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原创】《通鉴评说》社会现象系列 -- 唵啊吽

共:💬64 🌺105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5
下页 末页
家园 【原创】《通鉴评说》社会现象系列

《通鉴评说》:须贾告范雎的冤假错案

《通鉴评说》:荆轲斩首行动的误区

《资治通鉴》卷六 评说 (10):

评说11:

“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司马迁在《史记·刺客列传》中,记载了“荆轲刺秦王”的动人故事,其中对荆轲、秦王、燕太子丹,樊於期、秦舞阳、高渐离这些人物的描写是栩栩如生,编排出一幕有声有色的历史剧。

荆轲刺秦王之所以令人扼腕叹息,完全是由于江湖义气推动整个事件的发展,为刺秦王好几个人搭上了性命。最先自杀的是收养荆轲的田光。太子丹找杀手先找到了田光,田光说自己老了,于是推荐荆轲,临出门太子丹吩咐他保守秘密,田光觉得有辱他侠义人格,说行为受到别人怀疑就不算节侠,于是就自杀灭口以释太子丹的疑心。为推荐荆轲就死了一条江湖好汉。第二个是樊於期。樊於期是秦国大将,在国内受排挤到燕国政治避难。秦国灭韩灭赵势如破竹,眼看就要打到燕国了,荆轲还没行动,太子丹就急了,问起原因,荆轲说,我要刺秦王必须近身,而要接近秦王需要两样东西,一样是燕国地图,一样是樊於期的人头。太子丹给图可以,给人头不是江湖规矩呀。荆轲于是自己去跟樊於期要头,樊於期可真爽快,荆轲要他马上就给,没眨眼就自杀了,路上讨钱的乞丐要碰上樊於期这样的施主就好了。荆轲还没上路,就死了两个江湖好汉。好了,故事要曲折一下,要跟隶书那一捺一样有个一波三折,死两条好汉得搭上一个孬种。秦阳舞号称燕国的勇士,十三岁时就杀人不眨眼,做荆轲的副手,还没进秦王大殿就吓得发抖了,秦舞阳就这样窝窝囊囊地陪荆轲送死了。

荆轲是读书练剑的,他的斩首行动计划非常周密,匕首是见血封喉的药刀,图穷匕见时,行刺按计划一点都没走样,荆轲一手拽着秦王的袖子,另一手把匕首捅过去。可惜人算不如天算,秦王的袖子一扯就断了,这布料质量也太差了,完全是假冒伪劣产品,竟然穿在秦始皇身上,八成是那个骗子推销的皇帝的新衣,搞得荆轲计划破产,改为追着秦王绕着柱子转。周围大臣没有兵器,这是规矩,上朝不能带兵器,所以都干着急。秦王被追得紧,腰里的剑拔了一半就卡在剑鞘里了。下边一个大臣叫“把剑背到背上!把剑背到背上!”秦王把剑背到背上,一下就拔出来了。虽然背剑的主要效果是找到足够的空间让剑出鞘,但是把剑从腰里背到背上,右手就得从左边绕到头顶,这个动作叫“缠头”,是大刀向鬼子头上砍去的那种砍刀的刀法。缠头,把手臂连带背部的肌肉群都拉伸到极限,然后一起发力,是力度最强的一种刀法,而且不用回手,就着绕的劲一气砍出去,整个绕的能量积累全都甩到刀刃上了,不像刺剑那样要后缩才能前伸,来回方向相反,浪费了一半的冲量。所以秦王没有用剑法去刺荆轲,而是就着背剑的缠头刀法就势一砍,就把荆轲左大腿给砍断了,可见缠头刀法力度强劲。

司马光对燕太子丹的评价很中肯,说太子丹忍不了一朝之忿,轻虑浅谋,挑怨速祸。太子丹要暗杀秦始皇,不是出于对国内国际政治的考虑,而是出于对秦王的私人怨气。太子丹先在赵国做人质,赵王对他很好,后来到秦国做人质,受到秦国冷落,这反差就大了,太子丹忍受不了在秦国的失落,自己偷偷跑回燕国了。这就是刺秦王的起因。司马光说太子丹是以万乘之国,决匹夫之怒,逞盗贼之谋。虽然司马光把荆轲行刺评为盗行,但江湖义气感人,所以司马光称其为“君子盗”。类似的“君子盗”有尹奉吉刺杀日本白川大将【3】。

荆轲刺秦王用今天的术语就是“斩首行动”。司马光对太子丹的斩首行动是嗤之以鼻的,这是有道理的。以前我们从系统的角度,对斩首行动进行过分析,斩首行动在战术上就是通过破坏系统的关键单结点来瘫痪系统。但系统究竟是系统,不是替换一个单结点就能改变整个系统的行为的,不能换掉秦始皇就可以使得秦国不兼并诸侯,秦始皇死了,换上任何一个秦王,秦国兼并诸侯的行为不会改变。所以司马光认为,燕国强国政治,不能寄希望于太子丹和秦始皇的个人之间的角斗上,而应该任用人才(任官以才)进行政治改革(立政以礼),保护国民利益(怀民以仁),国际交往公正受信(交邻以信),如此立国,就可以不畏惧强国的暴力侵犯。这里,司马光重申了唵啊吽卷一评说中对“内圣外王”的重新注解:内政励精图治清政为民才能在国际社会中摆脱屈辱的地位。

斩首行动在战术上是正确的,它直接摧毁系统指令信息源头而瘫痪敌军作战能力,但在战略上是一个误区,它错误地将一国的行为解释为一国首领的意志。如刺杀日本侵略军将领【3】,可以打击日本侵略军的气焰,但无法改变日本扩张野心。中国历史上改朝换代,将腐败皇帝推翻就是斩首行动,但整个农业经济系统没变,换一个皇帝,还得按系统的规则行事,终归要重蹈前朝的覆辙。

美国伊拉克斩首行动是战术成功,但不是把一个独裁的萨达姆换成一个民主的总统,就可以使伊拉克变成西方民主国家一员的。事实上,美国为中东国家已经换了好多首脑,但国家系统没变,换上那个首脑都搞不出和美国一样的民主政治,这是系统决定的。你把萨达姆选为美国总统,他就自然会在美国实行民主政治了。美国以往支持的蒋介石,以及美国支持的越南、韩国、拉美许多国家政权,大部分都是独裁政权。把一个自行车的轱辘换成汽车轱辘,不会使自行车跑得更快,相反,往往要把汽车轱辘又修改成自行车轱辘才能使自行车行驶。萨达姆下台了,伊拉克依然是穆斯林国家而不是基督教国家,伊拉克国内教派和种族之间并没有出现民主社会那种相互宽容的行为,没有宽容的社会基础,伊拉克要在统一的前提下回到和平运转的社会,还得出一个独裁的铁碗人物,否则社会动乱局面无法控制,或者分裂成八九个民主国家,就像没有铁托的南斯拉夫一样。把一个民主议会,嫁接到一个仇恨和互不信任的社会系统中,这个系统回怎样演变呢?是议会改变社会系统,还是系统把又议会变回独裁统治呢?就伊拉克斩首行动而言,唵啊吽个人感觉是后者几率更大,因为倒萨的动力是基于仇恨而非宽容,以暴力手段斩首而不是以非暴力手段推动系统演化,与系统要达到的宽容民主社会状态背道而驰。布什摧毁萨利姆政权,与荆轲刺秦王类似,都是斩首行动。无论行动本身是否成功,都不被司马光看好。

