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应该成立一个 运十 版面,和 新冠 一样。 -- nanimarcusboy

共:💬378 🌺1447 🌵92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26
下页 末页
家园 南京的14所?

我当年认识好几个从里面出来的姑娘

家园 是南京的
家园 这个讨论很低效

1,

所以我们讨论的前提就是运10是做民用的,连军民两用都不算。

我不同意这个前提,美军的E-3预警机、KC-135加油机都是基于707平台做的。空军86年就提出恢复运十项目,以用于空军的预警机研制,王小谟一直就希望用运十平台,而不是伊尔76,你不能回避这一点。

2,

请兄台看清楚现实,即使在一切顺利的情况下,运10能在5年后投入运营,也是比737落后一代的飞机。这时候是要跟737直接竞争的,你认为运10的胜算如何?

我也不同意这一点,即使运十比737落后一代,也不意味着它在市场上找不到生存空间。我早说过,这个市场是广谱的,不是“最好”的产品才能生存。只要运十的安全性没问题,它的商业逻辑与华为,以及其它国产产业没什么不同。图154和MD-82都不如737,一样可以找到自己的生存空间。比如经济性,我已经说明了国产航空公司的飞机拥有成本才是运营成本的主要部分,因此运十相比于737仍有成本优势;运十的起落距离短,它可以起落国内大部分机场,这也不比737差,更重要的是,这说明由于运十是正向设计的,运十可以根据国内用户的需求修改飞机的设计,这是美国人做不到的;运十不仅便宜,而且不需要外汇,这在八九十年代也是相对于波音空客很大的优势;八十年代末到90年代,地方航空开始兴起,这说明运十也可以跟华为以及其它国产产业一样,走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不受民航待见的MD82就是刚成立的北方航空接收的;鉴于购买运十的费用绝大部分在国内循环,国家完全可以而且应该给运十补贴,当然,我估计运十即使没有补贴也能活下去,如果波音空客不因为运十而降低它们的价格的话;

3,你看错了,我说的完成运十的研制和定型,投入商用了,再做类似于737这样的衍生型号;

4,工业基础的问题,中国历来是型号带动产业水平的发展模式,见

回答你这几个问题

之第3点

5,

有些事毛周能做成,其他人可不一定。

说说这件事,为何毛周能做成,而邓不行,兄认为原因在哪里?

6,这个讨论并不畅顺,总是需要重复,不如把话题从运十移开,

军方预警机从研制到服役已经三代了,国产大飞机平台还没有用上。新中国从一块白板到运十上天用了30年,但运十上天已经40年了,共和国的天空还没有国产大客机的立锥之地。还有比这更不堪的结果吗?

如果你认为这种情况是正常的,那这讨论就没必要继续了。

通宝推:死扛着,阴霾信仰,
家园 研发目标是精细的明确的,多年的,这被他认为是不明确的

这个说法是错误的,这个性能指标是类似波音707-120的指标,这个说法是明确的,也是所谓运十空重超标的数据来源,这是很有意思的,因为反运十说的对标波音707-320是很有问题的。

比如空重,320比运十大的多,如果说运十空重58吨超标,一定是波音120或者720,而720空重数据比运十的确小很多!但是,其他指标则对不上,远不如运十,所以,运十一定必然对标波音120,而不会是其他类型。

也就是说,经过详细论证研讨,运十基本型的参考就是波音707-120而不是其他,那么如何确认所谓的目标不明确呢?

这不合理啊!

所谓军用民用,其实都是借口。

运十选定是八十年代出结果的,但是民航拒绝提供场地和航油,所以试飞时间被迫中断。就是这么简单。尽管如此,九十年代出成品,难度也不大,当然,最后在1986年郑州试飞结束而完事。这是在所谓拉萨试飞大梁变形一米的谣言之后的试飞,也就是一定杜绝了所谓变形的谣言。

因为,肯定是拉萨七次飞行之后的事情啦,那么问题来了,变形好一米,坏也是一米,难道运十是变形金刚了吗?

