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原创】论科学精神 -- 不爱吱声

共:💬47 🌺33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4
下页 末页
家园 【原创】论科学精神

在我看来,他包括实证精神,协作精神,创新精神,以及批判精神。

1。实证精神。

就是在进行研究或者分析事物前,注重用对事实的调查,实事求是是科学精神的基本要素。诚实可信是对科学工作者的基本要求。具体到科学手段上,尽量避免自己的先入为主,使用的“实验证据”必须可以重复。

实证的另一成意义简短说来,就是希望成果得到认可,那么就在提出理论的同时,请提出可行性验证方案,无条件地来接受大家的检验。比若说相对论,首先引发相对论产生不是什么哲学,数学先行,而是“迈克耳逊—莫雷实验”揭示了实验结果与牛顿力学的相违之处,其深刻意义正是在于其推翻了在"以太"存在基础上的静止时空观的合理性。我们再来看相对论理论为什么在由试验验证之前仍然可以认为是科学研究。那是因为,相对论除了理论框架本身同时还提出了可进行试验验证的方案,比如说质能方程,比如说尺缩钟慢效应都是可以用实验进行验证的。任何科学研究离不开实证,任何理论如果想让人信服也都离不开实证,这也包括经济学,心理学等等其他非自然科学领域。

2。协作精神。

现在科学发展的脚步如此之快,分工越来越细。科学工作者必须联合起来,共同完成一项复杂的任务。因此,互相尊重、虚心谦让的协作精神成为现代科学精神不可缺少的构成要素。

3。创新精神。

继承基础上的创新精神才是科学精神的核心内容。天马行空的幻想是科学的打忌。在写专业文章的时候,几乎任何“结论性”描述都要有出处,或者自己的新发现要使用数据进行说明,对得到数据的方法,使用工具等等必须细致描述,以便可以让别人重复你的“实验”。这个限制,正是保证科学比较可靠的重要因素,所以我们经常说,没有继承就没有创新。

经常有人提起非欧几何,提起相对论,提起量子力学,可是他们往往重视了创新,却忽视了继承。在爱因斯坦创立相对论之前,在哲学观念上,马赫已经提出相对时空概念;在数学方法上,洛仑兹已经使用了洛仑兹变换,只不过它的物理模型是错误的;在实验准备上,“以太”这个基石已经在迈克耳逊—莫雷实验后遥遥欲坠;法国数学家的彭加勒也最先提出了相对论的物理原理;所有这些展现了当时物理革命前夜那种山雨欲来风满楼的景象,更一步证实了,相对论的创立也是一步一步继承前人的努力才有的最后创新。至于量子力学,伦琴射线,各种放射现象的发现,黑体辐射试验,等等等等,这些可重复性的实验观测才是量子力学产生的真正动力,所谓箭在弦上不得不发而已。那些big name是成功者,也同时是幸运者。而支撑科学大厦远不是单靠几个幸运儿就可以的。

4。批判精神。

辩证的怀疑和批判意识是科学精神的内在要求。而这种批判的顺序应该是,对于种种与事实不符的现象,要先批判地接受,进行重复测试验证,对于违背已经确立的科学理论的实验观测,仍然要重复测试,这是一个去伪存真的过程,是真正科学发现最总要的一环。而在新的实验观测得到普遍认可证实后,才是对现有理论的批判,新的理论必须兼容以前的理论,因为以前的理论已经在限定的范围被广泛证实了的,这也是为什么相对论可以也必须包容牛顿力学的原因。不可重复的实验根本是不可以被科学认可的,基于不可重复试验做的统计是没有科学意义的。而根据不可重复试验得出的所谓新理论,有够创新又如何?我想强调一点的是,我们批判的时候次序不可反,不要以为追求创新而忽略了对所谓新现象的批判,对“新经验”的重复检验。

子不是曾经曰过嘛:普及科学知识,弘扬科学精神任重道远。

关键词(Tags): #心爱科学元宝推荐:海天,

本帖一共被 5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家园 简复不爱:科学就能包打天下?

