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我对经济的讨论 -- 曾自洲

共:💬37 🌺161 🌵1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3
下页 末页
家园 理论上讲

储蓄也是投资的一种。

若管理手段足够强,商品的交换足够方便,货币应该没有储蓄的价值和需要。

只要有货币交换,货币有个重大功能,价值存贮即化零为整,贵重商品的价格不是单独一次性能支出的,个体只有储蓄才能消费

家园 纠正一点

一定时期的总产出 = 一定时期的总消费 + 一定时期的总投资, 不包括储蓄

GDP公式

GDP = 消费 +投资 + 政府开支 + 净出口

储蓄就是把自己过剩的生产力用来自己投资, 或借给别人。别人可能用来消费, 也可能用来投资。把储蓄放进总产出公式就会有重复计算的问题。

储蓄和负债是一体两面。 一个外债和国外储蓄为零的国家, 越高的储蓄率对应着越高的负债率。 比如在中国,超高的居民储蓄率对应的是超高的企业负债率。 美国的储蓄率低, 政府超高的负债率对应的是越来越高的美联储的资产+美国各种退休金+别国的美元储备。

如果中国想去杠杠, 就必须把储蓄率降下来。 否则, 想保持储蓄率不变, 又不想国内政府/企业/居民增加杠杠, 只能保持巨大的贸易顺差, 把钱借给外国。

家园 我这里的储蓄应该是库存

这是我考虑不周,现在也改不了了。

因为金融和货币在经济中起到重要作用也非常复杂,但是对于大国或是世界发展趋势其实又没什么影响,所以我想先基本讨论清楚总体趋势以后,再加入金融的因素,后面还有国家的因素,等等。

对于经济而言,金融就是工具,关键还是干什么。

家园 一点浅见

经济发展的两个主要问题:

1) 如何提升生产力?

2) 如何更合理地充分消费所有的生产力?

进百年来的经济发展都是围绕着这两个问题。 经济大萧条时,美国面对的问题是生产过剩, 当时的做法是扩大政府开支,提升工人福利来充分消费剩余的生产力。 但是到了60/70年代, 过分的福利制度腐化了美国的生产能力, 生产力跟不上消费能力, 通货膨胀开始上升。 到里根上台, 松绑对经济的管制, 砍工人福利, 缩减工会权力, 提升生产力。 这就是里根的供给侧改革。 随着供给侧改革加上中国庞大的生产力加入供给侧, 世界又慢慢地回到生产过剩的这一侧。现在的高通膨不会维持太久。疫情造成的供给侧短缺和政府撒钱造成的不正常消费正在慢慢地消退。生产过剩是我们这个时代的主轴。

说点河里政治不正确的话, 中国从建国开始就是生产力不足的问题。 开国后都没有能力解决。 直到邓把大老板小老板们松绑,又引进欧美的生产管理模式, 才解决生产力问题。 现在中低端的生产已经过剩, 而高端的生产正在追赶欧美。

另外, 推荐楼主参考后凯恩斯经济学。后凯恩斯经济学大量地讨论生产,消费, 货币和投资等问题, 应该能符合楼主的口味。https://book.douban.com/subject/4205376/

