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原创]关于分田到户与粮食产量之间的关系 -- 听枫
1,原因很简单,天空航线权不开放,就基本没有民品生存的空间……别忘了想发展飞机民品是从小到大积累的
2,既然是国家投入,蛋糕就那么大,你自己说是军品先还是民品先?尤其是当年那个局面下,连7/8还没弄明白呢
3,哪个飞机局局长?当年无论民航、军、3机部是一致同意不给钱的……
4,批量?我可没说能批量,是能通过样机鉴定,不掉下来,离批量还早着呢,那发动机来源就是个过不去的门槛
5,我知道是仿的,仿的还不过关,连连续150小时台架还没完成呢,离军品合格还早呢,试飞时候是用的原状美国货,就那么有数的几台
6,“整个系统设计都没有了,团队人员没有”,那你问问现在又哭有嚎的上飞好了,当年国家只是不给钱了没让你拆啊,而且还给了大大油水的项目支持,拆庙赶和尚的事情当年做了,现在怪别人?60年最困难的时候南昌还能靠5-6个人坚持Q5,上飞怎么就做不到咬牙坚持一下?老军工的精神还是缺一点吧……
四年前去过华西村。不知道现在的情况变了没有。
华西村雇佣了两千多外来工人,待遇相当一般,也就是苏南乡镇企业的平均水平,月1000人民币上下。本村人按月分配实物,绝大多数收入直接由村集体掌管,投入再生产。工资只有账面价值。
计算人均收入的时候只计算本村人,不包括外来工人。只计算账面上存在的数字,而且不包括其村营企业中的低收入工人,当然显得高得吓人。
华西村的教育质量也不怎么理想。2002年前的数年间,据说只有一个女孩考入南师,其他没有达到高考分数线的。
这是比较大的方面,至于小的类似大标语、四圣庙、大金顶等等,也让人觉得...总之...有点怪怪的。当然,这些无关宏旨
参观之后的感想就是,华西村也就是个特殊的地方,作为苏南乃至中国的样板村庄恐怕不现实。
得得得,我说服不了你,也没于这个倾向。
你说没钱,没航线权,那紧接的组装麦道哪来的钱,哪来的权?
其实我想说得很简单。我并不想攻击军品的重要性,但是我们在体制上没有把军、民品分开来(航空),我就不赞同。因为中国经济的计划特性,这种结构使得军品作为在位者基本上左右的所有的投资流向,民品想要立项,在2005年之前几乎都难之再难。
若军民品在体制上分开,分划不同的立项,独立考核,今天事情都好搞很多。
17是不成...就是老外的一个大车间而已...
很合逻辑...
不是毛要锁国呀..是别人要锁你呀(参见今日朝鲜)...毛能打开缺口,牛人...居然当年就知道留下香港,不是一般人能想的到的...
1,他们有了这么大油水的项目还不思发展自己的产品和技术,比老军工就差的远了
2,航线权开放完全是另一个问题,您还是搞混了
目前不开放市场的体制是历史遗留的问题,所以要逐步改革开放……
说起y10来,我实在提不起太多兴趣讨论这个已经翻来复去多年的烂问题,上飞的观点早就被批的烂了,你还是自己多去航空的论坛翻老贴吧……
没有立项权,你想让上飞如何?当初连3000万的后续研制费用都不批。85年之后,你想让上飞如何立项搞自己的技术与产品?
这玩意不是收音机,不可能说在自己屋里就可以搞出来。后续的开发需要花钱,需要立项。没有立项与投钱的主导权,这开发怎么搞法?
与你所说的恰恰相反,当时是有一个提案,要求在Y10的基础上开发一款新干线机型(装两发动机)的,是三机部(以及后来国务院拍板)给否掉的。因此,这个逻辑正好是在原有的体制下,军口把控了立项主导权而限制了民口的发展,而不是说民口捞到有油水的项目后不干活。
国家不新立项,为什么自己不挤出钱来坚持?我为什么用南昌小强的典故,希望你再仔细看看历史
y10是个太无聊的话题,您还是多看看99-02年前后的讨论为了,当时几大飞的人出马pk,很是热闹,现在已经没人再有兴趣了……
准确的说,1985年,是把整个Y10的项目下马了,即这个项目结束了。
中国计划经济的立项管理,是以投资额为指标的。在当时的环境下,民口能有多大的空间可以自己在私底下干呢?
算了,加上这一行吧:实质上,我也不想为上飞去开脱什么。我的观点其实在于抨击原来那种由军口主导航空制造立项的体制,这种体制维持下去,再过30年大民机项目都难。松鼠妖所说的南昌例子,老军工精神自然值得尊敬。但倘若一个国家,不究于制度,而寄希望于局部的自力更生精神,是否也正体现了体制的缺陷呢?
所以要你去看南昌坚持小强的历史,对比下老军工的精神
多谢了,此处存疑,待我什么时候回去有机会再问问相关人士。
但实质上,由于Y10前期的立项额度已经用完,从计划控制的主要指标——投资额而言,Y10项目在体制上已经事实完结了。
千万以上,在80年代中期,已经完全是一个大的立项,得不到主管部级单位的支持,民口能有多大作为?当然,你可以说寄望于他们的“自力更生精神”,或者私下里弄来钱,砸成小批额投资立项凑起来。
但这样我还是前面的观点:不去追求体制上的问题,去追究局部的精神不足,好似不应该是我们的重点。
1,能不能把10坚持到可用能用?不现实,就当时的技术水平而言,这个是基本不现实的梦想……
2,能不能接着搞研究,做积累,把技术队伍保留下来,不但应该而且能做到,为什么没保留,就要问问上飞自己了,有着当时最有油水的项目,就不能留出点钱来自己坚持?
