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我对经济的讨论 -- 曾自洲

共:💬37 🌺161 🌵1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3
下页 末页
  • 家园 我对经济的讨论 -- 有补充

    最近隔离在家,有时间,写点东西,写写自己对经济的讨论。一点拙见,慢慢写。

    政治经济学中有一种说法就是总生产大于总需求,于是埋下了各种经济危机的种子。

    假设有一种非常简单的经济环境,就是地球上只有一个国家,而这个国家的货币是社会中生产严格匹配的,既不存在通货膨胀,也不存在通货紧缩,那么从社会生产角度大概存在三种人,第一种就是资产所有者,就是拥有比较完整地生产资料可以出面组织社会生产,这种人在历史的不同阶段的身份是奴隶主,地主,资本家,国家的统治者等;第二种就是劳动者,就是通过参加资产所有者组织的社会生产,从而换区自身的生存,发展,甚至是资产的积累,这种人在历史的不同阶段的身份是奴隶,农民,工人,公司职员,公务员(公务员的身份比较特殊,暂时不做讨论)等;第三种就是自雇者,就是自己利用自己掌握的生产资料直接参与社会生产,这种人在历史的不同阶段的身份是周朝国人,手工业者,自耕农,个体户,小贩等等。

    其中自雇者的生产比较简单,简单的说就是挣多少花多少,生产出来的东西的价值就是自己的所得的价值,所以自雇者如果不进行储蓄的话,他的总产出和总消费是可以平衡的。而劳动者加上资产所有者就会出现总产出大于总所得的局面,也就是劳动者的总所得加上资产所有者的总所得才能等于这个集团的总产出,由于个体的消费能力有限,所以劳动者的总所得转化为总消费的比例高,而资产者的总所得转化为总消费的比例低。这就导致了总生产大于总消费,而一般而言都认为总消费约等于总需求,所以就变成了总需求小于总产出,从而埋下了经济危机的种子。

    但是社会的需求并不等于总消费,还包括总投资和总储蓄。也就是说

    总产出(总供给)= 总需求 + 总储蓄 = 总投资 + 总消费 + 总储蓄

    若是社会没有储蓄,则总供给就等于总需求,所以其实社会生产其实是可以平衡的。当然这是一种非常理想化的模型。不过就是在这么非常简单的模型中,依然危机四伏。

    关键词(Tags): #经济讨论通宝推:GWA,阴霾信仰,唐家山,漂漂2号,铁手,llama,心有戚戚,审度,菜根谭,

    本帖一共被 1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作者 对本帖的 补充(11)
    家园 平衡的由来 -- 补充帖

    讲上面的公式进一步简化,假设储蓄等于零,则

    总产出 = 总需求 = 总投资 + 总消费

    再一步简化,假设总投资也等于零,则就是

    总产出 = 总消费

    但是上一篇说由于资产所有者和劳动者的产出和消费的差,所以必须有投资才能平衡。换句话就是只有在资产所有者和劳动者的产出和消费之间没有差时,才能没有投资,也就是说在迄今为止的历史经验中,只有生产力非常低下的时候,才能使得资产所有者和劳动者的产出和消费是平衡的。大概只有原始社会的早期才能与之对应,大概是母系社会或是部落时期。等到原始社会后期,父系社会,或是中国的三皇五帝的部落联盟时期,资产所有者和劳动者的产出和消费已经不再平衡,就出现的军队,部落联盟等比较大型的社会组织,中国的考古告诉我们那时已经有护城河,排水管等公共投资产品。所以当社会的生产力发展到一定程度已经不可能是

    总产出=总消费了

    已经必然是

    总产出=总消费+总投资

    但是总数的平衡不意味着这个平衡就是必然的。因为社会的运行不仅仅要求总数的平衡,还要各个子项之间的一一对应。以粮食为例,就是粮食的总生产要等于粮食的总平衡,也就是米,面,肉,各种菜,鱼等等这些总生产等于米,面,肉,各种菜,鱼等等的总消费。虽然这些同类有一定的相互替代性,但是这之间还是有差异的,价格的差异,偏好的差异,季节的差异,时间的差异等等。当替代性不能覆盖差异的时候,剩余和短缺就出现了。而这两种情况都可以视为储蓄,只不过一个是正储蓄,一个是负储蓄。所以在总产出和总消费的子项拆分的过程中,必然会出现了储蓄。所以关于社会生产的平衡过程中,这个公式就变成了:

    总产出 = 总消费 + 总投资 + 总储蓄

    关键词(Tags): #经济讨论
    家园 社会发展发展了什么 -- 补充帖

    从历史看社会是不断发展的,从前一篇看随着社会发展,社会生产的平衡式在不断发展,越来越复杂。但是社会发展的结果不仅仅是发展了社会生产的平衡式,更重要的是不断提高了人们的生活水平。

    所以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视角就是人们的生活水平,那么我们的生活水平的提高大概有这么几个方面:

    1 消费同一产品的数量的提高,比如吃到一定数量的大米白面的增加,不过每个人的肚量有限,吃到一定程度就吃不下,肚子就要撑破了。

    2 消费同类的不同产品,粮食吃到一定程度,就要吃肉,吃鱼,吃虾,吃菜等等,所谓吃不厌精。不过从统计意义上,可以用热量值进行计算,人的人均摄入热量值需要的相应的种植或养殖、捕获的劳动之间有一定的对应关系

    3 除了吃,还需要消费衣,住,行,衣的数量越来越多,种类越来越丰富;住的面积越来越大,地段的交通越来越方便,医疗服务越来越好,教育质量越来越高(现在中国很多农村的青年人就是为了子女的教育而向城镇聚集);行从走路,到骑自行车,骑摩托,开车,坐飞机等等。物质消费不断升级。

    4 精神消费也在不断升级,从祭祀,听堂会,听广播,看歌剧话剧,到看电影,看电视,听音响,玩相机,以前要徐霞客这种地主才能去游山玩水,现在普通人就可以满世界乱跑。

    这是消费端的要求和结果。从生产侧看,同样是这些人干出来了比以前多得多的东西,所以归根到底一句话就是效率提高,也就是每单位的产品上所消耗的人工减少了,或者说成每单位的产品上消耗的自然资源增多而人工成本降低。这就是经济发展的大方向。从地球,或是地球上的大国的角度讲,自己的发展或是自己的经济目标要和这个大方向一致,否则就要逆潮流而动,自讨苦吃。

    关键词(Tags): #经济讨论
    家园 平衡公式的变换 -- 补充帖

    总产出 = 总消费 + 总投资 + 总储蓄

    这个公式的对历史总量的表达,但是经济也是阶段性的问题,没有谁是长命百岁的,所以要对阶段性的经济情况进行一种表达。所以就变成了:

    一定时期的总产出 = 一定时期的总消费 + 一定时期的总投资 + 一定时期的总储蓄的变量

    总储蓄从某种角度可以说是一种资产,作为资产是可以减少的,转换一下就变成

    一定时期的总储蓄的变量 = 一定时期的总产出 - 一定时期的总消费 - 一定时期的总投资

    总产出大于总消费和总投资,则总储蓄增加;总产出小于总消费和总投资的,则总储蓄减少。同时由于总投资必然大于等于零,所以当总消费大于总产出后,总储蓄必然减少。这就解释了为什么美国,欧债危机前的希腊会出现储蓄率为负的现象。当然我说的储蓄和现代金融的储蓄不完全是一回事,但是趋势上是一致的。

    将一定时期的期限限定在1年就是

    年总储蓄的变量=年总产出 - 年总消费 - 年总投资

    若将总储蓄视为社会财富,则只有在年总产出大于年总消费和年总投资时,才是社会财富的增加,否则就是社会财富的减少。这也就是关于社会财富的最基本的计算,也是被历史证明的。

    历史上当英国,美国变成一个以消费为主的帝国后,就会发现他们的国力在不断衰弱,即使看上去他们在不断占别国的便宜,也无法扭转他们国力衰弱的趋势,不管是当年的三角贸易非常赚钱,还是现在美国收铸币税不亦乐乎,都无法对抗由于过度消费而导致社会总储蓄(社会总财富)不断下降的客观规律。