家园 我的路数和凯恩斯不一样

我会写的,大家慢慢看。

家园 有个叫张二寅,在草根网。

他是专门分析你提到的这种储蓄经济范畴的。

他曾写过一本书叫新宏观经济学。

我前些年的经济看法从他的理论中,收获很多。

只是后来发现储蓄这个方向是有很大局限的。于是就不太关注了。

估计现在他还在草根网吧。

家园 草根网好象早几年没了。
家园 可以搜索下,看看他应该有公众号。
家园 关于储蓄还有另一个来源

现实世界中生产不是平稳的而是波动的,比如若干年一遇的自然灾害,所以需要一定的储蓄是必须的。而这个储蓄的量又可以根据防范风险的水平高低而变化,太多太少都不好。

家园 总储蓄应该替换成总库存 -- 补充帖

由@潜水发贴行不行 指出

把储蓄放进总产出公式就会有重复计算的问题。

使我明白我前面写的总储蓄应该表达为总库存,由于现在已经不能改了,所以只能声明一下了。

家园 发展的实现方式 -- 补充帖

发展所需要的效率的提高,毕竟不能无中生有,那么只能来自于投资。而资的最广泛定义应该是:把不是能被当前消耗掉的东西都可以算作“资”,从原始社会的石斧,骨针,到今天的笔,pad,电脑,乃至道路,汽车,火车,铁路,飞机,机场,工厂,专利等等,甚至是学到的知识,社会的规则,音乐,美术,文化,只要是今天用过了,明天还能发挥作用,就可以说他们是某种形式的“资”。而这些东西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包含了一定的人类的技术。换句话说“资”就是包含了一定的人类发明的技术或发现的自然规律,并能在一定时间内不断提供某种便利的东西。制造这些资的过程就是投资,而这些“资”的形成是需要某种形式产品的投入的。

人类发展的几种不同的形式,需要几种不同的投入。以农业为例,田地的发展比较容易的就是扩张,就是今年种一亩地,明年种两亩地,这种发展不需要很多新的技术,但是需要人们的管理能力和组织能力的提高,管一亩地和管两亩地的区别不大,但是管一亩地和管十亩地区别就大了,而当变成管100亩地就有非常大区别了。当土地扩张到一定面积的时候,就不仅仅需要田,还需要修一些路。当仅仅运送一些粮食肥料,考虑到道路的要求还不高,这种路修理的难度不大。如果是运送矿石,就会大幅提高对道路的要求,为了达到这种道路的高要求,可能就需要更高的造路技术。

当土地的开荒的对象从比较好的湿地变成林地的时候,就需要用些工具了,比如斧子,锯(锯的材料应该是铁器),这些东西就和农业没什么关系,这是一种全新的材料,需要在另一个领域内的研究。如果一个文明无法进行这样的研究,那么他们就被农业的生产框在了一个范围内。西班牙征服前的美洲就是这样的一个文明,就是一个没有铁器没有马的社会,一个在奴隶社会打转的文明。

等到需要提高亩产,就需要田间管理技术,灌溉技术(从一般的水利灌溉到机械灌溉),化肥,选种,育种,甚至是杂交水稻,生物科技的转基因。

仅从农业这个到现在总体还是靠天吃饭的行业看,就可以管窥出不断投资从而不断提高效率有多难。而且这还是从已经发生的事情上倒推,如果站在以前人的角度上,真的是黑蒙蒙一片,伸手不见五指。

投资最容易的就是在比较成熟的技术条件下的扩张,但是当碰到地理边界(中国就是胡焕庸线),或者管理边界(中国就是汉十八省,与胡焕庸线的区别就是中国管不了越南和朝鲜,即使扩张过去也变成了割据势力)的时候,就扩张不动了。中国基本就是困在田间管理技术和一般水利灌溉技术里两千年。

然后就是要对科技进行投资,发展出新的技术能力,机械灌溉需要电磁学,新材料,机械力学;化肥需要化工学;育种,生物科技更是需要物理,化学,生物学,遗传学等等。中国就是投资失败,或是不重视这些科技的投资,然后就会被困在一定的生产力范围内,生产效率不能提高,然后就是社会周期论了。其实中国还进行了一部分投资的,比如梦溪笔谈,天工开物里的内容,在黑暗中做了一些摸索但是不成功,尤其是比西方的效率低了很多。导致最近200年被西方摁在地上打,差点亡国灭种。

这种对科技的投资很难,风险很大,第一,不容易成功,在黑屋子里找一只黑猫,首先的不知道自己找什么,然后就是找到了也不容易知道是不是找对了;第二,是找到了不知道怎么使用,使用还要摸索;第三,就是知道在什么范围使用,还不知道能不能大规模的使用。比如英国为了测量经线造航海钟,需求很清楚,验证手段也很简单,做东西需要的基本材料和加工手段都是现成的,还花了几十年的时间才搞定,而不到一百年的时间这东西就在西方普及了。所以搞科技这东西,没点情怀,没点压力,根本就是不可能。从这个角度讲,美国从91年开始独霸全球后,有点原地踏步的趋势,也是正常反应,可以理解。

