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王家卫的电视剧《繁花》 -- 江上渔人

共:💬108 🌺996 🌵2 新: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8
下页 末页
家园 来自上海人的自我批评

可比我们这些外埠人士的批评犀利多了。

上海和香港作为西洋人进入中国大陆的超级中转站,作为西式现代化的样板,上海、香港当中介当得太成功,吃差价赚钱太容易,再干别的就不耐烦,打不起精神。路径依赖,难以摆脱。

王家卫经历特殊,他既是上海人,也是香港人。他8岁移居香港,在两座超级暴发形成的城市生活过,见识过各种意识形态的剧烈交锋。这跟英国作家石黑一雄很像,石黑6岁从日本移民英国,英、日在第一次工业化时代先后极速地由封转帝,于半封半帝中在1930、40年代由盛转衰。特殊经历带来更敏感的感受,和特别的观察世界的视角。

网络上有文章介绍1949-50年刚解放的北京城,花半年时间清理了明清至民国几百年来积存的垃圾几十万吨。有形的物质垃圾容易清理,无形的精神垃圾不易发现,更难触动。

盛恩颐打牌输掉整条街房产的逸事,电视剧《繁花》里也有表述,对白说盛大少爷输掉的正是黄河路,这么巧。

盛恩颐这个阶层的人,大部分隐藏起来了,咱们大陆老百姓接触不到。偶然有一点蛛丝马迹,咱也看不出来。

我小时候看过一本杂志《海外星云》,有个文章讲香港某大学讲师顾植跟学校的谁谁谁打官司,争取著作权还是晋升机会我记不清了。我从这个文章知道,顾植是顾维钧的孙女。顾植嫁给了导演牟敦芾。牟生于山东,49年随家庭撤到台湾,他执导过《自古英雄出少年》和《黑太阳731》。在顾植之前,牟敦芾曾有一段婚姻,还跟胡因梦有过交往。胡后来选了李敖,俩人也没过到一起去。2019年牟敦芾在美国费城去世,顾植将他安葬于纽约的顾氏墓园。“顾氏墓园”这四个字意味深长。不由让人想起,英国的威斯敏斯特教堂和温莎城堡里的圣乔治教堂,这都是安葬英国国王和王室成员的地方。

网络信息看不出牟敦芾上辈家世。不过,解放前山东各地的牟氏似乎都颇有家学,随便一搜就搜出牟宗三、牟润孙这样的名人,他们生于山东,49年迁居港台著书立说。隐约可见,1949年之前盘踞中国大陆几千年的士族的轮廓。49年之后,他们要么留在大陆接受改造变成平民,要么逃到域外继续当士族。

英国有个威斯敏斯特公爵,这个头衔跟卡文迪许家族的德文郡公爵可能差不多,意味着封建大地主,小国王。第七代威斯敏斯特公爵叫休格罗夫纳,他继承的家族企业格罗夫纳集团(Grosvenor Group)在世界各地经营房地产,据说拥有上海的长风景畔广场、瑞安广场。这个瑞安广场背后是香港人罗康瑞,他80年代进入上海干房地产,创办了瑞安集团并在港股上市。瑞安集团在上海最有名的项目是上海新天地,罗康瑞最有名的是娶了霍启刚先生的妈咪朱玲玲女士。汇总网络八卦,港商罗总80、90年代蓄力上海房地产,资金来源前有英国大地主格罗夫纳集团,后有加拿大资管巨头brookfield。我等老百姓隐约可见,英美殖民体系之下,资本诸侯的纵横捭阖。

通宝推:葡萄,
家园 看仔细我写的啥

我写的是九十年代

家园 我有个预感

去年4月点海突袭全国后我认为上海的权重,会在国家的政治经济版图上下降。

电视剧《繁花》,也许就是换歌了。

家园 天花板级的电视剧

能把市井生活写得这么有诗意的,大概只有王家卫了吧. 繁花写人,写人性,既有伟大高尚,又有卑微尘土.既有广阔胸怀,又有蝇头小利. 有善良,有心计.有喧闹,有寂寞.一个人见钱眼开之后.又可以无私助人,另一个貌似有情有义,却在关键时刻抽钱走人.

这就是人生啊.

繁花的故事性很强,叙事流畅,前后呼应,时代老歌引发共鸣,配乐,灯光,角度保持着强烈的王家卫风格.大师级的水平. 在艺术表现上,国内其它电视剧作品,鲜有可以跟它比肩的.

繁花写的不是一个帅哥的感情经历. 里面的人物性格鲜明,心理发展清晰明朗,合情合理. 个人觉得两位女主人公,汪小姐和玲子,尤其出彩. 汪小姐爽朗率真, 面临挫折宁折不弯,一番磨难之后终于走出自己.玲子开始沉湎于爱情(其实是一厢情愿),当真的看清周围和感情之后,勇敢跟过去了断,走入人生更高的层次. 江湖儿女,敢爱敢恨,让人赞叹!

赞赏胡歌的表演,却不那么喜欢胡歌演的宝总,四处留情却没有感情的担当.他经商的智慧眼光来源于游本昌老师,不过或许应该肯定下他的勇敢进取. 李李烈焰红唇,却是最无情的一个. 她的感情在A先生自杀时已经死掉了. 她可能欣赏过宝总,但是没有动过心. 更多的是business.

