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时代浪潮中的一朵浪花,四三方案十三套大化肥中最小的故事 -- patrouille

共:💬125 🌺1088 🌵40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9
下页 末页
家园 又开始扯规模,钱不够进口一套也行啊

问的是为啥文革前期技术引进全停了,钱不够完全可以少量进口,绝对就不是钱的事儿!到底谁在耍流氓呢?

家园 天,你还好意思拿出《关于知识分子问题的报告》

我标题里写得清清楚楚:

按照文革时的标准,工程师还真不算群众

《关于知识分子问题的报告》是1956年1月周恩来在全国知识分子问题会议上作的报告。

到文革时这个报告早在事实上被推翻了。1971年的《全国教育工作会议纪要》,写明了:

文化大革命前17年教育战线是资产阶级专了无产阶级的政,是黑线专政。

...

知识分子的大多数世界观基本上是资产阶级的,是资产阶级知识分子。

文革时的工程师,显然要么是解放后学校出来的,那就是“黑线专政”培养出来的,当然不是无产阶级;要么是解放前学校出来的,那更不是无产阶级培养出来的。所以工程师是资产阶级知识分子,是显而易见的。

家园 那就表示敬意吧

泸天化官网,绝对权威:

http://m.sclth.com/culture/history.html

1966年06月

我国第一套从西方国家英国和荷兰引进的年产10万吨合成氨装置和16万吨尿素装置建成投产,开创了我国以天然气为原料生产合成氨、尿素产品的先河;

继续四三方案:

1976年11月

我国从美国、荷兰引进的第一套年产30万吨合成氨、48万吨尿素大化肥装置在泸天化建成投产

看到了吧,中间隔了正好十年,就算缺钱,只进口一两套装置也行,但实际就是停了十年,这就是为啥俺说文革至少耽误五年。

另外老兄算得没错,生产的氨全变成尿素了。

家园 的确,帝国主义封锁得实在太严了

竟然强迫我们延期付款!

事实证明,当时西方的封锁已经很松,就算当时没钱,小打小闹一套一套的慢慢引进完全可能,结果文革来了就完全停了。

苏联封锁也不严,65年从苏联购买2架安24和4架安12,成了仿制运7运8的基础。

通宝推:笑看风雨,
家园 你这一段就是地摊文学

主席偶然听身边工作人员抱怨买的确良衣服太难,问总理化纤能不能多生产点,总理回答说我们技术还不行,主席说可以买技术。总理就拿到了尚方宝剑。

别说国家大事,就是一个百十人的小单位也不可能这样。

为什么你对国家决策层的认识总是跟古代演戏剧一样。

家园 副国级亲历者亲自证实滴

考虑到这件事太不严肃没法进中央文件,副国级还是四三方案核心决策者自己证实肯定是最权威的说法了:

http://culture.ifeng.com/gundong/detail_2012_02/13/12479932_0.shtml

  全国人大常委会原副委员长顾秀莲在全国人大的会议室中,接受了《中国新闻周刊》 的专访。今年75岁的她,身着合体的西服套装,神采飞扬,看上去只有60岁出头。为了这次采访,她特意细致整理了材料。有时,为了一个数据的准确,秘书会马上出去核对,回来告诉她。

。。。

  70年代初,顾秀莲调入国家计委,担任党的核心小组成员,后又任计委副主任,亲历了新中国首次从西方国家大规模引进成套技术和设备的“四三(即总价值为43亿美元)方案”的制定。

  1970年1月,33岁的顾秀莲从纺织工业部正式调入国务院计划起草小组。

  1969年底,中共中央做出全面整顿经济秩序的决定。国务院成立了计划起草小组,取代已瘫痪多时的原国家计划委员会,由副总理李先念直接领导,余秋里任组长。一次,周恩来来到小组办公室,发现小组成员全是清一色的“和尚”。由此,纺织部精心培养的优秀青年女干部、劳模顾秀莲,被组织看中,调入计划小组。

  5月,起草小组改名为国家计划革命委员会,顾秀莲成为党的核心小组成员。

  顾秀莲进入计委可谓正逢其时。彼时,国际国内形势正在发生巨变。

。。。

  顾秀莲证实了这样一个广为流传的故事。1971年8、9月间,毛泽东到南方视察,一天,派身边工作人员上街。这是他出巡时常用的一种社会调查方法。这位工作人员在一家服装店排长队,买了一条“的确良”裤子,回来后汇报说,为了买一条“的确良”裤子,千辛万苦排了半天队。对此,毛泽东颇为感慨:买件“的确良”不要千辛万苦,“百辛百苦”行不行?

这里提到的71年八九月南巡,最大历史意义是导致了林总出逃,竟然还顺带引出了四三方案,多么传奇,地摊文学都不敢这么写。。。

家园 老兄多说说
家园 顾秀莲也就是一参与者

她能接触到决策层?

她也只是看到事情的片段罢了。

你告诉我,毛周要是做决策如此草率,是怎么从一百多人发展到49年建国的?

你只不过相信你自己愿意相信的罢了。

家园 国家计委核心小组成员还不够权威吗?

