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为什么有的国家穷,有的国家富?(一) -- 斩鞍

共:💬27 🌺9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2
下页 末页
家园 先答复,再继续

你提的这个发动机问题不是很好回答。之所以不好回答是因为这个讨论本来是一个简化的结果,开始主要是以小国已有的经济成果作为讨论的依据,大国经济因为牵涉太多的非纯经济因素,如果深入讨论就要开一个新帖子了。当然,这个讨论最终还是必然涉及到中国的情况的。

基本上,我同意你的看法,就是丧失经济自主权的国家,富裕的基础可能有问题。不过,发展经济的时候对国际形式作出判断是必然的,如果一切以战时经济、自给经济的标准出发,那么一定会存在资源的浪费,这个浪费是不是值得可以商榷。同时,随着全球经济依存度的提高,制裁和打压的成本也会不断升高:欧盟美国压中国的纺织品配额,他们自己的损失也很大,内部也有不同声音,所以这个威胁并不是时时刻刻都会出现,有它的条件。

外来资本的问题下面接着讨论。

第三部分,劳动力资本的作用是不可能否定的,不过涉及理论的部分我都尽量简化了,以免篇幅过大。此外从历史经验来看,科技一定是不断增长的。因为科技的概念很广,统筹法是科技,零库存也是科技,人类历史是不断改进生产方法和生产组织手段的历史。

索马里的文盲率只有5%,大概大大出乎很多人的意料,这个投入的比例我想现在中国还是赶不上的。你说得对,个人也有教育投入,索马里的个人投入很大,而且很大程度是宗教相关。但这也是教育投入。教育的问题,重心在于教育投入和生产力成长并非一定是线性正相关。

第四部分,哈耶克的思想很深也很广,文风又庞杂,要全面理解的确困难。我自己懂得不深,在这里的引述也是简化的。我想,关于知识的文章可以看两篇短文,“知识在社会中的应用”和“竞争是一个发现过程”, 省力一点。自己总结大致的观点主要是:1,知识是分散的。2,知识是动态的。3,知识是市场竞争的过程中形成的。4,这种知识是经济发展的推动力。行路人兄如果有不同意见,请分享之。

“ 从知识直接推出“而决定一国经济体制的只能是本国政府”这一步我是不大理解,至于“坏的经济政策是国家贫穷的原因”就更不敢苟同了。”下面接着继续讨论这个吧。

家园 收到!
家园 五 好的经济政策

六 好的经济政策

如和判别经济政策的好坏,最简单的方式就是看看这个政策是否鼓励经济发展,书面一点的语言就是“促进生产力发展”。如果还是以前面提过的那些例子为论据,很容易发现,所谓的穷国往往是社会主义国家,或者采用了社会主义经济模式搞公有经济主导的。社会主义国家和前殖民地国家往往都是从赤裸裸的资本主义经济掠夺中挣脱出来的,对此深恶痛绝,理所当然地采取了当时世界上普遍认为更先进的社会主义模式。不过这也往往成为一个争论点,就是这些国家本身的经济基础就决定他们的贫穷:贫穷是资本主义掠夺的结果,而不是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失败的结果。讨论这一类问题很容易涉及到政治上层建筑,从来引来更大的争论。我在这里用一个取巧的方式,不谈社资冲突,看看资本主义国家内部的贫富问题。我用的例子,也是爱尔兰。

MRandson的帖子里讨论过爱尔兰。爱尔兰是欧共体成员,不用面对欧洲内部的贸易壁垒、政治稳定、金融体系完善,本来就具备了发达国家的基础。但是基础毕竟是基础,怎么样迈过基础阶段呢?MRandson的解释是FDI的涌入拉动经济繁荣。(说到这里,跑题一下,FDI和外援都是外来资本进入,中间的差别在于一个是资本主动进入,一个是不计回报强行投入资本,而最终反映出来的结果是很有趣的。)FDI拉动经济的效果当然是有目共睹的,但是有三个问题可以问:

一, 为什么美国FDI要进入爱尔兰而不是其他地区,比如渊源更深的英国?