    同时还可以发现,这个公式中,钱失去了大部分愿意,就是是个度量衡的作用,而挣的钱在这个公式里没有位置。换句话将只要你生产的实物总和小于消费实物总和,就是总储蓄减少,用钱倒腾来倒腾去,没有意义。而历史也告诉我们的确是没有意义。而只要产出大于消费,储蓄才有增加的前提,无论是发达国家德国,还是发展中的中国,甚至是奋起直追的越南,是不是糊里糊涂的印度,凡是追求更多产出的国家,总有一种蒸蒸日上的感觉。

    关键词(Tags): #经济讨论通宝推:心有戚戚,
    家园 总储蓄应该替换成总库存 -- 补充帖

    由@潜水发贴行不行 指出

    把储蓄放进总产出公式就会有重复计算的问题。

    使我明白我前面写的总储蓄应该表达为总库存,由于现在已经不能改了,所以只能声明一下了。

    家园 发展的实现方式 -- 补充帖

    发展所需要的效率的提高,毕竟不能无中生有,那么只能来自于投资。而资的最广泛定义应该是:把不是能被当前消耗掉的东西都可以算作“资”,从原始社会的石斧,骨针,到今天的笔,pad,电脑,乃至道路,汽车,火车,铁路,飞机,机场,工厂,专利等等,甚至是学到的知识,社会的规则,音乐,美术,文化,只要是今天用过了,明天还能发挥作用,就可以说他们是某种形式的“资”。而这些东西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包含了一定的人类的技术。换句话说“资”就是包含了一定的人类发明的技术或发现的自然规律,并能在一定时间内不断提供某种便利的东西。制造这些资的过程就是投资,而这些“资”的形成是需要某种形式产品的投入的。

    人类发展的几种不同的形式,需要几种不同的投入。以农业为例,田地的发展比较容易的就是扩张,就是今年种一亩地,明年种两亩地,这种发展不需要很多新的技术,但是需要人们的管理能力和组织能力的提高,管一亩地和管两亩地的区别不大,但是管一亩地和管十亩地区别就大了,而当变成管100亩地就有非常大区别了。当土地扩张到一定面积的时候,就不仅仅需要田,还需要修一些路。当仅仅运送一些粮食肥料,考虑到道路的要求还不高,这种路修理的难度不大。如果是运送矿石,就会大幅提高对道路的要求,为了达到这种道路的高要求,可能就需要更高的造路技术。

    当土地的开荒的对象从比较好的湿地变成林地的时候,就需要用些工具了,比如斧子,锯(锯的材料应该是铁器),这些东西就和农业没什么关系,这是一种全新的材料,需要在另一个领域内的研究。如果一个文明无法进行这样的研究,那么他们就被农业的生产框在了一个范围内。西班牙征服前的美洲就是这样的一个文明,就是一个没有铁器没有马的社会,一个在奴隶社会打转的文明。

    等到需要提高亩产,就需要田间管理技术,灌溉技术(从一般的水利灌溉到机械灌溉),化肥,选种,育种,甚至是杂交水稻,生物科技的转基因。

    仅从农业这个到现在总体还是靠天吃饭的行业看,就可以管窥出不断投资从而不断提高效率有多难。而且这还是从已经发生的事情上倒推,如果站在以前人的角度上,真的是黑蒙蒙一片,伸手不见五指。

    投资最容易的就是在比较成熟的技术条件下的扩张,但是当碰到地理边界(中国就是胡焕庸线),或者管理边界(中国就是汉十八省,与胡焕庸线的区别就是中国管不了越南和朝鲜,即使扩张过去也变成了割据势力)的时候,就扩张不动了。中国基本就是困在田间管理技术和一般水利灌溉技术里两千年。

    然后就是要对科技进行投资,发展出新的技术能力,机械灌溉需要电磁学,新材料,机械力学;化肥需要化工学;育种,生物科技更是需要物理,化学,生物学,遗传学等等。中国就是投资失败,或是不重视这些科技的投资,然后就会被困在一定的生产力范围内,生产效率不能提高,然后就是社会周期论了。其实中国还进行了一部分投资的,比如梦溪笔谈,天工开物里的内容,在黑暗中做了一些摸索但是不成功,尤其是比西方的效率低了很多。导致最近200年被西方摁在地上打,差点亡国灭种。

    这种对科技的投资很难,风险很大,第一,不容易成功,在黑屋子里找一只黑猫,首先的不知道自己找什么,然后就是找到了也不容易知道是不是找对了;第二,是找到了不知道怎么使用,使用还要摸索;第三,就是知道在什么范围使用,还不知道能不能大规模的使用。比如英国为了测量经线造航海钟,需求很清楚,验证手段也很简单,做东西需要的基本材料和加工手段都是现成的,还花了几十年的时间才搞定,而不到一百年的时间这东西就在西方普及了。所以搞科技这东西,没点情怀,没点压力,根本就是不可能。从这个角度讲,美国从91年开始独霸全球后,有点原地踏步的趋势,也是正常反应,可以理解。

    有了技术上可行的东西,还要大规模推广,然后在大规模推广的过程中,还要不断改进自己的技术。比如飞机,先是用于冒险,然后是用于军事,等喷气式飞机出来后,能用于载客的飞机才真正可行。虽然螺旋桨的飞机不是不能载客,但是航程短,载客少,只能用于特殊用途,大规模载客不可能。飞机从诞生到真正大规模应用,飞机的技术可以说是脱胎换骨,倒是从60年代到现在变化不大。飞机从诞生开始,先是富人当高级玩具投资,然后是军队大量投资,甚至都改变了军队的作战形式,美国在诺曼底登陆法国后,没有空中掩护,甚至都不进攻德国,海战中直接淘汰了战列舰,然后英国人厚积薄发发明了喷气式发动机,再经过美国的大量投资使得大量民用成为可能。所以在技术推广中所花的钱要远远超过在科研过程中所花的钱,而且风险巨大。终归没有人是穿越的,谁也不知道专项技术能不能站得住,就算站住了,能不能获益,获益的人是谁也是问题。

    还有一种投资就是所谓的公共投资,比如:军队,社会管理体系(法院、警察、税收、土地管理等等)、公路、铁路、地铁、机场、自来水、煤气管道、电力系统等等,这些东西,有些可以收费,比如水电煤等等,有些不能收费,比如:城市道路,军队等等。当然也有能收费的军队,但是比较少见。能收费的还可以私有化,不能收费的就只能公共化了。而这些公共投资对社会的运转效率能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这些投资的水平高低,几乎可以决定一个社会的发达程度。发达国家,可以农产品,矿产品这种初级产品为主,比如新西兰,澳大利亚,但是这种公共投资的水平一定非常高。所以当中国把全国的公共投资水平都拉入很高的水平后,中国再把自己当做发展中国家就有点说服力不够了。不过中国唯一令人信服的说辞是我还在不断提高自己的公共投资的水平,并不在某一个水平上裹足不前,所以我还是一个发展中国家。

    还有一种投资就是金融的自我认证式的投资,比如期货市场的自我认证,资产的债券化,资产的再保险,房地产的自我认证等等这种金融系统自循环中产生的投资。金融系统的复杂性在于,他的投资是相互融合的,她的每一次投资有一部分是合理的扩张投资(比如贷款造工厂,贷款造房子,贷款买房子,借债建军队,建道路等等),但同时又有一部分自我认证价格叠加的投资,总体来说当付出的总投资大于所谓合理成本越多的时候,那么所谓的自我认证的那部分就越大。所以虽然所谓金融的自我认证的投资并不以单独每一笔投资的形式的投资存在,但是从社会的总体投资中考虑,这种投资是维持社会的一种必要的投资形式,也是维持金融系统的必要润滑剂,也有必要将其从社会投资中抽离出来,列为一种独立的投资形式。

    虽然我在前面的文章中是假设一种不考虑金融和货币的经济模型,但是在投资的分类中已经不能不对金融投资进行说明了,以便进行下一步所谓经济危机的讨论。有关金融和货币如何带入这个理想模型,会另有讨论。