有人认为推翻中国共产党政权就能实现中国民主,而且以前苏联解体为例。这是斩首行动误区,忘记了俄国和中国系统不一样。早在一次世界大战之前,俄国已经是工业强国之一,已经有成熟的杜马议会制度;对比之下,中国现大部分人口还是农业人口,中国基本还是农业社会。用斩首行动推进民主在中国早就试过两次了:推翻清朝帝制,建立的民国政治还是独裁专制;推翻民国统治建立新中国后,中国还是一个运动接一个运动,还是一个整人与被人整的仇恨心理社会,这些都是斩首行动推进民主的局限性,往往以民主旗帜起义,成功后有回到专制,这是社会系统使然,很难用某个人的邪恶行为来解释。中国民主进程,不是可以用散布仇恨来为推翻现政权的斩首行动一蹴而就的,中国民主进程是由农业国到工业国转变的艰难历程,是由农业人口到城镇人口的艰难历程,是从国际屈辱地位恢复平等身份的艰难历程,而这一历程在改革开放以来的二十年进展最快,现在这一系统演变的过程还在继续,为民主奋斗的人士不应该轻易将中国百年民主奋斗来之不易的趋势打断。等中国三农问题解决了,中国在民主社会系统演变就迈过一个坎了,但即使到那时,中国的民主社会基础上也就是走到俄国一百年前的位置:工业国家和议会制度。

我有一个同学,对贪官腐败非常痛恨,我说我选你当总理算了,他答到,你别选我,搞不好我更腐败。他说的就是系统问题。系统如此,换一个人、一个党乃至实行多党政治,不可能一下子将农业国家变成民主国家。拉美国家人均GDP比中国高,但民选独裁还是频频发生。中国民主进程,是系统工程,搞斩首行动成事不足败事有余,甚至将中国民主运动推向反面。万润南先生说:“共产党原来标榜自己是“领导穷人翻身解放”的党,现在蜕变为赤裸裸地为有钱人服务的党,因而赢得了全世界资本家的欢心”【4】。这就是系统自保护机制的反弹,借助外国势力促进中国民主,搞不好会推动中国政府对外的妥协,成为外国资本的代理人,这与中国民主是为了保障中国人民利益的目的向背。万先生说中共软的越软【4】,对西方软就是为西方资本利益服务而不是为中国人民利益服务。国民党借助西方势力搞民主,搞成了外国资本的买办。外国势力是为外国利益服务的,无论是支持民主还是支持任何其它政治,都不是赔本生意。中国在国际贸易中谈判处于下风,因为西方谈判时还多两张民主人权的牌,这两张牌挖走多少中国人利益?看看中国民工多苦以及中国制造在西方多便宜就知道了。

中国人民追求民主已经一百多年了,这一百多年历史,证明民主建设是系统工程,不能用荆轲刺秦王这样的斩首行动来完成,民主建设,要从思想启蒙,法制完善,工业化和城镇化等系统多方面磨合演进来完成,不能只图选举制度的形式而忘记民主社会的基础,否则民主体制会南橘北桔,达不到预期目的。只是为了选举制度的民主诉求,就如司马光批评太子丹斩首行动那样,是轻虑浅谋,只见选票之树木,不见社会和经济系统之森林。

附记:唵啊吽读史粗心大意,将荆轲刺秦王故事解读为斩首行动,其实太子丹原来计划是劫持秦王为人质要求秦国退回六国被秦占领的土地,而不是简单暗杀秦王,多亏许多网友不吝赐教,点出了唵啊吽的错误。不过文章已经写完,木已成舟,唵啊吽将错就错,不再改写,只是在此将史实摆明,算做亡羊补牢。荆轲刺不成,如荆轲自己所言,是因为原来就没打算刺,而是计划劫,否则能有抓到衣袖的功夫,足以刺到秦王了。

唵啊吽2006年6月3日二稿于西西河

参考链接:

【0】 原文http://www.guoxue.com/shibu/zztj/content/zztj_006.htm

【1】 原文http://www.guoxue.com/shibu/zztj/content/zztj_007.htm

【2】 《史记·刺客列传》http://www.guoxue.com/shibu/24shi/shiji/sj_086.htm

【3】 尹奉吉刺白川http://news.xinhuanet.com/mil/2003-01/20/content_6779.htm

【4】 万润南《为什么共产党“气数未尽”》http://blog.wenxuecity.com/blogview.php?date=200605&postID=12890

关键词(Tags): #社会分析#通鉴评说#社会#社会研究#社会科学元宝推荐:无斋主人,

本帖一共被 1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家园 我可不可以这样认为?

西方敌对势力指责中国政府不民主,作为交易,中国政府在某些方面取悦西方资本家,使得“中国民工多苦以及中国制造在西方多便宜”。

家园 民主最主要的前提之一,是参与民主的各个主体

民主最主要的前提之一,是参与民主的各个主体都尽量最大化自身利益,西方民主当然不会抛弃西方利益。如果不是为自身利益奋斗,相反是牺牲自身利益为人类理想服务,那就叫共产主义了。

政治家虽然也为理想奋斗,但政治家不是思想家,政治家是以可实现的目标而行动,即便有许多与理想不符的地方,无论是否能实现都坚持理想的社会实践者被冠为空想。

鸦片战争以来西方要得到的在中国的资本利益,现在基本上都得到了,那就是进入中国市场,资本自由流动到中国,资本当然不会自动维护农民工利益。

不过,今天西方得到的中国利益,是与中国谈判交易的成果,而不是以往城下之盟不平等条约的结果,对应地西方也要对中国开放市场。但交易双方谁分得的蛋糕大,取决于双方各自实力。