不爱对“科学精神”的定义和描述,似乎介于我前文的“科学手段”和“科学精神”之间。我对“科学”理解不如不爱,所以将来的讨论愿意在遵从不爱此篇定义/描述的基础之上进行。

也因此,我将我前文的“科学精神”改为“探索/认知精神”。

一、首先对不爱说的“科学精神必然包含实证精神”有点疑问:

如不爱所说,人类对相对论的认知和接受,是哲学和数学先行的,爱因斯坦发表相对论理论时对前人的继承,没有多少科学内容(因为哲学数学理论皆无法反复实验),对其理论也并没做什么科学实验。是不是我们可以说老爱当时研究和发表相对论不是“科学研究”?

是不是只有等后来的物理学验证了老爱的理论,我们才可以追认老爱那种研究是“科学研究”?

二、其次,“科学精神”是否人类认识世界的唯一方法论?不符合不爱所定义的“科学精神”的认知探索努力及其结果,是否就没有价值没有意义

按不爱定义的“科学精神”,只有当研究过程中的实验是可重复的,该研究才可被称作科学的,研究结果才是可靠的;而如果实验可重复性不佳,则该研究结果就不是科学的,就不那么可靠,因此也就没有多少价值。

我的问题是:

如果对于某些领域的研究压根儿就无法做到可重复性实验,那么人类对这些领域的探索研究是否就没有价值和意义?既然没有价值和意义,那就是说应该彻底放弃了??

照这么说,只有那些客观上具备可重复性实验性质的领域,人类对其研究才可能是符合“科学精神”的,也只有是符合“科学精神”的研究,才有意义和价值???

客观上不具备可重复性实验性质的领域,因为不符合“科学精神”,就是没有意义的???

我以为这未免太过武断了、将“科学精神”神圣化了。这等于是让人类自缚手脚,主动放弃对某些领域的探索和研究。

举些具体的例子:经济学、心理学、艺术研究、戏剧电影研究。这些领域客观上可重复性都不佳(当然不佳的程度varies)。如果你说它们不是科学,那我一百个赞成(没人会反对),但如果你因此说它们没有价值没有意义,我想没有几个人会同意。

经济学和心理学也进行过科学实验的尝试,但经济学的实验仅针对人为设定的数学model,对这种model当然可以做到完美的可重复,只可惜那model是现实世界的over-simplified imitation,因此经济学的实验结果其可靠性远不能与科学实验相比。心理学也类似,一个心理学机构很难找到两个以上在天生心理和后天心理高度相似的样本进行重复性较佳的实验。艺术方面就更不用说了。正因为这些原因,这些领域从来都充满了纷争,也同时存在着multiple“一家之言”,在分庭抗礼之中并存着;而不似科学领域那般 一个理论一经实验证实就可一统江湖。

所以你说那些领域不属于“科学”范畴,那些领域的研究结果不如科学实证结果更可靠、更少争议,这些我都完全认同。但如果你因此而否定那些领域的研究和成果的价值/意义,和和,不必我来反对,你自己也不会认同自己的。

科学和科学精神 对于 人类探索认知世界,真的可以“包打天下”吗?

(PS: 感谢不爱介绍的那本书。看完后再讨论。)

家园 我觉得你们说的都是科学啊

正在为一个在美国普遍被称为“伪科学”的项目工作。但是我坚信,这个项目不是伪科学。涉及到的是关于自闭症研究的各种情况,等我以后慢慢来请教。

煮酒指出经济、心理学方面的例子,也是我经常想到的。倒是想起一句关于“测不准原理”的著名比喻,大意是:“经典物理学,好像听一场音乐会,观众的反应对演奏者不会有什么影响;而现代物理,则像是看一场足球赛,观众的反应是会影响比赛结果的。”

我倒是想,也许在心理学、教育学之类的领域,测试者和被测试者之间不可避免的紧密相互影响,就是其一种基本的属性。一种类似“测不准”的性质。而这种性质本身,也应该是在科学框架之内的。

