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为什么有的国家穷,有的国家富?(一) -- 斩鞍

共:💬27 🌺9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2
下页 末页
  • 家园 为什么有的国家穷,有的国家富?(一)

    看了几位的连载,我也忍不住想写这么一个系列,把涉及产权,制度和改革的一些观点串一串。

    为什么有的国家穷,有的国家富?对这个问题做出的回答尝试很多,我大概列举几个说说。坛子上没有专家,也没有新手,我说的看法也许有自己的体会,更多还是从书中来,错漏难免,请发现者穷追猛打,我们一起来厘清概念。

    一, 自然资源

    依据:自然资源的占有本身就可以算得上贫富衡量的标准,那么以自然资源拥有量来决定国家穷富就太顺理成章了。

    正面案例:中东国家。中东不毛之地,因为石油暴富,这是典型的自然资源使国家富裕的例子。

    反面案例1:非洲,中南美国家,前苏联,中国……为了避免争论,先把后两者放下,看看前两个,博茨瓦纳的钻石产量世界第一,加纳曾是第一大丁香出口国,巴西更是资源大国,他们在世界经济中的排名显然不在前列。

    反面案例2:香港,新加坡,日本……70年代崛起的亚洲经济有一个特别明显的特征,就是这些经济体往往自然资源极端匮乏,但是他们的经济成长速度却是历史上从未有过的。

    解说:不需要。

    结论:自然资源的占有量并不决定一个国家的穷或富。

    二, 人口

    依据:人口问题和自然资源密切相关。要是我有100个铜钱而隔壁王二只有50个,看起来似乎是我富些,但是我家四口人王二却是光棍,那我们吃馒头的时候王二就可以吃肉包。即使一个国家拥有大量自然资源,但人均额不高,那么还是富不起来。

    正面案例:中国。我们小时候上课,书上总说我们的祖国地大物博,现在这句话没有了,反而强调说按人均我们是资源贫乏国。中国不富裕是有道理的。

    反面案例:中国。70年代末是9亿多人口,现在过了13亿,人口多了近一半,资源没有增长,但是中国显然比70年代要富裕了。

    解说:这个案例可能有人有不同意见,因为同一个国家不同时期的数据……经济本来就应该增长的。那我们还是回头看香港新加坡,他们的人均资源拥有量49年的时候会比中国高很多吗?现在呢?

    结论:人口不是决定一个国家的穷富的根本要素。

    • 家园 八 市场失灵与外在性

      九 市场失灵与外在性

      画一条直线,以自由竞争的市场经济为一个端点,以计划经济为另一个端点,那么大多数国家都是以这条直线的中点为原点向某个端点伸展。也就是说,纯粹的计划经济或者市场经济都是不存在的。

      既然我们前面认为,鼓励自由经济的政策更好,那么为什么自由经济不能一统天下?答案也是N年前就被总结过的:看不见的手不是万能的,市场调节会失效。所以会有经济危机,所以会有资源配置的严重浪费,所以市场经济的效率不够高,这被称作市场失灵。

      对于市场失灵的问题,很早人们就认识到了,并归结于“外在性”。什么是“外在性”呢?就是一个经济活动在市场中不仅影响到交易双方(经济活动内部成员),也会影响到第三方(经济活动外部成员)。用经典的例子来解释,蒸汽火车在田野里上开,交易双方本来只是火车运营商和乘客,但是火车喷出的火星会点燃铁路边的麦田。种植麦子的农民并没有参与火车运行的交易活动,却要承担这项交易活动带来的损失。如果麦田焚烧的成本高于火车运行的利益,那么从整体上看,这个经济显然是低效率,看不见的手没有照顾周全。

      同时,外在性也有正面的。比如治安不好,我要是雇佣了一个保安在家门口巡逻,那么小偷可能连隔壁家也不敢去。我的邻居因为这种外在性受益。不过问题又来了,既然邻居也受益,那凭什么我要出钱雇佣保安?大家分摊才对。如果邻居不接受,认为他们比我穷,所以不用请保安,那我可能就很不甘心,索性自己也不请保安了。对于国防,公共教育,基础设施这样的产品,交易双方则因不能实现对等交易而导致经济活动流产。

      因为外在性的存在,市场不能有效提供社会所需要的产品,能提供的部分也存在浪费。

      针对市场失灵的问题,政府干预成为了唯一的解决办法。既然交易双方和第三方存在意见差异,那么这个差异由政府来抹平。火车必然会点燃麦田,要么火车不开,要么农民不种田,否则问题无法解决。可是整体上看,到底是火车不开还是农民不种田的效率更高呢?政府来做这个判断。交易双方无法达成一致导致交易流产?政府成为交易方,推动交易继续进行。这个逻辑就是凯恩斯干预主义的基础:当市场失灵的时候,政府代替市场履行职能,否则经济无法自行恢复。这也就是行路人兄提30年代股灾和新经济政策的意图吧?