    所以发展的实现方式主要靠投资,而投资的种类主要有:已有技术的扩张性投资,科研性投资,新行业推广性投资,公共产品的投资,以及金融的自我认证式的投资。大概这么五种投资。

    关键词(Tags): #经济讨论
    家园 经济发展的内容 -- 补充帖

    其实这章应该放在前面,只不过我是边想边写,所以有点颠三倒四了。不过不碍大局,我会努力写的。

    根据:

    年总产出= 年总消费 + 年总投资 + 年总库存的变量

    然后将各种投资分类的代入就是:

    年总产出= 年总消费 + 年总投资(已有技术的扩张性投资 + 科研性投资 + 新行业推广性投资 + 公共产品的投资 + 金融的自我认证式的投资) + 年总库存的变量

    从中可以看出,经济活动的起点是科研性投资,就像原始社会前的钻木取火,奴隶社会的铁器诞生,天文历法的完善,封建制度的航海术,火药,以及蒸汽机的诞生,帝国主义时代的电气化,内燃机,到现在的航天科技,互联网等,从历史看就明白,没有科研性的投资,经济的前进根本无从谈起。没有钻木取火,猿人还是野兽,根本没有社会组织的可能性,什么房屋,城市根本无从谈起,所谓的经济完全的动物的本能,不会存在人类社会与动物的区别。只有加入的科研的因素,才有可能将人类社会逐渐搭建出与动物区别的高塔。

    今天的人类社会与以前的人类社会的区别是,现在我们能够认识到进行科研性投资的必要性。而以前这完全是一种无心插柳柳成荫的偶然。先不去讨论人类如何学会钻木取火的神迹,就是说中国古代为了祭祀而去观测星象,从而导致可以编写更准确的历法,从而极大的提高了农业的效率,这是怎样的歪打正着,以至于中国先秦诸子基本没有人提到过这其中的逻辑关系,好像只有墨子有所触及,但是也不深入。而对天文的进一步观察,打下了航海术的基础,这也是中国知识分子的空白点。其实从13,14世纪,西方的科学家通过有意识的天文观察来完善航海资料,这已经是科学验证对现实生活的正反馈的开始了。也就是从这一天开始西方已经开始了有意识的科研性投资,从而和我们的无意识科研性投资开始分野了。而中国真正完全认识到科研性投资的作用是在49年以后了,这也导致中国从1840年开始挨了一百年的打,同时也导致1949年以后的中国的奋起直追。

    当然就算如此,西方的科研性的投资也曲曲折折,比如为了打仗占优势,而发展火药,而追求更高的膛压,而需要研究压力压强,从而不断开发新的材料,最后为蒸汽机的膛压所需材料做好准备,最后导致动力革命。同样为了武器,对小零件的精度要求越来越高,结果为高精度的纺织机准备好材料,毕竟发明纺织机的人不可能去研究材料和加工工艺,然后终于诞生了可以彻底压倒人力效率的巅峰的中国织工的机器设备,最终催生出了工业革命,形成了人类历史上第一个全球性的帝国:大不列颠日不落帝国。

    等进入帝国主义时代,为了帝国之间的竞争,各个帝国主义国家,竞相向科研投资,从1870到1930年人类在化工,量子力学,动力运用,航空,航天(稍微晚一点),医学,等等一系列新的领域真的是日新月异,表现在军事上,就是从铁甲舰,到战列舰,到航母;从来福枪,到机枪,到冲锋枪,到坦克到各种自行武器;从雷达,到导弹,到反导弹(这部分变化主要是帝国主义后半段)。化工从各种原材料,到各种农药化肥,到各种可以直接运用在生活消费中的材料,尼龙,硬线路板的基材,柔性线路板的基材,碳纤维,等等各种复合材料,这些都极大的改变了我们的生活,奠定了发展经济的基础。

    从科研性投资作为经济发展的起点,大概可以看出经济发展的基本过程。

    从人类生活的最初开始说的话,就是最开始,生产量很少,所以生产什么就消费什么,而随着人类可以钻木取火,保持火源,从而可以拥有加工工具的有别于动物的方法。这样生产的能力有所提高,可以在维持自己最低食物热量水平的基础上,通过社会组织能力,而生产一些出来食物以外的东西,比如,工具,房屋,而能够把握这种食物和其他物资生产平衡的群体,当然也在有足够运气的基础上,就会获得某种自然竞争的优势,从而可以进行一定的扩张。也就是通过人类生活的扩张,从而得到经济的扩张。

    那么当扩张到一定程度,人类通过社会的组织能力的相应提高,进行更多的投资,从而得到更高的效率,使得消费占生产的比重越来越少,也使得人类投资的能力越来越强,所以复杂的军队,昂贵的海军,繁杂的社会组织规则,各种各样的科研活动等等这些并不是直接消费的经济活动,在人类还只能利用自己的劳力和畜力的时候成为可能。

    等到了工业革命之后,特别是第二次工业革命之后,人类社会的经济活动达到了一个全新高度。因为动力变成化石能源,摆脱了人力的限制,人类社会从几乎是永久性的短缺经济达到了突破短缺经济的可能,我们终于要面对所谓生产过剩的经济问题了。

    所以在当前的经济能力的条件下,经济发展的过程变成了:人类的生产效率不断提高,在满足人类消费的条件下(现在真的是能够满足消费了,最近因为上海封控,我们每次买水果都会买的多一些,结果现在我老婆天天逼着我吃水果,因为家里冰箱放不下,不吃就要坏了。我说至少我们家水果已经供应过剩了。而我们家最多就是上海的中等之家。),生产端会更多生产出用于投资的东西。而各种投资中,金融的自我认证投资由于资产的膨胀;各种社会投资:道路,码头,航站楼,军队,政治制度都用来提高社会的效率和社会的稳定性;各种科研性投资开发新的技术,材料,工艺,流程等等;而各种新型产业的投资再从科研性投资中筛选出各种可以大规模推广的新的技术,材料,工艺,流程等等,从中试到规模生产,从而为社会的大规模生产和大量消费提供新的产品,最后在现有的大规模生产中进一步提高效率,同时为社会提供新的消费领域。而人们正是在不断增加的消费领域中,而不断体会到自己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这一百年,我们从听收音机,到能看电影,看电视,听音响,玩摄影,参与旅游,一天从北京到纽约等等,还看到清澈的黄河水,这都是一百年前就是皇帝老子都无法想象的生活。

    正是在这样的循环中,经济不断发展,生活水平不断提高。而研究经济的方向就是应该促进这样的循环。这才是经济学的目的。

    关键词(Tags): #经济讨论
    家园 经济危机的原因 -- 补充帖

    政治经济学的中将资本主义的经济危机的总原因归咎为总消费不足,也就是总产出大于总消费,这是有问题的。虽然在资本主义阶段,总产出的确大于总消费,但是这不是资本主义社会的特有现象。从人类社会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迈入私有制以来,从来都是总产出大于总消费的,但是在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并没有这种十年左右就要来一次的经济危机,虽然也有某种形式的社会危机,但是绝对没有资本主义的经济危机这么频繁。

    总产出 = 总投资 + 总消费 + 总库存

    看,只有当有一天不再需要投资,也就是已经投资的东西不再损耗,而且不需要任何新的投资进行维护。这需要科技发展到极高的程度,同时无论的任何实物资产还是社会的组织形式都不再产生任何损耗。而不需要任何新的投资,就意味着,已有技术不扩张,不再科研,没有新行业推广,换句话说就是人类社会不发展了,如果不是人类社会退回原始社会的话。

    同时全社会基本是零库存,生产是零库存,消费是零库存,分配是零库存,这意味这人类完全没有任何私有财产,所有的需求都是从原材料阶段即时产生出来的,而且生产所需要的设备永远不损耗,同时都是通过瞬移来运输的。那么才有可能

    总产出 = 总消费

    资本主义的经济危机才能解决。

    但是一个不发展的社会,或是发展到一个不需要发展的社会,这本身就是违背的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论断:物质总是在不断发展的。同时任何物质都是有寿命的,我们不用去研究什么黑洞,类星体这种还有很多未知的东西,就是恒星这种就是有明确寿命的,什么样的设备才是永远都不需要损耗的?至少在人类现有的知识体系内,这种世界还是不可能的。