家园 和和,书兄的这个判定必将遭到“正统科学派”同学的坚决反对

引用一段不爱兄推荐的书中的文字在文尾,书兄一看便知,我所说的“正统科学派”,是绝对不会认同书兄将 带有“测试者和被测试者之间不可避免的紧密相互影响”这种特质的研究视作科学研究的。

事实上,“测试者和被测试者之间不可避免的紧密相互影响”这个话题,去年就与衲兄和octogenarian兄有过许多讨论 。至于这种东西究竟是否应被纳入科学范畴还是被拒于科学之外,我现在已了无兴趣,因为在科学界里面,众多科学家对什么样的研究应纳入科学范畴,看法也并非完全相同 --- 当然不是说科学家们对所有研究是否属于科学都有争论。 既然是这样,那么今天衲兄找出某科学家提出的一个相对liberal 的科学门槛,明天不爱兄又搬出某个非常 rigid 的标准,如此一来,对某种研究是否属于科学,大家恐怕还是无法达成共识。

所以我对某项研究是否被科学所接纳为科学实验,并无兴趣。我的兴趣在于,这种研究在多大程度上能够帮助人类更好地认识世界、改善人类生存状态;如果某项研究能够提高人类认知能力,即使不被科学所接纳又怎样?So be it! 但如果科学家出来说因为你这个东西“不符合科学”所以就是没有意义没有价值的,这个我就要争上一争了。我与不爱的争论就在于此 --- 对于可能开始的灵异研究,以及已经开始了的其他方面的研究,我根本就不在乎它们有没有科学的名分,但如果有人说因为它们不具科学意义所以就对人类没有意义,那我会说这种指称是武断的。

对书兄所进行的研究非常非常有兴趣,因为我身边有三位朋友的四个孩子都是自闭症。我在美国所认识的中国人远不如我在国内时多,但遇到的自闭症数目却比在国内时多(国内只知道一个),所以我深深怀疑,育龄父母特别是母亲的精神状态,对新生儿自闭症发病率具有统计学意义上的影响... 当然这个仅仅是乱猜... 盼望看到书兄这方面的豹子。