其实观众可以看到玲子爱着阿宝. 从开始的萍水相逢,好心帮助, 到后来的欣赏赞美,一无反顾地从日本回到上海. 玲子不是没有本事,但她心甘情愿地“借”出了自己的运气,她也更愿意成为宝总的港湾.让夜东京成为他们与朋友舒心欢聚的地方. 她的“做”(二声),更像是为了博得心上人的注意, 得到相处的时间. 她也看得清宝总与汪小姐的关系,她甚至提醒宝总送汪小姐一个礼物来平息汪小姐的怨气….

家园 可以继续拍王家卫版的succession :D
家园 要感谢毛领袖和路线传人

不然三座大山就永远压上了。中国过去改朝换代靠的是农民造反,与旧王朝和旧豪族互杀,新的王朝借机两边都削弱,所以阶级固化会被周期性打破。近现代国内新贵与国外豪族一结合,人民要翻身就很难了。

家园 王家卫在叙事方面改进很大

还保持了原来的风格.

让人赞叹不已!

家园 九十年代文科知识分子也不差

我上贴说了,“改开”了的知识分子才是“知识分子”,不改开的只不过是中共的喉舌,饿死了就饿死了,活该。

九十年代文科知识分子,骗文艺女青年是相对不那么好骗,只是相对。书还是能出,文章还是能写,杂志报刊电视电台评比抢钱都很顺手,关键要改变思想。不换思想就换人。

家园 老审

你哪只眼看到我说没有阶级了,阶级当然存在啊。

我说的是,阶级理论是马克思由欧洲经验总结而成,和中国实际并不那么吻合。比如民族矛盾也套用阶级理论就不对,农耕民族和游牧民族的矛盾就是生存空间的争夺。

一切还是要由中国实际出发。

另外,阶级理论拿来分析问题或者做政治动员都很好,但是一旦用来做预测就不那么好用。

家园 看了半集,实在看不下去。繁花这种电视剧,就不是给我这类群

众看的,实在是欣赏不来。

借用网友的一句评价:繁花不就是讲上海白相人的故事吗?这种人不做事体,只讲赚钞,就算是在旧中国,也是上不了台面,被大家鄙视的呀!

讲商战创业类的电视剧,最早看过一部《都市放牛》。

最近的有《鸡毛飞上天》,都挺好的。

我喜欢看的,是《刘老根》,《马大帅》,《山海情》《大江大河》《乡村爱情》系列。

以前看港台的影视作品,也只看武打动作片,喜剧片,最喜欢的是李小龙,许冠文,成龙,徐克,周星驰电影。

最无感最不喜欢的就是王家卫的作品,就看过一部东邪西毒,感觉是真特么故弄玄虚的绕,真特么文艺腔装逼犯。

后来看了刘镇伟的东成西就,就是能捧腹哈哈大笑,感觉比王家卫之流的文艺装逼犯强几百倍。

这,俺这北方糙汉子的审美,属于野猪吃不了小资产阶级装逼犯的细糠?

通宝推:dfindy,潜望镜,lilly,
家园 上海很难撼动

天津,上海,深圳香港,都是大江大河的出海口,地理优势加历史沉淀优势决定经济权重。主席和486当年也想撼,但也不过剪下些枝节。今上搞北证、黑龙江出海口、喀什中缅线,说到底当下最多算辅助,远未到起手式。但城市化转向城市群落化已越见明显。

感觉今年主攻还是对外拓展,边打边谈把米帝收缩的地方先吃下来,内政次之,去年动了不少人,在交替熟悉前应过一段落吧。

家园 一人之下的人物描写是最精彩的。
家园 错误太多

无语。

这样说对了,现在观众是不是没得选只能喜欢帝王将相才子佳人。你举例的士兵突击山海情,有帝王将相才子佳人么?观众喜欢不?

你前面才说了没得选,后面又说士兵突击山海情,那到底是有的选还是没得选呢?这前脚踩后脚也太离谱了吧。

山海情士兵突击,观众喜欢得很,都是白玉兰金鹰奖最佳,豆瓣评分9分以上的神作。是的,观众就这么精分,有人喜欢帝王将相才子佳人,也有喜欢山海情士兵突击,这不矛盾,群众本来就是丰富驳杂的。所以一些河里自称左派的最搞笑,经常闹一些笑话,比如喜欢刀郎的才是群众,不喜欢刀郎的就不是群众,主打一个自由心证。

看好国运这个说法,是按照之前有人批判现在卖房产出国的河友的逻辑说的。白领不喜欢这个说法因为他讨厌房地产政策。

我也不喜欢房地产政策,但你不能说这些年依靠房地产起飞的人不是站上了风口成为温拿了,反而说人家是卢瑟,这不合理。

92年正式开搞。占块便宜地,稳赚不亏,就算94-11,赚了100倍,肯定比外贸股市顺顺利利赚得少得多。

这段话也是无语,我不知道从92年的股市混到现在还活着的散户有多少,也不知道92年的企业活到如今的有多少,但我知道,宝总如果从那时候开始一直到现在不切换赛道,他会碰到:94年股灾,98亚洲金融危机,00年互联网泡沫破裂,07年股灾,08年全球金融危机,2015股灾,2022至今的全面萧条。