二, 为什么FDI早不来,晚不来,偏偏要这个时候进来?

三, 进入爱尔兰的为什么多是产业链高端的FDI?

先前行路人兄说定单之类的也应该列入经援,那么同样,为什么要问这些国家订货?由于我们这里讨论的是经济政策的好坏,这几个问题的答案对我们至关重要。而要获得答案,我们可以看看爱尔兰的经济发展过程。下面我转贴一下网上找来的资料。

“爱尔兰为欧洲的一个小国,面积为7.028万平方公里,人口约391万。爱尔兰共和国于1922年从英国殖民统治下独立出来,是个和平宁静的国家。爱尔兰北部被称为北爱尔兰,至今仍属于英国,因此爱尔兰与电视新闻中经常出现的暴力冲突频频的北爱尔兰是有所不同的。”

“从1965-1973 年, 国民经济年平均增长率达5%。 但由于爱资源贫乏, 对外资和外贸依赖较大, 因此 在70年代中和80年代初的资本主义世界性经济危机的冲击下, 1973-1983年经济年平均 增长率下降到3.4%, 1982、1983、1986年都是负增长, 其他年份也停留在2%左右的低 增长水平。 80年代头4年, 通货膨胀率一直维持在两位数, 其中1981年达20.4%。1987 年3月政府实行紧缩的经济政策, 给爱尔兰经济带来了活力, 1986-1990年的年平均增 长率又上升到6.1%, 通货膨胀受到控制, 1987年通货膨胀率下降到3.1%。 但是1991年 以来, 由于受海湾战争及受主要经济贸易伙伴美英经济衰退的影响, 爱尔兰经济开始 下降。主要表现为: 持续4年的经济增长势头大为减缓。 1991年国内生产总值为 2698.4万爱尔兰镑;增长率为2%(而1990年为8.3%), 财政支出大大超过预算, 1991年 财政预算借款为4.6亿爱尔兰镑; 失业人数创历史最高纪录, 1992年初失业率高达 18%, 居欧洲首位。”

“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来,爱尔兰经济快速发展,特别是从1994年起,爱尔兰经济每年以接近两位数的惊人速度发展。2000年爱尔兰的GDP增长达11.5%,创造了历史最好水平,居欧盟个成员国之首。受全球经济衰退影响,爱尔兰经济今年来增幅减缓。2002年爱尔兰前三个季度GDP增长6.1%,仍是欧盟成员国中经济增长最快的国家。”

“在不少国人的心目中,爱尔兰是发达国家中的“第三世界”。但实际上,近年来爱尔兰的经济发展十分迅速,它的电子通讯、计算机软硬件产业都位居世界各国的 前列,经济增长率在欧盟国家中处于第二位。爱尔兰正逐渐成为欧 洲高科技的中心。”

从这些内容中我们可以看到,爱尔兰的经济起飞实际上是从90年代初期开始的。那么,到底发生了什么事情,带来了这样的经济起飞?爱尔兰的政治局势没有变,外交关系没有变,资源占有也没有变,变的是经济政策。还是看一段网上找来的资料。

“爱尔兰经济的成功得益于1980年代末期查理霍易( Charlie Haughey)为期三年的国家复兴计划:降低劳工的工资,实行中央集中贸易谈判,削减税收。”

“在政府实行的国家复兴计划之后,爱尔兰启动繁荣和公平计划, 把国家经济带入更高的层次,使得就业率提高60%,在近几年失业率为4%,这在欧盟是最低的。”

“有意思的是,爱尔兰在国家复兴计划之前,政府曾经学欧洲大陆 的社会模式(Social model)执行高福利、高税收的政策,结果是经济衰败。贫穷是经济贫穷,富裕是福利慷慨。结果是在破败的经济下爱尔兰民众怎么可能享受到福利。”