有了技术上可行的东西,还要大规模推广,然后在大规模推广的过程中,还要不断改进自己的技术。比如飞机,先是用于冒险,然后是用于军事,等喷气式飞机出来后,能用于载客的飞机才真正可行。虽然螺旋桨的飞机不是不能载客,但是航程短,载客少,只能用于特殊用途,大规模载客不可能。飞机从诞生到真正大规模应用,飞机的技术可以说是脱胎换骨,倒是从60年代到现在变化不大。飞机从诞生开始,先是富人当高级玩具投资,然后是军队大量投资,甚至都改变了军队的作战形式,美国在诺曼底登陆法国后,没有空中掩护,甚至都不进攻德国,海战中直接淘汰了战列舰,然后英国人厚积薄发发明了喷气式发动机,再经过美国的大量投资使得大量民用成为可能。所以在技术推广中所花的钱要远远超过在科研过程中所花的钱,而且风险巨大。终归没有人是穿越的,谁也不知道专项技术能不能站得住,就算站住了,能不能获益,获益的人是谁也是问题。

还有一种投资就是所谓的公共投资,比如:军队,社会管理体系(法院、警察、税收、土地管理等等)、公路、铁路、地铁、机场、自来水、煤气管道、电力系统等等,这些东西,有些可以收费,比如水电煤等等,有些不能收费,比如:城市道路,军队等等。当然也有能收费的军队,但是比较少见。能收费的还可以私有化,不能收费的就只能公共化了。而这些公共投资对社会的运转效率能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这些投资的水平高低,几乎可以决定一个社会的发达程度。发达国家,可以农产品,矿产品这种初级产品为主,比如新西兰,澳大利亚,但是这种公共投资的水平一定非常高。所以当中国把全国的公共投资水平都拉入很高的水平后,中国再把自己当做发展中国家就有点说服力不够了。不过中国唯一令人信服的说辞是我还在不断提高自己的公共投资的水平,并不在某一个水平上裹足不前,所以我还是一个发展中国家。

还有一种投资就是金融的自我认证式的投资,比如期货市场的自我认证,资产的债券化,资产的再保险,房地产的自我认证等等这种金融系统自循环中产生的投资。金融系统的复杂性在于,他的投资是相互融合的,她的每一次投资有一部分是合理的扩张投资(比如贷款造工厂,贷款造房子,贷款买房子,借债建军队,建道路等等),但同时又有一部分自我认证价格叠加的投资,总体来说当付出的总投资大于所谓合理成本越多的时候,那么所谓的自我认证的那部分就越大。所以虽然所谓金融的自我认证的投资并不以单独每一笔投资的形式的投资存在,但是从社会的总体投资中考虑,这种投资是维持社会的一种必要的投资形式,也是维持金融系统的必要润滑剂,也有必要将其从社会投资中抽离出来,列为一种独立的投资形式。

虽然我在前面的文章中是假设一种不考虑金融和货币的经济模型,但是在投资的分类中已经不能不对金融投资进行说明了,以便进行下一步所谓经济危机的讨论。有关金融和货币如何带入这个理想模型,会另有讨论。

所以发展的实现方式主要靠投资,而投资的种类主要有:已有技术的扩张性投资,科研性投资,新行业推广性投资,公共产品的投资,以及金融的自我认证式的投资。大概这么五种投资。

关键词(Tags): #经济讨论
家园 经济发展的内容 -- 补充帖

其实这章应该放在前面,只不过我是边想边写,所以有点颠三倒四了。不过不碍大局,我会努力写的。

根据:

年总产出= 年总消费 + 年总投资 + 年总库存的变量

然后将各种投资分类的代入就是:

年总产出= 年总消费 + 年总投资(已有技术的扩张性投资 + 科研性投资 + 新行业推广性投资 + 公共产品的投资 + 金融的自我认证式的投资) + 年总库存的变量

从中可以看出,经济活动的起点是科研性投资,就像原始社会前的钻木取火,奴隶社会的铁器诞生,天文历法的完善,封建制度的航海术,火药,以及蒸汽机的诞生,帝国主义时代的电气化,内燃机,到现在的航天科技,互联网等,从历史看就明白,没有科研性的投资,经济的前进根本无从谈起。没有钻木取火,猿人还是野兽,根本没有社会组织的可能性,什么房屋,城市根本无从谈起,所谓的经济完全的动物的本能,不会存在人类社会与动物的区别。只有加入的科研的因素,才有可能将人类社会逐渐搭建出与动物区别的高塔。

今天的人类社会与以前的人类社会的区别是,现在我们能够认识到进行科研性投资的必要性。而以前这完全是一种无心插柳柳成荫的偶然。先不去讨论人类如何学会钻木取火的神迹,就是说中国古代为了祭祀而去观测星象,从而导致可以编写更准确的历法,从而极大的提高了农业的效率,这是怎样的歪打正着,以至于中国先秦诸子基本没有人提到过这其中的逻辑关系,好像只有墨子有所触及,但是也不深入。而对天文的进一步观察,打下了航海术的基础,这也是中国知识分子的空白点。其实从13,14世纪,西方的科学家通过有意识的天文观察来完善航海资料,这已经是科学验证对现实生活的正反馈的开始了。也就是从这一天开始西方已经开始了有意识的科研性投资,从而和我们的无意识科研性投资开始分野了。而中国真正完全认识到科研性投资的作用是在49年以后了,这也导致中国从1840年开始挨了一百年的打,同时也导致1949年以后的中国的奋起直追。

当然就算如此,西方的科研性的投资也曲曲折折,比如为了打仗占优势,而发展火药,而追求更高的膛压,而需要研究压力压强,从而不断开发新的材料,最后为蒸汽机的膛压所需材料做好准备,最后导致动力革命。同样为了武器,对小零件的精度要求越来越高,结果为高精度的纺织机准备好材料,毕竟发明纺织机的人不可能去研究材料和加工工艺,然后终于诞生了可以彻底压倒人力效率的巅峰的中国织工的机器设备,最终催生出了工业革命,形成了人类历史上第一个全球性的帝国:大不列颠日不落帝国。

等进入帝国主义时代,为了帝国之间的竞争,各个帝国主义国家,竞相向科研投资,从1870到1930年人类在化工,量子力学,动力运用,航空,航天(稍微晚一点),医学,等等一系列新的领域真的是日新月异,表现在军事上,就是从铁甲舰,到战列舰,到航母;从来福枪,到机枪,到冲锋枪,到坦克到各种自行武器;从雷达,到导弹,到反导弹(这部分变化主要是帝国主义后半段)。化工从各种原材料,到各种农药化肥,到各种可以直接运用在生活消费中的材料,尼龙,硬线路板的基材,柔性线路板的基材,碳纤维,等等各种复合材料,这些都极大的改变了我们的生活,奠定了发展经济的基础。

从科研性投资作为经济发展的起点,大概可以看出经济发展的基本过程。

从人类生活的最初开始说的话,就是最开始,生产量很少,所以生产什么就消费什么,而随着人类可以钻木取火,保持火源,从而可以拥有加工工具的有别于动物的方法。这样生产的能力有所提高,可以在维持自己最低食物热量水平的基础上,通过社会组织能力,而生产一些出来食物以外的东西,比如,工具,房屋,而能够把握这种食物和其他物资生产平衡的群体,当然也在有足够运气的基础上,就会获得某种自然竞争的优势,从而可以进行一定的扩张。也就是通过人类生活的扩张,从而得到经济的扩张。