西方以政治理由,如民主民权,作为贸易规则的制定筹码,所以多得到了蛋糕的大部分。

家园 其实,我差不多要同意你的这种观点了

因为中国不民主,所以xxxxxx,所以“中国民工多苦以及中国制造在西方多便宜”。

家园 系统观点,就是一种现象有许多原因共同作用

系统观点,就是一种结果源于许多原因共同作用,而一个现象,与参与不止一种结果。

按照【因为“一个什么”所以“另一个什么”】的线性逻辑来讨论一个系统,往往引发许多不同争论。

人类社会是一个系统,系统演化有途径,需要时间。否则,伊拉克在萨达姆下台那一刻就已经是完美民主社会了。这是主文想要表达的观点。

家园 【原创】《通鉴评说》:荆轲斩首行动的误区

《资治通鉴》卷六 评说 (10):荆轲斩首行动的误区

评说11:

“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司马迁在《史记·刺客列传》中,记载了“荆轲刺秦王”的动人故事,其中对荆轲、秦王、燕太子丹,樊於期、秦舞阳、高渐离这些人物的描写是栩栩如生,编排出一幕有声有色的历史剧。

荆轲刺秦王之所以令人扼腕叹息,完全是由于江湖义气推动整个事件的发展,为刺秦王好几个人搭上了性命。最先自杀的是收养荆轲的田光。太子丹找杀手先找到了田光,田光说自己老了,于是推荐荆轲,临出门太子丹吩咐他保守秘密,田光觉得有辱他侠义人格,说行为受到别人怀疑就不算节侠,于是就自杀灭口以释太子丹的疑心。为推荐荆轲就死了一条江湖好汉。第二个是樊於期。樊於期是秦国大将,在国内受排挤到燕国政治避难。秦国灭韩灭赵势如破竹,眼看就要打到燕国了,荆轲还没行动,太子丹就急了,问起原因,荆轲说,我要刺秦王必须近身,而要接近秦王需要两样东西,一样是燕国地图,一样是樊於期的人头。太子丹给图可以,给人头不是江湖规矩呀。荆轲于是自己去跟樊於期要头,樊於期可真爽快,荆轲要他马上就给,没眨眼就自杀了,路上讨钱的乞丐要碰上樊於期这样的施主就好了。荆轲还没上路,就死了两个江湖好汉。好了,故事要曲折一下,要跟隶书那一捺一样有个一波三折,死两条好汉得搭上一个孬种。秦舞阳号称燕国的勇士,十三岁时就杀人不眨眼,做荆轲的副手,还没进秦王大殿就吓得发抖了,秦阳舞就这样窝窝囊囊地陪荆轲送死了。

荆轲是读书练剑的,他的斩首行动计划非常周密,匕首是见血封喉的药刀,图穷匕见时,行刺按计划一点都没走样,荆轲一手拽着秦王的袖子,另一手把匕首捅过去。可惜人算不如天算,秦王的袖子一扯就断了,这布料质量也太差了,完全是假冒伪劣产品,竟然穿在秦始皇身上,八成是那个骗子推销的皇帝的新衣,搞得荆轲计划破产,改为追着秦王绕着柱子转。周围大臣没有兵器,这是规矩,上朝不能带兵器,所以都干着急。秦王被追得紧,腰里的剑拔了一半就卡在剑鞘里了。下边一个大臣叫“把剑背到背上!把剑背到背上!”秦王把剑背到背上,一下就拔出来了。虽然背剑的主要效果是找到足够的空间让剑出鞘,但是把剑从腰里背到背上,右手就得从左边绕到头顶,这个动作叫“缠头”,是大刀向鬼子头上砍去的那种砍刀的刀法。缠头,把手臂连带背部的肌肉群都拉伸到极限,然后一起发力,是力度最强的一种刀法,而且不用回手,就着绕的劲一气砍出去,整个绕的能量积累全都甩到刀刃上了,不像刺剑那样要后缩才能前伸,来回方向相反,浪费了一半的冲量。所以秦王没有用剑法去刺荆轲,而是就着背剑的缠头刀法就势一砍,就把荆轲左大腿给砍断了,可见缠头刀法力度强劲。

司马光对燕太子丹的评价很中肯,说太子丹忍不了一朝之忿,轻虑浅谋,挑怨速祸。太子丹要暗杀秦始皇,不是出于对国内国际政治的考虑,而是出于对秦王的私人怨气。太子丹先在赵国做人质,赵王对他很好,后来到秦国做人质,受到秦国冷落,这反差就大了,太子丹忍受不了在秦国的失落,自己偷偷跑回燕国了。这就是刺秦王的起因。司马光说太子丹是以万乘之国,决匹夫之怒,逞盗贼之谋。虽然司马光把荆轲行刺评为盗行,但江湖义气感人,所以司马光称其为“君子盗”。类似的“君子盗”有尹奉吉刺杀日本白川大将【3】。

荆轲刺秦王用今天的术语就是“斩首行动”。司马光对太子丹的斩首行动是嗤之以鼻的,这是有道理的。以前我们从系统的角度,对斩首行动进行过分析,斩首行动在战术上就是通过破坏系统的关键单结点来瘫痪系统。但系统究竟是系统,不是替换一个单结点就能改变整个系统的行为的,不能换掉秦始皇就可以使得秦国不兼并诸侯,秦始皇死了,换上任何一个秦王,秦国兼并诸侯的行为不会改变。所以司马光认为,燕国强国政治,不能寄希望于太子丹和秦始皇的个人之间的角斗上,而应该任用人才(任官以才)进行政治改革(立政以礼),保护国民利益(怀民以仁),国际交往公正受信(交邻以信),如此立国,就可以不畏惧强国的暴力侵犯。这里,司马光重申了唵啊吽卷一评说中对“内圣外王”的重新注解:内政励精图治清政为民才能在国际社会中摆脱屈辱的地位。

斩首行动在战术上是正确的,它直接摧毁系统指令信息源头而瘫痪敌军作战能力,但在战略上是一个误区,它错误地将一国的行为解释为一国首领的意志。如刺杀日本侵略军将领【3】,可以打击日本侵略军的气焰,但无法改变日本扩张野心。中国历史上改朝换代,将腐败皇帝推翻就是斩首行动,但整个农业经济系统没变,换一个皇帝,还得按系统的规则行事,终归要重蹈前朝的覆辙。

美国伊拉克斩首行动是战术成功,但不是把一个独裁的萨达姆换成一个民主的总统,就可以使伊拉克变成西方民主国家一员的。事实上,美国为中东国家已经换了好多首脑,但国家系统没变,换上那个首脑都搞不出和美国一样的民主政治,这是系统决定的。你把萨达姆选为美国总统,他就自然会在美国实行民主政治了。美国以往支持的蒋介石,以及美国支持的越南、韩国、拉美许多国家政权,大部分都是独裁政权。把一个自行车的轱辘换成汽车轱辘,不会使自行车跑得更快,相反,往往要把汽车轱辘又修改成自行车轱辘才能使自行车行驶。萨达姆下台了,伊拉克依然是穆斯林国家而不是基督教国家,伊拉克国内教派和种族之间并没有出现民主社会那种相互宽容的行为,没有宽容的社会基础,伊拉克要在统一的前提下回到和平运转的社会,还得出一个独裁的铁碗人物,否则社会动乱局面无法控制,或者分裂成八九个民主国家,就像没有铁托的南斯拉夫一样。把一个民主议会,嫁接到一个仇恨和互不信任的社会系统中,这个系统回怎样演变呢?是议会改变社会系统,还是系统把又议会变回独裁统治呢?就伊拉克斩首行动而言,唵啊吽个人感觉是后者几率更大,因为倒萨的动力是基于仇恨而非宽容,以暴力手段斩首而不是以非暴力手段推动系统演化,与系统要达到的宽容民主社会状态背道而驰。布什摧毁萨利姆政权,与荆轲刺秦王类似,都是斩首行动。无论行动本身是否成功,都不被司马光看好。