因为是临时搜来的资料,并不完整。这里没有提起政府削减预算,两年时间由高赤字转化为零赤字,同时大幅度收缩政府干预职能,在多个领域通过私有化出售公有制企业。那么总结一下,爱尔兰主要做了这样几件事情:降低人力成本;降税;缩减政府转移和政府服务;从高福利立场全面后退……简单地说,政府大踏步退出经济生活,让市场去运作。

需要提一下的是欧洲的高福利资本主义。欧洲国家中,政府对经济的干预是相当深入和全面的,老牌资本主义帝国英国在撒切尔上台前,国有资产占总资产33%,差不多算是半个社会主义国家了。私有化浪潮就是由撒切尔发起,而不是社会主义板块,现在英国国有资产大概是9%。

通过这个总结,得到的结论是: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好的经济政策是自由经济,低税,低政府干预。这样的结论可以在香港台湾等亚洲小龙的崛起中得到验证。人们可能会指出日本是个不同的例子,也是一个社会主义化的资本主义国家。但是要注意到日本是外向型经济,尽管内部保守,在对外的这一块政府是放手的。

下一个问题:资本主义社会中好的经济政策是不是具有普遍意义?

家园 花,但我就不回复了

通过这一问一答发现问题的所在就是讨论的目的.真理(如果有的话)是不可能通过几千字的讨论得到的.

您继续写,俺继续关注.

家园 如果没有石油危机,没有欧佩克

中东国家会富吗?

家园 六,坏的经济政策和好的经济政策

七,坏的经济政策和好的经济政策

抽取另外一个例子来看看坏的经济政策如何破坏生产力的发展。和上一个例子同样的理由,这里也避开我们更熟悉的正统社会主义国家,选择南美的智利。

智利,我们的中学地理课本上就说,是世界头号产铜大国。铜是一种经济价值很高的战略资源,所以智利在资源上是具有相对优势的。南美诸国中,1970年以前智利的国民经济水平相对较高,算得上“穷国中的富国”。社会主义者阿连德于1970在民主选举中赢得总统席位,开始大刀阔斧地改革智利的社会经济面貌。阿连德改革的中心主要是土地政策,但是土地改革其实是对其前任的继续,引发经济崩溃的真正导火索是外资铜矿的国有化。

尽管智利是19世纪初期就获得了独立的主权国家,但在经济上却一直是西方大国,尤其是美国的殖民地。长期一来,智利出口铜矿来换取所需要的生活和生产资料。毫无疑问,这是典型的“低附加值出口”“高附加值进口”。在20世纪中叶,这被视作国家贫穷的根源,而“替代进口”的经济政策则在全球范围内赢得了前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的欢心。阿连德一方面把外资铜矿国有化,延期偿付外债甚至取消外债,另一方面通过提供国有工作、提高工资、冻结物价和国有化大型农场等方式来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与社会主义国家的经济建设那种集中精力优先实现工业化不同,阿连德的改革一开始就是把注意力放在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上。

结果呢?再搜一段网上的资料。

“70年代初,阿连德政府推行外资铜矿国有化、没收庄园、土地 改革等民族民主改革措施。1973年通货膨胀率高达508.1%,大批工人失业,市场供应紧张。同年9月,阿连德政府被推翻,陆军司令皮诺切特执政。”

一定会有人指出,皮诺切特的政变是美国人插手的结果。这是事实,但是短短三年间,智利成为了南美经济状况最糟糕的国家之一,不管美国人是否插手,阿连德改革的目标显然没有实现。也许有人会指出,阿连德执政的第一年,经济的发展是很强劲的。但是要注意到,这是货币扩张政策带来的短期效应,很快,这种印钞票来刺激经济的做法就显示出了它的致命后果。(中国前两年也搞大规模货币扩张,这种实践已经被证明在中长期内是无效的并具有相当的危险性。“宏观调控”到底怎么样有效,在什么环境下有效,到底有没有效,都还是一个问题)

阿连德的经济政策,我们分两部分讨论:

