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原创】奔向复苏或者奔向危机的2007 -- 葡萄
过节了,也休息一下吧。
“休息是为了走更长远的路。”
花。
回忆一下我读到的葡萄的观点:
1. 印度近年有相当大概率爆发粮食危机
2. 粮食危机可能诱发股市恐慌,而股市占了印度GDP的90%。
3. 印度企图靠股市圈钱发展,可是股市圈来的钱没有用到关键的基础建设上,反而用来炒地皮炒股票,没有促进实质性的物质增长。
4. 没有物质增长的经济如沙子上的城堡,经不起考验。
5. 面对印度的危机,中国该怎么办?
6. 不管怎么办,自立自强才是根本
受教了
年底应该休假
出来讲讲最近风波云诡的世界政经局势吧!
http://news.sohu.com/20070127/n247874652.shtml
刚发现“葡萄”就是天涯的“吃不完的葡萄”。
相比而言,还是天涯人多,回帖也多。
“专家”就这水平?
美国人口规模是一个动态变量。只要美国不自我分裂,其他国家想要超过美国,难。
2007年:日本经济将继续复苏
根据目前日本经济总体运行情况判断,尽管还存在诸如石油价格和通货紧缩等潜在的不确定因素,但总体来看,日本经济仍旧处于缓和期,增长前景较为看好。
从日本外部环境来看,世界经济2007年总体趋好。美国经济可能在2007年下半年转好,中国经济也将保持高速增长。这为以出口拉动经济增长的日本提供了有利的外部环境。
从日本国内情况来看,各种预警指标表明日本经济增长存在着潜在动力。日本经济先行指数从2006年8月份的25.0上升到10月份的54.5。企业家信心指数也从8月份的49.0上升到11月份的50.8,两者都超过了50基点。日本企业已基本消除了就业、设备、债务等方面的过剩情况,投资愿望非常强烈。日本居民消费不振的情况已经见底,随着经济前景看好,个人消费势必出现增长。
在产业方面,日本机床行业2006年的订货额突破1.4万亿日元,创历史最高,成为日本新的“强项”。
日本政府已经意识到日本经济持续增长所面临的障碍,正在制定日本经济长期增长战略并努力提高生产率,实施行业重组,冀望通过生产率的提高推动日本经济增长。
据雷曼兄弟预测,2007年日本将继续朝着全面摆脱通缩迈进。日本政府1月25日召开的临时内阁会议称,2007财年(2007年4月至2008年3月)日本GDP实际增长率将达到2%,名义增长率为2.2%。2月15日日本内阁府公布的最新数据也显示出日本经济增长的推动力在内需和外需之间比较均衡,通胀压力也不如预期严重,这些数据进一步确认了日本经济的复苏势头。
扔一砖。
其实大型企业,高科技企业的发展是一方面,而中小型企业,传统产业企业的质量也很能反映工业实力。
日本的由手工作坊发展而来的传统型企业实力也很强。比如高档化妆刷(?)的世界市场被日本占大多数(好像是7-80%)。看巴菲特理财书时有点感慨,好的传统企业仿佛洗尽铅华,能胜过景气的轮回。
那就是,关于日本债务由日本国民集体偿付的相关帖子,有感慨更多的是启发.接下来的部分有经济政治与文化三块,争取尽快赶出来.