http://www.oursci.org/lib/paranormal/08.htm

首先,我们应该认识到,一个人,即使是有成就的科学家,也不可能单枪匹马地进

入一个新的探索领域而强行使之成为一个科学领域。科学事业有这样一些特点:它

是共同的事业;它是积累的事业;它在一个限定了的概念框架内集中研究一些特定

的问题,因而这同一探索领域中的每个人都具有一些共同的气质─类似的训练,一

致的语汇,以及在收集数据、控制误差、分析数据发表报告等方面有共同的感受。

  因此,当罗伯特黑尔从他原来的化学领域转而去研究唯灵现象时,他是从一个

有高度结构的成熟领域进入到一个完全无结构的王国,那里没有标准化的程序,没

有现成的范例,也没有一致的概念。在从事化学研究时,他对他的助手、学生和杂

志编辑负有说明的义务,而这些人,全都有著类似的背景、共同的技术语汇、共同

的标准,等等。这种共同的阅历能够从各方面对他的工作进行检查和衡量。在研究

的每一个阶段都有明确的判断标准和别人的评价,随时告诉这位科学家他什么时候

是立足在坚实的基础之上,什么时候应该再次进行检查,甚至撤回。当黑尔断言他

对某个化学问题完成了一项受到控制的实验时,他在那个领域的同事明确地知道他

指的是什么──他们根据的是他受到的训练,他以往的成就,化学这一领域普遍承

认的一般基本规则。

当所研究的行为十分复杂或者需要作长期观察时,必须在拟定合适的观察系统之前

先作大量预备性的和标准化的工作:判定这个系统是万无一失的;决定对有关行为

观察的程度;拟描述的行为的数量和类型;在观察时容许有多大的干扰;怎样记录

数据(当场还是事后记录);等等。观察者必须接受训练,学会运用拟定的观察系

统。并非每个人都适于作观察,不合格者必须淘汰。总之,观察系统以及观察者的

可靠性都必须有所保证。

家园 最后一段也是我对书兄的建议,其他的我们求同存异好了

当所研究的行为十分复杂或者需要作长期观察时,

必须在拟定合适的观察系统之前

先作大量预备性的和标准化的工作:判定这个系统是万无一失的;决定对有关行为

观察的程度;拟描述的行为的数量和类型;在观察时容许有多大的干扰;怎样记录

数据(当场还是事后记录);等等。观察者必须接受训练,学会运用拟定的观察系

统。并非每个人都适于作观察,不合格者必须淘汰。总之,观察系统以及观察者的

可靠性都必须有所保证。

另外,关于酒兄上贴提到的“实证”等我单独答复。

家园 酒兄关于非科学的意义的认识,我表赞同

实际上,看待“科学”“非科学”的问题,确实可以有这种"whatever"的心态的,所谓各取所需,哪怕是求得心灵慰籍,只要自己认为对自己生存状态有帮助即可。

我想强调一点的是,也是我一直强调的是,科学是一种方法,他本身没有判别是非的能力。我们认可科学是因为它提供了认识世界最可靠的手段,而不是它能提供真理,科学上无真理。

先抛开是不是科学不谈,灵异也好,特异功能也好,研究它们根本不是问题,问题是你应该怎样研究,你在选取数据支持你的论点的时候,是否应该充分地排除所有其他的可能性,然后再作结论?因为只有这样,你的结论才能令人信服。

现在科学界在研究人类意识的本质,大有人在,在研究人与自然关系大有人在,尽管目前为止还没有让人普遍接受的科学成果,但这些都算做科学研究,可是在他们研究中,去伪存真的过程是不可或缺的,不轻易下结论是根本要求。在没有排除其他所有因素之前,类似“灵异”这种没有明确定义无法验证不具预测功能的解释是不会被承认的。

家园 为什么科学就不能包打天下?

关于这个问题,我们要从认识的过程说起。对于任何一个事物,我们观察到了,那么就会产生一个感性的认识,这个认识是片面的,也是表面的。对于事物本身内在的一些特征,我们有可能有一点了解,也有可能就根本是完全的误解。这种程度的了解事物,只是认识的一个开始。是偶然发生的,不系统的,没有经过周密的考虑和研究,所以,绝大多数也是不正确的。这种程度的了解,举例来说,比方说

经济学、心理学、艺术研究、戏剧电影研究等方面的很多研究,
比如说所谓的
灵异事件
。因为对于这些事物而言,我们的了解程度还停留在一个非常浅显的阶段,所以我们对于事物内部的了解,在很大程度上的,是靠逻辑性的经验分析,而不是靠实践验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没有经过检验的,至少是没有经过周密的全面的检验的得来的知识,在很大程度上,并不反映事物的本来面目。所以,这也是为什么我们对于上述领域的理解和应用受到了很大的限制的原因。

接下来的认知过程,是不断地对事物进行了解,从而得到更多的内在的信息,然后,设计实验或者推出假设,根据得到的结果来验证对于这个事物已知部分的正确与否。然后根据结果,对于试验和架设做出调整,再放回到实践中进行检验。这就是所谓的实践检验的过程。这也正是科学的进行研究的过程。每经过一轮假设与验证,我们对于该事物的了解,就更进了一步。也就是朝着了解绝对真理更进了一步。但是,我们对于事物的了解,还是处于一个不断的进步的过程中。也就是说,我们的了解,并不是完善的,我们已知的、通过科学方法获得的知识,并不能完全的体现事物的本质。所以,我们根据这已知的知识去设计事物的时候,难免会产生失误。但是这些失误不是因为我们采取了科学的方法,而是因为我们用科学的方法所作的研究还不够。