第一,“替代进口”和“自给经济”这样的概念正好和行路人兄先前提出的问题相关。由于原材料是低价出口而消费品是高价进口的,那么自己生产消费品,掌握经济主动权显然是摆脱经济殖民地地位最有效的手段。但是这里忽略了一个比较优势的因素,就是自己建立一个小而完整的经济体系,是不是会足够美?我想,这个问题对于中国这样的大国和智利这样的小国,答案可能不同。在智利建立一个自给系统的代价是十分高昂的。举个很容易理解的例子,假如北京是一个国家,就算我们可以接受北京有自己的彩电厂,冰箱厂,甚至汽车厂,要让北京拥有飞机厂也还是太离谱了。这个例子并不精确,只是一个类比,但是起码说明社会分工的基本原理:有些时候,从外面买东西,不管多贵,可能还是比自己造要合算。

第二,国有化政策。国有化政策其实有两个内容,一个是充分吸收私有财产,这个和我们建国初做得有点象;一个是利用国有企业为人民提供更高的福利。要为更多的人提供更高的福利,一个来源是原来被资本家掠取的财富,另一个则是假设国有企业的生产效率比私有企业更高,社会资源配置充分合理。第一个来源的收入很明显跟不上福利面的扩大和加深,第二个……则刚好倒过来,国有企业,包括原来的利润大户铜矿,都比原来的情形坏得多。

国有企业为什么效率不高,这方面的讨论太多了。主要是一个激励问题。公有经济为什么反而妨碍生产力发展,除了激励问题以外,则还有一个更致命的信息问题。这些在“公有制带鱼的生产效率”里面已经讨论过了。

在阿连德的经济改革下,短短三年时间,智利就急速贫困化了,并且不止是富有阶层的贫困,而是全民贫困。那么这就是一个坏的经济政策导致国家贫困的例子。类似的例子其实在社会主义板块中很普遍,但是一来时间和规模上的反差没有智利那么明显,二来也没有后来的故事可供对比。

皮诺切特在中国人心目中的形象很坏,可能比韩国的朴正熙还要坏,都是打击异己迫害人权的军头。有意思的是这两个人手里都国家都富强了起来,这在我中小学时代的新闻中是不曾听见的。皮诺切特只是个军人,并不懂经济,但是他手下有帮做学问的人,不少是先前在芝加哥大学念书的。芝加哥大学,大家都知道,即使在凯恩斯横扫资本主义世界的日子例,也是经济自由主义最坚固的堡垒,哈耶克就是在此度过了凯恩斯光环最盛的几年。皮诺切特的芝加哥弟子商量怎么解决阿连德留下的烂摊子,讨论来讨论去,无非是大学里学过的那点东西,一合计,索性把老师请来了。这就是MILTON FREIDMAN。这位老先生的经济学教材,我大学刚毕业那年在市面上红得不得了。

基本上而言,皮诺切特做的就是回复自由经济的路线。自由竞争、自由经营、自由定价、自由贸易和对外开放。“他先后废除了最低工资,取消了工会权利,将养老金体系,国有工业和银行进行私有化改革,降低了部分税收。”这条路走得,老实说,不顺。失业率严重反弹,又赶上铜价下跌和石油危机,到80年代初期,智利的人均收入比阿连德时期降低了40%。但是智利的经济自由政策不但没有改弦更张,而且走得更加彻底。

再看看网文列举的原因:

“拉美宏观经济和经济机构问题看来几乎无可救药。那么智利经济成就的秘诀表现在哪些方面呢?表现在智利彻底地相信经济自由主义,表现在他们比拉美其他国家开始得早,且其经济改革最为彻底。也体现在智利人在这方面有着更为坚韧不拔的精神。尽管在经济改革的道路上不是事事都办得漂亮,但他们富有智慧和可塑性,包括能够改正自己的错误。”

改进的金融体系,更开放的经济结构,良好的投资环境,低关税,出口为导向的经济结构,小而精悍的官僚机构……这些听起来,是不是有些似曾相识呢?

结果呢?

