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原创】 血浴长津湖(上) -- 忘情

共:💬141 🌺994 新: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10
下页 末页
家园 配了,不过九兵团相对比较粗糙,关键是宋时轮所图过大,毛主席

很谨慎,但是宋时轮很厉害,意图三个点全要,全歼一师。

58师是比较能打的,可惜战争这东西还是有规则的,做到细致就更能发挥能力,咱们的牺牲有点浪费了,唉,太可惜了。

飞机炸不怕,毁掉美军下竭隅里的武器食物也是好的,可惜我们没能及时毁了这些东西啊,唉。

宋时轮的粗心大意、盲目乐观导致结果不够完美,非常可惜。

如果按照毛的安排打掉了一师,确实效果更好了。

点看全图

晚了五天,太可惜了。如果11月27日晚上开始攻击,一切都会不一样。

美国鬼子的军事技术确实高,真的很厉害了,这说明我军的能力也是真厉害,不落下风。

就是这么弱势,我军还打赢了,牛!!!

家园 说说毛和宋配合问题吧

毛从来没直接指挥过宋,宋在10月初见过一次毛,据宋的儿子回忆,毛说东线我就交给你了,我们不掣肘。

宋是受宠若惊,其实就被架起来了,等到进攻受挫上也上不去,下有下不来,不敢向毛汇报前线的情况,只能报喜不报忧,毛也无法知道前线情况,这是大忌。毛基本按照内战的情况指挥战争,一旦得不到前线的具体情况,这件事就拧巴了。如果是长期和毛配合的彭林粟等人,他们汇报困难也汇报上去的。毛越级指挥,宋根本不敢说困难,从这之后,毛再也不直接指挥到兵团了。

毛的电报千条万条,说来说去,没有脱出指挥国内战争情况类似,但是一没提前线火力情况和炮兵火力配置,二没给9兵团加强运输力量,三没讨论天气预报。这和美军成鲜明对比。说明解放军还不是一只现代化的军队。

关于26军的调动情况,11/3毛发电报的时候,长津湖大雪严寒,毛根本就不知道这个情况。11/2日之后,前线相对平静,美国空军有力量对战线之后的26军进行阻击,根本无法正常行军。

毛的电报讲到了要围点打援,不要急于消灭下碣隅里,等26军来打援。他以为20军27军还有力量消灭陆一师呢。上下信息传递不够清晰。

实际上从洛阳战役开始,华野就十分依赖炮兵,尤其是105毫米以上的大口径炮兵。攻坚战中炮兵火力不足是战术上的最大失败。炮11团的36门美式105榴弹炮留在通化没带到长津湖,带到了也不一定能发挥作用。但是应该带,带3门炮一个连也能发挥点儿作用。

家园 金门是骄兵吧?之前太顺了,没准备好。

叶飞的一大败笔,后来一江山岛张爱萍就充分吸取了教训。

家园 宋和毛比差距太大,配合不上的,没有毛指挥宋,这些基本大原则

已经说得很清楚了,志司确实也不够细致,这点彭老总也是有责任的,那个战役之前的宋向志司的请示报告,我没看到过,估计彭老总也没有重点关注,他的方向应该是西线。

但是我个人觉得,从很多资料读到就是宋时轮自己做决定,据我所知,他也是不服彭老总的,这个也许是时间仓促的悲剧。

他一直准备的也只是山东棉衣,而不是东北棉衣。到了边界,着急进兵,错误的估计了美7师的冲击性,让26军尽量靠后,毛主席指示26军主力前突。

实际上,由于渡江的安排,陈毅回到了三野,意味着毛对于粟裕三野的控制下降,恰好聂荣臻又在总参,所以,等于周总理又部分收回了三野的权力,我个人猜测这个也是重要原因。所以三野不服志司,毕竟志司的领导权,确实更多的被限制在13兵团(也就是四野),林彪虽然不同意主席的安排,但是四野全力配合毛主席的抗美援朝,相对来说,其他野战军的遵从命令就太不着调了。最明显的就是彭老总命令大家五次战役后撤,几乎大部分都没有听彭老总的命令,拼命前突。

