烂王这样一个小说中的地下党员,在当时显得很吸引人。

《漩流》中有两个桥段让我难以忘怀。一个是国民党特派员段玉星怀疑冯烂王是以闯江湖为掩护的共产党,于是在警备司令部摆下鸿门宴。酒席宴前,摆出三道考题试探冯烂王。一是走刀山,让冯赤脚走过尖朝上固定在地上的七七四十九把匕首;二是天狗吃日头,就是让冯用舌头舔烧红的火炭;三是让冯赤手空拳从滚开的油锅里捞铁球。段玉星的逻辑是,冯烂王如果闯不过或者不敢闯这三关,那就是共产党;反之如果能闯过这三关,那他就是货真价实的江湖人,而不是共产党。因为共产党是不会用一个在江湖上混过的人的(思维盲区啊)。结果冯烂王施展绝技,真的闯过了三关,从而消除了段对自己的怀疑。袁老利用评书的技巧,把这段故事讲得活灵活现。多年以后,我凭借当年的零星记忆,多次在非正式场合给一大群人讲这段故事,听众每每群情耸动,屏气凝神的细听。足见评书艺术的魅力。

《漩流》中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第二个桥段,是段玉星利用美国出品的定位仪,查找共产党设在涪陵的神秘电台。结果发现电台在大流氓头子的三姨太家里。于是段把三姨太当作共产党抓到警备司令部,单独审讯。没想到二人交锋,三姨太竟然点出段的真正身份--日本高级特务“梅花大尉”,而三姨太之所以知道这个秘密,皆因三姨太本人就是比梅花大尉还高一级的“樱花少佐”!段玉星惊惧之下,担心三姨太报复自己,竟铤而走险想用毒酒杀死三姨太,也被后者识破。这段情节被袁老演绎的扣人心弦,里面三姨太说的暗语“樱花开了,梅花谢了”我至今记忆犹新。

《漩流》这部作品,袁老只完成了上半部,说到春燕跳崖为止。当时曾留下扣子,说下半部有春燕死而复生,朱加富热恋孔二小姐(不知是不是那位让胡宗南感觉雌雄难辩的空祥熙二女儿)等等精彩情节。但是知道今天,我也没听到袁老填上这个大坑。而且上半部《漩流》的音频,在网上也找不到。这个作品还曾经被改编成电视剧。我说得那两个桥段都有体现,不过也只演到上半部结束。我推测,这个作品的底本,应该是一部小说。可能这个小说当年就只出版了前面的一半。

最后我必须说一句,我想重听《漩流》,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我在十几年里面,一直没有机会听这个作品。于是当年的美好回忆不断发酵,得不到的东西就是最好的这个心理在潜意识里产生了作用。于是越听不到就越想听。其实如果真的让我重听这个作品,恐怕和《水泊梁山》一样,会挑出很多毛病来。所以听不到也是好事情,可以在心中保存一个完美的印象。

我们再说说单田芳。单老恐怕是现如今知名度最高,在群众中人缘最广的一个评书表演艺术家了。连他独特的沙哑嗓音(据说是因为文革是受的伤害),也有人争相模仿。我清楚的记得,1995年7月8日晚上,中央电视台《曲苑杂谈》栏目播出了系列小品《聪明的剧务》中的一集。在这一集中,主演邹德江模仿单田芳的语言声调说天气预报。这个节目后来迅速窜红,邹德江也凭着模仿单田芳的本事起家,后来成了央视的主持人。我之所以把时间记得这么清楚,是因为那天我正好高考。虽然第二天还有一门物理要考,可我那天晚上还是看了这个节目,并为之兴奋了不短的时间。

其实早年间,在我心目中袁阔成的地位是高于单田芳的。原因就是楼下说得,袁阔成的评书比较阳春白雪。但是有一次我和家里的长辈聊天,发现父辈们异口同声更喜欢单田芳。从那时起,我开始重新反思两个人的作品。时至今日,我必须承认单老的表演确实有很多袁老没有的独特之处。

个人的感觉,单老最出众的地方,在于其对语言的运用。单老充分的调动了语言的每一个元素,从遣词造句到语音,语调,语速,语气,停顿,气口,拟声等等。可以说,各种语言的优势,被单老发挥的淋漓尽致。我曾经多次做过这样的尝试,就是设想自己来叙述单老评书中的某一个场面或者情节,每一次都感觉,真的找不到比单老更好的处理方法。与袁老不同,单老的语言,很少有特别文雅的词句。多数的时候,他都只使用最为直白平实的市民语言。然而这些市民语言,同样能够出色的完成塑造人物,烘托气氛,推动情节,发表评论的使命。在《铁伞怪侠》里面,有这样一个情节。一大群正派剑侠在聚会,忽然反派第一高手,投降大金国的神刀大剑盖九霄出现了。尽管正派人物众多,但盖九霄和大家是老相识。大家知道,盖九霄武功太高,正派这边没有一个人是人家的对手。所以气势上还是盖九霄占上风。单老有一段描写:

盖九霄抱着肩膀往人群前头一站,用手点指:“今天你,你,你;他,他,还有他,一个都走不了!”

这里面“你,你,你”三个字一字一顿,“他,他,还有他”语速逐渐加快,“一个”的一字托长音。就这简单的一句话,盖九霄居高临下的狂妄气势就凸现出来了。其实靠我在这里打字的方法,是无法重现单老声音的风采的。说到这里我不仅想到候宝林老先生曾经说过,标点符号在相声演员里面是不够用的。应该发明一套丰富的标注语气语调的符号体系。可惜他老人家最终没能完成这个工作。我觉得这条体系如果发明出来的话,对相声演员,评书演员,影视剧配音演员以及一切吃开口饭的人,都将是十分有用的。

单老语言的另一个特点是略带幽默。这个特点其实是袁阔成和田连元等人都具备的。相比之下刘兰芳和连丽如两位女艺术家反倒差一些。在《滦蒲包与丰泽园》里面,有一个叫刘怀顺的人物。此人不学无术,在解放初当了国民党的小特务,留在北平。一次刘去劝说其姐夫汪恩璞加入特务组织,说到了美国的强大,单老给刘安排了这样一段独白:

“...另外美国还有压箱底儿的宝贝,原子弹啊。姐夫原子弹你见过没?知道那玩儿多大个儿吗?知道那玩儿多大威力吗?当年美国在日本广岛,长崎投下两颗原子弹,小日本子就不行啦,日本天皇都哭了,对着喇叭,宣布无条件投降....”

这段独白,诙谐幽默,又符合人物的身份,堪称精彩。

据单老自己说,他一生说过上百部评书。我觉得,这些作品可以分成四个大类。一是袍带书,就是讲金戈铁马,改朝换代的故事的。比如隋唐系列的《隋唐演义》,《大唐惊雷》,《薛家将》;《明英烈》系列的《明英烈》,《燕王扫北》以及《三国演义》,《封神榜》等等。这些作品中我个人认为单老的代表作是《明英烈》。单老的《明英烈》是一个完整的版本,从元顺帝摆设武科场,常遇春马踏贡院墙一直讲到朱元璋跑打庆功楼,胡大海北走燕京城。其中有无数精彩的情节。尤其是下半部明英烈,单老塑造了以常遇春的次子常茂为中心的一群少年英雄的形象,听来生气勃勃,让人悠然神往。(待续)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