这里面唯一称得上大机遇的就是01年入世,不过这是大家都有机会,以后就是大内卷时代。而上面这么多关隘一个金融作手想万花丛中过片叶不沾身屡战屡胜,近乎神迹。就算他如有神助次次都能逢凶化吉,那么他这么多年的付出你就不当回事了?这里面有多少呕心沥血殚精竭虑刀头舔血触目惊心,想都不用想吧,比起另一边攥着土地躺赢,哪个更安逸?你那句“顺顺利利”太轻巧了吧。

家园 劳动人民才是大英雄大主角,《繁花》是大毒草

说劳动人民才是大英雄,大主角,不是一句假大空的话,而是一句实在话。因为我们绝大多数人都是劳动人民。劳动人民不歌颂自己的形象,却去追捧跟自己毫无关系的海派白相宁和港派白相宁,男观众都幻想一夜暴富,成为有爷叔相助的宝总,女观众都幻想灰姑娘捡水晶鞋,成为霸道总裁的最爱,这与现实生活完全是风马牛不相及。有情的人无钱,有钱的人无情,这才是多数的现实,但如果把有钱人按现实都描绘成冷酷无情,到处撒种的油腻死胖子,电视也就没人看了。但如果这么大规模制造幻境,欺骗观众,潜移默化时间长了,就会毒化社会空气,让劳动人民成为不劳而获人的精神俘虏,最后男人为奴,女人为娼,或者说连娼妓都不如。娼妓看透了腐化堕落的社会,有的还知道攒够钱,回老家找个老实人接盘,生儿育女,也算完成社会责任和家庭责任。而无数沉浸在总裁幻想中的都市少女,很多人都是高不成低不就,一直单身,在春梦之中流尽花样年华,失去对社会的价值。

劳动人民不歌颂自己的英雄,自己的主角,却去追捧有钱人,幻想自己有一天也能那么有钱,或者傍着大款有钱人,最后的结果就是做有钱人的奴隶,跟王家卫生活的香港一样,沦为底层贱民。而跟有钱人打交道多了,就会明白,越是追捧他们,就被他们坑得越惨。爷叔这种人在现实中是凤毛麟角,而经济骗子,金融骗子却是一抓一大把,多如牛毛,多少人被他们坑得倾家荡产,血本无归。当然,我不主张象过去那样把大毒草都禁播,那样人民就没免疫力了,而是留作反面教材,让一代一代的人来学习批判。

在历史上,上海最为伟大的地方不是有白相宁,而是创造了无与伦比的产业工人队伍和无数实业企业,由此诞生了工人阶级的先锋队。1949年以后中国各地很多的工业基础都是上海人和上海企业过去帮助建造的。这是香港无法比拟的,也是香港人无法想象的。当然,有人说当年那些企业和工人也曾是靠金融资本来融资的,但既然中国后来创造了更加先进的生产关系和金融手段,就应该坚持下去,不走回头路。

上海的工人阶级有过三个辉煌时代,一次是大革命时代,一次是刚建国,一次是毛时代后期。但也因为毛时代的辉煌和群众组织的威力,改开后上海长期被压制,没有象南方那样最先改开,而是国企收税很重,政策很严,直到拖拉机清场以后,出了三个代表,上海才逐步放开,再次成为魔都的。而上海的成功,上海人的财富,主要得益于国家的发展和进步,这一点,其实当年的电影《股疯》描写得更贴近现实,那时有很多股民没有爷叔相助,也都发财了,但后来能持久的不多,因为时代一变,方向也就变了,潮起潮落,变幻无常,只要没有大的关系和大的背景,一般人很难长期站在潮头,而有背景有关系就早晚成为人民公敌,反腐对象,就从商战片转反腐片了。

总之,在中国,创造历史的只有人民,也只能是人民。

元宝推荐:住在乡下, 通宝推:吃土的蚯蚓,崂山一道士,fumachu,紫梁,empire2007,海中山,qiuqiu,决不倒戈,雄阔天,胡辣汤,Swell,思罔学殆,
家园 难自然是难。

当初搞浦东时有个说法:国家一半的资源投到上海去了。也就是说,资源的投入很大关系。

政策不说了。说地理。

地理上,上海只是长江出海口的一边,洋山港是浙江的。一个港口城市,必须依托后面的腹地支撑,单靠本身,没这么大能量。中央要减少上海的经济地位,建设海门启东就是了。河道可以疏。

事实上,赣粤运河,打通长江珠江,可以把一部分长江水道的货物转到东江。平陆运河,缩短云贵川到出海口的距离。还有天津出海口。还有新疆云南陆上通道,还有内循环。对中国经济而言很多东西并不是非上海不可。

外资非要投上海也是行的,看干不干得过呗。

上海是中国的上海,中国人的上海,不是世界的上海,这个事情必须拎清。很多事情并不是天然的必须的,无非就是成本,必要性。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8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