彭老总的战术是粗糙的,但是大概的框架还是没啥问题的。

所以宋时轮非常有意思,一方面很自大,不要棉衣,意图围歼一个师,一方面,对美7师又很惧怕,安排也是失当。

点看全图

美17团遇到的是志愿军27军94师281团。

94师是由地方部队改编而来的,在9兵团出发之前才匆忙编入27军,因为战斗力不强,本来是作为战役预备队部署在二线,也没指望捞到仗打。

但当参加长津湖围歼战的志愿军各部因为极寒天气遭到严重损失,战斗力大减之后,为了尽可能截住敌人,兵团部终于下决心将94师调上来追击敌人。

当时281团是94师部署最靠南的部队,这支部队接到命令后立即向南出发,在一望无际的冰天雪地里,281团靠着简陋的军用地图日夜兼程30多公里,居然真的追上了美军。

27军94师(确实是预备队)部署也是错误,再加上26军就部署靠鸭绿江边,也是真的很难说宋时轮这个布置,实在神奇。

通宝推:青青的蓝,网海,
家园 捉个虫吧

贠不可能是少将。

55年第一次授衔的女少将只有李贞一人。

贠是80年代去世的,此时也70多了,不可能在88年二次授衔授予少将,更何况88年的女少将都是有没有姓的,不但没有她,甚至连渭南籍的都没有。

说起来她还是跟空军有缘,第一位丈夫是空军司令,第二任丈夫是武汉军区空军第一任政委,儿子也是在空军后勤部工作,儿媳妇是空军总院的。

通宝推:方平,
家园 94师没有武器

棉衣不全是宋的锅。总后在8月末安排给13兵团准备了34万套朝鲜军服式样的棉衣,其他的棉手套,棉帽子都准备了。(分配东北做二十四万套,华北做十万套的友方样式棉衣)

可是总后给9兵团安排的是棉背心和棉大衣,这些没发到战士手里,陆一师在黄草岭击破了42军主力,9兵团出兵太着急了。赶上几天好天气气温高,9兵团把大衣轻装了,没想到高原不同于平地,太冷了。

94师没打好,是因为没有武器,奇葩吧。长津湖之前,上级考虑到94师行军速度的问题,决定让94师把所有装备留在当地,到东北后换苏式装备。

眼看马上就要接到过江的命令,94师的战士们却赤手空拳,这可把杨家华急坏了。他赶紧联系了志愿军司令部,志愿军司令部在得知情况后让他赶紧去当地驻军军火库,先拿当地军火库里面收缴的国军武器用着。94师副政委杨家华直接拔出枪指着军火库负责人,要求对方发放武器。虽然这件事94师占理,但强抢军火库是一件很严重的罪名,此事很快就上报给了志愿军司令部。当时未了解事情原委的志愿军副司令员洪学智非常生气,亲自跑去27军驻地质问27军军长彭德清。94师的武器基本就是点儿旧枪,子弹也不多,机枪都没凑齐,炮更不要说。也就是保安团游击队水平,破枪打了也是浪费子弹,打不着敌人。

这个上级是谁呢?难道是彭德怀?

家园 重点是“但没解决问题”

从一个系统工程的视角说,这竟然是一个无头案。宋的上级是谁?至少整个志愿军的参谋班子对严寒保暖这一条没有计划到,是不可原谅的。入朝比较赶时间是一个因素,但肯定存在对严寒中作战杀伤力的拍脑门情节。这种作风与工作方法是怎么形成的,正确在哪里。

很久前读过一个描写东北内战的故事,很可能也是河里那个是不是叫王外马甲还是类似的ID的大V,有一段到现在都印象深刻。是说日本投降后,把那些青年学子从军的新一军用船从东南亚运到东北,然后大概战事不顺,国民党似乎喜欢搞那个军官团敢死队的事,结果冲锋中一旦中弹的话,一停下来根本没有活路,直接就半跪着冻在那里。

苏德战场上也曾有过这类描述。 严寒中战场负伤的话,性质与一般战场完全不是一回事,直接就是致命的。所以我被那个志愿军冻死超过战损的统计震撼了,因为这其中大多数不一定是冰雕连那个情况,很可能是负了轻伤之后,缺乏保暖而且人失血最怕冷。

说到底,我在乎的不是谁更无比正确,只能说这些一线战士付出的太多了。

通宝推:网海,
家园 应该不是彭老总的问题,当然也应该不是四野后勤的问题

点看全图

在这里我还有一个猜测,就是总后勤主任之争,按照道理来讲,四野熟知东北战争模式,四野后勤建设的也是极好,所以解放军后勤似乎应该以四爷后勤为主要基础,加上其他野战军的后勤人员。