    所以我觉得资本主义的经济危机另有原因,而不是总消费小于总需求。

    总产出 = 总投资 + 总消费 + 总库存

    进行分析,产出实际上是总投资的结果,通过调节投资的方向就可以调节产出的方向。从历史看,对经济危机的影响比较大的投资,从大到小排列,排在第一位的是金融的自我认证式的投资,比如历史上的郁金香投资泡沫,南海投资泡沫,密西西比投资泡沫都是这样的最典型的金融自我认证式的投资,而此时工业革命还没有发生,人类社会还处于普遍的短缺经济中,不存在生产可以超越消费需求的可能。美国的1927年的经济危机,美国的2000年的互联网泡沫,2008年的次贷危机,以及现在的新冠印钞狂潮,也都是金融自我认证式的投资占非常大比重的危机。这种金融的自我认证式的投资,不直接产生物质产出,并极大的提高了经济风险。虽然在现有经济管理能力以及资本的发展需求中,这种金融自我认证式的投资对于金融的运行是必须的,在金融的分配过程中起到不可代替的作用,但是这种投资应该是被约束的,因为这种投资会导致社会风险提高,并绑架社会治理方向,还会造成一帮势力庞大的社会群体,极大的干扰社会运行。对于现在这种中美之间几乎是面对面的国家竞争中,这种投资虽然为提高中国的兑付能力做出贡献,但是随着中国的资产价格提高,这种贡献越来越少。而且与对美斗争中,这种投资也没什么用。2020年,美国的石油期货跌到负数,结果美国的交易商没什么事,反倒是中银的石油产品出了问题;今年的镍期货,真正起到作用的是中储的实物库存。而欧美的交易通过规则的制定权保护自己,他们得意的时候一天把镍期货从30000拉到100000;而对他不利的时候什么取消交易,什么涨跌停全来了,。可见所谓的金融市场首先是规则的制定权力,没有权力,也就没有办法威胁到对方。现阶段除非是推倒了美元的交易特权,否则交易量再大也无法取代大宗商品期货的交易地位。而美元其实是由美国的航母支撑的,和金融没什么关系。什么Swift,什么石油美元,都是航母的结果,金融的工具,而不是金融交易的结果。

    同时现在美国打击中概股,导致阿里,腾讯的股价大跌,但是这对淘宝,微信的运行影响并不大,既没有带来亚马逊,Facebook的巨大优势,也没有导致淘宝,微信的运营出现巨大问题,大家该干什么还是干什么,所以这种金融的自我认证的意义变得越来越小。若是真的那一天中国成为了世界的主导力量,那么这种金融的自我认证的意义就更小了。那么对这种投资进行限制就是一种必然的选择。我觉得可以对这种投资征收累进制的税,尤其是以自有资本为基础的累进制税,这样就可以逼迫金融企业将目光从短期收益转而放到长期收益上,去做好服务业,而不是去做社会的主宰。从而避免支付宝用四十倍的杠杆进行贷款业务,还振振有词自己是高科技企业,也可以限制地产的项目公司用囤地赚钱。这种谋求高额利润的公司,又没有科技含量,只是通过金融的自我认证,小公司还有点探索的意思,大公司甚至就是自己公司的自我认证来实现账面利润,其实就是在吸社会的血,将利润留给自己,将成本风险留给社会,对他们收累进制税从社会伦理上说是天经地义的。当然控制的方法还有很多,比如差异化利息,对银行贷款方向的控制,比如银行贷款数据人民币化,准备金的调整,贷款的抵押物的估值等等都可以针对性进行调解。从国家的角度说,就是既要保证资产的有序扩张,又要将金融业变成服务业,还要降低金融业的风险。这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而对外表现就是永远在走钢丝。

    第二种对经济危机影响比较大的投资就是已有技术的扩张性投资,也就是所谓总产出大于总消费中的总产出的绝对主力。这种生产的扩张性是工业革命以后人类发展出的新技能。在工业革命以前,人类的产出和需求都相对简单,主要就集中在吃,穿上。同时吃是有什么就吃什么,穿是有什么就穿什么,经常是吃不饱穿不暖。只有少数的地主,领主有一些奢侈品的需求,大贵族,皇族会盖城堡或者宫殿。就是说在工业革命之前,人类社会普遍处于短缺经济内,有什么就消费什么。那时候不是消费能力不足,而是生产能力严重不足。反过来说,任何形式的短缺经济,不管是苏联东欧搞得短缺经济,还是西方现在为维持垄断利润搞得高科技短缺经济都是一种复古,也是一种倒退,更是在生产上的反动。

    所以当在工业生产发展到今天,我发现人类真的有能力使得总生产大于总需求,使之成为一种常态化的经济状况。现在中国以3~4亿的工业人口,不考虑分配上的限制,绝对有能力为全世界所有人提供足够的工业品,那么对于这3~4亿人而言就是生产绝对大于消费能力,而对于世界70亿人口而言,更是这70亿人口的生产能力肯定远远大于这70亿人口的消费能力。所以我觉得经济的发展不是千方百计的扩大消费,而是合理的管控生产能力,也就是所谓的供给侧改革的第一部分,对已有技术的扩张性投资进行限制,保持针对合理需求的投资,而不是不管不顾的玩命投资。当然一切都要掌握一个度的范围,比如现在美国缺配方奶,乌克兰在北约的全力支持下弹药不足,这就不是供给侧改革了,而是长期的去工业化的结果。

    其实这种扩张性投资的控制从总体目标上说还是很容易实现的,就是保持一个稳定增长的水平,比如10%,8%左右就可以了,由此引起的局部地区的短缺也比较容易克服,人类发展中短缺一直是长期伴随的问题,有一个逐步缓解的趋势应该可以接受的,而且这样搞也搞不出来经济危机。而非要搞30%甚至更多的增长,企业风险和社会风险大大增加。所以任何行业突然大幅度增长,除非是外部条件发生本质性变化,否则就等着吃药吧。尤其是像房地产这种只能内部消化的行业。

    从对经济危机的贡献上讲,科研性的投资是非常安全的,他可以消耗一定产出,而不会提供大量的产品。他的成果都是一些技术上,工艺上,原理上的突破,离形成大规模产品还有一定距离。从历史上讲,没有任何一次经济危机是由科研性投资引起的,所以他非常安全,不会引起经济危机。但是他有他的问题,就是不赚钱,无法形成资金流,不能形成正循环。(有关经济的正循环,需要加入钱的因素,可以单开一个话题,这个以后再仔细讲。)

    新行业的推广投资,这个从是否赚钱的角度上讲,也是非常难的。比如前面举的飞机的例子,没有大量的国家军事投入,估计飞机不论如何从不能从莱特兄弟发展到波音747。而这其中更是长达60,70年的持续投资,这是纯粹的私人投资根本做不到的。但是新行业的投资又非常重要,这是科研结果到社会化大生产的必须的桥梁,从国家的角度上说,一个国家甚至可以不是科研强国,但一定是新行业的推广投资强国,比如1940年前的美国,日本就是这样的国家,航母并不是他们发明的,但是他们是集大成者。当时的德国也是这样,坦克不是德国发明的,但是大规模坦克是德国干出来的。

    新行业的投资和科研投资都差不多,基本不会引发经济危机,虽然有郁金香危机,2000年美国的IT投资危机,但是这其中明显金融的自我认证的影响更大,郁金香和IT都是背锅的。不过新行业的投资和科研投资面对的问题也差不多,就是不赚钱,需要国家通过各种形式砸钱,而需要砸钱比科研投资要高两个数量级以上。中国最近成功启动的两个新行业:太阳能和电动车,光是国家给的补贴就是上万亿人民币,如果再算上其他地方政府,金融投资等等这两个行业花了上万亿美元的启动投资是没问题的。好在现在虽然这两个行业还没有进入成熟的状态(我认为电动车的目标是自动驾驶,太阳能的目标是戴森球),但是这两个行业已经算是进入的自我滚动发展的阶段,不再需要国家的补贴了。这是成功的例子,但是如果失败的话,就意味着这些投资基本都打了水漂,那么就是对社会的生产能力,分配能力极大的考验。经济规模小一点的经济体,根本玩不起。

