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原创】奔向复苏或者奔向危机的2007 -- 葡萄
关于软件外包,在我看来要想与印度展开竞争处于后发优势的我们难以在短期里与之抗衡.但是,中国软件业有其自身的特点,首先中国的软件业总体规模已经在2005年超过了印度.印度软件依仗的外包业,在全世界范围到2006年已经连续3年停滞不前并略有缩减,已经占世界外包业务40%份额的印度软件产业要再想依靠外包持续增长力有所不能了.中国软件目前依托本土不断增长的制造业,随着信息基础设施在中国的日益普及,服务业以及各行各业对软件的需求近年更是激增.在外包业务上,利用地缘与语言优势中国占据了日韩两国的外包业务,而且中国在外包业务上国家在政策与财政上都已经给予了不小的支持.具体将如何进展,拭目以待.不过,我想我们还有大家的讨论从我们观察的每一次中国软件与IT业的变化开始讨论吧,呵呵我毕竟不是这个行业的,但是这个西西河真有不少,如果您可以开个相关话题,我想积极参与的人会有很多.
基本都是概念玩完以后开始连锁倒台。所以我一直感觉印度的发展很玄。
这第三次技术革命改变着我们的生活方式,各行各业的工作方式,甚至改变着固执的价值体系。
但是作为该产业中的一员,深深感到其大浪淘沙一般的残酷竞争。时间是永恒的尺度,而该行业企业较之其他,在时间面前短了些......
仅仅感叹于这种未经时间测量的风险:)
请稍等几日,准备用一篇文字来正式回答.
印度人对中国的模式很不以为然,他们引以为傲的几点是:
1.民主制度,当然对中国的缺乏言论自由,媒体自由大加鞭哒,尤其喜欢谈论中国大城市中民工的悲惨生活,认为是一种没有选择的生活,他们的人民即使住在贫民窟中也有投票的自由,而且是与生惧来的权利;
2.金融体系比中国完备且历史悠久.他们最喜欢挖掘的信息就是中国国有银行的坏帐规模.认为坏帐规模已经到了GDP中的40%,中国经济是靠坏帐支撑的,一旦银行支撑不下去中国的经济就要垮掉;
3.工资水平,他们城市的工资水平很高(我也不确定),所以国内消费旺盛,而中国可以压低人力成本,以低于成本价格倾销商品,工人在血汗工厂工作,所以国内消费无法旺盛.印度人不接受像中国这样对劳动者苛刻的劳动法规,所以中国是靠压迫人民的血汗来积累的,而印度人却可以享受经济高速增长的福利;
4.中国的环境污染严重,国内贫富差距加大,社会问题重重,很可能崩溃于内部问题,而不是外部的压力;而印度采取了民主制度,发展虽慢一点但是进步是稳定的,社会矛盾也不会激化,最终会超过中国;
5.印度尽管成人识字率低,但是如果计算未成年的话,教育普及已经有很大进步.中国由于计划生育政策,老年化问题严重,而印度的人口结构比较合理,而且生育率也在下降.经过2.30年当中国进入老年社会,印度自然会超过中国;
6.印度的经济改革比中国晚了10年,目前比中国落后十年是正常的,不能说明中国模式就比印度模式好,反而印度模式不是资源消耗型的,更为环保,给人民的实际福利也更多;
7.印度人似乎并不担心他们的人口问题,认为他们的可耕地面积更大,且人民是素食者(这也是优点耶),足够养活他们的人口,他们好像并没有粮食危机的感觉或者意识.相反他们认为自己是民主国家,一旦促现粮食问题会及早发现并解决,而不会出现中国5.60年代由于集权导致的大饥荒和灾难.