那么当扩张到一定程度,人类通过社会的组织能力的相应提高,进行更多的投资,从而得到更高的效率,使得消费占生产的比重越来越少,也使得人类投资的能力越来越强,所以复杂的军队,昂贵的海军,繁杂的社会组织规则,各种各样的科研活动等等这些并不是直接消费的经济活动,在人类还只能利用自己的劳力和畜力的时候成为可能。

等到了工业革命之后,特别是第二次工业革命之后,人类社会的经济活动达到了一个全新高度。因为动力变成化石能源,摆脱了人力的限制,人类社会从几乎是永久性的短缺经济达到了突破短缺经济的可能,我们终于要面对所谓生产过剩的经济问题了。

所以在当前的经济能力的条件下,经济发展的过程变成了:人类的生产效率不断提高,在满足人类消费的条件下(现在真的是能够满足消费了,最近因为上海封控,我们每次买水果都会买的多一些,结果现在我老婆天天逼着我吃水果,因为家里冰箱放不下,不吃就要坏了。我说至少我们家水果已经供应过剩了。而我们家最多就是上海的中等之家。),生产端会更多生产出用于投资的东西。而各种投资中,金融的自我认证投资由于资产的膨胀;各种社会投资:道路,码头,航站楼,军队,政治制度都用来提高社会的效率和社会的稳定性;各种科研性投资开发新的技术,材料,工艺,流程等等;而各种新型产业的投资再从科研性投资中筛选出各种可以大规模推广的新的技术,材料,工艺,流程等等,从中试到规模生产,从而为社会的大规模生产和大量消费提供新的产品,最后在现有的大规模生产中进一步提高效率,同时为社会提供新的消费领域。而人们正是在不断增加的消费领域中,而不断体会到自己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这一百年,我们从听收音机,到能看电影,看电视,听音响,玩摄影,参与旅游,一天从北京到纽约等等,还看到清澈的黄河水,这都是一百年前就是皇帝老子都无法想象的生活。

正是在这样的循环中,经济不断发展,生活水平不断提高。而研究经济的方向就是应该促进这样的循环。这才是经济学的目的。

关键词(Tags): #经济讨论
家园 本身GDP就有重复计算的吧?

以前用的工农业生产总值更能体现总产出,GDP则把总产出通过重复计算放大,我总学得这个“国民生产总值”称为“国民花费累计值”更合适,能反应经济活跃程度,不能反应物质财富的生产情况。

用国民生产总值还是工农业总产值,当初有过激烈的讨论,不过“跟国际接轨”决定了讨论结果。

如果你用GDP来表达总产出,用总贮蓄是不是比总库存更准确?

家园 讨论经济问题要适当简化

所以我开篇就说了

假设有一种非常简单的经济环境,就是地球上只有一个国家,而这个国家的货币是社会中生产严格匹配的,既不存在通货膨胀,也不存在通货紧缩,

因为如果加入货币,国家,汇率,进出口等因素,那这经济问题就变得极为复杂,人类的计算能力连三体都算不明白,经济就彻底变成迷宫了。

但是我觉得这么长的历史其实已经可以说明一些经济的规律了,而我在前面举得例子,要不然就是比较古旧的,那时人类的相互联系比较松散,基本可以看做相对独立的个体,要不然就是领先国家,由于国家地位问题,做出的选择主动性比较高,独立性也比较强。

我觉得要先把经济大概要干什么说清楚,然后再逐步加入货币,国家,汇率这些因素。就是说先把战略问题说清楚,然后再去讨论战术问题,毕竟我理解战术是为战略服务的。

家园 经济危机的原因 -- 补充帖

政治经济学的中将资本主义的经济危机的总原因归咎为总消费不足,也就是总产出大于总消费,这是有问题的。虽然在资本主义阶段,总产出的确大于总消费,但是这不是资本主义社会的特有现象。从人类社会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迈入私有制以来,从来都是总产出大于总消费的,但是在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并没有这种十年左右就要来一次的经济危机,虽然也有某种形式的社会危机,但是绝对没有资本主义的经济危机这么频繁。