我没有看到运十黑河友的反驳,等待中。

家园 我觉得讨论低效的原因

是我们之间达成没有基本的共识。我们讨论的是一段已经过去的历史,在假设的情况下,如果不限定条件会有无穷多种可能。如果能达成基本的共识,讨论可能还有一定的意义。现在既然还是自说自话,那就到此为止吧。

通宝推:心有戚戚,
家园 你想多了,他只是觉得你回答速度慢,数量不足 -- 有补充

所以研讨不充分。

你的很多前思后想,并不完善。

作者 对本帖的 补充(1)
家园 二十几年前有个流行搞笑的说法,你用了波音707-320的发动 -- 补充帖

机,就必须达到320的性能参数,当时这个说法可牛了,在河里去年前年还有类似的说法,被我的质问给打击了,对方没有回应,然后也不怎么说了。

我也不知道这个思路怎么出来的,虽然说贬低运十是可以作为理由,可是实际上,这也没关系啊!!

虽然以市场为理由,运十黑似乎想表现得自己很大度,但是字里行间都表现的想弄死运十,种种理由依据都很苛刻。

实际上就运十黑提供的最糟糕的环境,运十也不是没机会,但是邓小平想弄死运十的绝对决心已经渗透到运十的讨论中了。

呵呵,这点内涵还是很明显的,否则和波音707-320比个什么劲呢,这合理吗?并不合理,要求一个基础机型高标准化,这事好意思做吗,你知道国内基础差还要高标准,这不是有病?

家园 不是我回答速度慢的问题

有好几处地方我和qq97兄都是引而不发。就是现在我也有几点想跟qq97兄再议,但是这样说话可能偏于批评了,就算了。

我倒是觉得你发言的速度超过了你思考的速度。

见前补充 4864488
家园 我知道你的意思,但是你的干货不够

你说论证不够完善,你确认你看了运十志了没?怎么能说定位不清晰?

运十对标的到底是啥参数,你确认了没?

家园 是的,我确实不是航空业内人士

如果是的话,我估计根本不会发言。

这样说吧,我已经点出我是14所出来的,如果qq97兄报出他是38所的,那我们只能私下交换对预警机的看法,或者干脆闭嘴。

家园 运十02机应该和波音367-80对比。
家园 也不是,性能参数比波音366-80高多了,选择一个合适的数值

没毛病。

家园 不在于这个,毛主席是世界上最伟大的战略家,领导人,他在上海

说了一句,上海基础好,可以搞运十飞机,当时说的是大飞机,你觉得毛主席在想什么?一个你定位的商业飞机吗?当时也是中美缓和,对于中国能在中美之间获得啥利益,毛主席是一无所知吗?

很显然,这是一个战略级别的决定,事实上,运十的取消在邓派的决定中确实是以王洪文工程而下马的。

当然,还只是非正式下马,你却要限制在一个所谓的民航市场里面说事,你觉得合理吗?不管你在什么所,起码你得知道,这事是个什么事啊?

运十黑,包括你引用的那位的文字,扯的什么意图啊,无非是就是毛主席拍脑袋而已,周总理也是开玩笑,所以是首长工程,既然是首长工程,干嘛参考波音707-120B的数据呢?这合理吗?

你所说的运十定位不清晰,无非来自这里,当然,我也希望你给出你的依据,别引而不发了,没啥意思,辞令技巧有意义吗?

既然运十选择了这个固定的性能参数,那么,运十的预研目标自然是清晰的,运十团队的所谓100多座确实是存在的啊?这个和首长专机有啥关系啊?撑死是其中目标之一啊。

那么你的定位不明确是啥意思呢?这个问题早在运十早期就解决了,原来的矛盾是用三叉戟还是类似波音架构的分歧而已。

而作为一个基础机型,运十的数据有啥问题吗?没啥毛病吧?

所以用所谓市场成本攻击运十,我真看不明白啥意思,您能解读么?如果您能,真的请你教教我。

又回到了QQ河友的航油问题上了,呵呵。

毛主席只是为了激励上海搞一架国际市场的大飞机吗?不是吧,显然是基本基础原理机,然后负责的是国内市场啊。

也正因为毛周首长机说法才有了强行国际市场参与说,拜托,7、8十年代当时的中国情况,运十参与国际市场竞争,这不是开玩笑么。我就想说,你们14所是这么考虑问题的吗?你别躲啊,你也回应一下啊。

我就从来没有听到过运十团队宣传国际市场竞争,都是运十黑说的嘛,你参加国际市场不行,没能力,你基础差,云云。

这个所谓参与国际市场说也是来自首长机说。

运十当然要搞远程,但是也是依据自身条件和能力啊。

所以,我的问题是,老兄,你哪里那么大的自信认定文革的论证是无效的呢?定位不清晰说法不成立吧?