换句话说,科学的方法,虽然利用了实践检验真理这一的了解事物的唯一正确的道路,但是因为事物的复杂性,因为表面现象的多样性与欺骗性,因为我们认知过程的渐进性。我们对于事物的了解,始终是处于一种不断前进的,不断改进的过程。这与大家期望的完全了解事物的本质这一目的,始终有着差距。但是,不能因此而否认,科学的方法,就是了解事物最正确的方法。也不能认为,还有其他的什么所谓的方法,可以更好的了解事物的本质。有人会举出很多的例子,关于如何神奇的一次就了解了什么。我只能说,如果简单得靠一些片面的表面现象,的确可以了解到一些内在的联系。但是这些联系的认识成功,是偶然的,并不是必然的,因此并不说明这些所谓的方法,就可以认识事物的本质。与此同时,与这些所声称的神奇方式相反,这些了解正是建立在对以往的科学方式所了解的事物的类比的基础上的。而以往的那些了解方式,不管是自觉地还是不自觉地,都或多或少的利用了科学的方法论。所有非科学的方法论得到的理解,必然是片面的,表面的。

很多人认为,

……经济学的实验结果其可靠性远不能与科学实验相比。心理学也类似,……科学领域那般 一个理论一经实验证实就可一统江湖,

这恰恰可以说明,科学的方法论才是正确的,才是我们了解真理的唯一途径。注意,我这里所说的真理,是指全面的,深刻的了解事物的内在联系,而不是指那些片面的,偶然性的联系。同时需要指出的是,科学领域里面,从来没有,现在没有,将来也不会有一个理论可以一统江湖的局面。因为,这不符合我们认知事物的过程。无论是相对论还是场论,都只代表了事物的某些片面的内在联系。正如同绝对真理我们永远也达不到一样,在科学里面,我们也绝对不会拥有任何可以解释一切事物的理论。

家园 我倒是很有兴趣看书兄如何对自闭症进行研究的

如果书兄愿意将自己的成果贴上来,我愿意做个吹毛求疵的reviewer.

家园 谢谢不爱、煮酒关心 等我慢慢想想怎么描述

那个题目需要整理一下,也许还不是一“小”下。

简单地说,起源于一种叫作“辅助式交流”(FC)的东西。就是有人扶着自闭症患者的胳膊,让他/她通过打字来与外界进行交流。其实,那只是一个与自闭症患者进行交流的方法。之所以引起巨大争议,是其背后的原因:自闭症患者的智力水平。反对者坚持认为,那些字都是辅助者打的,而不是自闭症患者自己打出来的。

这里面有科学实验,有社会运动,有政治斗争。说实话,小时候一直觉得科学领域总应该是最纯洁的领域,现在才真的知道,一样很肮脏。各种帮派、偏见夹杂其中,把很容易通过实验证明的东西搞得污七八糟。开始理解伽利略的妥协。

呵,给点时间,让我想想从何说起 -------- 一个大坑!

家园 用科学的方法去研究 经济学、心理学和艺术?

兄所谓“我们对这些领域的了解程度还停留在一个非常浅显的阶段”,我以为是有问题的。

首先,你怎么定义人类对这些领域的认知就必然 比其他领域 更为浅显?不同的领域之间有时是很难进行这类比较的。如果说我们对物理和化学的认知比较深入也许不会招致太大争议的话,那么对于生物(包括遗传学) 这些领域的认知就很难说很深入,更无法说比经济学、心理学要深入。我们对某个领域的认知比另一些领域更深入或者更肤浅,这本身是一个伪命题,你无法证明或证伪。

其次,公认经济学 心理学和艺术根本就不属于科学范畴,所使用的研究方法与科学所使用的也不同,而兄却说它们是可以采用科学的手段加以研究的,而且还说之所以现在其研究成果颇具争议性是因为没有使用唯一正确途径“科学方法” --- “这恰恰可以说明,科学的方法论才是正确的,才是我们了解真理的唯一途径。”

兄这些说法与当今世界的公认看法是相悖的。无论是中国还是北美还是欧洲,经济学 心理学 社会学 语言学 艺术 等领域都不属于natural science范畴,而属于liberal arts or social scinece 范畴,这些领域所通用的研究方法也与传统科学的方法不同。硬要将传统科学的方法加之于这些领域的研究,并且说目前这些领域的研究方法不如正统科学方法正确有效,是缺乏论证基础支持的,是没有说服力的。