总产出 = 总投资 + 总消费 + 总库存

看,只有当有一天不再需要投资,也就是已经投资的东西不再损耗,而且不需要任何新的投资进行维护。这需要科技发展到极高的程度,同时无论的任何实物资产还是社会的组织形式都不再产生任何损耗。而不需要任何新的投资,就意味着,已有技术不扩张,不再科研,没有新行业推广,换句话说就是人类社会不发展了,如果不是人类社会退回原始社会的话。

同时全社会基本是零库存,生产是零库存,消费是零库存,分配是零库存,这意味这人类完全没有任何私有财产,所有的需求都是从原材料阶段即时产生出来的,而且生产所需要的设备永远不损耗,同时都是通过瞬移来运输的。那么才有可能

总产出 = 总消费

资本主义的经济危机才能解决。

但是一个不发展的社会,或是发展到一个不需要发展的社会,这本身就是违背的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论断:物质总是在不断发展的。同时任何物质都是有寿命的,我们不用去研究什么黑洞,类星体这种还有很多未知的东西,就是恒星这种就是有明确寿命的,什么样的设备才是永远都不需要损耗的?至少在人类现有的知识体系内,这种世界还是不可能的。

所以我觉得资本主义的经济危机另有原因,而不是总消费小于总需求。

总产出 = 总投资 + 总消费 + 总库存

进行分析,产出实际上是总投资的结果,通过调节投资的方向就可以调节产出的方向。从历史看,对经济危机的影响比较大的投资,从大到小排列,排在第一位的是金融的自我认证式的投资,比如历史上的郁金香投资泡沫,南海投资泡沫,密西西比投资泡沫都是这样的最典型的金融自我认证式的投资,而此时工业革命还没有发生,人类社会还处于普遍的短缺经济中,不存在生产可以超越消费需求的可能。美国的1927年的经济危机,美国的2000年的互联网泡沫,2008年的次贷危机,以及现在的新冠印钞狂潮,也都是金融自我认证式的投资占非常大比重的危机。这种金融的自我认证式的投资,不直接产生物质产出,并极大的提高了经济风险。虽然在现有经济管理能力以及资本的发展需求中,这种金融自我认证式的投资对于金融的运行是必须的,在金融的分配过程中起到不可代替的作用,但是这种投资应该是被约束的,因为这种投资会导致社会风险提高,并绑架社会治理方向,还会造成一帮势力庞大的社会群体,极大的干扰社会运行。对于现在这种中美之间几乎是面对面的国家竞争中,这种投资虽然为提高中国的兑付能力做出贡献,但是随着中国的资产价格提高,这种贡献越来越少。而且与对美斗争中,这种投资也没什么用。2020年,美国的石油期货跌到负数,结果美国的交易商没什么事,反倒是中银的石油产品出了问题;今年的镍期货,真正起到作用的是中储的实物库存。而欧美的交易通过规则的制定权保护自己,他们得意的时候一天把镍期货从30000拉到100000;而对他不利的时候什么取消交易,什么涨跌停全来了,。可见所谓的金融市场首先是规则的制定权力,没有权力,也就没有办法威胁到对方。现阶段除非是推倒了美元的交易特权,否则交易量再大也无法取代大宗商品期货的交易地位。而美元其实是由美国的航母支撑的,和金融没什么关系。什么Swift,什么石油美元,都是航母的结果,金融的工具,而不是金融交易的结果。