何况还是副国级干部,原话奉还,你才是只相信自己愿意相信的。

总理70年开始就在抓化纤,但是不敢进口技术,而是复制了60年代从日本引进的北京维尼纶厂,一共九个,但维尼纶已经比较落后了。这回总算有主席同意,于是开始引进西方更先进的化纤技术。

那年头搞笑的事情多去了,比如邱会作回忆,总理教导他说,中央政治就是处理好主席江青林总三者之间的关系,邱会作当时觉得总理是开玩笑,被抓后才明白是至理名言。再看黄永胜回忆,总理亲自带着一帮包括黄在内的副国级高官去现场给江青解决马桶太凉的问题,只是因为江青说马桶凉她就会感冒,她感冒就会传染给主席。能觉出来黄在回忆时仍然愤愤不平,听起来的确很搞笑,可是再对比邱会作的话,就能知道,在总理那里江青的马桶真心是中央政治。这一点邱会作蹲监狱时才想明白,黄永胜一辈子都没明白。

家园 三线发展小化肥,主要还是为了打仗。

合成氨,自然是规模越大越经济。但是60~70年代,面临的是美苏两国侵略的危局。当时的设想就是,如果被他们打进来,各省各地被分割,只好各自为战,那些小化肥就转成炸药的工艺,坚持抗战。当时面临的局面不一样,改开后,小化肥被批臭了,起因也不讲了。

家园 文哥也是对欧美的战略进攻

你单纯从国内去看是无法理解它的整体意义。无论结局如何,大家对它短期评价如何,它是人类历史上重塑整个世界格局和人类精神的一次全球性大革命。

就发源地中国来说,它是中国在意识形态对美欧发动全面战略进攻,从根本上动摇了欧美的根基。它的冲击波如此厉害,导致心有余悸的美国佬总结经验,全面学习,到近年来,其对外干涉的手段,很多都是总结学习后的成果。今天我们看老美在全球搞颜色歌名,其实除去加上了高科技外衣,以及没有站在人民立场上之外,组织模式,具体思路都是照抄文哥以及文哥后波及欧美的各次运动。

有了文哥,欧洲的千年僵尸在被彻底砸烂重建的威胁下,才被迫让步,扶起了白左这个妖孽,大规模实施了形左实右的福利社会主义。美国才搞起了纠缠于表面形式的平权运动,至于这个平权运动到今天发展成为lgbt这类怪物,那就是因为老美抛弃了文哥内核的根,逆练九阴真经搞出来的怪胎。

通宝推:hwd99,梓童,qq97,老老狐狸,西安笨老虎,
家园 顾秀莲也是一代女杰了,不过这也不能说明她没决策

这应该是当年的体制,这应该证明了四人、毛势力的参与政府决策了、同时,四人集团实施了监察职能,摒弃了西方的小技俩,比如诱惑我方谈判人员啥的小手段行为。

1953年至1954年东北公安干部学校学习。

1954年至1958年辽宁省本溪市公安局二处科员。

1958年至1961年沈阳冶金机械专科学校机械系学习。

1961年至1964年甘肃金川有色金属公司机修厂生产技术科技术员、团总支副书记、团委书记。

1964年至1969年纺织工业部科技情报所技术员,在青岛纺织机械厂、上海纺织机械厂参加“四清”工作,任组长,纺织工业部业务组抓生产,兼任党支部委员。

1969年至1973年国务院计划起草小组工作,国家计委革委会党的核心小组成员。

1973年至1982年国家计委副主任、党组成员兼国务院知青领导小组副组长、国家计划生育委员会副主任。

1982年至1989年江苏省委副书记、省长兼省体改委主任。

1989年至1998年化学工业部部长、党组书记。

一个普通工人能够上升插脚国务院核心组也是不错的。

家园 证实了一个故事,可没有证实主席的决策过程

60年代初中苏关系破裂后,主席就多次说过要跟资本主义做生意,从西方引进技术。1964年还说要请日本人来中国开工厂,向日本人学习技术。

从西方引进技术,以及解决吃穿用问题,本来就是六十年前期既定的方向,只不过主席认为时机还不成熟,还有更重要紧迫的事情要做。

主席的格局之大,谋虑之远,连他的战友们都经常跟不上,何况他身边的工作人员。

比如1969年主席让四位老帅研究国际形势,然后决定开始跟美国接触,难道不是主席心里先有了判断,然后才有“请这几位老总研究一下国际问题”,才有了老帅的报告?!你总不会认为是反过来的吧。

家园 不是很清楚细节

长辈出身特殊战线,到了60年代去欧洲办事,后来文革在干校待了一段时间。不过很快就又被启用,这一段时间他工作的汇报对象就是最高层了。引进技术,其实只是他的工作中稍微能说的那一部分。那个时候双方一个想买,一个想卖,但还需要牵线的不是。这个时候,长辈的大学同学都已经50岁左右,是各个公司的负责人了。而长辈在大学的老师不少还活着,就算当年在大学不熟悉也有老师介绍。至于改开后,长辈去建立的公司,今天也是个超级巨无霸了。总结一生,长辈大约是一个身体不错大一两号的忙总。嗯,不要小看身体,身体是革命的本钱,组织上需要你几天几夜不休息白天谈判晚上总结汇报第二天继续谈判的时候就看出身体的重要性了。

通宝推:方恨少,北纬42度,心有戚戚,
家园 换个角度吧

长征被五次反围剿耽搁了,如果常总第一次来,拔腿就往延安跑,也不会上十万的人,就几千到达目的地。历史从来不会线性发展的,某一点的改变,所有的因素都会跟着变。而社会的复杂,不是一个如果就可以包含完的,所谓测不准吧。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9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