“1985年,军政府提出振兴经济的新经济 政策,调整国内经济结构,把扩大出口作为推动经济增长的 中心环节,发展外向型经 济,使智利经济开始走上稳定增长的道路。1984—1989年经济6年连续增长,1989年国 内生产总值高达10%。”

“现而今,智利已是拉美和加勒比海地区最具竞争力的国家,根据“世界经济论坛”10月13日公布的2004年度世界各国经济竞争指数(包括经济技术水平、国 家机构能力和宏观经济条件),其排名位列世界第22位,把巴西(第57位)和墨西哥(48位)远远抛在后面。“世界经济论坛”首席经济学家、此次报告作者 之一的玻利维亚人LOPEZ CLAROS说,“智利似乎完全脱离了拉美。其竞争指数比在该地区排名第二的墨西哥高出26点。这是在世界任何一个地区所没有的现象”。”

我不想忽略智利改革中遭遇的长期痛苦,这个过程将在后面继续讨论,但是从智利的例子看起来,起码在资本主义社会中,经济自由化对国家富裕程度的影响是至关重大的。总结出好的经济政策是鼓励自由经济的政策,这实在是件很难为情的事情,因为说来说去看不见的手,都是亚当斯密1776年国富论里说过的东西。可是,马克思在早期的资本主义经济危机中就预言了自由经济的自我毁灭,他的着力点在于:分配不公最终将阻碍生产力的发展。那么,我们下面来讨论一下公平问题。

家园 是不是有点以点代面了?

好的政策是政府少干预?那29年的股灾是怎么回事?罗斯福的政策是怎么回事?凯恩斯主义是怎么回事?前面的证据不明显,这下看出来了.您还是古典自由主义那一套?

另外,象老兄这样把3,4,5,6一直跟在自己贴的后面,浏览的观众就少了,应该象仙人那样.......

家园 七 公平问题

八 公平问题

经济学要解决的无非是三个问题:生产什么,如何生产,如何分配。二十世纪以来对于公平分配的系统化追求,反映为世界范围的共产主义运动。对于共产主义运动,米塞斯使用的形容词就是“壮丽的……雄心勃勃的……崇高的……勇敢的”,不过最终的宾语是“错误”。

不少人认为,建立在私有产权上的市场经济是追逐效率和资源配置最优的手段,而没有关注分配问题。这是一个误解。分配始终是市场经济的基础,只是因为私有产权长久以来被默认是天然的,所以没有被提出来讨论。从80年代共产主义运动的全面挫折开始,产权经济学和制度经济学有了飞跃一般的进展。(这再次说明,经济学是一门实践的科学。也说明,经济学解释过去的功能强于预测未来。:))

我不敢奢谈马克思,因为我没有正经读过资本论。如果我下面的阐述有错误,欢迎大家及时指出。关于生产问题,社会主义经济学认为分配不公平会影响生产效率,阻碍生产力的发展。同时由于资本逐利过程中的盲目性,导致资源的大量浪费,自由经济的结局就是自我毁灭。(这个问题随后讨论)

为了解释私有制经济的分配不公,马克思发明了剩余价值的概念。这个概念,我以为是有问题的。因为马克思显然认为,生产价值只与劳动本身相关,因而劳动者应该以劳动参与分配。拥有生产资料本身,不是参与分配的理由。但是,劳动并不只包含劳动者这一个要素,也必然包含生产资料。同时,根据我们最直接最普遍的社会经验,谁拥有生产资料,对于生产的结果是有直接影响的。

如果剥削的意思是提取剩余价值,即总的生产价值的一部分,那么剥削是经济活动中必然存在的,不管是资本主义社会,还是社会主义社会。单就这部分在生产价值中所占的比例来看,社会主义的“剥削”也有更加严重的可能性。显然剥削并不是这样定义的,那么我们就需要引入分配因素。资本主义是把剥削所得交给资本所有者,社会主义则是交给全体劳动者。因为所有生产价值交还给所有劳动者,所以这样的分配比资本家要公平,因此就不是剥削了。

那么这里有两个问题:

第一,不管怎么分配,生产价值并不独立存在,而是与生产资料的所有权相联系的。我们是不是承认拥有生产资料本身就是拥有分配生产价值的资格呢?不谈理论仅仅观察实践的话,不管是资本主义还是社会主义,都是承认的,区别仅仅在公有制经济中全民共同拥有生产资料。

第二,对于第一个问题也许可以这样解释,公有制经济中全民拥有所有劳动价值,和生产资料无关。但是全民拥有不等于全民分配,如果分配不能实现,那么“剥削”还是存在。马克思对于公有制经济的具体架构没有进行探讨,只是粗略地提出“各尽所能,按需分配”。马克思的这个“按需分配”,我们小学里就知道是要到共产主义社会中才会实现的。现在我们知道按需分配实际上在经济学中永远都是不可能的,因为物质极大丰富根本就是和资源稀缺这一经济学的基本假设相背离。那么全体劳动者共同拥有所有生产价值的时候,他们如何参与分配?简单点说,如果我想买个BMW,能不能把整个经济中属于我的那部分(十三亿分之一的钢厂股份加十三亿分之一的电厂股份加……)来换取?显然不可以。如果全民中的个体无法提取属于他的生产价值,那么全民分配如何体现?

全民所有,等于全民没有;全民分配,等于全民不分配。聊以自慰的一个解释是:我固然不能支取,但是别人同样不能支取,所以在大家都不能分配到自己的劳动价值这点上,可以达到公平。糟糕的是,受到“全民委托”管理共同财产的人却可以支取更多的价值,因为全民没有办法监督这些代理人的作为:产权稀释到这样的程度,又不能按比例支取自己的那份价值,所有的公民都没有任何动机和合理利益来做这样的事情。

当权力分配取代产权分配,这种分配的不公平不是依靠生产资料来“剥削”的方式出现的,但是一样直观。同样的不公平,不同的依据,如何证明它更优越?如何证明这种生产分配关系不会阻碍生产力的发展?

插述:全民分配的不可实现性和权力分配的可能性并非绝对,而是与社会规模有关。当社会规模足够小的时候,所有成员都有足够的动机来维护全民也就是个人利益的,那么分配不公的问题会降到低限。这个问题和政府管治的有效性和政府规模密切相关,并非社会主义特有的。分配公平尽管消除破坏生产效率的部分因素,但并不完全解决,因为这个问题实际上还是跟资源有效配置密切相关。

家园 好,学仙人

干预问题是必然要继续讨论的。没有国家干预是万万不能的,但是多和少是很TRICKY的。

家园 【直觉】关公战秦琼~
家园
家园 八 市场失灵与外在性

九 市场失灵与外在性

画一条直线,以自由竞争的市场经济为一个端点,以计划经济为另一个端点,那么大多数国家都是以这条直线的中点为原点向某个端点伸展。也就是说,纯粹的计划经济或者市场经济都是不存在的。

既然我们前面认为,鼓励自由经济的政策更好,那么为什么自由经济不能一统天下?答案也是N年前就被总结过的:看不见的手不是万能的,市场调节会失效。所以会有经济危机,所以会有资源配置的严重浪费,所以市场经济的效率不够高,这被称作市场失灵。

对于市场失灵的问题,很早人们就认识到了,并归结于“外在性”。什么是“外在性”呢?就是一个经济活动在市场中不仅影响到交易双方(经济活动内部成员),也会影响到第三方(经济活动外部成员)。用经典的例子来解释,蒸汽火车在田野里上开,交易双方本来只是火车运营商和乘客,但是火车喷出的火星会点燃铁路边的麦田。种植麦子的农民并没有参与火车运行的交易活动,却要承担这项交易活动带来的损失。如果麦田焚烧的成本高于火车运行的利益,那么从整体上看,这个经济显然是低效率,看不见的手没有照顾周全。

同时,外在性也有正面的。比如治安不好,我要是雇佣了一个保安在家门口巡逻,那么小偷可能连隔壁家也不敢去。我的邻居因为这种外在性受益。不过问题又来了,既然邻居也受益,那凭什么我要出钱雇佣保安?大家分摊才对。如果邻居不接受,认为他们比我穷,所以不用请保安,那我可能就很不甘心,索性自己也不请保安了。对于国防,公共教育,基础设施这样的产品,交易双方则因不能实现对等交易而导致经济活动流产。

