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拜山贴:也谈评书-和萨苏(上) -- 冷原子

共:💬103 🌺173 新: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7
下页 末页
家园 好像小说没写完?

作者好像不太有名,但文笔很生动。没想到这书都有人记得。

家园 多谢啦
家园 杂评

拜读了冷原子的大作,杂七杂八的说几点:

关于三侠剑等书,记得好像是刘立福先生的博客上提到过,这些书其实是没有结局的。三侠剑是老艺人们自己编的,后来又由别的艺人继续发展创作,所以有多个不同的版本。书没有结局一是因为时间的关系(老的书场子一般是和说书的先生签个合同,比如说两个月),一般书都不会说完就换场子了。另外,老先生们也故意不说完,就是为了下次还能吸引听众。其实不只三侠剑,三侠五义到铜网阵以后也是有不同的版本。白眉大侠好像是单老自己家传的道子,没有别的人会。

单老的新书还有一部清官册,我觉得也说的不错。可惜只有上部。

冷兄说到单老的缺点是情节大多重复雷同,人物普遍脸谱化。这点我很同意。这跟单老的产量过高是有关系的。老先生们说书,一般也就是三五部书。单老恐怕说过一百多部了。这么多部书,肯定不可能部部不同。当然也和电台评书的兴起有关。

连丽如先生现在在宣南书馆说书,还有弟子王月波,李菁等人。

杂评
家园 呵呵,多谢白马兄指点

王月波我十年前见过。当时他是人大还是政法的学生。有一次赵小林老师来北师大做相声讲座,王月波作为弟子前来助演。

那次王月波表演了相声武坠子,跟他合作的是一位我过去闻所未闻的天津演员,不过我记性好,那一次之后,还是记住了这位演员的名字---郭德纲。

家园 对几大名家的评论非常赞同

至于说道“逻辑不清,人物行为缺乏合理性,情节重复雷同”,这个原因比较复杂。最早的来源有观众和艺人的水平都比较低(这是主观的),也有书馆茶馆表演的限制(每天只能说一段,难以支持复杂的情节和圆形的人物)。文革的中断造成了和传统的断裂,完全转向电视/广播导致的和听众的交流不畅加剧了情节人物的贫化。对比这几大家的书和目前的苏州评弹,断裂和交流不畅导致的水平下降很明显。个人觉得广播对于评书和相声的影响是类似的,一方面扩大影响,一方面因脱离听众而掏空了根基。相声现在有郭德纲,评书呢?连丽如的书馆好像是没坚持下来。这个等有空再细说吧

家园 补充

那两篇如果我没有记错,应该都是清平客兄的作品,他现在是连丽如的徒弟。

连丽如,王月波现在在北京宣武区的宣南书馆演出,应该是每天都有。有兴趣的河友不如一探

家园 王月波我还是很喜欢的

按说他说相声的功力也不低,就是没有德云社的那些人火,估计和个人的性情有关。

ps:这里有宣南茶馆的录音下载,有兴趣的可以去听听。

http://www.mediafire.com/?sharekey=cf2fd180a53e69a444245c8c90402c0adb4e1311359a1f49

家园 马增琨是马岐的哥哥

也是评书世家,好像马家的倒马金枪很有名,没听过他的作品,不过对马岐的感觉一般般。

杂评
家园 其实听评书还是要去书馆

我前几个星期去过宣南书馆。现场的感觉和广播里及电视里的完全不同。当你连演员脸上的痦子都能看见的时候,那心真是完全融入书中了,情绪随着情节起伏只有到现场才能体会到。

家园 呵呵,同感

不过倒马金枪我倒是从来没听说过唉,不知是讲什么的?哪位指点一下?

家园 就是杨家将。这个是网友付老师的整理版本

http://www.dushu5000.cn/html/6/1223/

看了就知道当年的活老先生能使到啥份上了。比如今听到的的苏评还要细。

家园 残唐的有一部石连君的残唐演义

一般大的评书网站都有,从黄巢出生讲到李存孝五车裂。不过从历史角度上基本是胡说八道,李克用在里边是皇叔,黄巢相貌丑陋,三个鼻孔,手指分不开,不过他也学的是罗家枪。

家园 多谢啦,回头找来看看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7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