中国的对外投资热
--------------------------------------------------------------------------------
华尔街日报网站 Lawrence Brainard / Jonathan Fenby 2007-02-24 22:45:15
涌入中国的海外投资一直是中国增长的动力,中国大陆的外资企业已经达到了50多万家,资产总额高达6,600亿美元。不过现在,投资的流向可能发生逆转。中国将增加在海外的投资,以获得未来经济增长所需的资源,这将使其在推动世界经济增长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根据相对合理的假设,并对已公布数据进行更接近于实际情况的调整后,我们预计中国的对外直接投资(ODI)最早将在2010年超过所吸引的外商直接投资(FDI)。官方数据称,去年ODI快速增加到160亿美元,比2005年增长了32%。最新的统计数据显示,有60%的ODI流向了亚洲,16%流向了拉丁美洲,流向北美和非洲的各占7%,6%流向了欧洲,约有4%流向了澳大利亚和新西兰。
但官方数据明显低估了实际的投资额,因为这个数据仅包括在中国大陆注册的企业的对外投资额,而没有包括在香港等地注册的海外中国企业流出的数额。德意志银行(Deutsche Bank AG)最近的一份研究称,如果算上这些未统计在内的ODI,中国2006年实际的ODI可能会增加50%,达到240亿美元。
在今后五年里推动中国ODI增长的一个重要因素将是中国对原材料和能源继续高涨的需求,大型国有企业在这方面更是首当其冲。由此产生的交易规模一般很大,经常会超过10亿美元。
鉴于中国丰富的现金储备,此类投资及收购在数量和规模上可能都会继续增长。有消息称,中国将成立国家投资公司(State Investment Agency),将外汇储备中的2,000亿美元用于多样化的海外投资,这凸显出对外投资的力度还会进一步加大。
较小的交易则经常是通过海外子公司进行的,这样做比国内更容易获得融资。能源交易包括在伊朗、哈萨克斯坦、委内瑞拉和俄罗斯的投资,而联想集团(Lenovo)则收购了国际商业机器公司(IBM)旗下的个人电脑业务。在英国,除了与罗孚汽车(Rover)的交易外,中国企业还在伦敦进行了22项投资,在英格兰东北部进行了20项投资。
随着ODI的增长,FDI的性质也将发生改变。去年秋季,随着FDI达到690亿美元,中国政府对外资在中国经济增长中所应发挥的作用发布了新的政策构想。随着贸易逆差和外汇储备都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水平,中国领导层意识到经济政策环境正在发生巨大的变化。现行的相关政策不再切实可行。
贸易顺差的增长正在改变着政策的优先次序。全方位的补贴已经让位于有针对性的鼓励措施,以吸引外资进入重点行业和地区。领导层希望提高投资质量,而不再采用过去注重数量的做法。因此,中国的FDI可能会趋于稳定,甚至出现小幅下降。
根据中国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National Development and Reform Commission)去年秋季制定的政策,FDI需要遵循加强环境保护的方针,并支持各地区的协调发展。在经济发达的沿海地区,将重点发展高科技、电信及服务业,尤其是银行等金融服务业以支持现代化金融行业的发展,并促进技术、通讯、法律环境和教育等领域的改革创新。
但这并不像某些人所认为的那样,标志着中国的开放政策将被经济国家主义所代替。由于中国已不再需要资金的流入,因此它将更有选择性地吸收海外资金。政策制定者目前面临的挑战将是以更明智的方式进行补贴,最大程度地降低临时政治干预的风险,同时限制市场不可避免会发生的误读现象。
而且,应引起重视的另外一点是,FDI本身也走样了。很明显,FDI中有相当大的一部分根本不是外资,而是中国大陆的资金绕道香港或其它避税天堂,然后以外资的幌子回到国内,以享受国内投资者无法获得的税收优惠。
