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原创】奔向复苏或者奔向危机的2007 -- 葡萄

共:💬1694 🌺1967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113
下页 末页
家园 储蓄率

印度当前的储蓄率是能够用来应对资本市场未来的冲击?也许吧。

家园 【篇外6】小议中国模式与印度模式

小议中国模式与印度模式

中国三年里吸收外资为1900亿美圆,印度三年里吸收外资为970亿美圆,而2006年中国经济达到2.23万亿美圆印度为7300亿美圆.三年里中国印度吸收的外资比例是1.958:1,而2006年中国GDP与印度比是3.054:1.简单的说就是,印度的经济增长对外资的依存比中国要高,而且高的多.印度经济增长比中国更以来外资?也许你很奇怪,但这个却是事实,我们很多专家讨论印度模式的时候忽视的事实.在我看问题不仅仅于此,印度的储蓄率是31%中国是接近50%,这里虽然说明了中国资本利用率弱于印度,但是同时也说明中国政府可以利用高储蓄率进行更多的投资.

中国经济的路子走的是日本或者说东亚模式,以大规模投资刺激经济再拉动消费的模式,而印度是模仿英美模式既以金融市场繁荣带动经济增长然后刺激消费并拉动投资.但是印度之于英美有个很本质的差异:英国和美国的模式是基于完备的基础设施建设来完成的此一经济增长周期的.而印度经济最大的瓶颈恰恰就是基础设施的严重不足.而且由于金融市场的高收益,最终使资本配置更倾向于高收益的资本市场,最终使高投入回报弱及回报周期远远少于金融股票市场的基础设施建设长期得不到有效投资,这样做的直接后果就是由于基础设施的不足最终影响对印度的直接投资尤其是与 基础设施建设紧密联系的制造业投资.

尽管股票及金融市场设置的初衷是更好的对资源进行优化组合,但是对比中国和印度在基础设施投入上将近7:1的比率以及中国与印度模式的内在运营,尽管印度模式与中国模式各自有各自的优势于劣势,但是在我看来正在处于转型期的循序渐进的中国模式尽管有巨大的问题和困难,但是由于长期积累的基础设施与制造业投入,即使遇到挫折尤其是金融改革挫折,但是就如日本在泡沫经济十多年中经管金融问题重且危机处理过程中弊病丛生,但是依靠制造业优势依托完备的基础设施避免了东南亚国家和拉美国家在金融危机后的大规模倒退.对于印度的模式,我更喜欢把印度称为一种撑杆跳式的模式.印度不同于97危机前的东南亚,那是因为印度有足够庞大的国内市场支撑其经济发展,我说的目前印度经济和东南亚危机前类似,是由于印度银行的短期拆借利率已经同印度尼西亚这另一个印度在97危机前短期银行同行拆借利率达到40%相接近,而当时印泥及东南亚诸国全民炒股与全民炒汇与全民炒地产的情况很类似.并且印度也不同与危机爆发前后的拉美,虽然印度和发生金融危机的拉美国家一样对外石油有严重的依赖性而且由于石油价格的暴涨出现了巨大的贸易逆差.但是拉美国家最大弊病就是对经济的主导权完全拱手交出(当然是以自由化与国际化的名义).以拉美国最大的国家也是世界上外债最多的国家巴西为例,巴西最近一次金融危机的爆发就是由于巴西地方政府单方面宣布拒绝偿还到期债务诱发的,而这些债务并不主要由巴西地方政府所借而是由巴西私人企业与机构借贷,而由于巴西的资本市场高度国际化且在IMF严格监管下离岸化倾向浓重,并且巴西所有债务出现不能偿还的时候最终都需要由巴西政府来偿还,就是这样古怪的局面最终使巴西每年政府55%的开支都用于偿还到期债务.而为了遏止巴西私人投机,巴西政府对于国内资本市场做了很古怪的限制,其最终结果就是,巴西作为世界上最大吸收外资国家的同时也成为了世界第六的私人对外投资大国.而印度政府由于国家有长期的殖民地统治的经验与教训,对经济的自主主导权有比拉美国家深刻的多的认识,早在引起印度全面经济改革的91金融危机的时候印度就避免了陷入拉美国家那样的恶性债务循环其中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印度政府始终牢牢控制住了经济的独立自主权.