    公共投资是抗击经济危机的利器。当年罗斯福就是靠公共投资把美国从泥潭里拽出来的。当然公共投资也有反面例子,比如90年代的日本,一个把几乎所有自然水道都浇水泥的国家,但是日本是一个被美国严格管控的国家,被美国扭曲到极致的国家,就从上世纪60年代到现在日本的新干线都是200公里左右的时速,而中国早在十几年前就搞到350公里,就能看出他作为机械加工强国憋屈到什么程度了。所以公共投资依然是一种非常必要,高效,安全的投资。当然也同科研投资,新行业投资一样,公共投资很难赚钱。虽然现在有一种通过公共投资,然后再卖出高价土地来赚钱的方法,但是高价地有非常多的问题,所以这种方法只是一种段宜之计,而不能长久。持续的公共投资还是要另想办法。

    公共投资中包括军事投资,以前,军事投资可以直接通过占领,扩张而完成收益,当年的罗马,伊斯兰,后来的欧洲都是其中的佼佼者。但是现在时代变了,占领,扩张往往没什么收益,强行统治别国,往往成本非常高,高到世界霸主都受不了的程度,美国最近在没有明确对手的情况下,从阿富汗和伊拉克撤军就很说明问题。但是军事有不能不投资,因为别人虽然不能统治你,但是你不能抵抗别人的打击就不可能发展。所以军事投资变成了一项很难收益,费用高昂的投资,这是对经济体的极大考验。

    公共投资还包括管理方式的投资,中国正在彻底的把整个国家拽入电子信息化的时代,这同样需要巨大的投资。等成功后,中国的管理成本将大大降低,国家决策和执行层面将进入一个全新阶段,甚至可以极大的降低经济危机的风险。因为经济危机实际上主要就是金融的自我认证和现有技术的扩张性投资的盲目性造成的,能通过社会信息的及时准确的采集,就能从多个角度对各种盲目性进行约束,从而做到未雨绸缪。

    多说一句,现在中国在搞收入改革,强调收入的公平性。我觉得,要追求收入的公平,首先是投资的公平,如果一个国家过多进行金融的自我认证式的投资,那么收入一定是不公平的。因为金融的自我认证式投资,是参与人最少的,利润最高的,风险最大的投资,这种投资的极度发展,就意味着对社会的大量吸血,收入肯定是不公平的。美国的现在就是最好的例子,从里根给美国金融松绑以来,除了1%的人,其他的人这五十年的收入一直都是下降的。

    只有国家对科研,新行业的推广进行广泛的投资,才有可能实现收入的公平。

    关键词(Tags): #经济讨论通宝推:审度,唐家山,贼不走空,
    家园 消费和消费品 -- 补充帖

    消费是一个复杂的话题,比如一般而言,买鸡鸭鱼肉,瓜果蔬菜肯定是消费了,但是花几十万买一两块普洱茶好像应该算作投资;买衣服鞋帽,应该是消费,但是花几十万买个铂金包应该算成投资;买镜头,买相机,买表都有可能是投资,而远远超出消费的范围,更不要说买黄金了。当然买股票好像再小的金额也是投资。不过当今最敏感的话题,肯定是买房子。现在的房子动不动就是几百万甚至上千万,这个金额就是放在企业里都可以算是重大投资,如果不是列入当年预算的话,弄不好要到董事会过一遍。让后教育算作投资还是消费,比如给孩子补课(咱一年就要花掉小十万人民币为儿子补课)。看病也是花费不菲的消费,不过看病花再多钱,如果我们不把自己的身体看做资产的话,那么看病就只能是消费了。

    在讨论消费前,其实我们应该明确两个问题:

    1 消费肯定小于生产,因为生产要包括各种投资所需要的物资,所以消费肯定小于生产,并且基本永远都是消费小于生产,除非在某一个时段生产出了大问题。但这也只是一个短时间的局部问题,从长期看,消费和生产的关系是非常稳定的,就是永远的生产的东西多,消费的东西少。

    2 什么是高质量的消费,是花很多钱买昂贵的少量的东西,还是花不多的钱买各种各样丰富的消费品?比如现在就有很多人,是花很多钱,买房买车,然后背上大量的贷款,以至于平时就是省吃俭用,甚至吃糠咽菜。而另外有人就是买各种各样的消费品,时不时出去旅游,社会丰富多彩。这既是生活态度问题,也是社会的价值观问题,还是社会的发展趋势问题。如果房子后续不升值的话,选择买房然后省吃俭用的人,好像有点不可理喻。不过把时间拉得足够长的话,为了买房而省吃俭用的人其实也是为了有一天能过上丰富多彩的生活。像葛朗台一样永远为了累计资本而省吃俭用下去,就变成了资产的奴隶,无论他拥有多少资产,他都是一个奴隶,一个赤贫者。所以从长时间看丰富多彩的消费品和丰富多彩的生活,才是高质量的消费,才是消费的真正的目标。至于怎么实现这个目标和怎么长时间维持并不断丰富这个目标其实就是经济活动的目的。而实现这个目标有两个途径,一个是消费品的成本不断降低,二是人民的收入不断提高。其实这是一回事,这其中的差异就是社会管理的不同方法。当然人类社会是复杂的,实现高质量消费的两个途径往往是混在一起的。

    所以消费的增长并不是简单的价格的增长,而是不断的新的消费品种类的增长,这就是需要新的材料,新的技术,新的形式。比如,现在的衣服的材料可以防静电,防水还很透气,这种材料的衣服还不买两套。不过如果衣服比较结实也是问题,像我这样的老男人,除了衬衣,内衣定期要买一些,外套基本就是一买顶十年,这样除非不断开发新的,好的,不贵的材料,否则我是没什么动力买衣服的。其他的消费都是如此,电视,冰箱,空调,洗衣机,基本都是用到坏,基本的都是10年起步,家里的锅碗瓢盆也是如此。家里的消耗品在满足使用的前提下,都是不值钱的东西。不过正是这样,我们越来越有时间精力金钱去旅游,去户外,开发出各种新的消费领域。

    消费在经济过程中地位还是很高的,因为说到经济的最终目的一定是丰富多彩的各种各样的消费,所以消费其实是一个值得好好研究的课题。

    现在中国消费的特点是网购,外卖旺盛,结果支撑了一个以前从来没有的行业就是外卖和快递,解决了2000万人的就业,而且收入要到5000元以上,而且这些快递的收入不是国家扶植出来的,是老百姓一单单快递费付出来的,这是以前不可想象的。中国消费还有一个特点就是职业体育不成功,虽然国家又出政策,又出钱,但是到现在一个职业体育也没扶植起来,大众喜欢的足球不行,世界领先的兵乒球不行,有大众参与基础的篮球也不行,到现在为止中国就没有一个能自己养活自己的职业联赛。其实这说明,在现阶段中国的消费的特点是以家为中心,网购,外卖都是不用出门的消费,而职业体育无论是参与,还是观看都对空闲时间要求很高,要稳定的拿出大量的时间出门,这在现在的中国是一种非常奢侈的行为。中国的职业体育往往是有夺冠前景的就球市火爆,没有夺冠前景的就门可罗雀,但是这样弄是没办法维持一个稳定的职业联赛的,西欧,南美的职业联赛显示必须有不离不弃的球迷才会有稳定的职业联赛的。换句话就是说,中国现在的消费非常强调效费比,要吸引我来就要有回报,否则我是不来的。当然随着中国人慢慢开始有钱,慢慢开始有点时间,职业体育好像慢慢有些发展了,比如CBA,慢慢俱乐部开始赚钱,球员的收入也在稳定提高。但是对于大多数人而言,主要的消费场景还是在家里。总体而言,中国人还没有那么多钱,也没有那么多时间,尤其是没有时间。所以前段时间突然全国走红的健身达人刘畊宏也是室内健身,甚至是徒手健身,物质门槛很低。

