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原创】乱弹水浒里有没有白酒 -- 萝伏

共:💬18 🌺7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2
下页 末页
家园 【原创】乱弹水浒里有没有白酒

白泽明老兄说起了水浒里喝的酒,兄弟侦探一番,也没看出个所以然来,现在胡乱扯下吧。

鲁智深在五台山小镇上酒馆里大吃大喝,在亭子里更是抱着桶喝,那酒显然是米酒,是榨出来的。第三回是这么写的:破瓮榨成黄米酒,柴门挑出布青帘。已经说的很明白了。

米酒也有劲道高低之分。老鲁是豪客,自然要喝口感重一些的才够味。白胜卖的那两桶就清淡了,大名府的军汉居然拿它解渴,当雪碧喝。因此可以看来即使是米酒,还是有清浊不同的区别。

宋江与戴宗、李逵到江州琵琶亭喝酒,“三个坐定,便叫酒保铺下菜蔬果品海鲜按酒之类。酒保取过两樽“玉壶春”酒,此是江州有名的色好酒。”过去酿酒一般是冬天酿、春天熟了拿出来喝,所以很多酒都冠名“××春”,如现在的剑南春。过去常说的“买春”,意思就是买酒了。这老几位喝的叫“玉壶春”,“玉壶”取意大致应是指其“白”,就是水浒里说的“白酒”,是经过过滤的。与此相对的,就是“浑酒”了,指没过滤或过滤少的。

我经历过这种事,一次去云南,到人家里做客。主人用碗端着自制的米酒招呼,当时刚喝了点白的,有点渴,就拿人家的酒解渴。喝就喝呗,嘴还不闲着,说:这酒没啥酒味,当白酒解药正好!主人说,要喝有劲的?拿竹筒来!那竹筒里装的就是另一回事了,虽说是同一种酒,但这是那种没过滤的,力道就强太多了。里面还飘了很多浑浊物,一看就浓,应该是水浒所谓的“浑酒”,结果那次后果不用说。。。呸,还是说了吧,四个字:惨不忍睹。

水浒里到底有没有烧酒,就是现在说的白酒,翻了一遍书还真没看清楚。水浒里提到的酒,劲最大的,应是武松喝的“出门倒”了,也叫“三碗不过岗”。我想这个么,汗~~,这得看他这碗有多大,要说是咱常说的大海碗,从量上看,那肯定是米酒无疑,只是浓度高些。要是象现在到内蒙人敬酒的那种碗,其实里面装的不到二两酒,如果三碗,大概半斤左右,应是现代一般常人喝白酒的量。武松喝了十八碗,这里面有艺术夸张成分,即使是实算,也是三斤酒,按二哥的神威,对付进去应该差不多。

有人考证,烧酒――即蒸馏过的酒,就是咱们现在说的白酒,是元时才有的。但作者是明人,也有可能把当时情形写了进去,这么说来,武松真喝的是白酒,倒也未可知。

关键词(Tags): #水浒#酒元宝推荐:无斋主人,
家园 筛酒就是过滤嘛.

蒸馏法酿造白酒应该在魏晋就有了.这好像不难呀.

家园 萝MM天南地北到处走,羡慕啊
家园 真的吗

魏晋就有蒸馏法,我还真不掌握这事,老兄可有资料?

家园 要不喝还算美

但这酒,真实躲都来不及

另,再次申诉,齐MM要叫“萝GG”

家园 GGMM的问题,俺就随大溜吧.
家园 也是

既然机会已经把小铁铁和小赵赵写成那样,别人再怎么着也难以超过那高度了,所以俺也想开了,爱谁谁吧

也是
家园 多大气啊,多想得开啊...颁奖
家园 【文摘】这是台湾网站上的一个帖子

http://vm.nthu.edu.tw/board/life/wine/wwwboard/messages/90.html

本篇文章由 老王 發表於 April 16, 1998 at 16:04:26

不知有無人試過閱讀水滸佐以高梁,心緒隨著書中人物神遊,可說是與古人互通氣息。在醉眼朦朧之中卻發現了一件挺有趣的事,百二十回中宋人餐餐必酒,每飲必酒,就連三伏大熱天楊志的部下也要求喝白酒解渴消暑氣致失了生辰綱,請問何教授.......

 是因為古時候的白酒酒精濃度低喝多了也無妨?還是作者為突顯眾好漢的豪爽之氣才作如是觀? 