所以在我看来,印度经济不论是出现硬着陆还是金融危机都不会出现类似东南亚金融危机与拉美金融危机后的问题.具体会以什么形式演变和循环现在还不好下结论,我暂且以印度化来命名.而中国,如果经济出现大问题,更多的会接近日本失去十年时期那样的境地,也就是说中国也不会陷入东南亚金融危机与拉美金融危机后的困境,其主要原因依旧是:中国政府对经济自主的控制能力.

至于印度模式与中国模式谁优谁劣,现在是一个很热门的话题.究竟谁优谁劣,各家所说纷纭,我这里凑个热闹,有不同意见欢迎指正.

前面说了,中国模式接近东亚模式,印度模式更接近英美模式,其形成原因有历史文化地缘等种种原因,碍于篇幅我这里大而化之一句话:在历史上形成.

无论东亚模式还是英美模式,就理论上而言各有其利弊,通俗的说就是各自有各自的适用范围.处于世界经济食物链顶端的英美模式,其好处在于可以利用综合国力的优势积极利用资本市场在全球优化资源组合.前面的叙述里在经济循环的过程讲过英美模式和东亚模式的不同,这里可以多说一句的是英美模式可以在经济循环出现问题的时候通过其大国地位利用其资本市场尤其是金融领域的强势地位尤其是其货币的强势地位对其经济进行补偿.所以,尽管英美模式有资本灵活,理论先进而且政策变通等等优势,但是毕竟那是依托于英美综合国力尤其是建立在政治经济与舆论宣传等等多种霸权优势下的产物,其适用性尤其是对于发展中国家的适用性会有很大的局限性.

做为历史上不多的成功的落后国家追赶成为先进工业化发达国家的例子,东亚模式对于中国来说无论是历史上地缘上还是经济与文化上有着先天的亲近感.但是,反观日本与韩国现在步履蹒跚的经济改革与政治改革,我们不能忽视东亚模式尤其是日本模式在实现追赶目标后那种失去战略目标后的战略迷茫所带来的可持续发展的迷茫.而恰恰是英美模式的灵活性与政治经济文化上的多样性是目前东亚模式可以学习与借鉴的不多的选择之一.但是,无论是日本还是韩国,长期形成的政治与经济利益集团对于整个国家社会的转型所带来的巨大障碍又严重的拖累了日本与韩国的再转型.日本前首相小泉为其改革提出的口号是:再次维新,就是有鉴于日本的现状与发展需求的有所言.

对于中国来说,无论是英美模式还是东亚模式,都在学习的时候需要注意一个中国国情的问题.这个国情问题,既有要根据中国现实制定发展纲要的问题,还要注意不同发展模式之间的差异与利弊尤其是东亚模式下由于金融业的非独立地位与从属地位带来的资本配置效率低下的问题是尤其值得现在转型期中的中国注意的问题所谓未雨绸缪既是此时,毕竟对比印度一度达到36%的平均银行利润率的印度银行尤其是印度国有银行来说,我们银行的平均利润率仅仅是1.2%(比日本银行稍微好那么点).英美模式在资本资源市场与人力资源市场的优化能力,是非常值得我们借鉴与学习的.印度模式的成功,很大程度上就是充分利用了其资本市场与人才市场的潜力带来的综合效益.简单的用一句话总结就是:东亚模式适合后进国家追赶,英美模式适用于经济进入高阶段时期的资源优化组合.怎么样利用自身的实际条件,学习英美模式与印度模式的成功的地方对于今天在基础建设取得长足进步并在制造业获得初步竞争能力的再转型的今天的中国有着很好的示范性与参考价值.

而印度模式,前面已经说了,印度模式在其经济循环的最后一个环节同时也是其经济最急需要改进的环节:基础设施领域迟迟获得不到有效的改进.最近世界银行规劝印度政府把其外汇储备更多的投入到基础设施领域而不是在国外购买各种资产与债券,这里也说明了英美模式对于后发国家尤其发展中国家一个很现实的问题:在资源配置最优化下,资源配给会出现强者恒强弱者更弱的马太效应.这样就不利于社会公平与全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有效实现.而在印度模式基础设施领域出现的问题,只是印度模式缺陷的一个具体表现形式而已.玩撑竿跳的印度,无论在金融市场多么繁荣,无论有着多么先进的软件工业与医药工业,没有足够的制造业供应其就业需求与消费需求的印度,靠炒股票和炒地产实现经济腾飞乃至国家崛起的终究是一场虚幻的梦.毕竟,印度的卢比不是硬通货.撑竿跳可以跳过的是龙门,跳过的也可以是根竹竿,如此而已.