有人认为推翻中国共产党政权就能实现中国民主,而且以前苏联解体为例。这是斩首行动误区,忘记了俄国和中国系统不一样。早在一次世界大战之前,俄国已经是工业强国之一,已经有成熟的杜马议会制度;对比之下,中国现大部分人口还是农业人口,中国基本还是农业社会。用斩首行动推进民主在中国早就试过两次了:推翻清朝帝制,建立的民国政治还是独裁专制;推翻民国统治建立新中国后,中国还是一个运动接一个运动,还是一个整人与被人整的仇恨心理社会,这些都是斩首行动推进民主的局限性,往往以民主旗帜起义,成功后有回到专制,这是社会系统使然,很难用某个人的邪恶行为来解释。中国民主进程,不是可以用散布仇恨来为推翻现政权的斩首行动一蹴而就的,中国民主进程是由农业国到工业国转变的艰难历程,是由农业人口到城镇人口的艰难历程,是从国际屈辱地位恢复平等身份的艰难历程,而这一历程在改革开放以来的二十年进展最快,现在这一系统演变的过程还在继续,为民主奋斗的人士不应该轻易将中国百年民主奋斗来之不易的趋势打断。等中国三农问题解决了,中国在民主社会系统演变就迈过一个坎了,但即使到那时,中国的民主社会基础上也就是走到俄国一百年前的位置:工业国家和议会制度。

我有一个同学,对贪官腐败非常痛恨,我说我选你当总理算了,他答到,你别选我,搞不好我更腐败。他说的就是系统问题。系统如此,换一个人、一个党乃至实行多党政治,不可能一下子将农业国家变成民主国家。拉美国家人均GDP比中国高,但民选独裁还是频频发生。中国民主进程,是系统工程,搞斩首行动成事不足败事有余,甚至将中国民主运动推向反面。万润南先生说:“共产党原来标榜自己是“领导穷人翻身解放”的党,现在蜕变为赤裸裸地为有钱人服务的党,因而赢得了全世界资本家的欢心”【4】。这就是系统自保护机制的反弹,借助外国势力促进中国民主,搞不好会推动中国政府对外的妥协,成为外国资本的代理人,这与中国民主是为了保障中国人民利益的目的向背。万先生说中共软的越软【4】,对西方软就是为西方资本利益服务而不是为中国人民利益服务。国民党借助西方势力搞民主,搞成了外国资本的买办。外国势力是为外国利益服务的,无论是支持民主还是支持任何其它政治,都不是赔本生意。中国在国际贸易中谈判处于下风,因为西方谈判时还多两张民主人权的牌,这两张牌挖走多少中国人利益?看看中国民工多苦以及中国制造在西方多便宜就知道了。

中国人民追求民主已经一百多年了,这一百多年历史,证明民主建设是系统工程,不能用荆轲刺秦王这样的斩首行动来完成,民主建设,要从思想启蒙,法制完善,工业化和城镇化等系统多方面磨合演进来完成,不能只图选举制度的形式而忘记民主社会的基础,否则民主体制会南橘北桔,达不到预期目的。只是为了选举制度的民主诉求,就如司马光批评太子丹斩首行动那样,是轻虑浅谋,只见选票之树木,不见社会和经济系统之森林。

附记:唵啊吽读史粗心大意,将荆轲刺秦王故事解读为斩首行动,其实太子丹原来计划是劫持秦王为人质要求秦国退回六国被秦占领的土地,而不是简单暗杀秦王,多亏许多网友不吝赐教,点出了唵啊吽的错误。不过文章已经写完,木已成舟,唵啊吽将错就错,不再改写,只是在此将史实摆明,算做亡羊补牢。荆轲刺不成,如荆轲自己所言,是因为原来就没打算刺,而是计划劫,否则能有抓到衣袖的功夫,足以刺到秦王了。

唵啊吽2006年6月3日二稿于西西河

参考链接:

【0】 原文http://www.guoxue.com/shibu/zztj/content/zztj_006.htm

【1】 原文http://www.guoxue.com/shibu/zztj/content/zztj_007.htm

【2】 《史记·刺客列传》http://www.guoxue.com/shibu/24shi/shiji/sj_086.htm

【3】 尹奉吉刺白川http://news.xinhuanet.com/mil/2003-01/20/content_6779.htm

【4】 万润南《为什么共产党“气数未尽”》http://blog.wenxuecity.com/blogview.php?date=200605&postID=12890


本帖一共被 2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家园 附上《资治通鉴》原文(楼下的)

原文11:

昭襄王十五年(己巳,公元前二三二年)初,燕太子丹尝质于赵,与王善。王即位,丹为质于秦,王不礼焉。丹怒,亡归。昭襄王十九年(癸酉,公元前二二八年)燕太子丹怨王,欲报之,以 问其傅鞠武。鞠武请西约三晋,南连齐、楚,北媾匈奴以图秦。太子曰:“太傅之计,旷日弥久,令人心惽然,恐不能须也。”顷之,将军樊於期得罪,亡之燕;太 子受而舍之。鞠武谏曰:“夫以秦王之暴而积怒于燕,足为寒心,又况闻樊将军之所在乎!是谓委肉当饿虎之蹊也。愿太子疾遣樊将军入匈奴。”太子曰:“樊将军 穷困于天下,归身于丹,是固丹命卒之时也,愿更虑之!”鞠武曰:“夫行危以求安,造祸以为福,计浅而怨深,乃连结一人之后交,不顾国家之大害,所谓资怨而 助祸矣!”太子不听。