      这里有一个假设:就是市场能作到的事情,政府通过积极的经济和金融政策干预,同样也能够做到。那么,是否能够做到呢?我们知道纯粹的政府干预经济形式――计划经济是完全失败了。凯恩斯干预主义呢?繁荣了三十年以后也被七十年代的滞涨证明失败了。失败之前,有一个繁荣三十年的因素,这说明政府干预显然是有作用的。不过政府干预有作用在计划经济中也早已得到证明。那么干预为什么最终失败?这个答案同样在计划经济的失败中可以找到:政府没有计算经济变化的能力,所以干预的程度达不到市场所能协调的程度。

      那如何理解三十年的繁荣呢?这个问题的争论仍多。我自己相信这样一类的解释:比如我们玩游戏打魔王,打着打着死了,第二条命上来继续打,魔王死了,掉出一大堆宝藏。拣了宝藏继续探险,直到碰见下一个魔王。套用罗斯福新政的例子,如果不干预,市场最终是否有能力拣起宝藏来?拣起来的速度和遇见下一个魔王的战斗是否比干预更低?因为没有历史作为依据,这个当然很难判断。但是对罗斯福新政的研究,很多认为新政的作用远没想象中大,拯救美国经济的与其说是新政不如说是二战。有一点勿庸置疑,如果市场不能拣起宝藏来,那么人类社会从一开始就没法发展了。

      凯恩斯主义的失败是西方经济学重新转向自由主义的关键转折点,但是在这之前,外在性的问题就有了另外的理论解决方案。科斯提出,外在性的问题其实可以解决,解决方法也很简单,就是把外在性内在化。换而言之,把第三方拉进交易里来?给火车运营商开火车的权力,给农民保卫麦田的权力,他们两个自己去做买卖,要是火车运营商觉得开火车划算,就从农民那里买回保卫麦田的权力来,反之亦然。这样一来,看不见的手就又起作用了,最终不管是开火车还是种麦田,总是双方达成的交易,意见一致,效率就提高了。在这个过程中,赋予交易方的权力和保障这种权力得到实现是交易成功的基石,这个权力就是火车经过土地的产权。所以简单的说,科斯的理论就是:你把产权给人明确了,外在性问题就不攻而破。

      那么谁来明确产权并保障产权的实现呢?这个就是政府的职能。只要政府能够保障产权合理有效的分配、实现和交易,那么剩下的工作还是可以由市场来完成。也就是说,看不见的手是不会失效的,只要不用手套把它装起来。

      不过科斯既然提出了这个解决,为什么经济自由政策没有立刻取代有理论缺陷的政府干预政策呢?因为科斯是个经济学家,经济学家最擅长的就是:“假设,我们有一个……”在产权理论中,科斯的这个假设也大的要命:“只要政府能够保障产权合理有效的分配实现和交易……” 从实践角度来看,科斯的理论几乎没有任何应用价值,因为分配实现本身固然是天大的难题,交易也有成本问题。

      关于这两点,我们可以回顾先前爱尔兰和智利的例子,并且和社会主义板块的例子对照来理解。

    • 家园 七 公平问题

      八 公平问题

      经济学要解决的无非是三个问题:生产什么,如何生产,如何分配。二十世纪以来对于公平分配的系统化追求,反映为世界范围的共产主义运动。对于共产主义运动,米塞斯使用的形容词就是“壮丽的……雄心勃勃的……崇高的……勇敢的”,不过最终的宾语是“错误”。

      不少人认为,建立在私有产权上的市场经济是追逐效率和资源配置最优的手段,而没有关注分配问题。这是一个误解。分配始终是市场经济的基础,只是因为私有产权长久以来被默认是天然的,所以没有被提出来讨论。从80年代共产主义运动的全面挫折开始,产权经济学和制度经济学有了飞跃一般的进展。(这再次说明,经济学是一门实践的科学。也说明,经济学解释过去的功能强于预测未来。:))

      我不敢奢谈马克思,因为我没有正经读过资本论。如果我下面的阐述有错误,欢迎大家及时指出。关于生产问题,社会主义经济学认为分配不公平会影响生产效率,阻碍生产力的发展。同时由于资本逐利过程中的盲目性,导致资源的大量浪费,自由经济的结局就是自我毁灭。(这个问题随后讨论)