不过,政府已经批准了取消FDI优惠税率的法律草案。预计该草案将在今年3月获得通过,在2008年初开始生效。税率将统一为25%,取代目前实行的15%的FDI税率和33%的国内企业税率。
税收待遇的变化应会有助于消除一些低附加值的FDI,考虑到环境和社会基础设施方面的成本,它们对中国经济发展的利弊倍受争议。这项立法还会遏制为了获得税收优惠而出现的资本绕道现象。尽管这两个因素都会导致官方FDI数字的下降,但总体的投资质量却会得到改善。
随着今后五年里资本投资的流出额超过流入额,中国将成为排在美国、英国、德国和日本之后的全球第五大对外投资国。这种变化逐渐会让人们适应,就像FDI不再上升甚至出现下降一样。至少,这种前景带来了一个问题,即美国、欧洲和日本等其它经济大国将对此作何反应。
从历史的角度看,全球金融市场将会欢迎这个对各种金融服务有着巨大需求的新成员。但中国崛起的政治性无疑更为复杂。如何平衡这种力量的变化和全球经济舞台上的相互依存关系将是全球政策制定者在未来一段时间内面临的一个重要挑战。
(编者按:Brainard和Fenby分别任Trusted Sources (www.trustedsources.co.uk)的首席经济学家和主编。)
与时俱变,美中化“非洲干戈”为玉帛
http://www.china5e.com/news/zonghe/200702/200702190004.html
--------------------------------------------------------------------------------
华盛顿观察 李焰 2007-02-19 23:26:44
“中国领导人频访非洲,强烈地表现出中国要发展同非洲地区友好合作的认真态度。中国作为一个实力上升的大国,这一政策符合其多方面利益。中国希望开发非洲这块大市场,也需要得到非洲丰富的资源以支援中国的经济建设;同时,中国希望将非洲发展成她在国际舞台上的政治盟友。”华盛顿智库战略与国际问题研究中心(Center for Strategic and International Studies,CSIS)非洲项目主任斯蒂芬·莫里森(Stephen Morrison)对《华盛顿观察》周刊说,“到目前为止,非洲国家对中国的接触政策给予了非常积极的回应。”
借着去年11月举行的中非合作论坛的东风,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2007年初赶往非洲“拜早年”,于1月30日~2月10日走访喀麦隆、苏丹、纳米比亚、南非、塞舌尔、利比里亚、赞比亚和莫桑比克八国。倾听着中国人多次踏上非洲大陆的足音,华盛顿的学者很是肯定北京对发展中非关系的诚意。他们看到中国正在认真兑现与非洲国家的务实合作计划。与之前一些美国人担心的“中国威胁论”不同,胡锦涛的此次访非之举在美国专家中引出更多积极的火花。他们不仅仅看到中国的非洲人权政策的转变,更倾向于认为,美中应该深化在非洲合作问题上的对话。
“与其说华盛顿担心中国走入非洲的举动,倒不如说,美国似乎更倾向于在非洲问题上和中国进行合作。中国领导人也曾公开表示,在开发利用石油资源的领域,包括非洲,与美国合作,特别是在原材料和石油资源丰富的尼日尔三角洲地带(Niger Delta),”曾任美国驻埃塞阿比亚和布基纳法索大使的戴维·希恩(David Shinn)在接受《华盛顿观察》周刊采访时提到,一年多以前,美国主管非洲事务的助理国务卿延达伊·弗雷泽(Jendayi Frazer)就曾和中方展开过关于非洲的对话,1月9日,美国总统苏丹问题特使纳奇奥斯(Andrew Natsios)再次访华,讨论美中两国如何共同努力,鼓励苏丹政府与非洲联盟和联合国进行合作,以实现向苏丹派驻一支各国参与的维和部队的目标。接下来的几个星期中,预计中美代表会在华盛顿开始新一轮有关非洲的会晤。
超越经贸的非洲之旅