本篇文章由 何永成 發表於 April 28, 1998 at 23:24:23

 回應 水滸酒事之疑 (這篇文章是由 老王 於 April 16, 1998 at 16:04:26 發表)

老王觀察細膩,可謂善讀書者也!

案青面獸楊志負責押送北京大名府(今河北大名縣)梁中書(世傑)進獻給岳父蔡京大師的生辰綱(生日禮物),一行共15人(楊志、老都管、兩個虞後、十一名廂禁軍),農曆五月中出發,在六月初四(陽曆應在七、八月間盛夏)中午到了黃泥岡,正是"赤日炎炎似火燒,野田禾稻半枯焦;農夫心內如湯煮,公子王孫把扇搖!"(河洛本第16回,P.188)這時,白日鼠白勝挑了兩擔酒出現,聲稱是「白酒」;眾軍商量"我們又熱又渴,何不買些吃,也解暑氣"。托塔天王晁蓋等七人假扮的棗子商人也說"我們正想酒來解渴","救了我們熱渴"(9189),一面吃棗子,一面喝了一擔酒。楊志的手下又說"買他這捅吃,潤潤喉也好,其實熱渴了,沒奈何,這裡岡子上又沒討水吃處"!老都管也說"教他們買吃了避暑氣",結果大夥都喝了;楊志原本不喝,"一者天氣甚熱,二乃口渴難熬",也喝了些,結果一起中了蒙汗藥,生辰綱被劫。

雖說敝人曾於40度以上的溽暑,穿著背心、短褲在荊州古城的小酒倌裡,大汗淋漓,痛飲白酒;但是如果場景換成黃泥岡,在烈日之下面對白酒,恐怕我也無福消受!總而言之,要消暑解渴理應暢飲啤酒,依水滸傳字裡行間的描述,白勝所擔的酒,似乎應該說是啤酒還接近情理些!

此外,在家喻戶曉的「景陽岡武松打虎」故事裡,據店家說,所賣的酒是「透瓶香」、「出門倒」,"雖是村酒,卻比老酒的滋味",一般人喝了碗就醉了,過不了山岡,所以叫「三碗不過岡」,而武松卻連喝了18碗;我們來做個統計,一碗酒少說也有300cc,18碗合計5400cc;各位看官想必對酒瓶碩大,容量1800cc的月桂冠清酒有印象(酒精度15-16度),假設武松喝的是這類酒,那麼也就是說武松吃了4斤牛肉,喝了3瓶月桂冠;真是嚇殺人也!

更可怕的還在後頭,武松醉打蔣門神一回,武松由孟州東門前往快活林,據書上記載,15里路,每逢酒店就喝了3碗;算起來至少喝了40碗以上,卻不過五到七分酒意(而且全程沒去解手),還能把惡霸蔣門神以及一干手下痛捶一頓,真是太恐怖了!簡直是可以說「酒神武松,准與爭鋒」!

話說回來,在下極為同意老王兄的推斷,這些描述實非人力之所能及,應是作者的渲染守法吧!老王若有閒暇,歡迎多提供些心得與我輩分享。

家园 这是当地的风俗

不知道萝伏姐姐是否去过那里

山东鲁西南犹存水浒古风

( 2005-05-09 17:19 ) 来源:济南时报

■戴永夏

读过古典小说《水浒》的人,无不为梁山好汉那“大碗喝酒,大块吃肉”的豪饮之风所折服。时光虽已过去了九百多年,但在当年梁山好汉活动的地方——鲁西南一带,如今这种豪饮之风依然存在。当地至今流传着这样一句谚语:“有菜无酒不留客,有酒无菜是好席。”可见那里人对于饮酒的态度。

鲁西南人大碗饮酒的方式,常见的有如下两种:

一曰“喝亮盅”。全席只备一个盅子——那其实是一个可盛二两多酒的酒碗。在席桌的中央扣过一个大碗,将那唯一的酒盅放在大碗的底上,高高地亮出来,十分显眼。宴席开始时,主人将“亮盅”内斟满酒,右手执盅,左手托着盅底(俗称“端”、“端酒”),敬在客人面前。客人接过来一饮而尽,主人便特别高兴。客人饮过,空盅放回桌子中央,所有陪客的人都不必再劝,依次自取酒盅,斟满而饮。大家都喝过,主人再为客人“端”第二盅。如此循环,客人喝得越多越好。不然,也要连饮三杯,名为“桃园三结义”。

