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期网站停站换新具体说明
- 按以上说明时间,延期一周至网站时间26-27左右。具体实施前两天会在此提前通知具体实施时间
主题:【原创】冰点事件评论:你确定你真的不在乎? -- 电子狼
我可没说一定要拿共产党与西方(发达)国家的(先进)制度比啊,那不是和自己过不去么。我的意思是大的党派(更别说是执政党了),都得有些个帮自己说话的喉舌是不?这要求不过分吧。
至于“对媒体的控制”这个问题嘛。考虑到咱们的党是世界第一大党,党员的数量比一般国家的人口还多,管得宽了一点,也是难免的嘛……要不然,你让咱们的干部忙什么去?
报纸杂志是信息商品,这个商品的使用者就是读者。读者希望报纸杂志能提供真实的和有用的信息。如果报纸杂志提供了虚假的和有伤害性的信息,读者本来是可以上法庭投诉的,但在处理与政府和政治有关的信息商品问题上,仅仅由代表全国民众利益的一个团体, 党中央管理。党中央有最终的裁决权,法庭一般不会介入。党中央决定什么信息可以发,什么信息不能发,什么信息对民众有害,什么信息对民众有利,什么是过去不能发今天能发,什么是过去有害今天有利的事。
比如说黄色小说,早年间,谁要整这玩意儿是要坐牢,道理很简单,对民众有害,使民众丧失斗志。这个问题那时是可以上纲上线的,能达到影响民族兴旺发达的高度。据说那个时候,全国人民都信这个,还有很多人本着负责任的态度,自告奋勇地检举揭发,使犯了错误的“同学”都得到绳之以法。到如今,小说是可以黄一点,民众们也确实需要少一些斗志,多一些玩乐,但是没人能告诉你界限在哪里,全看党中央的需要了。当这种现象循环出现数次以后,人们也就懒得去想这条线,习惯于依赖党中央了,中宣部自然而然地重要起来。如果中宣部决定关闭某个报馆,说实话,大多数读者是赚便宜了,因为读者们不花钱就能得到非常有用的信息,对新的边界线又多了一层认识。更有聪明的读者能从这条信息中读出,谁要上台了,谁要倒霉了,什么样的政策就要出台了。
在这样的环境中生活久了,关闭报馆也就变成了一道智力测验提,一种对自我能力的挑战。如果猜对了,那证明自己已经成熟了,能适应社会环境并有了搏击风云的能力了。如果猜错了,那就证明自己赶不上形势了,该被淘汰了,或者还不够成熟。
因此,很多人是在乎冰点事件的,但在乎的方式与“狼”不同。
袁教授这篇文章还是有些偏颇的观点,特别是表述和引用的一些东西,如果不充分了解二次鸦片战争和义和团运动的时代背景,容易得出一些有失公道的结论,影响不好。
我的意见是,清廷的确昏庸且不谙国际条约惯例,想耍小聪明爽约;义和团的确有很严重的迷信成分,宣传的东西荒诞不经,而且严重排外,行动过激,但是这并不能成为火烧圆明园和八国联军在华烧杀抢掠的理由。坦率地说,义和团是甲午后内忧外患压出来的民间极端反抗运动,原因根子还是西方列强对中国的瓜分掠夺,农村自己自足小农经济破产以及随之而来的“封建社会”超稳定社会结构的逐渐分崩离析。这个因果绝对不可以倒置。
义和团的具体做法当然有可议之处,而且现行的教科书也没有忽略其历史局限性。我不是为现行教科书辩护,也觉得现在教学讲述的内容是imbalance,但是也不同意走向另一个极端,即历史上这些官方或民间的反抗都是逆历史潮流而动,而且因为我们没有履约遵循国际惯例,没有自己开放,所以侵略者打上门来就是有理。这就是西方的社会达尔文主义,弱肉强食,丛林法则,我觉得持这种观点的人和西方殖民主义者没啥两样。
关于史料平衡(注意不是观点)的问题,我可以举一个例子,如果关于抗战的部分要修订教科书,即要客观对比当时中日两国的国力、军力,讲明国际形势对中国的不利一面,增加国军将士英勇抗战所作出的牺牲和重大战役的内容,对于共军抗战一些战例没有必要吹得那么厉害,但是也要说明国军战略战术上和高层统帅的无能,组织后勤一团糟,相比之下共军有效地教育组织发动群众,在装备供给极端不足的情况下开辟敌后游击战的意义,具体打了多少小仗,斩获如何倒不是重点。读者自己会作出结论。
据我所知,中宣部和社科院其实有一些内部规定,对于敏感议题在学术讨论的范围从宽,对外公众媒体从严。袁教授如果发表在《历史研究》之列学术刊物上估计开展学术探讨没有问题,青年报上就不是太合适了。
一孔之见,供大家批判。
属于比较出位,与南方都市报有得一拼,或许早就惹人看不惯了。好像袁的文章原先在哪里登过的吧,听说过谁因此被封吗?袁本人也没受什么处分。所以个人认为,封的原因并不在此,冰点转载袁的文章可能只是点了导火索而已。
文章的目的很难说是在澄清历史。简直是在动摇族人的爱国信仰。就差讲大东亚共荣了。该封!