但是这里有一个问题,总政、总参、总后,总政是罗荣桓,总参是聂荣臻,总后似乎应该是一个中间派,可是当时的总后负责人杨立三似乎是倾向于毛主席的人,身体不好,如果大多上四野的,可能大家不满意。

恰好当时还在面临这个问题,我看各种资料,这个总后是病体的杨立三和周总理总参合作,结果当然是不太好,不够利索。

彭德怀回国大骂周总理配合不行。我估计着,彭总和高岗和洪学智合作是满意的!!!所以应该不是彭老总和四野的矛盾。

所以长津湖受伤牺牲太多和这里也有关系。

1950年,中国人民解放军第32军94师收到指示,部队北上后应全部更换为苏式装备,要求他们把武器转移给当地驻军用于剿匪。到了东北后,第94师副政委杨家华却被训斥:“我从没见过不带一支枪上战场的部队。”

随后,杨家华接到指令后来到了当地的军火库领取枪支弹药,因为信息接受有时差,管理人员并不放行,情急之下,杨家华拿出手枪,指着管理人员,“抢”走路了军火库里的武器装备和弹药。

这肯定不是四野的错误。

1951年,本该在朝鲜作战的彭老总,风风火火的闯进毛主席卧室,把警卫员吓一跳。

随后周总理紧急召集军委成员开会,彭德怀当场大发雷霆,他把实木桌子敲的震天响,参会的其他人一句话也不敢说,等他骂完了,周总理才轻声劝两句。

1951年2月,中美双方正胶着着,总司令彭德怀却火急火燎坐着飞机返回国内。

由于他此行太过匆忙,之前甚至没来得及跟中央打报告,也没通知任何人来接他,战机在机场降落之后,他马不停蹄直奔中南海。

“彭老总,主席在休息,您先容我们通传一声!”

彭德怀心里明显憋着火,低吼道:“传什么?我自己进去!”

说着他“咣当”一声撞开了毛主席卧室的大门。

毛主席刚睡着,听见动静就醒了,他披着衣服坐起身,看到彭德怀涨红的脸之后有些着急的问道:“别着急,慢慢说,是不是战场上出了什么事?”

彭德怀也不能毛主席站起来,竹筒倒豆子一样,把所有的事情噼里啪啦和毛主席说了一遍,毛主席听完之后也愤怒不已,他抓起电话就打给周总理,要求周总理尽快主持召开军委工作会议,好好处理彭德怀同志反应的问题。(这是把矛盾算成毛主席和彭老总的)

就在彭老总穿梭在病房间的时候,他突然看到一个年轻的战士被抬进来,一双腿血肉模糊,据护送他的人说是被炸药炸伤的。

因为里面还残存着子弹,护士们赶紧跑过来把他送到手术室,忙活好几个小时才把人推出来,彭老总鼓励这位年轻战士很快就能活蹦乱跳站起来。

然而过了一段时间之后,小战士却被截肢了。

想到那个斗志昂扬的小伙子再也无法上战场,彭德怀强忍住心痛问道:“为什么?”

医生非常遗憾,却无可奈何,他告诉彭老总,最近几次从国内收到的医疗器械都是破损的,有的手术钳手术刀甚至生一层黑锈,护士们也经常反映,发给他们的止血绷带和棉布都是脏的,上面还沾着血迹,有的一看就是二次回收利用的。

甚至连这种回收的纱布棉条都不够。

志愿军每天有大量的伤员,但是医用器械严重不足,很多战士因为救治不及时病情加剧,伤口恶化,乃至二次感染……

彭德怀听到之后瞪大了眼睛,他有些不可置信,没想到医疗器械上还能出这么大的问题,随即又是一阵恼怒。

志愿军在前线艰苦作战,后线补给到底是干什么吃的?