太子闻卫人荆轲之贤,卑辞厚礼而请见之。谓轲曰:“今秦已虏韩王,又举兵南伐楚,北临赵。赵不能支秦,则祸必至于燕。燕小弱,数困于兵,何足以当秦!诸侯服秦,莫敢合从。丹之私计愚,以为诚得天下之勇士使于秦,劫秦王,使悉反诸侯侵地,若曹沫之与齐桓公,则大善矣;则不可,因而刺杀之,彼大将擅兵于外而内有乱,则君臣相疑,以其间,诸侯得合从,其破秦必矣。唯荆卿留意焉!”荆轲许之。于是舍荆卿于上舍,太子日造门下,所以奉养荆轲,无所不至。及王翦灭赵,太子闻之惧,欲遣荆轲 行。荆轲曰:“今行而无信,则秦未可亲也。诚得樊将军首与燕督亢之地图,奉献秦王,秦王必说见臣,臣乃有以报。”太子曰:“樊将军穷困来归丹,丹不忍也!”荆轲乃私见樊於期曰:“秦之遇将军,可谓深矣,父母宗族皆为戮没!今闻购将军首,金千斤,邑万家,将奈何?”於期太息流涕曰:“计将安出?”荆卿 曰:“愿得将军之首以献秦王,秦王必喜而见臣,臣左手把其袖,右手揕其胸,则将军之仇报而燕见陵之愧除矣!”樊於期曰:“此臣之日夜切齿腐心也!”遂自 刎。太子闻之,奔往伏哭,然已无奈何,遂以函盛其首。太子豫求天下之利匕首,使工以药焠之,以试人,血濡缕,人无不立死者。乃装为遣荆轲,以燕勇士秦舞阳为之副,使入秦。

始皇帝下二十年(甲戌,公元前二二七年)荆轲至咸阳,因王宠臣蒙嘉 卑辞以求见,王大喜,朝服,设九宾而见之。荆轲奉图以进于王,图穷而匕首见,因把王袖而揕之;未至身,王惊起,袖绝。荆轲逐王,王环柱而走。群臣皆愕,卒起不意,尽失其度。而秦法,群臣侍殿上者不得操尺寸之兵,左右以手共搏之,且曰:“王负剑!”负剑,王遂拔以击荆轲,断其左股。荆轲废,乃引匕首擿王,中 铜柱。自知事不就,骂曰:“事所以不成者,以欲生劫之,必得约契以报太子也!”遂体解荆轲以徇。王于是大怒,益发兵诣赵,就王翦以伐燕,与燕师、代师战于 易水之西,大破之。

臣光曰:燕丹不胜一朝之忿以犯虎狼之秦,轻虑浅谋,挑怨速祸,使召公之庙不祀忽诸,罪孰大焉!而论者或谓之贤,岂不过哉!夫为国家者,任官以才,立 政以礼,怀民以仁,交邻以信。是以官得其人,政得其节,百姓怀其德,四邻亲其义。夫如是,则国家安如磐石,炽如焱火。触之者碎,犯之者焦,虽有强暴之国, 尚何足畏哉!丹释此不为,顾以万乘之国,决匹夫之怒,逞盗贼之谋,功隳身戮,社稷为墟,不亦悲哉!夫其膝行、蒲伏,非恭也;复言、重诺,非信也;糜金、散玉,非惠也;刎首、决腹,非勇也。要之,谋不远而动不义,其楚白公胜之流乎!荆轲怀其豢养之私,不顾七族,欲以尺八匕首强燕而弱秦,不亦愚乎!故扬子论之,以要离为蛛蝥之靡,聂政为壮士之靡,荆轲为刺客之靡,皆不可谓之义。又曰:“荆轲,君子盗诸!”善哉!

家园 司马光是典型的书生之见

从太子丹回国到秦始皇统一全国一共才几年

慢说太子不是燕国的最高决策者 就算是 这么几年的功夫能培养出与秦国对抗的实力来吗

当时的情况是

1.秦国要吞并六国的决策是一定的 而且也是毫不隐讳地迅速地贯彻的

2.在短时间内燕国是不可能具备独立或者联合其他国家对抗秦国的实力的

在这两条限定条件下

能够采取什么对策 或者说应该采取什么对策

已经很明显了

(面对强敌 是坐以待毙还是冒险一搏 是春秋秦汉时代的中国人与宋朝的中国人的一大区别)

家园 【原创】《通鉴评说》:须贾告范雎的冤假错案

《资治通鉴》卷五 评说 (2):须贾告范雎的冤假错案

评说3:

魏国人范雎随从须贾出使齐国。齐襄王见范雎口才好,送给他很多礼物。须贾以为范雎出卖了国家机密给齐国,就报告给相国魏齐。魏齐发怒,用竹片将范雎肋骨打断、牙齿打落。范睢装死,被卷以芦苇扔到厕所里任人尿尿。范雎请求看守将他了弄出去,出去后被一个叫郑平安的魏国人带走隐姓埋名。

须贾告范雎是魏国一大冤假错案。范雎是人才,所以齐王要与他交结,史记记载中范雎回绝了齐王的礼物。范雎之所以受到齐襄王青睐,就是因为他出使期间为魏国利益表现出色,他出色的工作不单没受到上级的奖励反而遭致冤枉。

这个故事,史评很多,但无一不是按儒学观点对须贾和魏齐恶劣品质进行的砭斥,这种儒学道德判断故事无法减少冤假错案。两千年来,冤假错案层出不穷的原因之一,就是儒教注重的是实体正义,而缺失程序正义概念。程序正义可以保障公民基本权益,限制权力的滥用,是民主社会和法制社会重要内容之一。

法律规范行为,一切按行为来判断,对须贾和魏齐也一样。须贾发现范雎行为可疑是否应该报告?这应该没错。魏齐接到泄密报告是否应该惩罚泄密者?这好像也没错。错就错在缺乏正当程序。这整个过程缺乏范雎魏为自己辩护的机会,这才是最冤的。

按正当程序,魏齐接到报告后应该转交司法部门侦察立案,这第一个要解决的问题就是要实现司法和行政权力分立。在立案之前,范雎公民基本权利不容侵犯,这是基本宪法权利。从立案后到裁决前,对范雎要无罪假设,审判要重证据,范雎要有辩护律师。即使范雎真的有罪,公民权利可以剥夺,但基本人权不能剥夺,不能严刑拷打,更不能放到厕所内污辱人格。

中国两千年道德故事,偏偏没有程序正义概念,也没有程序正义的故事。以后中学课本应该把须贾告范雎的故事作为程序正义案例来教,不要让范雎演红脸,须贾演白脸,这种老生常谈的道德故事无法杜绝冤假错案,不要老让学生在对错之间做判断选择,而应该让学生思考建立怎样的制度可以减少冤假错案。中国以往教育产生人治社会而不是法制社会,道德故事中没有程序正义是原因之一。程序正义非常复杂,一点不比金融交易系统简单。学生讨论或写作文有很多自由思考空间。须贾告范雎可以是很好的讨论程序正义的课文。