    所以中国的消费的特点就是以家为中心,总体讲没有时间出门,可能中国现在大家还是太忙了,忙工作,忙孩子,出门的时间也大都比较零碎,不能长期稳定。换句话中国的消费的第一场景就是家。中国从改革开放前,人均住房几平方,到现在50平方左右,住房条件已经极大改善了。不过鉴于住房实际上是中国人的重要消费基础,人均住房的增加,实际上是增加各种其他消费的前提条件。而且现在不仅仅要提高住房的平均数,而是要提高住房的中位数。住房多了,我们就可以听音响,学书法,增加藏书量,添健身器材,还可以买更多的衣服,甚至买各种奇奇怪怪的东西,现在买东西不是问题,但是找放东西的地方不容易。如果人均住房面积再上一个台阶,对各种消费的扩大可以起到非常好的刺激作用。就是现在人对现有住房20年左右的重新装修需求,就能保证每年差不多10000万亿的消费。如果住房面积扩大一倍,仅此一项就能增加10000万亿左右的消费。同样,现在买车不是问题,停车问题很大,但是造停车场并不是一项很难的技术,只要住房的规则有所变化,这种消费的增长并不困难。但是现在由于房屋严重资产化,家这个消费的主要环境并不好,改善起来的阻力很大。

    其实房子并不难造,以现在的技术,不考虑地价,只考虑建设成本,5000元/平方米就可以造很好的房子了。还可以适当提高一点容积率来减低地价的占比。为了扩大地方政府的资产规模,将越来越昂贵的地价加入房价中,然后让普通消费者买单。这其实金融设计的思路问题,是解决问题,还是运用金融工具去占普通消费者的便宜。占别人的便宜容易,然后大家都走这条路,问题是终有一天没办法占便宜了。

    消费除了房子和由房子支撑的部分,还有就是新的消费需求,比如AR,VR,元宇宙等等,这些需要新的技术的支撑。所以,国家的科研性投资,不仅仅要重视生产端的需求,比如新材料,新工艺等等,还要重视消费端的需求,比如提高AR,VR的分辨率,稳定性,较少眩晕感,等等。这些也是非常重要的技术,也需要国家的科研性投资。AR,VR发展到一定程度,电视就可以革命了,我们就可以看现场实景,而不是平面电视了。进而把办公,会议,变成了新的场景。从而解放出大量的商业地产用来居住。这既是消费,也是生产的重要变革。

    旅游也是非常重要的消费,这需要旅游景点的投资,需要更快捷便利的交通方式,需要多元化的住宿,以后可能很多小国都不得不以旅游为生了。

    总之,消费需要投资,放下枷锁,提升技术,打开思路,更丰富多彩,更接地气,更便宜方便的消费,也需要不断进化不断发展。

    关键词(Tags): #经济讨论通宝推:唐家山,审度,
    家园 钱,经济的核心问题?(1) -- 补充帖

    前面说的是讨论物的经济问题,一直躲着钱的经济问题。现在来说说钱在经济中作用。

    钱其实挺复杂的,是多重角色于一身的一个非常特殊的经济元素。而且钱是诞生于交换的需求之中的,所以很多时候,很多人以为钱是经济的最重要的元素,是经济的本质。但是,其实钱没有那么重要,因为经济的本质是寻找用更低成本制造和分配更多东西的方法,在这个过程中,钱没有那么重要。

    钱在经济中承担重要三个角色,第一是商品交换的中介物,第二是记录的经济的度量衡,第三是金融资产的重要组成部分。

    钱是因为商品交换中为了提高交换的效率,摆脱以物易物的局限性而运营而生的中介物,由于商品交换的需要,钱天然就需要具有不可复制性的特征,内陆地区用贝壳做钱,沿海地区用特殊的牙齿做钱,然后随着时间的积累,人们发现金,银,铜具有天然的稀有性,而且具有天然的产量梯度特征,然后世界上所有国家不约而同的选择了金银铜为货币。所以那是全世界的货币是统一的,基本也没有汇率问题,但是也面临同样一个问题,就是通缩。因为金银铜的产量都是增长有限,随着经济增长,通货就会供应不足,同时由于交换的马太效应,大量的钱沉积在富商,官宦的手中,更加剧的通货不足的现象。导致社会运行一段时间,就会必然进入通缩现象。

    钱的通缩,是经济活动的大敌,凡是进入长期通缩的社会组织,都会面临低水平循环,无法发展的问题。因为,在通缩的经济环境中,最安全的投资是不投资,只要把钱发在家中,过段时间钱就会越来越值钱,能买到的东西越来越多,这样会导致交换越来越少,投资越来越少,生产能力越来越小,自然经济就会越来越差。

    所以社会经济活动的要求很高,一方面应该成本越来越低,但是又不能让钱越来越值钱,所以好的经济发展一定是一个走钢丝的过程。

    在钱是金银铜的时代,经济发展不但要产生产品,还要不断的生产钱,没有新钱,国家社会天然要完蛋。直到西班牙人在拉丁美洲找到大量的金银,欧洲的经济一下子繁荣起来。我觉得中国一直资产阶级萌芽却不能进入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中国的钱少,总是在通缩之中。中国是依靠社会的不断崩溃来重新分配金银铜后,来不断维持社会运行,而每每到中国的王朝末期总是面对非常严重的通缩现象,然后社会再次崩溃。而欧洲在西班牙人找到天量的金银后,经过200年的持续输入,最终几经转换最后导致英国帅先爆发资产阶级革命,进而推动工业革命,打开了经济的天花板。从封建循环进入了资本的循环。

    人类进入资本循环后,还维持了一段各种金本位,然后德国由于社会需要帅先实验了放弃金本位,第一次是一战后为了还债,搞非金本位的德国马克,然后大膨胀,最后德国马克破产,导致希特勒上台;第二次是二战后,德国的金银都被盟国瓜分了,不得已搞实物生产基础上的货币发行,这次由于美国的市场支持导致的大量外汇收入成功了。其实tg的人民币从一开始就是实物生产基础上的货币,因为当时中国的黄金都被国民党带到台湾了,大陆地区基本没什么黄金。中国靠着严格的财政纪律和高积累的供给制,保持的货币的稳定性。但是随着中国进入商品经济时代,人民币的发钞基础逐渐变成了以美元储备为基础,现在随着实力的增长,人民币的权威性越来越强,又在逐渐放弃以美元储备为基础的货币发行。而现在最大规模的非金本位的货币是美元,美元在1971年后彻底放弃金本位,将美元变成了一个以全球商品交易互为保证的信用货币。不过美国的信用货币的管理虽然技巧高超,但是目的有问题,结果变成了美元和国际贸易互为拖累,现在美国已经是非常明显的自相矛盾,一方面要依托全球贸易来保证美元的交易中介物的地位,另一方面到处搞脱钩,特别是和世界第一的贸易国,同时还是世界第一的生产国脱钩。所以明显可以看出美元运行的底层逻辑就是要维持美国的霸权,同时运用美元打击一切威胁他霸权的势力。

    现在基本可以说美元一定会失败,所以非金本位的货币可能要走一段回头路。但是由于现在经济活动远远超过贵金属覆盖的范围,同时对钱的管理的手段也大大提高,所以,非金本位的货币必然是货币的发展方向。

    关键词(Tags): #经济讨论
    家园 (2)度量衡 -- 补充帖

    钱刚诞生的时候,主要就是交换的中介物,随着经济的发展,出现了账本,才出现了将实物折算成钱,并进行计算的过程。而账本慢慢变成了一个国家的账本,这样钱就变成的国家经济的度量衡,进行计算的基本单位。

    但是搞过账的人都明白,账里记录的东西比记账的单位更重要,或者说各有各的重要性,账记录的东西,代表了拥有的实物,而记账的单位重要性在于便于计算。而且随着经济发展,以钱为单位的账本的范围覆盖面越来越广,渐渐把所有的经济活动都纳入的账本的计量范围内。

    随着账本的推广,人民越来越容易计算一项经济活动是亏还是赚。如何赚钱就慢慢变成经济的核心问题。但是由于账的基础是对记录的东西的估值,而估值是在不断变化的。所以赚钱变成了一种变幻莫测的事情,同样的做法今天赚钱,明天可能就亏钱,甚至是非常剧烈的变化。

