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期网站停站换新具体说明
- 按以上说明时间,延期一周至网站时间26-27左右。具体实施前两天会在此提前通知具体实施时间
主题:【原创】冰点事件评论:你确定你真的不在乎? -- 电子狼
呵呵,偶是说70年代初尼克松的事。
还是要承认宣传的力量(或者说媒体的力量?)。当初我爹这样的出身有问题的人都被九评感动得不得了,后来那几张报纸文革中丢了,他也难受了半天。
就是一向不问政治的我舅舅,六十年代初还特地把我妈妈从家里单独叫出来,在僻静处语重心长地说“苏联变修了”。
所以俺希望米国对伊朗早点动手。
是个写作组,一堆领导加上笔杆子。
里面有些话肯定是主席的,陈伯达的也有(他文笔也不错的),第二代核心的,不详。
那个时代,带着对本国革命的无穷信心,那样的文章当然写的出来,后来么,用电影里的话就是“人心散了,队伍不好带了”。
你也承认,不管是哪一届政府,外交政策都会随着形势不断变化。那么请问:为什么可以在不同时间采取不同的对外政策,而不能在不同地点采取不同的外交政策?实际上,政府在对日经济层面和政治层面的面孔,肯定是不同的。那么,非政府的机构和个人应该遵循政府哪方面的态度,才算正确的?
即使最简单的个人对个人的态度,也在同一时间,同一地点可能有很复杂的情感交错,比如爱恨交加等等。那么一个社会的那么多成员对另一个社会的全体成员,反而应该有一个单一的态度,不是夸张了一点?
每个人的经历、观点和态度都肯定是不同的。谈判的时候,要有人唱红脸,有人唱白脸,这样才能清楚地表达出手中的资源和意图;打球的时候,要有人当前锋,有人当后卫,有人组织中场,这样才可能赢。一个组织形成一个统一的立场,最终目标是形成一个强大的对外作用力,而不是把每个成员的态度收敛在一个狭窄的范围内。政府的行为目标应该是前者,而不是后者。这次冰点事件政府的目标很明显是后者。这就是为什么虽然我不赞同袁文的观点,但更不能接受对袁文和冰点处置的原因。
我们不是不争论,把这个问题交给美国国会议员了吗? 哈哈。虽然现在他们也搞不定了。
电子狼是不是煮酒啊,为什么只有看到这二个人的辩文时,才会有强烈的共鸣?
而且,我好像更喜欢吵架。
嘿嘿嘿.
四一MM很少在这边出没啊。
偶是少出常没.
常见人以大义责袁文,甚至以汉奸名之。
按照有些判决,袁文给人民群众造成了极坏的影响,干扰了中国对日政策云云.....
于是我有疑问:中/宣/部为什么只促成了对一个编辑的处置,而对”袁文发表于中国青年报造成的恶劣影响”没有实际的弥补措施?咱们也大义一把:这算不算失职?放任人民群众的爱国主义惨遭中青报某些坏分子的污染?
这件事可以有各种解释:
1)中/宣/部做了针对性宣传,我没有看到;
2)袁文没有对中国人的爱国主义造成影响,无需当起破坏对日政策的罪名。
或者我认为的解释:中/宣/部维护的是对新闻媒体的控制,不是思想的正确性。
请大家评判。
中宣部给团中央宣传部传达阅评意见,团中央宣传部为了撇清自己的责任,也为了惹人讨厌的李编辑,出了这么个处理措施。
再说清楚一些,作出具体处理措施的团中央宣传部,报纸的主办者,不是中宣部。从以往经验来看,中宣部没有直接处理过与它无直接所属关系的个人。
从组织关系来说,团中央宣传部属于团中央,而团中央和中宣部也没有所属关系。
从这个角度来讲,中宣部不能算失职。传达阅评意见后的措施该怎么做,主动权掌握在团中央宣传部手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