      为了解释私有制经济的分配不公,马克思发明了剩余价值的概念。这个概念,我以为是有问题的。因为马克思显然认为,生产价值只与劳动本身相关,因而劳动者应该以劳动参与分配。拥有生产资料本身,不是参与分配的理由。但是,劳动并不只包含劳动者这一个要素,也必然包含生产资料。同时,根据我们最直接最普遍的社会经验,谁拥有生产资料,对于生产的结果是有直接影响的。

      如果剥削的意思是提取剩余价值,即总的生产价值的一部分,那么剥削是经济活动中必然存在的,不管是资本主义社会,还是社会主义社会。单就这部分在生产价值中所占的比例来看,社会主义的“剥削”也有更加严重的可能性。显然剥削并不是这样定义的,那么我们就需要引入分配因素。资本主义是把剥削所得交给资本所有者,社会主义则是交给全体劳动者。因为所有生产价值交还给所有劳动者,所以这样的分配比资本家要公平,因此就不是剥削了。

      那么这里有两个问题:

      第一,不管怎么分配,生产价值并不独立存在,而是与生产资料的所有权相联系的。我们是不是承认拥有生产资料本身就是拥有分配生产价值的资格呢?不谈理论仅仅观察实践的话,不管是资本主义还是社会主义,都是承认的,区别仅仅在公有制经济中全民共同拥有生产资料。

      第二,对于第一个问题也许可以这样解释,公有制经济中全民拥有所有劳动价值,和生产资料无关。但是全民拥有不等于全民分配,如果分配不能实现,那么“剥削”还是存在。马克思对于公有制经济的具体架构没有进行探讨,只是粗略地提出“各尽所能,按需分配”。马克思的这个“按需分配”,我们小学里就知道是要到共产主义社会中才会实现的。现在我们知道按需分配实际上在经济学中永远都是不可能的,因为物质极大丰富根本就是和资源稀缺这一经济学的基本假设相背离。那么全体劳动者共同拥有所有生产价值的时候,他们如何参与分配?简单点说,如果我想买个BMW,能不能把整个经济中属于我的那部分(十三亿分之一的钢厂股份加十三亿分之一的电厂股份加……)来换取?显然不可以。如果全民中的个体无法提取属于他的生产价值,那么全民分配如何体现?

      全民所有,等于全民没有;全民分配,等于全民不分配。聊以自慰的一个解释是:我固然不能支取,但是别人同样不能支取,所以在大家都不能分配到自己的劳动价值这点上,可以达到公平。糟糕的是,受到“全民委托”管理共同财产的人却可以支取更多的价值,因为全民没有办法监督这些代理人的作为:产权稀释到这样的程度,又不能按比例支取自己的那份价值,所有的公民都没有任何动机和合理利益来做这样的事情。

      当权力分配取代产权分配,这种分配的不公平不是依靠生产资料来“剥削”的方式出现的,但是一样直观。同样的不公平,不同的依据,如何证明它更优越?如何证明这种生产分配关系不会阻碍生产力的发展?

      插述:全民分配的不可实现性和权力分配的可能性并非绝对,而是与社会规模有关。当社会规模足够小的时候,所有成员都有足够的动机来维护全民也就是个人利益的,那么分配不公的问题会降到低限。这个问题和政府管治的有效性和政府规模密切相关,并非社会主义特有的。分配公平尽管消除破坏生产效率的部分因素,但并不完全解决,因为这个问题实际上还是跟资源有效配置密切相关。

    • 家园 如果没有石油危机,没有欧佩克

      中东国家会富吗?

    • 家园 花一朵,赞同的多多就不说了,主要讲讲对部分内容的建议

      首先我提一个概念“发动机”。所谓的发动机,是指一个国家内部的,能够自我反馈自我哺育的经济运行环境。这种环境要求一个齐全的工业门类;要求如果没有除能源以外的进口,经济能照常运行。从这个角度看,这个世界上拥有发动机的国家屈指可数:欧洲的几个大国,美国、日本、中国、可能还有俄罗斯,印度不知道算不算。有发动机的国家有的还不富裕,没有发动机的国家许多很富裕。但是我确定的是没有发动机的大国,一定不富裕。

      第一部分,这里有个重要的问题,您没有提及,就是你考虑的经济体有没有受到外部冲击。

      是的,不需要自然资源,不需要人口庞大,一个国家就能够富裕。但是这是在和平时期,万一要有某个野心勃勃的国家想通过冲突或者非冲突的手段要打压你呢?这个时候,有没有丰富的自然资源,有没有庞大的人口就显得非常重要了吧?