同时现在美国打击中概股,导致阿里,腾讯的股价大跌,但是这对淘宝,微信的运行影响并不大,既没有带来亚马逊,Facebook的巨大优势,也没有导致淘宝,微信的运营出现巨大问题,大家该干什么还是干什么,所以这种金融的自我认证的意义变得越来越小。若是真的那一天中国成为了世界的主导力量,那么这种金融的自我认证的意义就更小了。那么对这种投资进行限制就是一种必然的选择。我觉得可以对这种投资征收累进制的税,尤其是以自有资本为基础的累进制税,这样就可以逼迫金融企业将目光从短期收益转而放到长期收益上,去做好服务业,而不是去做社会的主宰。从而避免支付宝用四十倍的杠杆进行贷款业务,还振振有词自己是高科技企业,也可以限制地产的项目公司用囤地赚钱。这种谋求高额利润的公司,又没有科技含量,只是通过金融的自我认证,小公司还有点探索的意思,大公司甚至就是自己公司的自我认证来实现账面利润,其实就是在吸社会的血,将利润留给自己,将成本风险留给社会,对他们收累进制税从社会伦理上说是天经地义的。当然控制的方法还有很多,比如差异化利息,对银行贷款方向的控制,比如银行贷款数据人民币化,准备金的调整,贷款的抵押物的估值等等都可以针对性进行调解。从国家的角度说,就是既要保证资产的有序扩张,又要将金融业变成服务业,还要降低金融业的风险。这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而对外表现就是永远在走钢丝。

第二种对经济危机影响比较大的投资就是已有技术的扩张性投资,也就是所谓总产出大于总消费中的总产出的绝对主力。这种生产的扩张性是工业革命以后人类发展出的新技能。在工业革命以前,人类的产出和需求都相对简单,主要就集中在吃,穿上。同时吃是有什么就吃什么,穿是有什么就穿什么,经常是吃不饱穿不暖。只有少数的地主,领主有一些奢侈品的需求,大贵族,皇族会盖城堡或者宫殿。就是说在工业革命之前,人类社会普遍处于短缺经济内,有什么就消费什么。那时候不是消费能力不足,而是生产能力严重不足。反过来说,任何形式的短缺经济,不管是苏联东欧搞得短缺经济,还是西方现在为维持垄断利润搞得高科技短缺经济都是一种复古,也是一种倒退,更是在生产上的反动。

所以当在工业生产发展到今天,我发现人类真的有能力使得总生产大于总需求,使之成为一种常态化的经济状况。现在中国以3~4亿的工业人口,不考虑分配上的限制,绝对有能力为全世界所有人提供足够的工业品,那么对于这3~4亿人而言就是生产绝对大于消费能力,而对于世界70亿人口而言,更是这70亿人口的生产能力肯定远远大于这70亿人口的消费能力。所以我觉得经济的发展不是千方百计的扩大消费,而是合理的管控生产能力,也就是所谓的供给侧改革的第一部分,对已有技术的扩张性投资进行限制,保持针对合理需求的投资,而不是不管不顾的玩命投资。当然一切都要掌握一个度的范围,比如现在美国缺配方奶,乌克兰在北约的全力支持下弹药不足,这就不是供给侧改革了,而是长期的去工业化的结果。

其实这种扩张性投资的控制从总体目标上说还是很容易实现的,就是保持一个稳定增长的水平,比如10%,8%左右就可以了,由此引起的局部地区的短缺也比较容易克服,人类发展中短缺一直是长期伴随的问题,有一个逐步缓解的趋势应该可以接受的,而且这样搞也搞不出来经济危机。而非要搞30%甚至更多的增长,企业风险和社会风险大大增加。所以任何行业突然大幅度增长,除非是外部条件发生本质性变化,否则就等着吃药吧。尤其是像房地产这种只能内部消化的行业。

从对经济危机的贡献上讲,科研性的投资是非常安全的,他可以消耗一定产出,而不会提供大量的产品。他的成果都是一些技术上,工艺上,原理上的突破,离形成大规模产品还有一定距离。从历史上讲,没有任何一次经济危机是由科研性投资引起的,所以他非常安全,不会引起经济危机。但是他有他的问题,就是不赚钱,无法形成资金流,不能形成正循环。(有关经济的正循环,需要加入钱的因素,可以单开一个话题,这个以后再仔细讲。)

新行业的推广投资,这个从是否赚钱的角度上讲,也是非常难的。比如前面举的飞机的例子,没有大量的国家军事投入,估计飞机不论如何从不能从莱特兄弟发展到波音747。而这其中更是长达60,70年的持续投资,这是纯粹的私人投资根本做不到的。但是新行业的投资又非常重要,这是科研结果到社会化大生产的必须的桥梁,从国家的角度上说,一个国家甚至可以不是科研强国,但一定是新行业的推广投资强国,比如1940年前的美国,日本就是这样的国家,航母并不是他们发明的,但是他们是集大成者。当时的德国也是这样,坦克不是德国发明的,但是大规模坦克是德国干出来的。