最后,我前文所谓“一统江湖”,各位看官自然明白根本就不可能指什么“可以解释一切事物的理论” --- 大概从来也没有人试图找到可以解释一切事物的理论吧?既然从来就没有人做此尝试,又何必去驳这样一个子虚乌有的尝试呢?:-D

我的意思是,对于某严格限定的条件,某项理论一经实证,在一定时期内就会成为公认的正确理论。与兄的理解 叙述本无不同。

家园 答酒兄关于实证精神

一、首先对不爱说的“科学精神必然包含实证精神”有点疑问:

如不爱所说,人类对相对论的认知和接受,是哲学和数学先行的,爱因斯坦发表相对论理论时对前人的继承,没有多少科学内容(因为哲学数学理论皆无法反复实验),对其理论也并没做什么科学实验。是不是我们可以说老爱当时研究和发表相对论不是“科学研究”?

是不是只有等后来的物理学验证了老爱的理论,我们才可以追认老爱那种研究是“科学研究”?

但论相对论,酒兄可能被我的文章误导了,引发相对论产生不是什么哲学,数学先行,我举那些例子只是为了说明,相对论产生之前,相对论思想已经萌芽,并不是老爱的异想天开。真正引发相对论产生的是“迈克耳逊—莫雷实验”揭示了实验结果与牛顿力学的相违之处,其深刻意义正是在于其推翻了在"以太"存在基础上的静止时空观的合理性。我们再来看相对论理论为什么在由试验验证之前仍然可以认为是科学研究。那是因为,相对论除了理论框架本身同时还提出了可进行试验验证的方案,比如说质能方程,比如说尺缩钟慢效应都是可以用实验进行验证的。这是实证的意思,简短说来,希望成果得到认可,请提出可行性验证方案,无条件地来接受大家的检验。任何科学研究离不开实证,任何理论如果想让人信服也都离不开实证,这也包括经济学,心理学等等其他非自然科学领域。

二、其次,“科学精神”是否人类认识世界的唯一方法论?不符合不爱所定义的“科学精神”的认知探索努力及其结果,是否就没有价值没有意义?

我的问题是:

如果对于某些领域的研究压根儿就无法做到可重复性实验,那么人类对这些领域的探索研究是否就没有价值和意义?既然没有价值和意义,那就是说应该彻底放弃了??

经济学和心理学也进行过科学实验的尝试,但经济学的实验仅针对人为设定的数学model,对这种model当然可以做到完美的可重复,只可惜那model是现实世界的over-simplified imitation,因此经济学的实验结果其可靠性远不能与科学实验相比。心理学也类似,一个心理学机构很难找到两个以上在天生心理和后天心理高度相似的样本进行重复性较佳的实验。艺术方面就更不用说了。正因为这些原因,这些领域从来都充满了纷争,也同时存在着multiple“一家之言”,在分庭抗礼之中并存着;而不似科学领域那般一个理论一经实验证实就可一统江湖。

首先,对酒兄所提到的各种领域的研究,我认为是有意义的,而且意义非同寻常。但如果希望研究出有意义的成果,遵循科学方法是必由之路。假设,求证,再假设,再求证,如此反复,去伪存真,不先入为主,不轻易下结论。酒兄提到统计在心理学与经济学的作用,那么我们就要求在做统计的时候,一定要实事求是,不可可意删减例证,这些学科领域复杂度远远大于自然科学,很难得到一个theory of everything,那么我们就实事求是,限定自己结论的范围,这点总该做得到。对任何新定义一定要明确定义,任何结论不可回避检验,只有这样做,你的研究成果才更客观,更能令人信服。科学上,没有任何理论可以“千秋万代一通江湖”,任何宣称可以“保治百病,解决一切”的理论肯定是经不起科学方法验证的。