可惜他骂人的话还没有说出口,司令部陆续收到前线几支兵团的报告,无一例外都是减员严重。

实在太苦了!从十一月份开始,朝鲜就进入漫长的冬季,可是志愿军们大多都是穿着单薄的秋季棉服来到战场,有的从南边抽调的部队甚至还穿着草鞋和单衣,这种衣服大冷天缩在房子里不出去都东得瑟瑟发抖,更何况是要抛开生死,冲锋到战场上。

而且,由于中朝联军和联合国军兵力悬殊,抗美援朝前期很少采用大规模正面兵团作战,基本原用了在国内的游击战打法,这就要求战士们一定藏得住,忍得住。

尤其在长津湖,一个连的战士担当隐蔽任务,为了被美军发现,战士们咬着牙躲在冰天雪地里,直接把自己冻成冰雕也没吭一声,然而像冰雕连的这种情况还不止一次,很多指战员心痛的说,自己麾下的战士们不是死在敌人的刀锋和炮火下,而是死在冰窟里,雪窝里。

志愿军不仅衣衫单薄,粮食补给的速度也非常慢,由于补给线路太长,运输成本太大,国内送过来的主要食物以炒面为主。

战场凶险,物资匮乏,战士们饿了就吃炒面,噎得慌就只能啃雪。

可是慢慢的连这点炒面也没有了,战士们渴了,饿了都只能啃雪,本来就冷的发抖,一口雪下去直接透心凉。

反观美国那边,美军战士们个个都配备高规格的食物和衣服,他们每餐都有牛肉罐头,水果罐头,甚至还有香烟,方糖和咖啡,衣服穿的也是加绒加厚的款式,和志愿军相比简直是一个天上,一个地下。

可就算是这样,志愿军战士们不怕苦不怕累,硬生生挺过前两次战斗,但是看着非战斗减员越来越严重,彭德怀看不下去了。

彭德怀在志愿军司令部里转了一个晚上,最终下定决心立刻回国,所谓兵马未动粮草先行,无论如何要保障后勤供应!

很快,周总理亲自主持的军委扩大会议召开。

到了大会堂里,彭德怀的怒火又控制不住蹭蹭往上冒,尤其在周总理让他向大家汇报具体情况的时候,他说到激动的地方,一巴掌拍在身边的桌子上,震的茶杯都蹦了起来!

“我们在前线打仗,志愿军们在保家卫国,后勤在干什么?”彭德怀忍不住吼道。

彭老总声如洪钟,在场的人一时间不知道还怎么回答。

“你们知不知道,这次抗美援朝比长征还要艰难……”

他越说越气,最后还是周总理坐不住上前来安抚他,可是好不容易彭德怀平静下来,突然有人提出不同的看法。

“我们知道战场上艰难,但新中国刚刚成立,情况你也知道,基本的工业和制造业体系都没有形成,物资生产根本跟不上……”

他说的也是实话,以现在新中国的轻工业生产速度根本比不上前线战场的消耗速度,而且志愿军这次是出国作战,补给线路长,运输速度慢,同时还要受到朝鲜恶劣天气的影响,很多东西就算生产出来了也运不过去,甚至在运输的过程中已经损坏。

他越说越气,最后还是周总理坐不住上前来安抚他,可是好不容易彭德怀平静下来,突然有人提出不同的看法。

“我们知道战场上艰难,但新中国刚刚成立,情况你也知道,基本的工业和制造业体系都没有形成,物资生产根本跟不上……”(这是为周总理减轻责任啊)

他说的也是实话,以现在新中国的轻工业生产速度根本比不上前线战场的消耗速度,而且志愿军这次是出国作战,补给线路长,运输速度慢,同时还要受到朝鲜恶劣天气的影响,很多东西就算生产出来了也运不过去,甚至在运输的过程中已经损坏。

为了把后勤保障工作落实到位,周总理在百忙之中还亲自下的工厂和车间的一线去视察,他要求后勤物资生产必须符合所有的卫生安全指标,负责人要严加监管。

在毛主席和周总理的严格要求下,全国各地各部门调动一切资源支援战场,逐渐缓解了战场上后勤补给不足的问题。

而且更让人暖心的是,当全国各地的老百姓知道志愿军在前线缺衣少食的时候,他们利用业余时间和他们家里的剩余资源为前线的战士们缝制棉衣,棉鞋,做炒面,倾尽所有支援前线的战士们。

点看全图

点看全图

点看全图

这里和贺晋年的扔大衣说对上了。

后来彭老总也是感谢高岗和洪学智。

点看全图

通宝推:青青的蓝,
家园 55年就取消了一二三四级军区设置

1955年7月,国务院、中央军委决定取消按一、二、三级等级划分军区的做法,统一改称军区、省军区。此后,全军由原来的四级军区体制改为军区、省军区、军分区三级军区体制。