有关程序的议案在议会的规则中优先于其它议案,原因很简单,程序比较中性,容易达成共识,而其它议案或许永远没有共识,大家只能按程序来决议:如投票人参与率为多少决议才有效,赞成人数是二分一还是三分二决议才有效等等,规则确定了,最后没有共识就按程序决议和行动。对[X]事件也一样,让全体中国人同意某种定性的结论几乎是不现实的,但如果在制度建设和法律完善上防止类似事件发生,则容易达成更广泛的共识,才能使[X]流的血,真正促进中国的民主与法治。

我们不妨比较一下美国对911事件的反应和中国对[X]事件的反应。两个事件当然可比性很小,但还是说明了一个问题,美国首先解决的是港口安全措施的程序问题,以防止类似事件发生,过了几年后才逐渐把能否防止911事件的责任问题提到议事日程。而中国[X]事件,政府民间更多的是先关注定性问题、责任问题、和善恶问题,而很少有人优先在制度和程序上讨论如何防止类似事件发生。中国人关心实质主义远远高于关心制度和程序问题。我们不能忘记[X]事件,是因为我们要防止[X]事件再次发生,而不是简单地为了复仇。如果是为了复仇,善恶对错的实质正义要优先辩论清楚;如果是为了防止类似事件发生,程序和制度的完善应该是首位,定性问题不妨留给后一代人去探讨。

[X]事件是中国民主进程中的事件,过多地纠缠于实质主义的申张反而阻碍了民主制度的完善。我们应该纪念所有[X]死难者,无论是学生、市民还是军人,给死难者家属以物资补偿和精神安慰,但同时我们也应该搁置对事件的定性和对责任的追究,优先关注民主和法制的建设。以平和心态建设民主和法制比起以复仇心态追究实质正义更能安慰死难者在天之灵。

唵啊吽2006年6月5日修改于西西河

http://www.housebook.com.cn/200102/6.htm

http://www.chinalawedu.com/news/21601/21626/2006/3/zh6643528301513600214250-0.htm

http://www.wxdaoxiang.com/library/zxwx/grfengcai/034.html

http://www.chinalawedu.com/news/21601/21626/2005/3/ma58192659341435002113848_161444.htm

http://www.guoxue.com/shibu/24shi/shiji/sj_079.htm

http://www.housebook.com.cn/2k11/17.htm

关键词(Tags): #实质正义#程序正义#通鉴评说

本帖一共被 1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家园 秦有长远决策,而六国面对秦吞并采取的都是短期行为
家园 【原创】《通鉴评说》:安陵君的服务型政府

《资治通鉴》卷六 评说 (3):安陵君的服务型政府

评说4:

前247年,秦将蒙骜伐魏,信陵君帅五国军队打败蒙骜,把蒙骜追到函谷关内,然后围攻关外的管城(今郑州【2】),久久攻不下来。信陵君得知守管城的秦将父亲是安陵(今河南鄢陵县【2】)人缩高,就派人对安陵君说:你把缩高送来,我要升他为十二级干部(五大夫),任命他为军事法官(执节尉)。安陵君说:安陵是小国,国君不能随便指使公民,你自己去请他好了。使者找到缩高,对他宣读了信陵君的公函。缩高说:“信陵君给我升官,无非是让我攻郑州吗。我以父亲身份攻打儿子,让天下人笑话;儿子如果见到父亲而投降就是背叛秦国的行为;为父教子背叛的行为,信陵君也不会喜欢。还请接受我的谢绝”。信陵君听到使者回报后大怒,再遣使威胁安陵君道:安陵也是魏地,攻郑州是保卫魏国的大事,请你把缩高给我抓来,不然我就发十万军队攻安陵。安陵君说:“太府宪”法说儿子弑父、臣背叛君主都是不赦的死罪,缩高辞官就是避免他儿子弑父或叛主的违反“太府宪”的行为,我虽死也不能绑了缩高让他儿子作出违“法”的行为。缩高不忍安陵君尴尬处境,到使者住处刎颈自尽。信陵君闻讯,为缩高哀悼,并派使对安陵君认错赔罪。

安陵君继承了祖上成侯遗产而享封地安陵,自称安陵是“小国”。“国”字口中一“或”字。“或”字有人口,有军队,为一单位【3】。“国”就是一个有疆界而且其内有人有军队的独立单元,与今天国家概念不同。如果一定要和现代概念相比较的话,安陵“小国”更像中国一个“人民公社”,有自己的民兵,自己成一行政和经济单元。

魏襄王封安陵给成侯时,亲手给成侯“太府宪”,安陵君坚守此法。此法最大的罪是“弑君弑父”。这“太府宪”与今天法律概念完全不一样。首先,魏襄王授予成侯的“法”有点像魏氏家法。而安陵君应用它时,却认为在敌国供职的人也不应该违背该法背叛敌国的“君主”,这样的法有点像“摩西十戒”,是一个普遍原则而不是某一法律或政权管辖范围内的法律, “太府宪” 与其说是“法律”,不如说是“道德准则”。安陵君认为缩高的儿子在秦国就应该尽忠秦国,也是“各为其主”的观点,在中国历史上是“政治家”职业精神。齐恒公当年任用管仲时,就听从鲍叔牙的“各为其主”之说,对管仲射他的一箭视为管仲的敬业精神而不是个人恩怨。由于没有管辖范围这一法律基本特征,“太府宪”至少不是一个国家机构可以强制实施的法律,相反,信陵君动用十万军队要破坏之一“太府宪”道德准则,后来信陵君又自己认错,整个故事实际上把是否遵守“太府宪”看成是道德品质问题而不是法律制约问题。

由于安陵君道德观念为普世信仰,超越国家民族意识,前225年秦灭魏后,依然让安陵君继续以忠于魏王的名义职掌安陵政务。

信陵君为魏国抵御秦国是公共事务,缩高的父子关系是私人事务,信陵君像利用缩高私人关系服务公共事务,就应该私下与缩高商讨而不应该以行政手段强制实行。安陵君已经明说让信陵君放弃行政手段私下与缩高勾通,但其使者还是公事公办地对缩高宣读信陵君公文,致使事情失去回旋余地。缩高伦理观念包含许多矛盾,如果要其儿子尽心事秦,难道缩高自己就不应该尽心事魏吗?既然缩高的伦理观念有矛盾,信陵君以私人身份与缩高商议的话,还是有可能让缩高策反其子的,毕竟父子之一总有一人不忠,与其不忠于魏不如不忠于秦。

信陵君要求安陵君为魏国国家战争大事送一个人来,安陵君竟然以“小国”不使民为由拒绝。安陵君的“政府”只服务人民,而不要求人民服务“政府”和“国家”,最后信陵君也认可安陵君的道德观。“问问自己能为国家做什么,不要问国家能为你做什么”,这是道德问题,按个人觉悟自觉实行;政府服务人民是法律问题,必须依法实施。魏国政府攻郑州遇到问题,缩高若能自愿出来策反其子当然是好事,但政府无权要求缩高利用父子天伦关系来为政府解决难题,这是唵啊吽理解的这个故事的精神。