    在钱的度量衡的基础上,赚钱还是亏钱变成了一个极为重要的问题。因为从理论上说,赚钱的企业或是单位才能比较好的生存,可以进行持续的投资,扩大规模,提升生产水平,而亏钱的企业或是单位就很难生存,仅仅是生存都面临巨大的压力,更不要说是企业或单位的发展了。

    从理论上说,企业赚钱,说明第一企业的效率比较高,单位成本比较低,第二,企业的产品比较适应社会的需要,产品的销量有保证,甚至可能需求旺盛而供不应求。这样的企业或单位的赚钱是比较正面的。但是还有企业或单位是利用行业优势在社会上吃拿卡要,没有生产什么价值,却赚了很多钱,同时由于马太效应的原因,赚的钱更是正向加强了吃拿卡要的能力,企业赚的钱越多,社会的负面效应越明显,比如房地产行业,金融业很容易进入这样的状态,还有一些很容易进行权力寻租的行业也是这样,还有一些特殊的行业,比如洗钱,以及被洗钱控制的影视业等。社会有管理能力的会限制这样的负面效应,缺乏社会管理能力的会被这样的负面效应所控制。

    赚钱有这样那样的问题,而亏钱同样有这样那样的问题。有些企业应该亏,的确是生产水平低,产品没销路,而有些企业则是被权力者打压,被扭曲的价格打压,不得不亏损。还有一些企业天然就是长期投入,产出不多,但是社会效益巨大,比如公共服务部门,等等。

    所以企业的好坏不能以赚不赚钱为唯一标准,要有目的的区别对待,要有较高的社会管理水平。

    另外除了国家,一般的企业和单位不生产钱,所谓赚钱就是对社会上现有的钱进行收集,换句话讲,赚钱某种角度就是一个零和游戏,你赚的就是别人亏的。当然现在钱有很多形式的资产化,所以一两个企业赚钱,对社会的流通影响不大,但是如果社会的所有企业的总利润率就不可能高了,一般也就是和社会的通货膨胀率差不多。因为通货的数量是有限的,所以导致不可能人人都赚钱。除非这个社会或国家有大量的外部利益输入,否则大家只能紧巴巴的过日子,在通货膨胀率里刨食。

    但是这样也有好处,由于钱总体处于紧平衡的状态中,所以会放大亏钱的马太效应,大大加快落后的产能淘汰进度,就像如日中天的诺基亚和摩托罗拉,很快就被苹果的智能机击败,然后迅速退出历史舞台。当然如果苹果范错误,可能也很快就不行了。

    但是同样由于亏钱不意味就落后,赚钱不意味着就先进,所以国家或社会要有管理能力对赚钱和亏钱的放大效应有所限制,这种管理能力同样是一种重要的生产力。

    这种管理能力往往是通过补贴和税收来实现的,有时候还有授信额度,行政管理等其他辅助手段来实现。这时候就需要搬出这个公式

    年总产出= 年总消费 + 年总投资(已有技术的扩张性投资 + 科研性投资 + 新行业推广性投资 + 公共产品的投资 + 金融的自我认证式的投资) + 年总库存的变量

    对这种企业和单位加以甄别,制定相应的政策,而不是仅仅依靠赚不赚钱来进行所谓的优胜劣汰。因为社会的发展最终还是要落实到总产出的种类,数量,成本,以及对总产出的分配上来。毕竟所谓的钱只是账本中的度量衡,单位,而不是账本的目的。

    关键词(Tags): #经济讨论通宝推:唐家山,
    家园 金融资产 -- 补充帖

    钱的另一个重要的经济意义是成为金融资产,现在的金融资产分为M1,M2,M3,大概M1是现金,M2是存款,M3是金融衍生物,这个关于金融资产的定义,各个国家略有差别,大概是M1+M2是货币的总的发行量,M3是一种比较特殊的存在,发达国家M3比较多,发展中国家M3比较少。

    而发行货币有两个主要途径,一个是央行或是什么其他的国家中央机构直接通过某种渠道发,另一个就是由于货币乘数原理而产生的货币增生。

    央行直接发,就是通过国债或是财政赤字,这是国家权力的体现。通过财政赤字发,一般而言是不需要还的,发了就发了。通过国债发,就需要还利息,但是可以获得一个重要的金融标定物,对国内的金融提供一个总基调。当然有一个前提,就是要控制赤字或是国债的规模,或是在单位时间的规模要控制,否则会导致财政循环的问题。

    如果利用货币乘数发货币,就需要几个条件:

    1 要形成可以抵押的资产。这就有很多问题。因为资产是投资形成的,而很多投资无法形成资产,或者说无法持久的形成资产。

    社会投资 = 已有技术的扩张性投资 + 科研性投资 + 新行业推广性投资 + 公共产品的投资 + 金融的自我认证式的投资

    已有技术的扩张性投资,新行业推广性投资应该可以形成正常的资产。生产工艺的科研,企业会投,但是也就是到此为止了。但是基础科研的投资,很难形成资产,因为科研的失败率太高,没有回报,所以大量的基础科研只有国家投,甚至只有强国的政府才会投,任何投资商包括风险投资商都不会投。

    公共产品的投资,如城市道路,这种必须大量投资,同时完全没有收入的,是没办法形成资产的,无法进入金融循环之中,而地铁,供水系统,排水系统,燃气,高速公路等等,这些虽然有收入,但是或多或少都是面临收入不足,不足以覆盖资金的成本。同时大量的维护花费也无法形成新的资产。这些钱花了就是花了,没有资产,就没有乘数效应,就不可能产生新的货币。公共产品中还有一项巨额投资就是军队,公检法等等这些国家暴力机关。以军队为例,军队绝对是重资产所有者,但是无法抵押,不能进入金融循环当中,而且美国已经证明,对外战争不论输赢,都没有收益,或是收益远远小于成本。换句话说,现在军队是保证国家安全的,而不是实现国家扩张的工具。这么巨大的投资在账面上完全没有收益,公检法其实也是同样的问题,只不过程度不同。

    这些或收入不足,或资产无法抵押,形成了投资了,钱花了,但是没有办法形成资产,没有资产,就没有乘数效应,就不可能产生新的货币。这些投资就像是投资黑洞,无法形成货币扩张的效应。

    同时由于贷款是将钱发向社会,而银行的资产则是将钱从社会收入银行,导致流动性降低。也就是说当获得贷款的时候,会增发货币,而还贷的时候就是减少流动性。而所有的贷款都是有利息的,就是说当贷款的存量达到一定程度的时候,贷款数必须年年增加,而且要增加量超过利息,才能释放更多的流动性,否则就收缩。

    打个比方,就是当前有100万亿的贷款余额,还款利息是4%,就是新增4%的贷款只是流动性的释放打平,要多释放4%的货币就要新增贷款8%才行。

    从这个道理出发,就是在社会所有资金不是现金就是银行账户的时候,实际上M1的计算应该如下:

    M1 = 非银行的现金 + (银行的存款总量-银行贷款总量)

    而M2应该是 银行的贷款总量,这两个的比值就是乘数效应的实际比值,应该是小于乘数效益的理论上的最大值,主要原因是两条,1 是资金的循环需要时间,2 是由于一些投资黑洞的存在,更是延长了资金循环的时间。

    那么当M2和M1的比值等于乘数效应的理论值时,就失去了货币循环的扩张能力,如果贷款的数量不足,甚至会引起社会面的资金收缩。如果生产不变,马上就会引起通货紧缩。

    所以当M2 和M1的比值等于或接近乘数效应的理论值时,经济的管理者应该通过所谓的赤字在投放基础货币,以保证货币的供应。同样在M2 和M1的比值等于或接近乘数效应的理论值差距较大时,经济的管理者可以通过对贷款的管理的调节,来控制货币投放的速度。而货币的投放的关键就落到了资产的形成的上面。