      第二部分,您提到财富的积累,这个问题和第一部分有部分类似。对于小龙小虎,或者欧洲某些国家,他们本身并不庞大,而美国如果政治上有,完全可以“漏”一些财富给他们花花,这些国家用好了就能起来,一些用不好的拉美非洲国家就原地踏步。当年美国给苏联解体的援助承诺可没有落实哦,话说回来即使落实了,我看也是远远不够的。

      您所提到的顺风车不是美元体制的,而是美国经济发动机的顺风车。

      外来资本注入导致成功的例子其实蛮多,韩国、台湾,包括朝鲜战争中的日本都是受益菲浅的,这个资本不能简单看作直接投资,生产订单也是一种形式,美国对日本的军事保护也是。

      第三部分,索洛模型其实到现在还只是说明科技对经济的推动作用,而没有办法否定劳动力和资本的作用。另外,我觉得现在世界的架势,资本的膨胀从未停止,而科技能不能无限增长,我真不是很明白。所谓“教育投资”实际上分两部分吧?一部分是政府的,一部分是个人的。中国现在的教育投资低,主要指政府投入部分,如果加上个人的,绝对比非洲国家多得多。从这个角度论述教育投资用处不大,好像还差一点。

      第四部分,我就不敢评论了,一看到哈耶克这三个字我就犯晕,虽然我现在还在看他老人家的大作......8过,您对“知识”的理解一定是过于简单了,或者话说得重点:您根本没摸着哈耶克的边,虽然您这一部分仍旧有不少精妙的见解。

      从知识直接推出“而决定一国经济体制的只能是本国政府”这一步我是不大理解,至于“坏的经济政策是国家贫穷的原因”就更不敢苟同了。

      关键词(Tags): #发动机
      • 家园 先答复,再继续

        你提的这个发动机问题不是很好回答。之所以不好回答是因为这个讨论本来是一个简化的结果,开始主要是以小国已有的经济成果作为讨论的依据,大国经济因为牵涉太多的非纯经济因素,如果深入讨论就要开一个新帖子了。当然,这个讨论最终还是必然涉及到中国的情况的。

        基本上,我同意你的看法,就是丧失经济自主权的国家,富裕的基础可能有问题。不过,发展经济的时候对国际形式作出判断是必然的,如果一切以战时经济、自给经济的标准出发,那么一定会存在资源的浪费,这个浪费是不是值得可以商榷。同时,随着全球经济依存度的提高,制裁和打压的成本也会不断升高:欧盟美国压中国的纺织品配额,他们自己的损失也很大,内部也有不同声音,所以这个威胁并不是时时刻刻都会出现,有它的条件。

        外来资本的问题下面接着讨论。

        第三部分,劳动力资本的作用是不可能否定的,不过涉及理论的部分我都尽量简化了,以免篇幅过大。此外从历史经验来看,科技一定是不断增长的。因为科技的概念很广,统筹法是科技,零库存也是科技,人类历史是不断改进生产方法和生产组织手段的历史。

        索马里的文盲率只有5%,大概大大出乎很多人的意料,这个投入的比例我想现在中国还是赶不上的。你说得对,个人也有教育投入,索马里的个人投入很大,而且很大程度是宗教相关。但这也是教育投入。教育的问题,重心在于教育投入和生产力成长并非一定是线性正相关。

        第四部分,哈耶克的思想很深也很广,文风又庞杂,要全面理解的确困难。我自己懂得不深,在这里的引述也是简化的。我想,关于知识的文章可以看两篇短文,“知识在社会中的应用”和“竞争是一个发现过程”, 省力一点。自己总结大致的观点主要是:1,知识是分散的。2,知识是动态的。3,知识是市场竞争的过程中形成的。4,这种知识是经济发展的推动力。行路人兄如果有不同意见,请分享之。

        “ 从知识直接推出“而决定一国经济体制的只能是本国政府”这一步我是不大理解,至于“坏的经济政策是国家贫穷的原因”就更不敢苟同了。”下面接着继续讨论这个吧。

        • 家园 花,但我就不回复了

          通过这一问一答发现问题的所在就是讨论的目的.真理(如果有的话)是不可能通过几千字的讨论得到的.

          您继续写,俺继续关注.