同年,国务院发布《关于全国军区重新划分的决定》,决定将6个大军区改划为12个大军区,在西南军区基础上分别成立成都军区、昆明军区和西藏军区。这12个大军区都是一样的,不可能存在取消四级军区体制,大军区还分什么一级军区、二级军区。西藏军区在成立时就是二级军区,55年是升格为大军区。

你上面引文也写了

到1954年,经调整合并,仅保留山东、福建、云南、西藏、新疆5个二级军区,其他省军区均为三级军区。

同样证明55年12大军区成立前,西藏军区就是二级军区,而不是成立12大军区后升为二级军区。

你引文中说1968年12月西藏军区降为省级军区,划归成都军区。至此1955开始成立的13大军区变为11大军区。此时,11大军区均为正大军区级。缺少了“11大军区均为正大军区级”的时间线,实际上在55年就都是正大军区级了。此次降格,司令政委依然高配副大军区级。

其实西藏军区升大军区级,完全可以说是给解放西藏的18军军政主官量身定做的。西藏解放后,西藏军区就是二级军区,55年又改成大军区。68年7月张国华改任成都军区政委,68年12月西藏军区降为省军区。可见国家军委对卫国戍边的人还是有政策倾斜的。

通宝推:方平,凤城,
家园 9兵团的物质条件不具备,怎么指挥都是这个结局

9兵团最少需要1000辆汽车运送物资和人员,沿途还需要防空部队预警美机空袭。

后勤需要在前线50公里处开设分部。

需要提前把105榴弹炮送到前线,华东炮校的高级参谋也需要到一线帮助。

如果没有这么多后勤条件,就不能调那么多部队去前线,比如94师武器不行的。

9兵团的物质条件不具备,怎么指挥都是这个结局。作为这次战役的最高指挥员毛不能推责。作为大帅中的大帅,毛不能只管指挥不管后勤,只管步兵不管炮兵,只管部队的调动不管天气等客观因素。可以说9兵团的基层战士发挥了最大的主观能动性,结果所有的错误都要基层战士的生命承担,连个名字都没留下来,连个烈士都不给统计,只能自认倒霉。

家园 您说的对,我的表述不够准确

中国人民解放军西藏军区(简称西藏军区)是中国人民解放军在西藏自治区设立的军队一级组织,属于副大军区级别,隶属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领导,隶属单位中央军委。

中国人民解放军西藏军区主要负责西藏自治区(阿里地区除外)军事领导指挥和防务的军事机构,同时是中共西藏自治区委员会的军事部门兼西藏自治区人民政府的兵役工作机构,受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和中国共产党西藏自治区委员会、西藏自治区人民政府双重领导。

1952年在中国人民解放军第18军基础上组建,当时为二级边防军区,隶属西南军区;1955年改编为大军区;1968年调整为正军级(军政主官均高配为副大军区级),隶属成都军区建制。2016年,升格为副大军区级单位归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领导。隶属单位中央军委。

中国人民解放军西藏军区(副大军区级军区) - 百度百科

家园

贠的父亲,出任过国民政府渭南县县长。西安事变后,贠离家投延安,父亲与她断绝关系。贠后来的职级,是她女儿提到过。可能我记忆有误,多谢指正!

一些公开的报道中,错误的信息不少。相关当事人及其子女还是更清楚一点,也懒得去纠正了:

点看全图

贠与刘亚楼的恩恩怨怨,及刘亚楼在苏联的那么些个感情纠葛,以及他回国之后的余波,包括林彪在其中的劝。。。如果都写下来,可以演一部电视剧了。为尊者讳罢,不公开说了。

你提到的贠的子女,包括提到的儿子(军委空军单位上班)儿媳,都在这张照片上

点看全图

这张照片中间这位白发苍苍的老者,是当年我母亲她们班主任,长期在主席身边工作,(曾任中办保密局长)。

去年从八宝山走的,覆盖党旗。

(补:我提到的这位老人,早过了保密期,网上早就有公开的报道、照片。不违规)

通宝推:金银鑫,
家园 不要对前人过于挑刺!