既然你在文章里提到我的网名,不由得我自已 出来说两句。首先申明,我不是来吵架的。其次也想劝你一句,下次写文章,请不要直接夸我。看过你的文章,知道我们说的不是一回事。 吵也没用。
首先, 我个人认为历史是客观的,而讲历史的人(包括历史学家)不可能是客观的,必定带有主观的想法。政治家更是如此。
所以,“冰点”与纯学术刊物(如中山大学学报)不同,它带有时事的性质,也就是说,人们读到它,必然会和最近发生的事情联系起来,产生联想,进而影响读者的行为。所以读“冰点”,读者不是上历史课,而是上时事课。
既然是时事课,同一句话,在不同的大环境下,有时该讲,有时就不该讲。举个例子:“中日友好”。这句话,有没有讲错?
上世纪四十年代,“中日友好”这句话,大概只有汪精卫办的报纸讲这话。此时讲此话者,只有汉奸特务。
而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大电视,报纸里充满着这样的话。
而现在,我看只有“以史为鉴”这样的话了。
为什么?
基于以上的理由,我认为“冰点”该封。再讲一遍:这不是言论自由的问题,也不是民主决策的问题。
你这句我是同意的:我个人认为历史是客观的,而讲历史的人(包括历史学家)不可能是客观的,必定带有主观的想法。政治家更是如此。
所以才有“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这样的提法,我国也有类似的说法。(但袁某算是政治家吗?)
更具有核心性的问题是,谁来决定这个“时”呢?在我国过去严格控制(相对于现在)的年代,比如说66-76年吧,是反左还是反右更符合“大环境”“时宜”?但报纸上整天都是什么舆论?把决定权完全交到几个人手里,会比稍稍放开和分散,对于上好你所说的“时事课”更为有利,更富有灵活性?
后来我们放开了一些,才有了蒋/彦/永这样的例子,不然的话,他有机会出来说那些后来看起来应该说的话么?
"切! 难道现在控制不严格了?"
没想到海兄接着写道:"(相对于现在)"
哈! 无懈可击. 花之!
让我哭笑不得啊。
本来现在这个情况,俺不想再就这件事发言了;但刚听了小布什讲话实在太气闷,一不小心就破戒了。
言论自由的, 时事问题更需要言论自由。
据说中央有政策, 历史问题的探讨, 学术期刊上从宽,
公众媒体从严, 这个比起以前当然是有进步拉,不过本质上
还是一种愚民政策。 民众的心理太脆弱了, 专家们可以讨论
的东西,民众嘛, 还是不要知道的好, 否则怎么能让民众有正确的思想呢? 考虑的真是周到。
我有些学communication的朋友如此感叹, 911后, 美国离新闻自由越来越远鸟, 可见美国也愈来愈反动鸟, 垄断资本家终于暴露其狰狞面目鸟.
哈哈,你们这个南方邻国的事,和俺能有啥关系?不过呢,我确实是头一次产生了盼着小布什快点下台的情绪。
911以后有不少网友(包括民运人士)都认为美国正在法西斯化,其实偶倒没有那么悲观。
关键是刚刚这个演讲充满了解放世界的豪情和美国自大主意,真让我反胃。
说得那什么一点,要使伊拉克成的第二个越南,对于美国恢复谦卑的态度,也许有好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