    • 家园 到目前(第四节)为止,基本同意老兄所列举的现象

      老兄说:

      穷国之所以是穷国,正是没有正常的渠道来学习这样的知识,而决定一国经济体制的只能是本国政府。现在我得到的初步论断是:坏的经济政策是国家贫穷的原因。从外来援助的角度,我还要重复论证穷国走上富裕道路的办法只能从内部产生,而不可能从外部获得。

      当然,现在就看到这个结论,难免觉得唐突。不过没关系,后面会一再讨论怎么样的经济政策才是决定贫富的“手”。

      到目前(第四节)为止,基本同意老兄所列举的现象。希望老兄更进一步,继续具体分析,不要一步跨到产权上去。更不要产权万能。

    • 家园 二 资本

      插述:任爱杰兄在楼下的讨论中认为美国的富裕是掠夺资源的结果,按照这个理论,我刚才的判断是无效的,因为拥有资源并不等于占有资源,是会被掠夺走的。不过如果要相信这个理论,也要跨越一些现实障碍。如果美国是依靠掠夺富裕起来的,那么其他国家呢?刚才举过的小龙小虎们呢?挪威瑞典之类的北欧国家呢?如果他们也是依靠掠夺资源致富的,那么他们凭什么能够进行全球范围的掠夺?显然不是军事政治北京。我们可能都听过世界经济中美元霸权体制的作用。让我们假设其他所有资本主义半资本主义国家都是搭了美元体制的顺风车(只是假设!我当然不认为这是事实),从而得以在经济范畴内以不公平贸易的方式实施掠夺,那么为什么被掠夺国家不可以?这可能涉及下面的几个原因了。

      三, 资本

      依据:越有钱的人越容易有钱,这个定理众人皆知。为什么呢?因为他们可以做大买卖,一笔赢利就能让蚁民忙上几百辈子,而且他们不怕亏。有钱人的钱,如果不是先天获得的,就是经济活动中获得的。两个人拿着20块钱一起出发,后来结果很可能天差地别。不管获得方式是什么,有钱的那一个必然是不断的将钱投入了再生产过程,而没钱的那一个总是在过生计关。

      资本主义的原始积累是通过赤裸裸的掠夺实现的,这个过程中,掠夺者和被掠夺者拉开了距离。到了二战以后,殖民地纷纷独立,结束了这种明目张胆的掠夺,穷国们却还是富不起来。美国掌握了产业链高端,掌握了市场控制权,他明明很有钱,却还是要廉价买穷国的低附加值产品,而高价卖出自己的高附加值产品。富者逾富,穷者逾穷,这就是经济领域内的资源掠夺。

      怎么跳出这个陷阱?答案很简单:产业升级,也往高端走。产业升级需要投资。一个人手里只有1块钱的时候,即使他再有头脑掌握再多知识,也还是得把钱花在面包上,而不能用于投资。所以在对外援助的理论中就出现了这样一种说法:穷国要想变富有,必须加大投资力度,但是他们的资本本来不足,所以陷入了投资不足增长不足投资又不足的死循环。如果能够把资本给他们补足,他们就能在产出中拿出足够的资金用于再投资,从而实现自立,进入良性循环并且因为知识和创新的“泄漏”获得更高的发展速度,最终追上富国。

      正面案例:……说实话,好像没有具体的案例是通过外来资本注入而体现这种“后发优势”。

      反面案例:非洲!非洲国家好像普遍是外来援助的失败证明,50年的外来捐助历史,没有表现出外援和经济增长的正相关。例子:西方援助:加纳。中国援助:坦桑尼亚。

      解说:早期援助往往以大型项目的形式落实,但是这些项目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却很令人失望。最近坦桑尼亚好像打算向中国售回中国援建的坦赞铁路了,那么多年,运力标准从来都没有达到过一半。加纳的VOLTA大坝项目打算以所发电力支持配套的电解铝厂运作,但这个电解铝厂压根儿就没开过张。尽管资本缺乏看似是个有力的解释,在确实投入资本是如何保证资本得到有效运用却是穷国的普遍难题。

      结论:资本投入不能使穷国变富。

      插述:经援的失败,以及发展贷款的失败,债务免除的失败,其实是相关性很强的。后面还会继续讨论具体原因,从经援失败的角度我们可以发现知识扮演很重要的角色,不具备需要的知识,怎么样保证投资能够产生回报呢?只能浪费资本。知识,是从哪里来的?什么是知识?

      • 家园 通过外来资本注入而体现这种“后发优势”的例子还是有的

        十九世纪的澳大利亚加拿大新西兰都是自然资源多,资本少大量从英国借款发展。另外二战刚过的欧洲,资本被毁得查不多了,依靠马歇尔计划和大量从美国借款迅速恢复。

      • 家园 如果你没有读懂我的文章就不要曲解我的意思

        MRANDERSON兄在世界经济中谈过美元霸权体制的作用。让我们假设其他所有资本主义半资本主义国家都是搭了美元体制的顺风车(只是假设!我当然不认为这是事实),

        从这段看,你根本没看过我的外汇系列。或者你看过,但是根本没有理解。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2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