家园 金融能独立超前发展吗?

金融说到底,不是为实际物质的生产服务的吗?在服务的过程中,有高额暴利可供追逐,可是那绝不能倒着来,为了追逐高额暴利而去泡沫化金融,那高额暴利也会成为无源之水、空中楼阁,如果不以为悲,反以为喜,不采取措施,总有一天会出问题。我觉得印度就是那样。

现在中国也要来“大力发展金融市场”了,以中国现在的经济发展实力,制造业在世界的地位,金融恰恰是一块发展的低地,再不“大力发展”,会成为经济进一步前进的障碍和瓶颈,所以正当其时啊。

家园 印度有当年中国大跃进的感觉
家园 先回您一段

正在写的文字还在打磨中,其中有涉及您问题的内容,不过更多的是其他的关联,所以还是先在这里我说说自己的想法,如果有不对的地方还欢迎指正.

其实在网络泡沫破灭的时候,您说的这个现象就已经有了个标志性的预兆:沃尔码连续三年成为财富世界五百强冠军企业.

这里就牵涉到两个问题:

1.新经济真的只是泡沫昙花一现么?

2.旧经济真的只是洗尽铅华焕发新生了么?

这里我想两个问题一起讲:

在晨枫兄前不久说航母的帖子里说到,这个世界正在发生前所未有的整合与重组.日本经济的复苏有日本全体国民的集体功劳(到2006年的连续8年中,日本国民收入以日圆计算连续8年是在减少),还有老冰在帖子里说的"又是厚重长大企业".这些都说明了什么呢?

您可以参考我本序列中的篇外6中印模式的比较里我关于东亚模式与日本以及英美模式的相关内容:

无论东亚模式还是英美模式,就理论上而言各有其利弊,通俗的说就是各自有各自的适用范围.处于世界经济食物链顶端的英美模式,其好处在于可以利用综合国力的优势积极利用资本市场在全球优化资源组合.前面的叙述里在经济循环的过程讲过英美模式和东亚模式的不同,这里可以多说一句的是英美模式可以在经济循环出现问题的时候通过其大国地位利用其资本市场尤其是金融领域的强势地位尤其是其货币的强势地位对其经济进行补偿.所以,尽管英美模式有资本灵活,理论先进而且政策变通等等优势,但是毕竟那是依托于英美综合国力尤其是建立在政治经济与舆论宣传等等多种霸权优势下的产物,其适用性尤其是对于发展中国家的适用性会有很大的局限性.

做为历史上不多的成功的落后国家追赶成为先进工业化发达国家的例子,东亚模式对于中国来说无论是历史上地缘上还是经济与文化上有着先天的亲近感.但是,反观日本与韩国现在步履蹒跚的经济改革与政治改革,我们不能忽视东亚模式尤其是日本模式在实现追赶目标后那种失去战略目标后的战略迷茫所带来的可持续发展的迷茫.而恰恰是英美模式的灵活性与政治经济文化上的多样性是目前东亚模式可以学习与借鉴的不多的选择之一.但是,无论是日本还是韩国,长期形成的政治与经济利益集团对于整个国家社会的转型所带来的巨大障碍又严重的拖累了日本与韩国的再转型.日本前首相小泉为其改革提出的口号是:再次维新,就是有鉴于日本的现状与发展需求的有所言.

好了言归正传,这里我不是过多的想批评日本模式的优劣,而是就新经济新技术与传统产业之间联系提出自己的观点.

拿沃尔玛来说,在成为世界500强之首的同时,沃尔玛是在同类企业中信息技术运用的领先者与新技术应用的佼佼者.同样,在新技术领域,和传统产业的结合尤其是由信息技术这个被称为第三次浪潮或者新产业革命的世界经济与技术的大转型中,无论谁真实意愿与否,谁都不能拒绝.

