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转贴】吴语文化的价值 -- 断坠儿
请教高人,有谁知道胶东话的渊源么?记得图书馆里面都有胶东方言的书呢,作为一个胶东人,一直不明白为啥和山东别的地方的话完全不搭边呢?
沪语在上海,吴语在江南,越来越难以立足,90后几乎不善使用,可叹。
这种空间对于吴语在江南越来越难得,晨大显然不了解现在长三角的情况。
像我这种说普通话没人会当我南方人,说苏锡方言没人会信我是北方人的,真是从来不多。
正如LZ文中表明沪语是苏州、宁波等语言混合的产物(要不要加苏北?),不能与吴语等同吧?吴语中沪语是很小的一块,不具有最大典型性吧?
我本身在吴语区,听得懂上海话,去宁波出差时觉得宁波话与上海话相差很小。
我觉得吴语没啥竞争力了,以后估计就是被淘汰为拉丁语一样的死语言了,或许还不如。
我老婆有时候教我两句家乡话,读音那个怪啊,有些音我能猜出来是那些字,其中有些是古汉语的用法,还是挺有意思的;但是还有很多“特色”的发音,我说你写给我看,是那几个字,她说没有字---吴语的读音已经和汉字脱节了,成了有语言没文字的语种,即使有些读音有字对应,那些字也被普通话占用了。
河里那篇著名的“为什么汉语是世界上最先进的语言”说的很清楚,北方话的音素少,那是淘汰了一些不容易分辨的读音,因为人的口耳鼻舌有生理上的极限。对应到生活中,吴语只能几个人窃窃私语,如果大声地喊出来,给很多人听,给远距离的人听,再加上环境噪音,会出问题的。我老婆也承认这一点---我问她,如果她爸爸需要远远的向她喊这些话,你能听得清吗,她想了想说“我们从来不喊”,难道这是江浙人温文尔雅的原因之一吗,或许也是江南人不善战的原因之一?蒋介石集团可是江浙财团支持的,定都南京,后来还不是要用“国语”,“国语”基本和普通话差不多了。
至于吴语的文化优势,不可否认,确实有,但不多。唐宋名篇,用普通话朗诵,照样朗朗上口。读音只是文学美的一个方面,流传不衰的不是读音,而是文字,文字的意境可意会不可言传,所以,没有读音多少事儿。有些东西不能流传下去,不必太介怀,自古以来,失传的东西多了,有些很可惜,更多的是必然性:东西不够好,或者性价比不高,传抄的就少,慢慢的就自然失传了。现在有了技术条件,有些东西留给几个专家学者就好了,何苦大家都要看吴语电视剧。
大规模的使用几种不同的方言,对于一个政治经济文化共同体,或许没有明显的坏处,但是绝没有任何好处。文字相同,而语言不通的成本不容易体现而已。国家保留闽南话和粤语,那是有台湾问题,香港问题,和早年出国的海外华人问题的需要而已,随着大陆经济的繁荣,以及中国的崛起,这两种方言的寿命也不会太久了。
我本人不讨厌粤语,不讨厌四川话,还有些喜欢和欣赏,但是有些厌恶吴语和闽南话。我在上海呆过五年,娶了老婆三年,依然是吴语文盲,她和她父母的对话,对我来说就是密语。好处是,在上海的时候,我莫名其妙的被人用上海话骂了,自己还没有任何反应的时候,我老婆已经帮我骂回去了。
本质上说,方言的成因就一个:交通不便,跨区域沟通少。非常典型的例子就是俺们福建——号称中国语言内部分歧最大的省份,十里不同音,为什么?丘陵地带,交通不便,隔座山就老死不相往来,自然慢慢就形成了自己的方言。而现在,交通越来越便利,外地人越来越多,作为共通语的普通话也就必然越来越强势,而在外地人较密集的城市就更是如此,在街上随便遇着个人,你是用普通话还是用本地话跟人打招呼?必然是普通话,谁知道那个人听不听的懂本地话?但普通话,十之八九是通的。
不说复兴吴语,至少作为一种地方文化,还是有保留的必要的,至少留一份保留的念想。中国人都有点乡土思想,不光对这个土地,也对故乡的方言。
如果我去北方生活的话,也会尽量学说当地方言的。我本人就很喜欢揣摩观察别人说方言的样子,感觉这更接近他真实的性情。
老家那边的小孩,很多家庭条件好一点的,都打小就教普通话,尽管他们自己讲的普通话还是带有方言的味道,但他们的宝宝们通过家庭的引导电视的带动,普通话说的都非常标准。
只是,只是我每次回去,和朋友们的小孩玩时,听到他们满口的普通话还是会影响我与他们父母的交流,我会习惯性的对普通话的人讲普通话,对方言的人讲方言。
当时我总在想,我一定不会这样教我的宝宝的,我会让ta先会说一口流利的大山东话了再说其他的,不然ta怎么会体会我们家乡方言里抑扬顿挫里的感情与深度呢?
但等到,宝宝出世了,她将要在上海受教育,她身边的朋友也和她一样,父母来自各方各乡,总是需要将普通话视为第一交流语言的,我又不忍让她每一次的语言表达都需要一个从方言到普通的话的转换了。
子侄一辈的本地方言大多不流畅,一句话往往要借助普通话的词汇或读音才能完整表达自己的意思,有些简直不忍卒听。
三月份到丹巴游览,当地是藏区,我们先去的甲居村,之后在甲居包一辆车到七十公里外的党岭,中途又带了三个边耳的藏族妇女同行。后来我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就是甲居的驾驶员阿全、树哥,党岭的宋书记以及那三个边耳的老太太之间相互交谈时,一般的是使用藏语的,但有时又会冒出普通话来。我觉得很奇怪,就问为什么会这样,结果答案是几处的藏语方言会有差异,说到有些地方,不辅之以普通话,会影响表达和理解。由此我想,方言或民族语言的这种发展轨迹,绝不是吴方言一家的事。顺便说一句,据阿全说,藏族儿童在小学期间是要学习藏语四、五年的。而汉语的方言,还远远没有这等待遇。
我们这代人,看见自己从小浸润其间的文化、语言在慢慢淡出,会有种心碎的感觉。可是,又实在没有勇气更没有办法坚持让下一代也去优先接受她。
但即便如此,我也希望这个进程能越延迟一点越好。
我们幼年的时候,电视已经开始普及了,学校里也只说普通话。但毕竟老一辈都说方言,还总是有一个方言的学习环境。如果家长能坚持在家里说方言的话,小孩子或多或少都会掌握方言的,也不必担心他普通话说不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