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迷信西方(特斯拉)的中国落入新能源产业陷阱 -- 思想的行者
就跟自行车大家用共享单车一样
自己不买了,用的时候叫一辆!
上下班通勤必然要靠公共交通,毕竟道路容量有限,每辆自动驾驶出租挤满也不够!
电动自行车不远不近,被共享单车和共享自动驾驶电车挤在中间,估计成不了气候!实现共享了不好吗?
交通工具全共享!
燃油车有一定的自燃概率,每次自燃会造成一定数量的损失(例如以人民币为单位)。
这种自燃概率的平均损失在概率学里面叫做自燃损失的期望值
电动车的自燃概率更大,每次自燃造成的损失更是燃油车自燃造成的损失的10倍以上。
因此电动车自燃损失期望是燃油车的几十倍。
要用数字说话。
当年因为矮大紧车祸买了英菲尼迪,后来又完美重现矮大紧车祸,撞瘪前面三辆车,自己的车就掉了点漆,真结实。十年前,日产聆风电动车世界销量第一时,就想买一辆,当时俺算过,这车起火概率只有特斯拉的1/20。但这车的续航里程惨不忍睹,那时电池贵,聆风的定位又是两厢低档车,价格不能太高,用不了大电池,因此续航低也是可以理解的。当时俺天真的以为,只要日产出一款挂英菲尼迪牌子的高档电车,价格上去,续航就可以接受了,就可以暴打特斯拉了。那时还在河里说过,只要英菲尼迪出电动车俺肯定买一辆,等啊等啊等啊。。。等了十年,到今天英菲尼迪也没出电动车,想送钱都送不出去。就这乌龟般的速度,它不完蛋就怪了。只是没想到完蛋的速度如此之快,今年年初日产的财报还是2023年利润增加50%呢,年底就变成跪求包养。。。
张口闭嘴谈“产业”,,,什么是“产业”你都不懂。
至于“技术”、“成本”、“产业”、“市场”这些之间的联系,,,
你还是先把日本产业界在这方面的血泪史搞明白了吧。
那时候特斯拉还是液体。
按我的观察和理解:
特斯拉最大的贡献,是证明了草菅人命是可行的,于是国内很多企业借势大规模大量使用三元锂电芯,纯电车续航得到提升。
其他好像没有了。
目前磷酸铁锂慢慢占有率在上升,包括特斯拉也在用。
我21年换的比亚迪唐dmi。之前是大众宝来两厢。我出勤往返大约70公里,全程高架,几乎不充电,每两周(十个工作日)加一次油,一两个月偶尔充一次电,驾驶体验亏电和纯电几乎没有差别。亏电也是先给电池充电的。油耗百公里5.5升左右。
你是用一叶障目的成语是很有文采,但是具体而言,一叶障目指的是只看局部而不看整体。
你需要进一步说明我只看到哪个局部,还有哪些更多的局部我没有看到———
这样才是详尽的分析,你用一叶障目这个词一笔带过,就把该有的分析给省略了。
你在进行了足够具体的分析再使用成语更好。
电动汽车普及已经是事实,走没走错暂不定论,但从此衍生出的其他明显有隔代杀的迹象。
还记得n年前,波士顿机器人视频看着感觉太牛逼了,可短短几年之后,国内机器人异军突起,反而是波士顿机器人不得不放弃液压方式改成电动,这不就是大势所趋方向吗?而现在国内军用机器人都形成改变未来战争的主要因素了,而这一切的开始不就是新能源这个路径全面领先甚至垄断开始的吗?
再有国内已经有拍卖低空经济的事了,背后代表又要有一大批新事物登台了,各种无人机就不用多说了,飞行汽车怕是很快就要成新的交通工具,基础仍然是新能源,这个赛道现在还有啥被误导迷信可能呀?!俄乌战争里无人机都逼迫坦克挂铁帘子了,周围电动车早几年就把烧油车淘汰大半了。。还有玩智能化传统汽车根本没法和电动车比,要说国情,这就是国情,这条赛道是第一批进入主干道的,并且已经建立起产业优势,欧美一些人鼓吹返祖那是没办法的办法,大清朝还反对发展火枪呐,路对不对,最好的试金石就是打几仗,热战也好经济战也好,一试就知对错。。至于危险,烧油不是也一样有危险?发展完善积累不就是包括解决这些问题的吗?!
富士康科技集团的母公司鸿海集团试图接洽日产汽车并收购其控股权,而这也导致了本田汽车加速推进与日产探讨建立联盟的进度。
据报道,鸿海集团不仅希望收购日产的工厂和设备,还计划收购日产的全部业务,涉及车型包括Pathfinder、Sentra轿车和GTR超跑。
值得一提的是,鸿海集团电动车执行长关润,曾在日产汽车效力长达33年,曾任日产汽车执行董事、东风汽车有限公司总裁、雷诺-日产-三菱联盟高级副总裁等职,后因竞任日产汽车CEO失败,于2020年1月离开日产,出任日本电产总裁兼首席运营官。
2023年1月,关润来到富士康,成为其电动汽车合资企业的首席战略官;今年4月,关润又出任电动车执行长一职。
我也很感兴趣。
其实最近也想着换车。也有点犹豫。好几家都像我推荐插电混动,所以我也是做了点研究。如果说的不对,那不更好嘛?家里可以充电,单位也可以充电。出远门还不用换车。
不过自动驾驶这事吧,上了高速还容易,闹市区真不好说。整上个十年去成熟一点不夸张。马斯克许诺一两年,八成是亩产万斤了,即使是马斯克我看也没这么快。
反倒是当年中国的5G那套方案全自动更容易些,不过5G也烂尾了。
例如正态分布的期望是啥,方差是啥,都是最基础的内容。
随便拿一本概率论的书去看,就知道我从哪里看来的。
要论产业,当然要有数字依据。
一点数学都不懂,概率论最基础的东西都不懂,思考深入不下去的。
所谓思而不学则殆
反正也不是你开。你着急多花点钱,优先运送你。不着急可以允许一定的顺风车。
出租车最大的成本是司机的收入。其次是运营保险。这两个都无了,只剩下汽车折旧了。
另外人也不愿意把行李塞的满满的。既然自动了,可以客货分离。人一个车,行李另一个车。所以车也可以做成那个robotaxi的样子。不要行李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