唵啊吽2006年6月10日三稿于西西河

【1】《战国策·魏四》

【2】http://nrch.cca.gov.tw/ccahome/website/site4/BY_Collect/b9000e0/e012/cca220003-li-wpkbbyb9000e0120046-0145-u.xml

【3】【或】《说文解字》邦也。从囗从戈,以守一。一,地也。域,或又从土。

原文4:

昭襄王三年(甲寅,公元前二四七年)蒙骜帅师伐魏,取高都、汲。信陵君率五国之师败蒙骜于河外,蒙骜遁走。信陵君追至函谷关,抑之而还。安陵人缩高之子仕于秦,秦使之守管。信陵君攻之不下,使人谓安陵君曰:“君其遣缩高,吾将仕之以五大夫,使 为执节尉。”安陵君曰:“安陵,小国也,不能必使其民。使者自往请之。”使吏导使者至缩高之所。使者致信陵君之命,缩高曰:“君之幸高也,将使高攻管也。 夫父攻子守,人之笑也;见臣而下,是倍主也。父教子倍,亦非君之所喜。敢再拜辞!”使者以报信陵君。信陵君大怒,遣使之安陵君所曰:“安陵之地,亦犹魏 也。今吾攻管而不下,则秦兵及我,社稷必危矣。愿君生束缩高而致之!若君弗致,无忌将发十万之师以造安陵之城下!”安陵君曰:“吾先君成侯受诏襄王以守此 城也,手授太府之宪,宪之上篇曰:‘子弑父,臣弑君,有常不赦。国虽大赦,降城亡子不得与焉。’今缩高辞大位以全父子之义,而君曰‘必生致之’,是使我负 襄王之诏而废太府之宪也,虽死,终不敢行!”缩高闻之曰:“信陵君为人,悍猛而自用,此辞反必为国祸。吾已全己,无违人臣之义矣,岂可使吾君有魏患乎!” 乃之使者之舍,刎颈而死。信陵君闻之,缟素辟舍,使使者谢安陵君曰:“无忌,小人也,困于思虑,失信于君,请再拜辞罪!”

始皇帝下二十二年(丙子,公元前二二五年)王贲伐魏,引河沟以灌大梁。三月,城坏。魏王假降,杀之,遂灭魏。王使人谓安陵君曰:“寡人欲以五百里地易安陵。”安陵君曰:“大王加惠,以大易小,甚幸。虽然,臣受地于魏之先王,愿终守之,弗敢易。”王义而许之。

关键词(Tags): #通鉴评说#政府转型#道德#法律#公民
家园 【原创】《通鉴评说》:毛遂体制外外交成功

《资治通鉴》卷五 评说 (14):毛遂体制外外交成功

评说16:

赵国遭受秦国的攻击,派平原君到楚国借兵。时间紧迫,平原君就在自家门客中选廿个文武才德兼备的人组成外交使团。平原君千选万选只选到十九个,心里非常着急。这时毛遂主动要求随团出使。

平原君问毛遂:你来我家有多长时间了?毛遂答:三年。平原君说:三年我也没看到你有任何建树,怎么能用你呢?毛遂说:这次你就会看到我的建树了。于是平原君带上毛遂一起到楚国。

平原君与楚王从早上谈到中午还没谈完。于是毛遂持剑拾阶而上,问平原君道:合纵利害关系两句话就完了,怎么谈了半天都没结果呀?楚王怒斥毛遂道:你是什么人,快给我走开。毛遂道:“你发什么脾气呀?你不就仗你兵多吗?现在十步之内,你的命就在我手里,再多的兵也救不了你。人说汤以七十里地而王天下,文王以百里地而统率诸侯,楚国方圆五千里,军队百万,却被白起那小子占领了鄢和郢,烧毁了夷陵,迫使楚怀王病死秦国,我们赵国人都替楚国害羞。合纵是为楚国,不是为赵国。你在我主人面前发什么脾气呀?”

楚王被毛遂说的脸都抬不起来,答应毛遂合纵。毛遂于是吆喝楚王的随从拿来鸡血、狗血和马血,当场让楚王和赵国使团歃血为盟。楚王于是命黄歇带兵救赵。平原君回去后说,以后都不敢面试录用人了,怎么也看不出毛遂那么厉害。

这个流传两千年的故事,被习惯地归结为两个成语:毛遂自荐和脱颖而出。毛遂自荐是中国传统中罕见的现象,违反儒家谦虚态度,对于同样行为的贬义词是黄婆卖瓜、自卖自夸。但毛遂自荐在今天求职行为中已经是司空见惯了。脱颖而出适用与描述从默默无闻到明星的历程。

除了自荐以外,毛遂还做了一系列违反社会主流道德规范的行为,奇怪的是两千年的文章都没批判这些行为,反而对这些行为大加赞扬,而且毛遂确实做了一件成功的大好事。

毛遂无官无职,可以说是一介布衣,擅自稽查质问平原君为何谈判不下来,这已经是犯上作乱了,然后以一布衣身份要挟一个统领百万军队和五千里江山的友邦君主,还擅自主持两国联盟的歃血仪式,这些都是不君不臣的叛逆举动,倒头来不单没有杀身之祸,反而倍受重用。读起来令人耳目为之一新。

毛遂一系列无视主流道德规范的行为已经令人新奇,更有趣的是他完成了一件难以想象的事情,一个小国不带任何礼物向一个大国讨来了救兵。这是赵国续渑池会和虞卿拒签不平等条约的第三次成功的弱国外交,而且这次成功的比前两次都蹊跷。

这里存在一个问题,毛遂要挟楚王得来的盟誓,行为上可以说是违背楚王自由意志的合同,这样的盟誓按道理是无效的。十步之内毛遂可以威胁楚王,但仪式过后,毛遂离开以后,楚王已经不受要挟了,为什么楚王还履行盟约呢?按史记记载,楚救兵与魏救兵一起救了赵国,即毛遂主持的盟约是切切实实生效的。

与毛遂迫使楚王盟约非常相似的是张学良兵谏蒋介石抗日。以下犯上,以生命相要挟。两事件比较起来,西安事变在中国历史上地位要重要得多,但张学良的命运好像不如毛遂,毛遂是喜剧结局。同样地,张学良逼蒋抗日,蒋后来也就抗日了,并没有软禁张后有反悔不抗日。

