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原创】由道德经想到西方经济学 -- 达萨
那么,我们往前推一步,理性中同样会孕育愚氓与反动。
不基于“理性人”假设的模型也有啊。
“质点”也是抽象,”刚体“在相对论里被证伪,然而仍然被广泛接受并使用。
“过度抽象”,“违反直觉”恰恰不是评判经济学以及其它学科是不是”科学“的标准。论”过度抽象“,有超过弦论的吗?”违反直觉“,有超过量子理论的吗?
老子思想的核心是”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损不足而奉有余“到极致会反转成”损有余而奉不足“,相反也一样。为了防止反转,要保持”弱“的状态,不到极致,所以要”小国寡民“。
小国寡民。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远徙。虽有舟舆,无所乘之;虽有甲兵,无所陈之。使民复结绳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别跟我说是”道“”德“,免得笑坏大牙。
这那要看你把这本书往哪个方向读。
实际上中国文化里太多的东西,包括很多完全矛盾的东西,都是来自老子。
道德经每一节的表达方式基本都是,你们凡人感知到的客观世界都是反的,老子看到的客观世界是这样的,所以圣贤之人都是那么做的。例如“为者败之,执者失之,是以圣人……”
从A到B需要的是人并且是圣人的主观能动性,并不是(你说的那样)自动实现的。
看来你也不反对《老子》我说的核心,只是反对对核心的解释。
然而你举的例子恰恰说明“圣人的主观能动性”就是啥也不做。
再者”反者道之动“本身就是描述”道“的运行规律而不是说因为人的干预才会这样;“弱者道之用”才是您说的人的”主观能动性“。
但又相当于什么都没说。
中国历史上习惯于用”注疏“经典来阐明自己的观点,好像是先贤说的而不是自己说的。所以说这个”矛盾“不一定就是老子的矛盾而是后人的矛盾。
同意你的核心观点。回到楼主说的马太效应这个具体问题,你对反者道之动的理解,感觉是把道家思想与佛教观念给等同了。我理解中的道家的知雄守雌守柔曰强都是战斗姿态。
《老子》里的确有“战斗”的内容,然而其宗旨就是“弱者道之用”。主要是“柔弱胜刚强”。比如:
天下至柔,莫过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
还有人死了才“坚强”,活着就是“柔弱”。
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坚强。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故坚强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是以兵强则灭,木强则折。
金庸《九阴真经》说的也很直白:
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是故虚胜实,不足胜有余。
所以要打败敌人,也要先使敌人“坚强”。
将欲歙之,必固张之;将欲弱之,必固强之;将欲废之,必固举之;将欲夺之,必固与之。是为微明。
说白了就是类似“装孙子”。
鱼不可脱于渊,邦之利器,不可以示人。
然而这像我们之前讨论的,《老子》里面没有提到怎么“胜”,所以貌似对方够“强”了就等着他失败就行了。而自己还是要继续维持“弱”的状态,否则自己也会完蛋。
强大处下,柔弱处上。
老子曰:‘夫舌之存也,岂非以其柔耶?齿之亡也,岂非以其刚耶?’
所以说,老子这一套,是相当反人类的,也就是“圣人”偶尔能用一下。一般人还是算了吧,用不好反而死的更快。
个人觉得这里的关键是:
绵绵若存,用之不勤。
也就是要抓住主要规律,长期规律,“长期规律支配短期规律”,保证自己“绵绵”不死,把敌人耗死。然而这也不是一般人能做到的。
还要咋样,就说弱者道之用吧,这个世界上是强者多还是弱者多?守弱就是和最广大的人民群众站在了一起,所以我们永远都是发展中国家,并成为发展中国家的主心骨。毛的三个世界划分也属于弱者道之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