1970年7月中旬,毛泽东主席视察上海时说:“上海的工业基础这么好,可以搞飞机嘛。”

8月21日,国家计委、中央军委国防工业领导小组原则上批准了航空工业领导小组提出的《关于上海试制生产运输机的报告》,任务定名为“708工程”,飞机代号“运十”(Y-10)。

7月28日,空军向三机部传达毛主席指示,上海要搞飞机,搞什么机型由三机部与上海联系。

1970年8月,当时的上海市委副书记马天水 向毛泽东主席汇报上海想自己制造大型喷气式客机的计划,毛表示“我们也要造大飞机”,于是这个工程得以迅速立项上马。

上海人当时在三机部的印象并不好,也许是因为“四人帮”又叫“上海帮”,也许三机部认为麾下的专业飞机制造厂不少,再不济也论不到上海一个小小的空军修理厂(5703厂)来承担如此重要的任务,但摄于当时毛的权威,谁也不敢反对。不过 ,这就为后来的下马留下了伏笔。

这是一篇小资文。

即便有这些可供模仿的素材,真的要将飞机造出来,也是十分不容易的事。既有设计方面的要求,也包括材料、制造 、加工工艺水平等等。涉及到国家的基础工业。所以,当01架机的静力破坏试验成功时,所有参加这个工程的人都极为兴奋 。但是,大家的心情又很沉重,因为大约在1979年前后,项目投资已全部用完。

私下传说,三机部本来对上海造飞机就不 以为然;又说飞机就是造出来,民航和空军也不会要,因为没有国际适航证。基本的感觉,就是02架试飞之日,即为上飞厂停产之时。厂里想走美国人的门路,看看能否从麦道或波音公司那里接点活(其努力的成果,是后来与麦道合作组装麦道82 ),各车间则自己想办法找办法自救 ,比如飞机总装车间,就从80年春天开始生产“飞翼”牌电扇。

铆接车间,开始生产 “飞翼”牌大客车等等。比较逗的,是蜂窝结构车间发明出用纸蜂窝两头加夹板,生产喝酒席的圆桌面(但没有把市场营销做 上去,否则中国的大小餐厅又会有一番高科技的景象)。这同沈飞公司一面生产“歼8”,一面生产中吉普和电脑房防静电地 板异曲同工,细细想来,都是中国国防工业的一把辛酸泪。

80年9月26日,运十02架在上海大场试飞成功,03架的追加投资果然没有下来——本来计划,01架是静力试验样机,02架是操纵系统、动力系统和起落架系统试验样机,03架是无线电特设系统试验样机——这个工程就此下马。

从70年代后半叶起,随着对外开放,中国民航已经能够从美国和欧洲买到任何一款新式民航客机,中国自力更生发展独立的民航工业自然就变得毫无必要,“皇帝死了,皇帝万岁!”一个旧时代结束 ,一个新时代开始。

  此后二十年,上飞厂也曾热呼呼地组装过20来架麦道。说是为航空工业锻炼和保存队伍,所以传说进口的散件竟和 整机的价格差不多。但了最近,连新制成的2架麦道90也没人要了(见《南方周末》4/27报道),我猜上飞厂快要走到它的尽头了,这次不是折运十的翅膀,而是折中国民用航空工业的翅膀,近20年中国航空工业发展的道路走得如何,未来 20年将如何走下去?庙堂之事,肉食者谋之,对于工程技术人员和技术工人,则是“出生入死”,早走早好。谁来呼吁他们 坚持下去,坚持下去的前景又在哪里呢?

http://mil.news.sina.com.cn/2000-5-27/1263.html

这里说马天水承担了运十,这根本说不过去,实际上是王洪文,之后还有陈国栋。

C919的国际性,也是运十黑一再说的,拜托,先占据国内市场不香吗?就国内市场现状,C919都没想占领,天天想占领国际市场,我是不太理解这种牛皮的思维和思路。

家园 前几年好像河里提到过一个十四所出去的人

作相控阵雷达的,之前已经做到项目负责人,不知您是否知道此人。

家园 看你敲了这么多字

不回复你不太礼貌。你说了这么多,河友赵美成一句话就行,就是路线不同。对此我没有异议。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26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