21世纪初,中国踏足非洲大陆的时候,西方国家送出了一顶顶“能源外交”、“资源之旅”的帽子。然而,目前在美国乔治华盛顿大学(George Washington University)担任国际事务兼职教授的希恩细看了中国领导人的访非旅程表,得出了这样的结论:走进非洲是中国要成为世界经济重要一员的长期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2004年初,胡锦涛就曾经访问过埃及、苏丹、加蓬和阿尔及利亚。2006年4月,他又去了尼日利亚、摩洛哥和肯尼亚。四年之中第三次访非时,西恩发现,胡锦涛到访的非洲国家从没有重复。胡锦涛所到之处既有与中国长期保持友好关系的埃及和阿尔及利亚,也有中国重要的经贸伙伴南非;既有盛产石油的苏丹和尼日利亚,盛产木材的利比里亚;也有石油、木材皆富足的加蓬,铜矿资源丰富的赞比亚。更有意思的是,此次行程中还有一个既不以自然资源取胜,又非对华贸易大户的塞舌尔。
“如果再加上中国国家主席温家宝近些年来到访的国家,中国已经接触到非洲大陆多达53个国家。这53国在联合国和国际舞台上将构建对中国极其重要的潜在支持,”西恩总结说。
美国卡内基国际和平基金会(Carnegie Endowment for International Peace)中国项目访问学者约书亚·科兰滋克(Joshua Kurlantzick)对《华盛顿观察》周刊说:“非洲国家虽然经济实力不够强大,但在国际组织中各有一票。通过和非洲国家的深入交往,中国在联合国和其它国际组织中能争取到更多的支持者,结成某种联盟关系。总体上讲,这对中国的国家利益是有好处的。”
莫里森将中国在政治上接触非洲的成就总结为:首先,中国成功地在联合国压缩了台湾的外交空间,非洲有48个国家与中国大陆建交,只有5个国家承认台湾的国际地位;同时,中国积极派遣人员参加联合国的维和行动,帮助非洲地区扫平战乱。
在经济层面,希恩认为,中国领导人频访非洲彰显了中国要和这些国家热诚交往的愿望,尤其是从非洲国家换来自然资源,保障中国经济车轮的快速运转。
中国和非洲国家的贸易额从1995年到2005年增长了10倍,预期在2006年将达到500亿美元,其中大部份贸易是石油。去年11月在北京举行的中非论坛上,中国和非洲国家政府及公司签署了14项价值19亿美元的合同。胡锦涛在行前承诺,中国将在2009年之前把对非洲的援助增加一倍,并提供50亿美元的贷款。
美国学者并不认为中国对非洲的帮助是出于某种私心。就像莫里森对《华盛顿观察》周刊所言:“中国决不是欧洲殖民者。后者曾要臣服这片大陆,而中国的接触政策则主要是为了本国国内的经济需要,支援本国的持久发展。”
“然而,值得注意的是,中国进入非洲加深了那里的竞争关系,让非洲在世界市场上的分量日益重要。”莫里森话锋一转,提醒说,中非之间大量的石油贸易让世界油价高涨,中国与其它亚洲的新兴国家,如印度,以及老牌的西方国家为了争取这片土地上的市场、资源、贸易机会而展开了多层次的竞争。同时,非洲国家还没形成统一的欢迎中国的态度。如几内亚、埃及等国在不同的层面对中国因素还颇多敏感。反对、担忧中国因素进入的声音时有听闻。
当积极的发展中掺带着些许问题时,莫里森宁愿从更加中立的角度来看待中非接触的事实:“这将是一个长时间的历史现象。中国走进非洲的步伐才刚刚开始。”
苏丹是中国人权口碑的转折点?
胡锦涛此次访问非洲的一个亮点是苏丹。中国曾面临很多外界的批评,指责其只注重与苏丹发展经贸关系,却无视苏丹达尔福尔(Darfur)地区的流血冲突。据说,胡锦涛此行将会见苏丹总统巴希尔(Omer Hassan Ahmed Elbashir),还会谈到国际社会普遍关注的达尔富尔问题。
达尔富尔位于苏丹西部,与乍得接壤。这里约有80个部族混居,错综复杂的种族和宗教矛盾不断引发他们之间的暴力事件。2003年2月,由该地区信奉基督教和原始宗教的黑人居民组成的“苏丹解放军”和“正义与公平运动”两支武装民兵,以政府未能保护他们免遭信奉伊斯兰教的阿拉伯民兵袭击为由,展开反政府的武装活动,并要求实行地区自治。 自此,两派冲突不断,苏丹政府亦平乱乏力。到目前为止,已有20万平民死于宗族冲突,200多万人流离失所,居住在苏丹的流离失所者营地或在乍得的难民营,超过350万人依靠国际援助生存。
近日,中国外交部发言人说,中国会利用外交影响力促进达尔福尔冲突和平解决,却不会公开给苏丹政府施加压力,或是进行制裁。但即使是“只送胡萝卜,不用大棒”的努力,仍颇为令人欣喜。有些中国学者甚至将此次访问称为中国让西方刮目相看的良机。