就拿您和我在这个我们都喜爱的西西河网站就我们共同关心的话题彼此讨论一样,您没有意识到我们这样的讨论已经不再局限时间地域甚至是语言和文化之间的差异了么.这个本身就意味着一种本质的变化,在我看来如果传统产业背离这样的变化与相关需求,一样没有前途.而新技术尤其是引导信息时代与新技术革命的信息技术的普及,将完全改变我们对于过去以往种种财富\价值甚至是象你我这样普通人关于生活方式的一种难以拒绝的变化一样.就象手机就象网络,就象在不远的将来无所不在的无线宽带网络将给我们这个时代或者说我们的生活带来什么样的变化呢?

呵呵,谁能拒绝,无论他叫高新技术还是叫洗尽铅华的传统产业.

不是么:)

家园 从一句您听了也许不乐意的话来说说我的观点

这是一个似是而非的命题.

我首先说明我的观点,政策也好理论也罢,没有对的和错的,只有适合与不适合的.

古典经济学派也就是亚当.斯密和大卫.李嘉图那老两位的观点和您的是一路,他们认为人的生活与经济运行在于谨慎与勤俭的生活方式和把货币投向正确的领域也就是生产领域来为人类创造更多的财富.除此之外就是邪门歪道.但是,到大萧条时期,一边出现了衣食无着落的人群一边有企业因为牛奶卖不出去而整吨整吨向密西西比河倾倒牛奶的惨状.于是,一个叫凯恩斯的老先生为治愈大萧条开了这样的药方:由于货币紧缺造成了通缩,至使有效需求与社会生产积极性被压抑.所以,应该由政府出面通过各种形式刺激消费放松银根从而通过消费需求扩大生产从来而振兴经济.这个就是西方消费主义模式的滥觞,也是现代货币经济学开始风行的原由.

而到了上世纪70与80年代,从美国开始出现了难以克服的通货膨胀,经济进入被成为"滞涨"的状态,随着凯恩斯主义的失灵尤其政府通过控制货币供应来对经济发展做杠杆调节模式的失灵.最终使,现在称为新古典经济学派在上世纪90年代大行其道.拌生产物就是新经济与新技术革命的到来.

话说了那么多我究竟想说明什么呢?简单的说我想说明的是,货币作为现在经济一种不可或缺的重要甚至是必要的调节工具从其诞生的一开始就有其其他商品难以比拟的优势与不能克服的缺陷.总的来说,这个是由于我们人类社会(不管以什么方式为表现形式)至今不能实现按需分配的社会生产能力.于是,通过货币方式分配社会与自然资源在整个人类社会的配置就成为当前我们大家唯一的选择.

诚如我们经济运行到今天不是陷入通涨就是进入通缩,更不知所谓的就是象今天的中国在经济运行中同时表现出了传统经济学范畴的通缩与通涨特征.在这样的现实面前,不分析具体情况讨论,究竟是否要金融走在经济运行周期的前面,就会出现我说的似是而非的循环逻辑里.

其实就我看来,这个问题的解决要看货币的功能实现与否,会不会出现过犹不及的现象.所谓货币的功能实现与否,就是通过有效的或者说充足的货币供应,来刺激投资生产与消费是社会资源不会因为货币供应不足而被闲置.而过犹不及就是我们经常说的经济泡沫,也就是说超出社会资源供应能力的货币会推动商品价格与社会各种资源价格上涨.这样不但会造成通涨,更会因为各种价格的波动刺激投机从而加剧价格波动=>进一步刺激通涨=>加剧投机最终使泡沫破灭而整个社会因为泡沫破灭尤其是金融泡沫破灭使社会上货币资本缺乏,从而陷入萧条.

所以,现代经济宏观调空其实就是一只脚踩在油门上一只脚踩在刹车上的运营模式.金融是不是超前与独立,因视社会各种资源供给的情况而论,而不是这样的模式与理论有什么问题.在前面的文字里我已经说过,英美模式利用其综合国力与全方位的霸权尤其是其金融与货币的强势地位,通过不断创新的金融与如今方兴未艾层出不穷的各种金融衍生交易工具创造源源不断的货币并利用他们的强势货币在全世界实现政治资源经济资源自然以及各种人力物力资源的优化组合与配置,从而为其经济与国家创造源源不断的物质与精神财富.而象中国这样的后发展国家,尤其是非强势货币国家,只能在其货币适用范围之内量力而性或者利用比较有时获得强势货币,见解利用强势货币霸权在全球范围实现满足自身需求的各种资源的整合与优化组合.前不久召开的中非论坛,就是这样间接路线出见成效的产物.也是中国经济可以进入下一阶段转型的必要物资供应和市场的有效保障,没有庞大的物资供给尤其是矿物资源与能源的供给,中国的可持续发展是不能想象的.而仅仅依赖本国的能源供应要想进入中等发达国家水平,就目前的技术而言对于中国做不到,哪怕是发达国家也做不到.