二曰“推磨”。先备下一只足可盛一两斤酒的大碗,选烈性白酒一瓶瓶地倒入碗中,放在首席客人的面前。首席客人不推不让,伏身牛饮。喝过一大口,再推碗给下一位。下一位一样地伏身饮过,依次向后推。这样周而复始,一轮一轮地喝下去,不许有半点作假。谁若弄虚作假少喝了酒,则会被人瞧不起,从此名誉扫地。更有甚者,喝到极兴奋时,领头的人起身将鱼汤倒入酒中。这是一个尽醉的信号,有谁清醒着离席,他就算不够交情。近年这种风习有所改变,一般不再用大碗“推磨”,也不要求尽醉。但在有些场合,还是要先取一只碗来作一圈“推磨”的样子,表示过了遵古风之后,再换杯按新风气饮酒。婚宴饮酒,时间很长,常常是从中午一直喝到晚上。宴席排开,各个桌上的客人互敬对饮之外,有三次敬酒是推托不掉的。第一轮向各席客人敬酒的是新郎的兄弟。来敬酒的人必有一个人陪着,这相陪的人肩上搭着一条洁白的毛巾,一手抡着一瓶白酒,一手拿着一个可盛二两酒的盅子。到了席间,作陪的人用毛巾揩过盅子,斟满了酒递给主人,由主人“端”向客人,每位客人都连饮三盅。第一轮过后,各个桌上继续饮酒。过些时,第二轮,新郎本人前来敬酒,照样是每人三盅。又过些时,新郎的父亲第三轮来敬酒,依旧是每人三盅。按当地风俗,确实酒量小的,前二轮可以推辞不喝。但是第三轮,新郎父亲的敬酒是非喝不可的。到最后,三轮都痛快喝完的客人,最使主人高兴。

酒宴中的菜肴,最受重视的是黄河鲤鱼,做法多为大炖与清蒸。上鱼菜时,极重规矩,鱼头必定朝东,俗称“鱼头朝东归大海”。主客是文人,要把鱼肚对着他,称他“满腹文章”;主客是军人,则要把鱼脊对着他,夸他是“栋梁之材”,总名为“文腹武背”。在正式场合,放错了鱼的位置是失礼的。

对于鲁西南民间的这种饮宴风俗,许多旅游者都深有感受。香港的孙贵重先生曾亲自到山东梁山旅游考察,在他的《山东省自助游》一书中,对这一带的酒宴作了较为详细的介绍。他不无幽默地写道:“笔者特别提到:梁山人秉承其‘梁山好汉’的豪爽气概,待人热情实在,现时依然有‘大块吃肉’、‘大碗喝酒’的遗风。笔者便是在盛情难却之下一醉方休,结果差点误了旅游考察的大事。读者若无海量,当有心理准备,适可而止。”但愿喝惯了“斯文酒”的朋友,能记住孙先生的忠告,有机会到鲁西南旅游时,莫因贪杯而误了大事。

家园 鲁西南是菏泽那片吧

没去过。

山东其他地儿,去过一些。有一次见过一个挺吓人的主,一次会议,摆了很多桌,每桌派一本地的压阵,我桌那位到别桌转了一圈,回来说是一趟下来喝了七十多盅,算下来也小二斤了,这量本也不奇,关键是转桌很少吃菜呀,怕怕

家园 我在西北见过一种打桌儿的玩法

如桌上8人,我当庄,按顺序划拳,赢了接着走。如果输了!!!!不是停在那里重新划过,而是退回上一家再划。换句话说,要保证一拳划下来全胜才算完,否则,嘿嘿。。。

家园 有壁画的,在酒泉.

另蒸馏器,古已有之, 不仅有实物,也有文献(不过没提到酒).

现在比较流行的说法是蒸馏法在宋代由印度传入, 受到各大名酒的强烈抵制:)

家园 看了一下酒泉壁画的介绍,

蒸馏器的出现,有的说是11世纪的西夏,这个还靠谱,又有的说是更早的唐,这就不知可信度怎样了。说实话,我去过不少地方,已很难相信本地人说本地故事,里面多少都存在一些水分,有机会再请教一些方家吧。

也是
家园 阿萝妹妹好!

其实阿萝妹妹挺好听的。。。。

特别是要把那个阿字念成第三声。。。。

台湾剧看多了。。。。。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2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