“中国宣称要以和平的方式解决达尔福尔冲突的想法是有可能实现的,或许也能成为中国改变在世界上形象的一个转折点。关键要看中国能在这条维护世界人权的路上走多远,”科兰滋克积极地回应说。
莫里森更看到了这一政策变化的必然性:如今,不仅仅是西方的人权组织对中国在非洲忽视人权的问题颇有微辞,就是非洲内部的一些势力也曾批评过中国。因此,他认为,中国的政策改变是可喜的现象,但可能并不会因此次访问而有巨大的不同。中国在这些问题上仍然十分小心,其努力还有待观察。
与前两位学者不同,希恩对这一问题的看法则颇为谨慎。
“中国领导人的访非行程,更重要的目的是加强中非关系,而非改善中国在西方的形象。中国最近鼓励苏丹接受解决达尔福尔地区种族冲突问题的混合方案,其中包括由非洲联盟和联合国派兵维和。这套安排大抵是能够起作用的。”希恩说,“但我怀疑,中国在这一妥协中所扮演的角色是否是胡锦涛访问苏丹的主要目的。中国可能不愿去强调由达尔福尔冲突衍生出来的其它问题。”
在希恩看来,由于中国没能对非洲地区的人权问题给予及时的反应,对当地环保也缺乏足够的重视,经常受到外界诟病。从西方的角度看,在人权领域谴责中国是有道理的,但批评中国在非洲破坏环境则有点言过其实。中国在与非洲国家进行木材贸易之处或许是有些忽视当地的环保。但是目前还不清楚,这一问题是得到了改善,还是仍在继续。
“应该指出的是,西方公司在非洲的表现并非十全十美。它们也曾无视当地的环保问题,特别是在开采石油的时候,”希恩说。
中美合作在非洲“会师”
在开发非洲的历史行程中,欧美堪称是“老大哥”。然而,它们与非洲国家建立的双边关系多是倾向西方利益的。由于经济、科技实力相差悬殊,几十年来,非洲极其依赖于欧美的支援,在某些领域,欧美企业为了自己的需要,甚至不惜牺牲非洲伙伴的利益。如今,加入这条开发之路的中国正努力让中非双边贸易保持平衡,以免重蹈欧美的覆辙。
“在中非友好合作中,如果非洲国家更加依赖中国的经济帮助,那么双方的关系发展将更像美国和非洲的关系那样,偏重于前者,”科兰滋克提出了这样的担忧。
莫里森则提供了一个衡量标准:在去年11月的中非论坛中,南非、埃及等国希望能建立讨论中非经济合作方案的共同委员会(joint committee)。如果这一委员会被认真地落实下来,中非合作将更可能地走向平衡。同时,中国应该继续开放自己的市场,让更多低成本的非洲商品进入。
“平衡贸易合作,说来简单,做起来却不容易。”希恩感慨道,“中非贸易基本上是处于平衡的,只是个别非洲国家对华贸易出现比较大的不平衡。”
西恩说,中国与安哥拉、赤道几内亚、和苏丹几个主要产油国的贸易赤字巨大,但是对大部分的贫穷国家则有很大的贸易盈余。中国正在试图改变这些贸易不平衡,如允许30个最贫穷的非洲国家对华出口440种免税商品。但到目前为止,非洲对华商品出口的增长还只是中等水平。同时,胡锦涛在中非论坛上曾宣布过8项政策措施,其中包括扩大对非援助规模;今后3年内向非洲国家提供30亿美元的优惠贷款和20亿美元的优惠出口买方信贷;设立中非发展基金;援建非盟会议中心;免除同中国有外交关系的所有非洲重债穷国和最不发达国家截至2005年底到期的政府无息贷款债务等。而此次访问的重点目的也在于落实这些计划。
“现在判断中非贸易关系是否会倒向不利非洲的一边还为时过早。中国正努力避免这种一边倒的贸易关系出现。但有时,你很难驾驭双边贸易模式,保证其平衡和公正,”希恩对《华盛顿观察》周刊说。
即使路途不平坦,中国仍在积极地深化非洲之旅。这些发展看在美国人的眼中,似乎并未被视作一种威胁。客观原因如科兰滋克所言:在美国目前的外交议程表上,中非关系的发展并不是首要的问题。因此,美国不会做出什么直接的回应。
更明智的选择则是,“美中两国都希望看到非洲的政治稳定,”西恩说。他的看法是,双方在有关非洲的教育、卫生等领域同样有合作的空间。中国在人权和清明政治等领域则颇为固执。但是,当中国人逐渐意识到她能够从一个诚实的非洲政府得到受益时,这些政策有可能逐渐改变。另一个美中能明确合作的领域是反恐,中国似乎也不太感兴趣。北京可能担忧华盛顿反恐的方式过分依赖军事行动,而非清除恐怖主义滋生的社会根源。
学者们认为,美中在非洲的确有一些利益摩擦,美国或许有人认为中国商人在非洲市场上人数增长太快,中国的项目过多,同时美国政府对中国在苏丹和津巴布韦“只谈经济,不问政治”的政策有些不满,但是,这还不足以让华盛顿将北京视为其威胁。