我们现在坐在电脑前,喝着热茶,有这个各方敌我的战报回忆录总结之类资料,可以说的头头是道。要知道当年志愿军早期连基本无线通讯都不具备,他们实际是不知道敌军如何具体布局,靠盲人摸象式一点一点汇总起来。

脱离这些,讨论得失就没有意义。

通宝推:绝望坡前,网海,
家园 新疆和西藏军区隶属于陆军总部。

新疆军区和西藏军区为副大军区,隶属于陆军总部。

通宝推:凤城,
家园 骄兵只是一个原因 -- 有补充

这么多年来分析金门失利原因的文章很多了,但都绕不开一点,登岛部队缺乏统一指挥才是最主要的。可以说金门失利最大的责任就是指挥员。

可以看看打金门前三野的各级领导在干什么:

三野司令员兼政委陈毅在主持上海市党政工作,

粟裕副司令员与第9兵团研究攻打台湾,

10兵团司令员叶飞担任厦门军事管理委员主任,10兵团的常务性工作,全部交由10兵团政治部主任刘培善,副参谋长陈铁君负责;

28军军长朱绍清病假修养,政委陈美藻在福州,参谋长吴肃调走任华东军政大学训练部部长;

金门作战前指由副军长肖峰,政治部主任李曼村负责。

而登陆金门的部队第一梯队是28军2个团、29军1个团,靠一个副军长隔岸统一指挥分属2个军3个师的3个团,显然是不符合解放军靠前指挥、统一指挥原则的。而肖锋作为一个副军长,在船只不足时,提出过推迟进攻的建议,但他的职务很难影响到叶飞、粟裕、陈毅的决心。

纵观那一时期多次渡海登岛作战,前线指挥员的判断与决心都是战斗胜败的关键因素,比如解放海南岛就是韩先楚的坚持、解放一江山群岛也是张爱萍的坚持。

1月17日6时,张爱萍司令员和王德参谋长乘车由宁波向头门山前线指挥所进发。

就在他们走后不久,总参谋部复电:爱萍,王德二同志并入华东军区,1月16日午电悉,我们认为1月18日攻击一江山为时过早,必须继续充分准备,在气象良好情况下,确有把握时实施。过急发起进攻受挫后将会造成不良影响,于我不利。总之,应以准备充分,气象良好,攻击时间可自由选择,甚至推迟至2、3月亦可,望照此执行。

张司令员与王德参谋长商量后认为,部队的作战准备工作已经完成,且已进至待机地域,18日气象预报良好,又无美机和美舰的顾虑,如改变作战计划,延期实施一江山的攻击,除我军的作战意图暴露外,老兵退伍后,部队需从头训练,这对整个战役影响太大。

为不失战机,张爱萍司令员当即在台州军分区司令部直挂长途电话,向总参谋部分管作战的陈赓副总长请示。

陈赓副总长见张爱萍将军很坚决,就向粟总长作了汇报。粟总长同意张爱萍同志的意见,并让陈副总长直接向彭总请示报告。

陈副总长随即向正在北京开会的彭总进行了报告,与会的毛主席同少奇、总理、朱老总等征询意见后,经过深思熟虑,当日下午授权彭总下决心。

彭总曾几次听过一江山战役的汇报,胸有成竹,当即表示了同意张爱萍司令员的建议。

在此期间,“前指”参谋方宗岳又接到某领导的指示,要求执行总参17日电报精神,把部队撤回,停止攻击一江山

下午,海门“联勤”接到了军委批准18日对一江山发起攻击的回复。

当日17时至19时,浙东前指即将战斗决心下达到所属参战部队。

直接跟副总长、总长报告,顶住文中某领导许世友的压力,这种决断能力,28军副军长肖锋显然不具备。对比2次作战各级指挥员的作用,只能是心痛那些牺牲在古宁头的山东老八路了。

通宝推:心远地自偏,潜望镜,青青的蓝,何求,凤城,
作者 对本帖的 补充(1)
家园 另外一个不认同说之前太顺了的原因 -- 补充帖

就是解放鼓浪屿时候的,已经遭遇了挫折,两个排全军覆没,济南第二团团长牺牲。再有,解放鼓浪屿时登岛4个营,团长登岛一线指挥。解放金门6个团(1梯队3个团),却没有一个师级干部上岛,这都是明显的对比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10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