因为外在性的存在,市场不能有效提供社会所需要的产品,能提供的部分也存在浪费。

针对市场失灵的问题,政府干预成为了唯一的解决办法。既然交易双方和第三方存在意见差异,那么这个差异由政府来抹平。火车必然会点燃麦田,要么火车不开,要么农民不种田,否则问题无法解决。可是整体上看,到底是火车不开还是农民不种田的效率更高呢?政府来做这个判断。交易双方无法达成一致导致交易流产?政府成为交易方,推动交易继续进行。这个逻辑就是凯恩斯干预主义的基础:当市场失灵的时候,政府代替市场履行职能,否则经济无法自行恢复。这也就是行路人兄提30年代股灾和新经济政策的意图吧?

这里有一个假设:就是市场能作到的事情,政府通过积极的经济和金融政策干预,同样也能够做到。那么,是否能够做到呢?我们知道纯粹的政府干预经济形式――计划经济是完全失败了。凯恩斯干预主义呢?繁荣了三十年以后也被七十年代的滞涨证明失败了。失败之前,有一个繁荣三十年的因素,这说明政府干预显然是有作用的。不过政府干预有作用在计划经济中也早已得到证明。那么干预为什么最终失败?这个答案同样在计划经济的失败中可以找到:政府没有计算经济变化的能力,所以干预的程度达不到市场所能协调的程度。

那如何理解三十年的繁荣呢?这个问题的争论仍多。我自己相信这样一类的解释:比如我们玩游戏打魔王,打着打着死了,第二条命上来继续打,魔王死了,掉出一大堆宝藏。拣了宝藏继续探险,直到碰见下一个魔王。套用罗斯福新政的例子,如果不干预,市场最终是否有能力拣起宝藏来?拣起来的速度和遇见下一个魔王的战斗是否比干预更低?因为没有历史作为依据,这个当然很难判断。但是对罗斯福新政的研究,很多认为新政的作用远没想象中大,拯救美国经济的与其说是新政不如说是二战。有一点勿庸置疑,如果市场不能拣起宝藏来,那么人类社会从一开始就没法发展了。

凯恩斯主义的失败是西方经济学重新转向自由主义的关键转折点,但是在这之前,外在性的问题就有了另外的理论解决方案。科斯提出,外在性的问题其实可以解决,解决方法也很简单,就是把外在性内在化。换而言之,把第三方拉进交易里来?给火车运营商开火车的权力,给农民保卫麦田的权力,他们两个自己去做买卖,要是火车运营商觉得开火车划算,就从农民那里买回保卫麦田的权力来,反之亦然。这样一来,看不见的手就又起作用了,最终不管是开火车还是种麦田,总是双方达成的交易,意见一致,效率就提高了。在这个过程中,赋予交易方的权力和保障这种权力得到实现是交易成功的基石,这个权力就是火车经过土地的产权。所以简单的说,科斯的理论就是:你把产权给人明确了,外在性问题就不攻而破。

那么谁来明确产权并保障产权的实现呢?这个就是政府的职能。只要政府能够保障产权合理有效的分配、实现和交易,那么剩下的工作还是可以由市场来完成。也就是说,看不见的手是不会失效的,只要不用手套把它装起来。

不过科斯既然提出了这个解决,为什么经济自由政策没有立刻取代有理论缺陷的政府干预政策呢?因为科斯是个经济学家,经济学家最擅长的就是:“假设,我们有一个……”在产权理论中,科斯的这个假设也大的要命:“只要政府能够保障产权合理有效的分配实现和交易……” 从实践角度来看,科斯的理论几乎没有任何应用价值,因为分配实现本身固然是天大的难题,交易也有成本问题。

关于这两点,我们可以回顾先前爱尔兰和智利的例子,并且和社会主义板块的例子对照来理解。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2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