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原创】谈美国在台海布雷的问题 -- 晨枫
何不从小问题开始呢?
美国是在用台湾作借口和中国开战,这是一个可能性,但不是我们讨论的范围。
可恨,刚才回帖,“数据量过大”,丢了,只好重写。
美国布雷需要达成的是火力阻拦,而不仅仅是威慑。解放军要是下定决心渡海登陆,少量水雷是拦不住的。准备承担重大牺牲,还怕稀稀拉拉几个水雷?相反,同样稀稀拉拉的水雷要是布在美日的港口,效果就不一样了。解放军这边是战时状态,不惜牺牲的;美日那边是平时状态,水雷的威慑作用就要大得多。
如果解放军的空军已经被压制到这个地步了,那已经是大打出手了,问题早已远远超出布雷这个层次了。再说,重轰炸机布雷也要时间,海防布雷好像花了一、两个星期?但愿没有记错。
正是,这也是台海布雷这个话题的起因。
同意,这也是我一直的观点。
在港口布雷并不需要布得很密集,只要主航道附近有雷,一旦船只沉没,可能阻塞航道。而且登陆船队出海,一旦有船触雷,可能碰撞其他船只、引爆燃料弹药,不是仅凭勇气可以冲过去的,这不同于地面步兵冲锋可以用人淌雷。
用破船先过的方式对于现代水雷而言也不行。一是可以通过随机设定复次耐爆简单有效阻止破雷,也可以引入智能识别系统,对船型、吨位、航速等进行判断,可以更改设定,端的是居家旅行杀人放火的必备利器。
现在水雷技术发展水平应该是超过扫雷、猎雷技术的,但弱点是在布雷。所以现在优先发展上述智能水雷,用质量取代数量,以及远程鱼水雷。
现代水雷在定向聚能战斗部之类的技术支持下,不需要很大的体积,布放比越战时要简单快捷许多。而且布雷这个问题只需先布上一批,以后再补充就可以了。所以对敌方机场的压制并不需要很长时间。
不过也有对扫雷容易的地方:只有那么点地方需要扫雷。共军如果要渡海登陆,肯定不能只用几个大港口,大量步兵和清新车辆应该是从次要港口或渔港出发,都要布雷的话,工作量还是不小的。还有,抵近布雷还是要靠飞机飞到跟前来,这不是知道炸弹,不能抛投,只能水平投弹,才能保证一定的精度和密度,考虑到港内已经是高射炮的射程之内,有很大风险的。
自航水雷基本就是鱼类改装的水雷,首先要有那么多老式鱼雷,我对美国是否有那么多老式鱼雷可供改装有点怀疑。不是老式鱼雷都能改装,要是能从现代潜艇发射的才行。况且,用潜艇发射鱼水雷,洛杉矶级只能带20多条鱼雷,出航不可能都带鱼水雷,一定要带一定数量的鱼雷自卫的,那需要多少航次才能布成雷阵啊。质量并不能取代数量,尤其在共军并不一定依靠大型舰船渡海登陆的情况下。
聚能定向战斗部一般就要是锚雷而不是沉底雷了,必须贴近船底,否则射流在水里穿行一段距离就散了。锚雷可比沉底雷容易扫哦。
不过必须承认,水雷是很难对付的,解放军在对台作战是应该考虑这个问题。
台湾一岛屿,最怕水雷封锁。在自己一侧布雷,是看共军雷少帮忙吗?
| oo
| oo ______
| oo | |
| oo | |
大陆| oo | 台湾 |
| oo | |
| oo | |
| oo |______|
| oo
| oo
--------------------------------
oo: 水雷
譬如海峡宽200公里, 在中线以东0到40公里的条形区域内布雷, 台湾尚有60公里宽的海面可供航运.
譬如, 台湾可以在台湾一侧的海峡,以及台湾的诸大港口内布设可以遥控启动的水雷.
若大陆采取绞索战略, 那么台军自不必启动那些水雷. 但若大陆采取闪击战术, 那么台军就启动水雷, 借以最大限度地阻碍解放军登陆. (台湾港口的卸载能力对解放军重装备的登陆还是很有意义的, 所以我推测台军应该有预案布设水雷或自沉货船以阻塞航道.)
公海布雷,反国际法的。台海就是大打相信各方也不会如此冲动,冒此大不韪。另外就算没此问题,老兄你的如图的提法太理想化了。让人很难 这个 再说些什么。
拥有话语权的一方的专利.
而事实上那些主导世界文明的国家(譬如世界警察)也是什么阴招都会用的. 真干起架来,无毒不狠非君子.
别告诉我我们的参谋部从没有在台海作攻势水雷部署的计划.
"老兄你的如图的提法太理想化了。让人很难这个再说些什么."
多谢恭维! 说明我的简图很明晰,很有力. 我可以进总参工作了.
实在不好意思,是我在上边挑晨兄的错了。
因为我看到你写到布雷的方式,让我联想起陆地上布雷。
我觉得布雷密度恐怕和概率有关,即计算触雷的概率,这个除去和地形等地理因素有关,还与气象条件有关,重要的是海流速度等情况。当然还要考虑武器杀伤半径和目标可能航速范围等等因素,这样计算出来的我觉得不一定是一个均匀的空间点阵结构。这也是我为什么质疑布成一个均匀点阵的雷场,未必能达到最大效果。设想一艘船,当船速10节或15节时撞雷,那么雷产生的毁伤效果能达到多大半径的范围?这个数据大概对布雷距离有影响,不能一颗雷爆了,把周围的雷也给带爆了吧。
我说点不同的想法,晨兄可不能恼啊。
想起来当乡村教室的时候,琢磨一亩地种多少颗土豆苗来了,哈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