一种历史观叫做英雄创造历史,认为左右历史进程的只是几个被称为英雄的关键人物。现在让我们分析一下像毛遂这种手中无权无势的小人物为什么能影响历史进程。

毛遂和张学良的行为也是生米熟饭的一种应用。历史进程是依赖路径的,社会是一个系统,走在一条路径上时,系统本身的运行机制有时无法使得系统走到另一条道路上。如果要另一条道路上的话,非得有一个灾难性事变,这一事变必须违反系统本身运行机制。如毛遂的一系列违反系统道德规范的行为。同样地,如果张学良是以服从为天职的军人,就不可能发生西安事变。历史一旦走到另一条道路上后,按照社会系统运行规律,是不会倒退回原来路径上。这就是为什么毛遂的盟誓得以生效的原因。

就系统运行机制来说,一个系统可以在多个不同的路径上运行。就跟同样是一辆车,可以在不同的路上行驶。但究竟行驶在那条路上,是依赖历史途径的。一辆车本来可以是在中国路上走的,只因仓管员中午吃饭多喝了二两,被出口到大洋彼岸了,也是有可能的。

如果一辆车想换一条道,又没有路开到要换的道上,一种体制外的方法就是几个人将车抬到另一个道上。据说以前就有车被抬到西藏和贵州。毛遂和张学良干的就是这种事,干的不是体制自身可以运行而到达的事,干的是抬车而不是开车。

中国改革开放,有些改革可以在体制内进行,而有些改革非得在体制外才能解决。如温州模式就是体制外改革,当时政府默认群众“非法经商”发展当地经济。温州发展模式的合法性廿年后才被宪法合法化,廿年后宪法才有了私有财产不可侵犯的条文。

如果系统运行机制无法自身纠错,系统内谁也无能为力“合理合法”地纠正系统错误,这时就需要毛遂和张学良这样的人物,他们超越系统运行束缚,做出违反系统正常运行的行为,一下子将系统扳回历史正轨。

我们再想象一下,如果毛遂因为楚王半天不借兵,上去就把楚王杀了,情况会怎么样呢?当年张学良因为国恨家仇把蒋介石杀了,情况会怎么样呢?用我们把车从一条路搬到另一条路的比喻,就变成把车轱辘给卸了。或者说把方向盘给砸了。如果这样的事发生,赵国使团全都没命不说,楚国可能还会与秦联合伐赵。搬车把车搬到山沟里了。

苏联震荡疗法,就不是体制外改革的问题,而是推翻整个体制重新再建一个体制。有如一辆车开错了路,就把车子给拆了,重新按不同设计再装一辆新车,理论上新车一定开得更快更好,最怕按新图纸装时找不到合适的部件。

当然,车子的比喻有不恰当的地方。系统是会演化的。系统有能力再一定范围内自身校正路径并有自身转变和完善机制,但体制外灾难性事变往往使这种系统变化更具戏剧性。

这里顺带提出一些思考问题,十七年前学生事件发展到中期,报禁开放已经是既成事实,报纸电视报道已经有约长达两周的自由报道实践,如果事件能够在定性前了结,这种新闻自由的既成事实是否是不可逆现象呢?中国民主是否已经推进了一步呢?如果定性前结束,是否就有如毛遂不杀楚王和张学良不杀蒋介石而使运动结果与初衷更相符合呢?学生运动发展到后期,是否由搬车变为卸车?由改变体制变为推翻体制?

毛遂在平原君家中三年豪无建树,这一点也不奇怪,他是不按社会基本准则办事的人,这样的人就是不合群,人缘不好,按章办的事他就是干不出,所以以后也没听说他还干过什么。乱世出英雄,就出在英雄看到系统不合理的地方,出格地给它一杠子,把它撬回合理轨迹。然后他的出格行为反而被大加赞赏,这就是英雄。

唵啊吽2006年6月12日修改西西河

http://www.guoxue.com/shibu/24shi/shiji/sj_076.htm

原文16:

赧王下五十七年(癸卯,公元前二五八年)赵王使平原君求救于楚,平原君约其门下食客文武备具者二十人与之俱,得十九人,馀无可取者。毛遂自荐于平原君。平原君曰:“夫贤士之处世也,譬若锥之处囊中,其末立见。今先生处胜之门下三年于此矣,左右未有所称诵,胜未有所闻,是先生无所有也。先生不能,先生留!”毛遂曰:“臣乃今日请处囊中耳!使遂蚤得处囊中,乃颖脱而出,非特其末见而已。”平原君乃与之俱,十九人相与目笑之。平原君至楚,与楚王言合从之利害,日出而言之,日中不决。毛遂按剑历阶而上,谓平原君曰:“从之利害,两言而决耳!今日出而言,日中不决,何也?”楚王怒叱曰:“胡不下!吾乃与而君言,汝何为者也!”毛遂按剑而前曰:“王之所以叱遂者,以楚国之众也。今十步之内,王不得恃楚国之众也!王之命悬于遂手。吾君在前。叱者何也?且遂闻汤以七十里之地王天下,文王以百里之壤而臣诸侯,岂其士卒多哉?诚能据其势而奋其威也。今楚地方五千里,持戟百万,此霸王之资也。以楚之强,天下弗能当。白起,小竖子耳,率数万之众,兴师以与楚战,一战而举鄢、郢,再战而烧夷陵,三战而辱王之先人,此百世之怨而赵之所羞,而王弗知恶焉。合从者为楚,非为赵也。吾君在前,叱者何也?”楚王曰:“唯唯,诚若先生之言,谨奉社稷以从。”毛遂曰:“从定乎?”楚王曰:“定矣。”毛遂谓楚王之左右曰:“取鸡、狗、马之血来!”毛遂奉铜盘而跪进之楚王曰:“王当歃血以定从,次者吾君,次者遂。”遂定从于殿上。毛遂左手持盘血则右手招十九人曰:“公相与歃此血于堂下!公等录录,所谓因人成事者也。”平原君已定从而归,至于赵,曰:“胜不敢复相天下士矣!遂以毛遂为上客。于是楚王使春申君将兵救赵,魏王亦使将军晋鄙将兵十万救赵。


本帖一共被 1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家园 【原创】【文摘】好文,不花没人性啊~~
家园 写的好,中国法制建设目前最需要的确实是程序

目前各种“黑幕”不断,人们总在事件-批判事件-再次发生事件...不断重复循环,最后让所有人无奈。比如国内目前的煤矿安全事故问题。

不能说相关部门的相关领导(中央上的)唱的不是红脸,甚至是黑脸,但是仍然无法解决问题。各种事故层出不穷。

程序公正高于实体公正这确实是需要大力宣传和贯彻的。

家园 这个安陵君很有西方宪法精神啊?

风可进雨可进国王不能进,政府不以行政强制强迫公民为其利益服务。

这个...好像即便标榜世界第一民主的美国都做不到啊?(好像欧洲某些小国倒是和这个故事有类似之处。)

再反观国内,各种拆迁征地,对拥有土地之农民之待遇...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5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