2005年12月,美国助理国务卿弗雷泽曾到北京和中国外交部副部长戴秉国在“战略对话”中商谈过美中在非洲合作的事宜。会后,弗雷泽说,她不相信中国接触非洲构成了对美国的直接竞争,并称中国和其它国家一样,有权和非洲发展友好关系,这是对非洲大陆有好处的事。
莫里森总结说:“中美就非洲问题的对话进行了一点点。但进展缓慢,双方在非洲大陆进行多方面合作。如教育、维和、卫生健康和高效管理等方面还有许多商谈的空间。”他再次重申自己的观点:“一切都刚刚开始。”
李焰 ,《华盛顿观察》周刊 2007年第4期,1/31/2007
印度要关闭小麦和大米期货市场以平抑物价,现有期货合约终止后不允许有新合约了。
India Bans Futures Trade in Wheat, Rice on Inflation
http://bloomberg.com/apps/news?pid=20601087&sid=asFpMZE80_co&refer=home
印度今天先说它粮食大丰收,又说关期货~~~~
不过,它总还是要进口粮食的。
目前的印度物价上涨是由于国内大粮食供应商与大地主囤积的结果.现在印度政府远不是混合经济前那样的强势,今天印度弱势的中央政府的措施将会加剧市场的囤积,如果没有进一步的配套措施一味的对大交易商与大地主施加压力,只可能把问题拖进一次危机或者灾难里.
用最简单的话说,那是政府与投机商人彼此煽动饥饿的平民与贫民所带来的灾难,不由的想起顾剑的话:最坏不过暴民政治.
怎么办?难道真的要TREASURY BONDS啦?
寄托在国际救援上,但是不管怎么样处理都将是平民的灾难.
但我从兴趣不大到现在的有兴趣,从不懂到现在已经有了模糊认识,很是不容易。一直在坚持读葡萄的文章,并受益非浅。谢谢葡萄了
如此弱势的政府,只能靠煽动老百姓游行或者暴动来施政,给利益集团施加压力.这也是为什么需要"民主"的原因了.
谢谢你提供的信息。我觉得其中一些有道理,另外一些似是而非,我的愚见:
1.民主制度,当然对中国的缺乏言论自由,媒体自由大加鞭哒,尤其喜欢谈论中国大城市中民工的悲惨生活,认为是一种没有选择的生活,他们的人民即使住在贫民窟中也有投票的自由,而且是与生惧来的权利;
人在社会中归根到底是追求幸福的生活,幸福的生活是建立在个人能够享用的物质之上的。民主是手段而非人生活的目的。民主这种手段有其巨大的优点也有其缺点,总的来看,社会越落后,经济越落后,民主的弊端越显见。当他们欣喜于一个人即使一贫如洗也能够投票来影响国家大局时,更应该问问为何几十年的投票没能改善他们的境遇。一个好的政治体制不能仅仅用民主与否来评价,关键是这种体制能否产生正确的决策。当然中国应该不断学习西方的民主政治经验,但不能丧失在唯民主论的迷雾中。
对于呆坏账的问题,因为经济体制的巨大不同,西方的这种评价方式早就在中国失效了,否则中国经济早就垮台了。另外中国的金融体系缺点固然明显,不过在某些方面要好于看似合理的印度。
广泛来讲,工资水平似乎印度低于中国。生活水平也是如此,印度物价也低于中国,特别是农产品。消费旺盛恐怕是他们自我感觉良好。
中国在这方面的确存在风险。但民主体制也有风险,之前的东南亚、南美就是例子。至于政治转型,中国会面临严重挑战,不过韩国、台湾省,之前做得都不错。现在印度的发展是不是就是稳定的?很难说
人口老化是中国为过去付出的代价,不过总的来看,现在全球的主要问题是能源和资源问题,稳定的人口对于保障国民的生活水平是必须的。未来,印度的人口优势可能会逐步显现出来,不过在能源和其他资源的限制下,同样会是定时炸弹。
中国有中国的模式,印度有印度的模式,这很正常。关键是中国有没有更好的中国模式,印度有没有更好的印度模式,横向比较可能毫无意义。说到环保,不搞工业自然环保,不过代价就是住在贫民窟里,用肮脏的恒河水洗澡洗衣。
随着科技的发展,现在粮食作为可再生的资源似乎不是最主要的问题了。人口带来的负面问题可能主要是能源和其他的资源的造成的,而且都没有可以预见的解决办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