这里说到中国和印度两种类不同模式差异的时候,中国是通过压抑国内消费与福利通过获得强势货币与海外市场从而获取可持续发展的各种物质资源的保障进而推动国内市场与消费及福利水平.而印度模式,是利用有效的资本市场吸收强势货币来满足国内不断增长的消费需求与由于国内供应不足所带来的福利补贴.就目前而言,中国通过长期压抑国内消费与福利所储备的庞大外汇储备已经可以满足中国进一步发展的各种物质资源的需要.也正是因为通过海外物资的进口,我们才可以在今天开始逐步做到退耕还林与提高国民福利待遇,并对国家进一步发展做各种投资.简单的说:中国用残酷的方式完成了资本原始积累.而印度实际想做的就是希望通过资本市场直接完成资本的原始积累,但是实际上由于印度货币本身并不能在全球范围直接配置资源,而印度要想进一步发展仅仅依靠自身资源是无法实现的.这样,印度要想满足不断增长的国内需求就只有加大进口.而无法通过贸易顺差获得强势货币满足进口的印度,尽管可以利用资本市场创造货币但是这些货币不会自动变成强势货币.从目前来看也不能解决长期制约印度发展的基础设施不足的问题.而基础设施的不足,又制约了印度制造业的发展也就是满足印度消费需求的供给能力并没有通过资本市场的配置获得有效发展.印度模式卡在最薄弱的一个环节上,要解决这些环节印度政府还要做很多努力.而中国政府所面对的问题即有物质资源的保证,又有生产能力的保障,接下来就是如何优化资源与生产之间的关系,如何做拭目以待.

家园 真复杂真复杂

您这一大片我要看懂领会可能就是不太可能完成的任务了...俺基础差啊...

家园 不好意思了,我用最简短的话来说我的意思吧

货币又叫通货,随商品交换产生而产生,其最大作用是通过货币在经济体内配置各种资源实现最优组合.要实现这个目的一取决于货币的供给二取决于资源的多寡.如果有无限资源做保障,那么金融优先通过不断的货币供给刺激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是很不错的选择.如果资源有限,那么那货币控制在适当的范围里就是一种必要甚至是必须工作,否则就是金融危机乃至经济的全面危机.

家园 嗯,好像有点明白了.

谢谢.

家园 我的一个问题

新经济模式的前提是传统生产力的过剩,也就是至少经济发展水平要到一定层次。但是在印度这种情况,能做么?我一直都不明白的地方就是印度吸引了那么多外资,但是怎么转化为生产力和钱钱,不明白呀。炒房地产和概念股?但是没有时间的产出呀? 软件和医药比较就那么大一点。

家园 无题

软件/医药/劳务输出/海外汇款/钻石/铁矿/玩概念,Ok,外资够玩一阵了!

家园 欧亚大陆那天不乱了,还有美国的霸权吗?

潜规则呀,国际政治一样。有些事只做不说,有些事只说不做。葡萄看问题还是有谱。

可以很负责的说,伊拉克的现状根本就是美国人的故意,

家园 现在国际金融秩序,就是鼓励对冲基金到发展中国家圈钱

不惜引发金融危机把他国经济摧毁。

所以,在没有不规范国际金融市场中对冲基金的行为的时候逼人民币浮动汇率,即便不是一大阴谋,也是下意识的浑水摸鱼举动。

如此明显的国际金融市场缺陷,无论IMF还是世界银行都视而不见。

家园 说的好

中国需要更多的操作派,而不是理论派。搞砸一件事情不容易,通常需要一个理论家。

有印度在后追赶让我们有危机感,这是好事,我认为。

在这里应该有不少做软件的,大家可以谈谈怎么和印度外包IT业竞争?

家园 投入的是对预期估计

而我看印度完成经济循环的能力有限,一旦市场信心出现问题,危机就在眼前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113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