印度经济增速仅次于中国 印度央行行长欲降温
http://intl.ce.cn/zgysj/200702/21/t20070221_10474494.shtml
据美国华尔街日报报道,印度经济增速在世界各国名列前茅,但眼下它似乎快得有些危险。印度央行(Reserve Bank of India)行长瑞迪(Y.V. Reddy)的职责是让它慢下来。
与不苟言笑的同行、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Federal Reserve,简称FED)主席贝南克(Ben Bernanke)比起来,65岁的瑞迪显得风趣幽默多了。他喜欢和媒体开玩笑,在最近一次新闻发布会上,他的开场白是:没有意外就是最大的意外。
瑞迪目前面临的最大挑战是通货膨胀。他必须在抑制物价飙升的同时防止经济出现“急刹车”。如果出现后面这种情况将吓退外国投资者,而正是这些外资投向印度股市的资金推动着印度经济的蓬勃发展。如果势态失控,海外投资者很可能会立刻撤资。
2006年印度央行为了给经济降温曾五次提高关键的短期利率。瑞迪近日表示,在遏制通货膨胀的同时要确保经济继续实现增长。
近年来印度经济一直保持着高于9%的增长速度,在亚洲,这一速度仅次于超过10%的中国。而经济学家认为,印度经济增速必须保持在7%-8%以下才不会引发通货膨胀,否则便会出现物价大幅上涨的局面。
虽然多数地区已久未爆发通货膨胀,但对印度来说,隐藏的通货膨胀风险依然很大。该国有11亿人口,其中大部分人群的日均收入不足3美元。即使物价只略微上浮,可能就会有人因此吃不上饭了。
印度央行上周宣布通货膨胀率已升至6.73%,这不仅创下两年新高,而且也远远高于央行设定的低于5%的区间。为了抑制一路飙升的物价,央行已采取多项非常举动。政府不仅宣布从上周六起上调国内银行存款准备金率,还于上周四下调了汽油价格。
由于主要食品(如洋葱)价格大幅攀升,印度民众已是怨声载道,政府官员也如坐针毡。印度经济的上一轮高增长要追溯到九十年代中期,当时的通货膨胀率高达10%,面对这种情况印度央行不得不通过加息来抑制经济过快增长。
前印度央行行长加兰(Bimal Jalan)指出,瑞迪面临的困境在于:印度的货币政策“仍处于试验阶段。”
由于印度银行体系和债券市场的规模及运行效率都不上西方国家,因此当印度央行试图通过利率杠杆来调节宏观经济时,效果往往要等到两年之后才能显现。而在很多发达国家,这个过程只需要不到一年时间。
瑞迪目前是伦敦政治经济学院(London School of Economics and Political Science)的兼职客座教授。二十多年来,他在印度经济的方方面面都留下了自己的身影。他在素有“印度饭碗”之称的安德拉普拉德什邦(Andhra Pradesh)度过了十五年,接着在首都新德里的经济部门工作了七年,后进入央行,他在此任职六年后至2003年成为央行行长。
1991年时印度面临着全面的经济危机,国际贷款还款日就在眼前,瑞迪和同时一道发起经济改革,放松政府对经济领域的管制。1998年,印度因进行核试验而受到美国制裁,瑞迪积极参与应对制裁的工作,他们推行奖励机制鼓励海外印度人将美元存入印度的银行,以此填补因制裁而导致数百万美元的贷款和援助资金撤走所留下的缺口。
一提起印度经济面临的挑战,人们很自然就想到了同样也在经历腾飞的中国。对比两国,最大的不同就在于,印度经济充斥着太多“热钱”,这些资金大多是外国投资者在印度股市上的投资,他们一旦发现势头不对,就会毫不犹豫的抽身而退。过多“热钱”的流入也解释了为什么印度主要股指能在过去三年中大涨了两倍还多。
相比之下,中国的外资形式就显得更加多样化,外资对其他资产形式(如工厂)的投资比例较大,而这类资产的撤资难度较大。根据摩根士丹利(Morgan Stanley)驻孟买经济学家查坦?阿亚(Chetan Ahya)提供的数据,截至2006年中期的前三年半中,印度共吸引各种形式的外资共计约970亿美元,其中约有83%是投向金融市场的,而中国的这个比例是23%。
经济学家、投资者以及企业高管们将关注瑞迪在未来数月中的一举一动。瑞迪深知这一点,他打比方说,就连他早晨跟外人道“早安”,媒体可能也会大加揣测,认为这意味着昨晚的情况可能很不好。
>>>>>>>>>>>>>>>>>>>>>>>
3年里83%的外资进入印度金融市场,印度人疯了.这个简直就是当年东南亚金融危机前的翻版.
以前又为什么会不景气呢?是国家的宏观经济政策还是大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