另外,科学的发展是循序渐进的,物理学的大厦现在看起来巍峨挺立,那也是一代一代科学家努力的结果,经济学,心理学等等新兴领域,现在的状况可以比作早期的物理学,那些model不完美,但只要遵循科学的方法进行研究,总是可以慢慢发展起来的。我想我反对的不是这些研究的本身,更多的是反对这些领域中那些没有经过审慎广泛的调查研究而武断轻率得到结论。

家园 重复过多次的观点,这里再说一哈

不爱说:“我们认可科学是因为它提供了认识世界最可靠的手段”

我以为,科学对于认识某一部分世界,的确是目前人类所掌握各种方法之中最可靠的方法,但对于另一些领域,严格的科学方法则根本就不知该如何下嘴!

对这些领域只能采取与严格科学方法不同的一些方法进行研究,这些方法的精髓部份就是逻辑,当然也会包含一些科学方法(比如统计学等等)。当然由于这些方法不完全符合严格科学方法的要求,因此不为正统科学家承认为“科学研究”。

另外,不爱说的:“所谓各取所需,哪怕是求得心灵慰籍,只要自己认为对自己生存状态有帮助即可。”

我以为,光是自己感觉对自己生存状态有帮助的心灵慰藉,恐怕不太好。还是对更宽泛的人群是否有帮助更好一些。比如我们可以凭空设计一个实验,找出两组 demographic and psycographic 高度可比的人群,一组作为 test group,另一组作为 control group,各含一万样本。对两组人群其他方面完全不予影响,只对第一组人群施加宗教信仰的影响 --- 确保每个人都得到某成熟宗教中最优秀的宗教人员的传教。这样第一组信教人数多半会高于第二组(如果不高的话那个宗教还是别混啦,哈哈)。然后每隔五年对两组人群进行心理健康测试,看看有无统计学意义上的差异。(光听两组人自己说是否感到幸福喜乐、何种程度,是没有说服力的,还是用比较客观的标准为宜)

家园 看起来酒兄对科学的power是不如我乐观

但对于另一些领域,严格的科学方法则根本就不知该如何下嘴!

酒兄承认“科学对于认识某一部分世界,的确是目前人类所掌握各种方法之中最可靠的方法”,那么我的逻辑是推而广之,如果其他领域能过实用科学方法进行研究的话,那么我相信那些成果一定也会更可靠一些。于是我们争论就变成是否科学方法真的不适合另外一些领域?

我现在只能回答,对此,我是抱乐观态度。实际上,很多科学家正在研究那些让人无法下嘴的领域,比如说对人类意识本质的研究就很有意思。以后有空我单开帖聊。

酒兄又绕到宗教上去了,呵呵。我老实跟你说,我信你的实验,但我不感兴趣,我感兴趣的事,为什么你的实验会成功,他的生理学基础是什么,等我一下,我记得以前看过一篇文章,等我挖出来给你看,你可能会有些启发。

家园 如此说来我们之间几无差异

感谢不爱对相对论产生背景的解释,消除了我的疑惑。

关于其他领域“非科学”的研究,不爱此贴所言我很赞同。感觉不爱前贴只是表述有漏洞而已,根本上我们从一开始就没什么分歧。

不过还是想重申一下,那些“非科学”研究领域,至少从目前来看,是没有办法进行严格科学化的,因为(1) 实验可重复性不佳;(2) 某些研究无法剔除观察者与观察对象之间的 interaction。

但即使无法严格科学化的研究,其成果依然也有相对合理与相对不尽合理之分别。说句玩笑,区区那个武评,和我随手找出来一篇武评文字,不也还是存在相对合理与不合理之分别吗?其差别,我以为就是不爱提到的“假设,求证,再假设,再求证”,哪个研究这方面做得越彻底,其得出的结果也越有说服力 ---- 相对而言。另外哪个研究所用方法与严格科学方法越近似,其结果的说服力也越佳。

家园 下面的讨论很精彩,就不一一加精了

大块大块的内容都很有意思.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4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