……Y10从始至终都是在上海航空办的领导下,三机部只不过是配合而已,根本没有决策权!Y10从来就没有提请过国
家试飞,试飞项目都是上海地方航空局确定和进行的,三机部当时根本就管不了上飞,麻烦认为Y10完蛋三机部要负责
的人去查查上海飞机厂(所)是什么时候划归三机部的
……中国空军当时连Y7和Y8都没搞利索,哪有工夫和经费浪费在Y10上
……知道轰-6丁的研制吧?同样是需要3000万元的经费,而且国家是一文不拿,这飞机西飞是怎么搞出来的?!知道J
-7M吧?项目和经费国家是整个给取消了,成飞是怎么让它变成成品的?Q-5应该更加著名了,国家名令下马的项目,
洪都人是怎么把这东西弄出来的?知道著名的昆仑吧,那东西可是在工人连基本工资都发不出来的情况下搞出来的!
还想不想看看其他比上飞条件更差的企业是怎么干活的?!上飞在80年代到90年代后期可是整个航空系统内待遇福利
最高的企业啊!也是最有钱的企业!
作为一种生产关系,它不就是为了解决“落后的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发展的束缚”么?
大锅饭严重影响农民干活的积极性,所以也就影响到农业生产。
而你所说的,“表现在农民投入的劳动力和热情比之前多很多”,正是包产到户的作用所在,也是它诞生和被推广的原因。
所以我不太明白,兄台似乎是到底是想否定啥?
说得不对的,请楼主与众位河友指正。改革后的很长一段时间里,粮食产量的确是持续增长的,无论是总产量还是单产,这都是不可否认的事实。为么得改革后能取得这样的效果呢?关键因素是三个原因:第一,分田到了户。集体体制下,农民是被驱赶着种田,只有田地到了户头,农民个人才真正有了为自己 种田的愿望,也才真正地出工尽力,实心实意地干事。我记得是79年的春节后,俺县上召开四级干部大会,传达十一届三中全会精神。那时,俺抽出来为大会搞会务,也就是参加下面各公社的学习讨论,做会议的发言记录工作。有个大队的支书发言时说:俺下面的农民插秧的时候,一边插,一边说,这第一蔸秧苗是给毛主席插的,没得他老人家也就没得俺;第二蔸嘛,是给林副主席插的,他是毛主席他老人家的亲密战友和接班人嘛;这第三蔸嘛……由此类推,直数到第二十八蔸,这才是为农民自己插的。你想,如此的种田法儿,这农民还有什么真正的积极性哟!分田到了户,名义上讲土地所有制还是集体,不归私人所有。其实,都晓得,那是句空话。一个人活一辈子,也就是几十年时间。死了,土地还存在,人呢,变成了灰。农民真正看重的还是能在上面归自己耕种,想种么得,就种么得,想种多少,就种多少,要的就是那个随心所欲呵呵!先前在集体体制下面,表面上都是背把锄头出工,你耶嗬,我呀嗬,干部来了装装样子,搞得黑汗水流,好像是不得了,其实,都是假装的。人哄地皮,地就哄人的肚皮。因此,社会主义搞了几十年,一个吃饭的问题,始终解决不了!书上不是说:我们中华民族是勤劳伟大的民族嘛,为么得搞了几十年,据说还是“人类历史上最优越的社会制度”,竟然连自己的吃饭问题都解决不了呢?为么得一改革 ,把田分到户头,这问题就迎刃而解了呢!我想,仔细地一琢磨,也就不难想通的。
第二:科技的力量。如今,科技的进步真的是难以想象啊,尤其是优良品种,增产的幅度动辄便是百分之几十,或者是成倍。别的不说,就讲这棉花品种吧。当年,俺一家下放到乡下,便回到了祖居地。这地方全是地,春天种棉花,秋天种蚕豆,麦子。70年那会儿,上头天天喊:皮棉超百斤。结果,年年都放空炮!俺记得,最好的那年,也就是70年,俺队里头的皮棉亩产80 多斤,算是全公社最拔尖的了!那年,俺队里还得了上头发的锦旗,队长算是出尽了风头!(这些,俺以后还会陆续地发些 豆腐块的)。可如今,用农民的话说,随随便便,轻轻松松,稍稍用点心,就是三二百斤皮棉。我和老家的农民扯过白话,他们认为,如今是为自己种地,不上心不行呀!你哄它,它就哄你!再加上如今的良种,可就比过去强得多哟!
第三,化肥。乡下如今种地,真正地挑大粪少见了,种子一下地,跟着就是刨条沟,把尿素,复合肥一撒,再把土盖上,卵事都不管哒!
只是到了近些年,从前的老人一个个的少了,年青人都想来钱的路,想的是钱如何来得快些,力如何少出一些,最好是不流汗,不吃亏,票子滚滚而来。都不肯顶风冒雨,晒太阳种地啊!所以,近年来,土地抛荒的现象比较普遍。下气力种田的越来越 少了啊!
我爸妈66年结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