    这时候就可以看出一种可以不断增值的资产是多么重要,而现在就有一种非常合适的资产:房地产。房地产是非常契合所有货币投放要求的一种资产,第一,他可以不断增值,第二,他会不断的重复交易,而在交易中不断重新估值,第三,他的上限非常高,中国大部分土地价格和房屋价格在最近20年中都有20倍的增长,在增长的过程中,他非常合格的完成了货币增发环节中的抵押物的角色。但是这一切有一个前提,房地产的价格最好能年年涨,但是一定不能降。站在这个角度就明白了,为什么现在中国的各个地方政府要保楼市了,一旦楼市下降,房地产的相关贷款就要下降,就是货币收缩,没有钱,就没有利润。同样现在的国家的金融业尤其是其中的投行,各种基金都是各国的心头肉,美国、欧洲、日本、英国尤其如此,因为这些公司起到了中国房地产公司的类似作用,都是流动性的重要节拍器。

    但是这世界上没有永远上涨的房地产,房子加速上涨,自然是大量资金被释放,但是一旦房地产涨不上去了,资金跟不上,反过来就是房地产第一个缺资金,结果就是房地产价格进一步下跌,不但不能释放资金,反而要反过来需要大量的资金。如果没有资金填补,必然是整个资金链收紧,处处资金短缺。对于西方的强国的金融业也是如此。只不过中国利用这20年入WTO的红利,制造了一个20年的房地产扩张期,同时释放了大量的货币。而西方强国没有中国这种持续性货币扩张条件,一直是7、8年来一次,通过金融危机来进行货币收缩,然后再不断扩张的这种金融循环。

    中国现在同样面临货币收缩的问题,因为房地产涨不动了,现在中国北上深的房价已经进入世界第一阵营了,10万,20万一平方米的房价,已经不可能再涨了,就算涨到30万,40万,也就是续三、两年的命(通过房地产的投资数据和社会预期的增长率所需货币计算),而且涨的越高,后面对货币的扩张的要求越高,一旦不能满足后面收缩就越厉害,问题就更严重。同时上涨的房价,大大提高了社会运行的成本,违背了经济发展的目的。若是按照西方的路数,制造金融危机,由于西方世界的虎视眈眈,到时候会被别人趁火打劫,得不偿失。就像中国在前几次西方的金融危机中所作的一样。

    所以现在中国所需要是,一方面通过贷款管理,控制货币乘数放大的规模,另一方面,要释放一定量的基础货币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比如中央政府要适当的以某种形式承担一部分地方政府的开支,比如说,教师的工资,警察的工资等,同时中央政府要承担一部分赤字等财政手段,来发放货币。当然这些钱要严格管理,防止被挪用。

    换句话说一个国家的金融循环,要有足够的货币,有足够的池子,才能游起来。没有足够大的池子就只能是死水一滩了。这就是金融资产在经济活动中的主要意义。

    关键词(Tags): #经济讨论
    • 家园 现在货币和经济问题的一些思考

      现在的经济问题主要是因为房地产价格下跌以及房地产抵押物的风险过高,导致房地产贷款的扩张无法达到货币分发的预期,进而导致社会面的货币总量不足。虽然整个社会的总需求和总供给并没有太大的问题,但是由于货币的总量不足,导致了产品流通的基本条件受到破坏,从而,使大家觉得到处都没有钱了,觉得经济上非常困难。

      在房地产蒸蒸日上的时候,这些情况就相对来讲就没有那么突出因为房地产贷款变成新发的货币流入市场,而地方政府通过土地出让金,房地产相关税收将部分货币转化为政府的投资或或政府的开支资金,这样地方政府的资金就得到了保证。而社会如此依赖房地产进行资本扩张的主要原因是,其他的一系列投资,要不然不形成资产(比如军事投资,比如基础科学投资),要不然形成的资产无法循环(比如市政投资,工业投资),这就形成了社会对房地产资产的一种依赖,而这种依赖又会刺激房地产资产急剧膨胀,也就表现为房地产的价格急剧升高。在西方社会则表现为金融产品的价格极具升高。这种价格的急剧升高必然导致金融危机,中国则在金融危机中进行逆循环投资,而西方社会则利用金融危机来维持金融集团的统治。

      但是利用货币乘数扩大资金的投放量,实际上是当年金本位下的运行逻辑。因为,在金本位的条件下,基础货币是无法扩张的,每年的新产出的黄金量,也就是总存储量的百分之零点零几,这样的基础货币供应量是无法满足经济发展的要求,必然导致通货紧缩。而资本主义利用货币乘数资产抵押的形式进行货币扩张,是战胜封建主义的一个基本物质条件。

      而现在,货币已经变成了信用货币,而和金本位脱钩,基础货币的扩张虽然会承担一些社会成本,但已经并不是一件完全不可能的事情。现在的情况就是一方面,大家要对资产的高风险进行限制,另外一方面,又依赖于资产的扩张来进行货币扩张,这就产生了对货币供应量的矛盾。因为如果对高风险的资产进行限制,那么货币供应量就会不足;而如果不控制高风险的资产的,那么货币供应量虽然充足了,但是变成了社会风险扩大。

      现在看来,对高风险资产不得不进行限制,凡是对高风险的资产放纵的社会,必然受到反噬。所以资产的扩张将会受到两个限制,一方面是乘数效应,另外一方面就是对资产的高风险的控制。那么,资产达到乘数效应的最大值的时间就会延长,而在未达到乘数效应的最大值就会导致货币的供应量不足。

      因为对高风险资产的管制,必然导致货币供应量不足甚至有可能货币永远都无法达到乘数效应的最大值的供应量。所以在这种时候,政府应该提供一定量的基础货币来保证货币的供应量,这样才能够保证经济的循环。比如政府可以,不是通过税收来进行的开支,而是通过赤字进行货币的开支,这样就完达到了货币投放的目的。当然,方法是多种多样的,并不是只有这一条路可以走,但是怎么样把货币投放安全,稳定,长期的进行下去才是经济应该研究的主要方向。因为这不仅仅是涉及货币投放的方式,还有对社会生产总量,社会消费总量以及生产总量和消费总量和发展趋势的一系列研究,才能够得到一个比较好的结果。

      关键词(Tags): #胡说八道#货币#经济讨论
  • 见前补充 4786651
  • 见前补充 4776691
  • 见前补充 4776603
  • 见前补充 4765460
  • 见前补充 4755939
  • 见前补充 4754330
  • 见前补充 4746662
  • 见前补充 4746661
      • 家园 本身GDP就有重复计算的吧?

        以前用的工农业生产总值更能体现总产出,GDP则把总产出通过重复计算放大,我总学得这个“国民生产总值”称为“国民花费累计值”更合适,能反应经济活跃程度,不能反应物质财富的生产情况。

        用国民生产总值还是工农业总产值,当初有过激烈的讨论,不过“跟国际接轨”决定了讨论结果。

        如果你用GDP来表达总产出,用总贮蓄是不是比总库存更准确?

        • 家园 讨论经济问题要适当简化

          所以我开篇就说了

          假设有一种非常简单的经济环境,就是地球上只有一个国家,而这个国家的货币是社会中生产严格匹配的,既不存在通货膨胀,也不存在通货紧缩,

          因为如果加入货币,国家,汇率,进出口等因素,那这经济问题就变得极为复杂,人类的计算能力连三体都算不明白,经济就彻底变成迷宫了。

          但是我觉得这么长的历史其实已经可以说明一些经济的规律了,而我在前面举得例子,要不然就是比较古旧的,那时人类的相互联系比较松散,基本可以看做相对独立的个体,要不然就是领先国家,由于国家地位问题,做出的选择主动性比较高,独立性也比较强。

          我觉得要先把经济大概要干什么说清楚,然后再逐步加入货币,国家,汇率这些因素。就是说先把战略问题说清楚,然后再去讨论战术问题,毕竟我理解战术是为战略服务的。

    • 家园 关于储蓄还有另一个来源

      现实世界中生产不是平稳的而是波动的,比如若干年一遇的自然灾害,所以需要一定的储蓄是必须的。而这个储蓄的量又可以根据防范风险的水平高低而变化,太多太少都不好。

  • 见前补充 4742471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3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