新行业的投资和科研投资都差不多,基本不会引发经济危机,虽然有郁金香危机,2000年美国的IT投资危机,但是这其中明显金融的自我认证的影响更大,郁金香和IT都是背锅的。不过新行业的投资和科研投资面对的问题也差不多,就是不赚钱,需要国家通过各种形式砸钱,而需要砸钱比科研投资要高两个数量级以上。中国最近成功启动的两个新行业:太阳能和电动车,光是国家给的补贴就是上万亿人民币,如果再算上其他地方政府,金融投资等等这两个行业花了上万亿美元的启动投资是没问题的。好在现在虽然这两个行业还没有进入成熟的状态(我认为电动车的目标是自动驾驶,太阳能的目标是戴森球),但是这两个行业已经算是进入的自我滚动发展的阶段,不再需要国家的补贴了。这是成功的例子,但是如果失败的话,就意味着这些投资基本都打了水漂,那么就是对社会的生产能力,分配能力极大的考验。经济规模小一点的经济体,根本玩不起。

公共投资是抗击经济危机的利器。当年罗斯福就是靠公共投资把美国从泥潭里拽出来的。当然公共投资也有反面例子,比如90年代的日本,一个把几乎所有自然水道都浇水泥的国家,但是日本是一个被美国严格管控的国家,被美国扭曲到极致的国家,就从上世纪60年代到现在日本的新干线都是200公里左右的时速,而中国早在十几年前就搞到350公里,就能看出他作为机械加工强国憋屈到什么程度了。所以公共投资依然是一种非常必要,高效,安全的投资。当然也同科研投资,新行业投资一样,公共投资很难赚钱。虽然现在有一种通过公共投资,然后再卖出高价土地来赚钱的方法,但是高价地有非常多的问题,所以这种方法只是一种段宜之计,而不能长久。持续的公共投资还是要另想办法。

公共投资中包括军事投资,以前,军事投资可以直接通过占领,扩张而完成收益,当年的罗马,伊斯兰,后来的欧洲都是其中的佼佼者。但是现在时代变了,占领,扩张往往没什么收益,强行统治别国,往往成本非常高,高到世界霸主都受不了的程度,美国最近在没有明确对手的情况下,从阿富汗和伊拉克撤军就很说明问题。但是军事有不能不投资,因为别人虽然不能统治你,但是你不能抵抗别人的打击就不可能发展。所以军事投资变成了一项很难收益,费用高昂的投资,这是对经济体的极大考验。

公共投资还包括管理方式的投资,中国正在彻底的把整个国家拽入电子信息化的时代,这同样需要巨大的投资。等成功后,中国的管理成本将大大降低,国家决策和执行层面将进入一个全新阶段,甚至可以极大的降低经济危机的风险。因为经济危机实际上主要就是金融的自我认证和现有技术的扩张性投资的盲目性造成的,能通过社会信息的及时准确的采集,就能从多个角度对各种盲目性进行约束,从而做到未雨绸缪。

多说一句,现在中国在搞收入改革,强调收入的公平性。我觉得,要追求收入的公平,首先是投资的公平,如果一个国家过多进行金融的自我认证式的投资,那么收入一定是不公平的。因为金融的自我认证式投资,是参与人最少的,利润最高的,风险最大的投资,这种投资的极度发展,就意味着对社会的大量吸血,收入肯定是不公平的。美国的现在就是最好的例子,从里根给美国金融松绑以来,除了1%的人,其他的人这五十年的收入一直都是下降的。

只有国家对科研,新行业的推广进行广泛的投资,才有可能实现收入的公平。

关键词(Tags): #经济讨论通宝推:审度,唐家山,贼不走空,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3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